曹操手下名将如云,为何偏偏错看于禁,葬送七军?

关羽北伐前曹魏疲于应对各线战场以及内部的叛乱。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渊在西线战场战死,曹操亲自来到前线与刘备对峙,可到了五月份便退军回长安。而就在曹操忙于应对西线战场的这个时候,关羽已然乘机北上,围困曹仁于樊城。曹操则派遣于禁前来救援曹仁。

于禁是身为四方将军之一的左将军,而且,最重要的是假节钺。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这意味着在曹操的心中,除去宗亲贵族,于禁在他的心目中的位置已然很高。宗亲们固然忠心,可并不一定能征善战。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自然是要派遣既对自己忠心耿耿又善于统兵作战的人。

此时:

张辽驻守合肥,在东线与东吴对峙。

张郃当时在曹操心中地位还比较低,留在西线战场镇守,太祖乃引出汉中诸军,郃还屯陈仓。

徐晃此时应该刚刚从西线战场撤下,在镇守南阳宛城,但是徐晃只是个平寇将军。

乐进于建安二十三年刚刚离世;建安二十三年薨,谥曰愍侯。

李典去世比乐进还早。

曹仁在樊城,关羽攻破襄阳,正在围攻,等待救援。

文聘长期在镇守江夏,归降短、地位低。

夏侯渊定军山战死。

许褚是虎贲将军,在保卫着曹操。

曹洪也是刚从西线现场撤下来不久。

夏侯惇刚拜前将军,督诸军还寿春,徙屯召陵。最重要是年纪大了,武力厉害,统兵能力差一点。

所以说在当时的情况,无论从资历,战功,状态等条件来看,于禁都是此次带兵出征的合适人选。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曹操派遣于禁率军来到樊城外支援曹仁,而此时恰逢汉水暴涨(汉水又称沔水,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流经古樊城),关羽毕竟是在荆州经营了多年,对于水军的操练也是一把好手,其麾下的荆州水军团丝毫不弱于东吴水军。而于禁这边便准备不足,被暴涨的洪水围于高地,此时关羽率领水军乘船进攻,于禁无招架之力,只好束手就擒。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底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就这样,于禁所督七军,约三万人上下,全部投降了关羽。而与之对比强烈的便是庞德了。

于禁在曹操心中除宗室外,地位最高的将军,并且最早开始追随他的,相当于是嫡系。不像张辽、徐晃、张郃…等是降将…

于禁是五子之中唯一的一个假节钺的大将,其地位不在曹操宗族大将曹仁和夏侯惇之下,同一时期,甚至高于曹仁和夏侯惇,于禁建安二十一年当左将军,假节钺的时候,曹仁是征南将军,假节,夏侯惇建安二十四年才当前将军,也没假节钺。夏侯惇和曹仁当大将军,是曹丕时封的,并不是在曹操时代。

张辽在建安二十一年,是什么官职呢?征东将军。这是张辽在合肥之战后,因功劳被曹操任命的。左将军高于征东将军,而且,于禁假节钺,张辽只是假节,由此可以看出,在曹操时代,于禁的官职和地位明显要高张辽很多,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张辽后来当了前将军,比左将军大,但是,那是曹丕即位后封的,不是曹操封的。《三国志 张辽传》:文帝即王位,转前将军。而张郃的左将军,也是在曹丕即位后,任命的。

在曹操时代,于禁高张辽很多。于禁能当左将军,假节钺,就足以说明他有过人之处,有实力,有能力,于禁是五子良将中地位官职最高,地位最高的,当然也是五子之首。只是后面所督七军被淹,败给关羽,投降了,致使晚节不保,五首变成了张辽。

《三国志 于禁传》记载: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这时的于禁,成为了曹操手下外姓武将第一人,张辽都比不上,连曹氏宗族大将曹仁和夏侯渊都没假节钺,于禁便取得了,可见曹操对于禁的器重。

然而,于禁到了巅峰,很快跌落下来,改变他一生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当曹操听说于禁投降,哀叹了良久,很痛心地说,我了解于禁三十多年,为什么到了危难时,反而不如庞德呢?

