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孝公一死,秦惠文君便听大臣之言把功臣商鞅杀死并灭族无姓?
秦惠文王与商鞅有大仇
秦惠文王是秦国第一个称王的国君,他叫嬴驷。
在他做太子时正好遇上商鞅变法。作为太子一开始对商鞅的法也不怎么在意就违反了。
商鞅说储君和国君是在法之外,不可以接受处罚。
嬴驷作为太子免罚,但当时作为嬴驷辅助的公子虔就倒霉了,他受劓刑挖去鼻梁。要知道公子虔不是一般的贵族,他是秦献公的儿子,也就是当时的秦国国君秦孝公的弟弟。
当商鞅说处罚公子虔,秦孝公同意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秦孝公的决心,以及对公室的忌惮。
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子虔的受罚实际上是秦孝公对当时尾大不掉的公