但是,曹操哀叹归哀叹,却没痛骂于禁,也没责怪于禁,只是叹息。

于禁被关羽押进荆州大牢里,曹操和孙权合力击败了关羽,孙权为了维持好和曹魏的关系,向曹魏称臣,孙权将于禁遣返回魏国,此时,曹操已经去世,曹操的儿子曹丕继承了曹操的王位。

当曹丕召见于禁的时候,于禁须发皆白,形容憔悴,泪流满面,曹丕表面上安慰于禁,将于禁像荀林父、孟明视那样对待,封于禁为安远将军。

但曹丕心里却容不下于禁,曹丕以派于禁出使东吴为由,让于禁先去拜谒曹操的陵墓,曹丕玩了心眼,提前派人偷偷地在曹操陵墓里画上关羽战胜,庞德愤怒,于禁降服的画像,于禁见了,羞愤难当,不久得病死去。

一代名将,因为一生中最后一战惨败,毁了一生的功绩,毁了所有。

于禁如果在被擒前选择自尽,将成为曹魏最荣耀的大将,会配享太庙的。

于禁虽然晚节不保,投降关羽是其一短,但是,他之前为曹魏的立下的赫赫功勋却不容抹杀。

曹操手下名将如云,为何偏偏错看于禁,葬送七军?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值得好好品味。

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

于禁与张辽、徐晃等人被称为曹操的“五子良将”,深得曹操信任,跟随曹操东征西讨也屡立战功。于禁治军严肃庄重,被曹操授以假节钺,可见曹操对于禁的信任程度。

这些就不必详细介绍了,说一下为何对于禁失望吧。

01

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围攻吕常于襄阳、围攻曹仁于樊城。曹仁命令庞德驻守樊城北面,同时向曹操求援。

曹操本来打算让曹植带兵解救曹仁,但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于是,曹操反悔,不再以曹植督领援军。曹操让于禁督领七军,共三万人,前往樊城协助曹仁。

时值秋季,关羽利用秋雨过多,汉水大涨的机会,水淹于禁七军。于禁与庞德全军覆没,于禁举军投降,庞德宁死不屈,最后被斩杀。

曹操得知于禁兵败投降后,哀叹良久,说:“于禁与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能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

这的确让曹操大跌眼界,是没有想到的事。

张辽曾经是属于丁原、董卓、吕布的部将,吕布投降曹操后,张辽投降曹操;张郃是袁绍的部将,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张郃投降了曹操;庞德是马腾的部将,后来跟从马超投降了张鲁,张鲁归顺曹操后,庞德也跟从了曹操。

张辽、张郃、庞德都是敌人的战将,后来投降了曹操,而且得到曹操的重用。

难道仅仅是曹操只允许别人的部将投降他,而不允许他的部将投降别人吗?

并非如此。

关羽也是投降了曹操,最后关羽离开曹操,还得到曹操更加的尊重。

为何就于禁投降,而令曹操大失过望呢?

02

于禁临阵溃逃,为为将者所不齿。

于禁以治军严格为曹操所赏识,恐怕临阵溃逃者无不被其处死。但轮到自己却是临阵溃逃,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但这个事情哪,的确说不清楚。从道理上讲,一个武将只有战死才是最大的荣誉。但也不是只有战死这唯一的结局,许多名将就如张郃、张辽、庞德、关羽,都曾经有投降的记录。他们的投降也是情有可原,既然主公袁绍、刘备、马超都跑了,也就没有必要战死到底。于禁也是战败被俘,投降也在情理之中。

但不同的是,于禁投降的人,最终成为了失败者,而背叛的人却是最后的胜利者。

这个就说不清了。

失败投降也是常事,但于禁就成为了例外,为人所不齿,的确是于禁造化不够。

03

于禁最终的结局

投降后的于禁,被关羽押送到了南郡。吕蒙攻破江陵后,于禁获释到了东吴。

于禁与孙权一同骑马外出,被虞翻看到大为不满,大骂于禁是俘虏,没有资格与孙权并行;虞翻手持马鞭要打于禁,被孙权禁止。

随后,孙权在楼船上与群臣宴饮,于禁听到乐曲伤心流泪,虞翻又指着于禁说这是在假装可怜。于禁虽然被他人厌恶,但孙权还是赞叹他的忠义。

曹丕继位后,孙权称臣。黄初二年(221年),孙权派遣于禁回到了魏国。

于禁遭受到了别人的嘲笑,当时于禁胡须、头发都白了,脸很消瘦。曹丕表面对于禁示以安慰,任命他为安远将军。

但于禁拜谒曹操陵墓时,曹丕却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见到后,觉得丢脸,羞愧得病而死,被恶谥为厉侯。

的确如题主所说,曹操手下战将如云,像于禁这样受到信任,但在最危难时刻投降的人,实在是很少。曹操爱惜人才,并且知人善用,没想到载在于禁手里。

这让曹操颇感失望,也让世人对于禁不啻一鼻,实在是于禁自己作下的,也怨不得别人。

曹操也算是老狐狸,没想到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其实,在汉末三国时期,像于禁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只是于禁运气不好,但也是咎由自取,没有地方说理去。

求生是大多数人的本能,同时被俘的庞德也不想死。这就是各有各的选择,但选择是自己的决定,就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否则也就没有公理了。

曹操手下名将如云,为何偏偏错看于禁,葬送七军?

于禁是曹操从创立青州兵团,专业作战队伍提拨起来将军,一直领导青州兵团跟随曹操长期征战将领。

攻徐州首先破城,陈宫联合吕布叛乱兖州,又是他率军赶走叛军,首先在濮阳打破僵局。赶跑吕布投奔刘备,为曹操收复高雅,寿张,定陶,离狐等地,平定兖州立下战功,打败张超于雍丘,青州兵在曹操平叛反攻中,下定大功。随后曹操战东黄巾军,他杀刘辟,黄邵,斩袁术大将桥甤于若县。

在张绣复叛,曹操大败队伍兵败混乱,只有于禁的青州兵队伍严整,且战且退,为曹操打阻击。保证曹操兵败还能东山再起反败为胜。他领军进攻徐州下邳,大水淹城,逼吕布投降。

官渡战前己是前线主将,守延津黄河渡口。在刘备叛变 ,曹操率军东征刘备时。袁绍领军攻渡口,他坚守不退,还主动出击,袁绍的边远营寨,占据汲县。与乐进渡河北进攻夺取嘉县。把前线推到河北境内,斩首,俘获敌军各有数干人,招降袁将何茂王摩等大小军官二十余人。回军官渡打阻击战,血战袁军,挡在土山之外,袁军箭如雨,弓似林,曹军死伤残重,军中大惧要退,于禁督师力战,士气大振反败为胜。夺取官渡大捷,于禁也成偏将军。领军深入河北,征昌豨。在昌豨复叛降于禁,还与他有旧情,他毅然杀之,为了军令毫不徇私枉法。曹操为有于禁卓越能力优秀品质封为虎威将军,与臧霸,张辽,张郃,乐进成为国家名将。

他在战争出征中不是先锋就是后拒。可惜在曹仁镇压关羽联合江淮十万人家反叛,被困在樊城,曹操用青州兵大量去救援曹仁,令于禁率重兵解围。却被关羽水淹七军,他屈节而降。让曹操大失所望,”于禁跟从我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

统治者对部下都认为是自己走狗,要赴汤导滔火,绝对忠诚,失败自尽要死。于禁为救七军三万五干多生命,投降关羽,本是无奈之举牺牲名节,成全多数无辜,成为干古争议名将。

他领导青州兵,是曹操立国成就霸业的基础在水淹七军损失巨大,曹操死后,于禁和囚禁江陵的战士。东吴接管江陵后被放回,对于当了皇帝也曹丕。己经不能对放回青州兵,有所行继续重用,于禁和军队都被辱污地步。

被孙权遣送还魏,于禁己经愁得须发皓白,形容焦悴。曹丕还令去拜曹操陵,陵屋中画着关羽战胜,庞德愤奋杀敌被杀,于禁降服之状,于禁羞愧而自杀。青州兵因此鼓噪闹事。但最后青州兵还是被曹丕遣散了,贾逗建议给这些放回青州兵复员费提供钱粮,让他们自行解散。青州兵拿安家费种田去了。也成为历史上青州军击鼓事件倍受关注。

曹操手下名将如云,为何偏偏错看于禁,葬送七军?

于禁是曹操帐下名将,官至左将军,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是曹操最为欣赏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中,被曹操委以重任,率领七军救援曹仁。结果被关羽“水淹七军”打得全军覆没并投降关羽,他的投降让曹操非常不解和痛苦。但是曹操是否错看了于禁让其统领七军呢?从结果论来看,全军覆灭加上失节投降当然可以算曹操错看了于禁,但是结合当时的形势和于禁之前的表现,曹操的选择并无不妥!

被低估的名将

因为《三国演义》中尊刘抑曹的影响,加上成为武圣关羽“水淹七军”的背景板,于禁在世人眼中似乎是一个能力不强而且没有气节的将领。其实于禁是曹操最器重的外姓将领之一,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并称“五子良将”,他的能力正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

曹操帐下的武将,主要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以曹姓和夏侯姓为主的曹氏宗亲将领;另一派则是外姓将领。在这些外姓将领中,以张辽、于禁等五子良将能力最强,地位最高。于禁能位列其中,足见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襄樊之战中选择于禁统领七军,从能力上看,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另外,于禁在曹操帐下的诸多将领中,他还具有资格老、战功高、威信高等多重特质,因此格外受到曹操的信任。

  • 于禁早年虽然是鲍信的部下,但是因为鲍信与曹操的良好关系,特别是鲍信迎曹操担任兖州牧,让曹操拥有了第一块地盘和根据地,因此鲍信所部与曹操的关系一直比较亲密。在鲍信为救曹操而战死之后,于禁经由王郎推荐加入曹操阵营。因此可以说,于禁是最早一批进入曹操阵营的外姓将领,因此自然深受曹操器重。

  • 自于禁进入曹操帐下之后,曹操对外的所有战争于禁几乎都全部参与。无论是剿灭黄巾残余,还是与张绣、吕布、袁术、袁绍等军阀的兼并战争。而且在这些战争中,于禁颇有功绩,特别是曹操平定北方群雄的几次关键战役中,于禁都表现突出。

  • 在曹操一生中,在宛城之战中被张绣突袭一事教训最为惨痛,不仅损失了爱将典韦,而且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也都被杀死。当时曹军众将都一片混乱,唯独于禁统领的军队能够保持建制和军纪的严整,且战且退。而且在撤退途中,看到乘机劫掠的青州兵,于禁敢于出手惩治,要知道当时青州兵是曹操崛起的资本,连曹操本人都礼让三分。由此可知于禁带兵和治军的能力不俗,而且事后曹操表示,在当时的情形下,曹操本人都慌乱不已,而于禁能够整顿军队,惩治败兵的劫掠,的确有名将之风。

从至宛,降张绣。绣复叛,太祖与战不利,军败,还舞阴。是时军乱,各间行求太祖,禁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未至太祖所,道见十馀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三国志魏书于禁列传》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三国志魏书于禁列传》
  • 在曹操帐下诸将中,因为于禁治军最严,虽然使他不受军士爱戴,但是他的威信确实很高。在曹操征讨汉中之时,因为不满朱灵拥兵自重,想要夺取朱灵的兵权,又担心朱灵不听命令,因此派遣在军中威信颇高的于禁前去夺权,于禁只带了几十个人到了朱灵所部命令他交出兵权,结果朱灵军中没有一人敢有异议。足见于禁在曹操军中的威信。

太祖常恨硃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三国志魏书于禁列传》

综上,于禁在曹操帐下诸将中,不仅资历深且能力出众,有古之良将之风。同时还能治军以严,在军中颇有威信。因此曹操对于禁非常信任和器重,不仅任命他为左将军,而且让他享有“假节钺”的权力,这是所有曹操帐下外姓将领中唯一的一位。在襄樊之战,曹仁被围,中原震动的混乱局势之下,曹操怎么能不想起那位在宛城临危不乱的于禁呢?

襄樊之战的局势,于禁是最直接也是最可能的选择

前面说了于禁的能力和过往的表现足以让曹操对他委以重任。接下来结合建安二十四年襄樊之战的局势,我们就可以知道,于禁是当时最直接也最可能的选择。

建安二十四年对曹操阵营而言是一个多事之秋,先是在汉中刘备和曹操大战一场,曹操丢掉了汉中,继而上庸又被刘备的义子刘封所占。随后孙权又出兵攻击合肥,曹操调集兵力进行防御,而此时,关羽乘机发起襄樊之战,向驻扎樊城的曹仁进攻。

面对关羽的进攻,曹仁不敢正面迎战,只好固守待援。于是曹操必须作出抉择,由谁领兵救援曹仁?

  • 当时曹氏宗亲将领中,夏侯渊刚刚在这一年年初被黄忠阵斩,夏侯惇则在扬州一线防御孙权,曹仁本就被困在樊城求援,曹休和曹真还是在汉中之战中刚刚崭露头角的年轻将领,而曹洪则难堪大用。因此曹氏宗亲将领无人可选!
  • 再来看外姓将领,张辽一直是合肥一线防御孙权的重要将领,他无法抽身。乐进在前一年已经去世,张郃则因为夏侯渊的阵亡必须留在西线镇守。剩下可以选择的五子良将中就只有徐晃和于禁了,因此曹操实际上只是在徐晃和于禁两人中二选一而已,而从过往的经历来看,曹操显然更倾向有良将之风的于禁。

因此,从建安二十四年的整体战局来看,曹操帐下虽然猛将如云,但是却因为漫长的战线导致三线作战。西线要防止刘备夺取关中,东线又怕孙权攻取合肥,因此不得不安排名将坐镇,襄樊一带本来有曹仁坐镇,但是关羽势大,不得不增兵救援。此时曹操帐下可以调遣的名将也就只有于禁和徐晃了。而事实上曹操也把两员大将都派出去了,只不过于禁是统领七军救援樊城,而徐晃则驻扎宛城作为后备而已。于禁全军覆灭之后,也正是徐晃继续救援樊城。

曹操手下名将如云,为何偏偏错看于禁,葬送七军?

关羽发起襄樊之战后,曹操以于禁为将,率军救援襄樊。

以于禁为将,可能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只有于禁赶得及

关羽发起襄樊之战时,襄樊一带的曹军实力非常薄弱。

曹仁守樊城、曹仁的部将吕常守襄阳,兵力不过数千。

襄樊危急,必须有人尽快领军抵达。

可是,曹操却只能选择于禁。

因为:其他人赶不及。

诸夏侯曹:夏侯渊前一年已经扑街了;夏侯惇在东线;曹洪、曹真、曹休都刚退到关中;曹仁嘛···正在樊城等人来救呢。

五子良将:乐进在前一年已经死了;张辽在合肥;张郃、徐晃都在长安、陈仓。

所以,除非于禁特别被曹操鄙视,否则,只有派于禁可以尽快领军抵达襄樊战场了。

于禁可担大任

于禁,没有被曹操特别鄙视,相反,曹操对他还特别看重。

于禁当时为左将军,假节钺。

在武职中,左将军于禁仅次于前将军夏侯惇(当然,与诸夏侯曹合作时,还是要听人家调遣的)。他是异姓将领中职务最高的,也是唯一一位假节钺的,

就过往表现来说:于禁办事,曹操是非常放心的。

于禁一路走来的丰功伟绩就不赘述了,我们只说一件事。

官渡之战前,面对袁绍十万大军,于禁仅率数千兵马在延津、广武阻击袁绍大军,为曹操官渡战场的准备争取时间。

当年,于禁数千人,在十万袁绍军面前来去自如,这是何等的将才!

如今,他领兵三万,对阵兵力差不太多的关羽,要说打不过,有可能,但要说全军覆没,估计狂傲如关羽都不敢相信。

于禁对“水淹七军”不负主要责任

于禁抵达前线后,与关羽大战。

交战之初,各有胜负,庞德还曾射中关羽。

可是,八月时,洪水猛涨,曹军全部被淹,于禁只得带军逃到高地避水。

关羽率水军来攻,曹军拥挤一处,施展不开,毫无抵抗之力。

无奈之下,于禁只得率军投降。

此次战败,曹军之败,在于扎营地被突如其来的洪水所淹。

那么,于禁应不应负“选址失误”之责呢?

不负!

选址,是曹仁选的!

《三国志.庞德传》、《资治通鉴》都记载:曹仁下令于禁、庞德驻于樊北十里处。

所以,“水淹七军”主要是天灾,如果非要追究人祸的话,主要责任人是曹仁。

后来,司马懿、蒋济说:于禁被水淹,不是战守上的失误。

夏侯渊被杀时,曹操连骂夏侯渊不知兵,是“白地将军”。但这次,曹操所感慨的,只是于禁为何临事会投降,并没有指责于禁在战术上的问题。

所以,“水淹七军”的惨败,并非于禁指挥失误,当然也就不是曹操择将失误了。

降敌,令曹公失望

于禁虽对战败不负责,但临阵投降却不能令曹魏接受。

于禁投降后,被关在江陵监狱。

东吴袭取江陵后,于禁又成了东吴的俘虏。

于禁的余生,充满耻辱。

东吴的虞翻对他多番羞辱,甚至建议孙权杀掉他,以警示大家:不要心怀二心。

于禁被放回魏国后,曹丕以春秋时期的荀林父、孟视明安慰于禁。

荀林父、孟视明,都曾战败。曹丕以此安慰于禁,看得出:于禁战败之罪曹丕能接受。

但是,曹丕令于禁前往曹操陵墓时,以于禁投降的壁画羞辱,可见:于禁投降之事,曹丕终究不能谅解。

通过行伍间奋战出人头地的于禁,应当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在军队失去抵抗力时,放下武器,或许是因为于禁有爱护士兵之心。

不过,将军投降,至少在东方文化中,无论何时,都难免被人诟病!

总的来说,曹操选择于禁,在当时是合理的抉择。

战败之罪,曹魏并未苛责于于禁。

但是,于禁作为当时级别最高的异姓将领,居然举军降敌,这一点,曹操是不可能谅解他的。

曹操手下名将如云,为何偏偏错看于禁,葬送七军?

曹操为什么要让于禁统领七军,其实曹操他是有知人之明的,在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中,于禁的智勇谋胜于其它四人,所以曹操要于禁统领七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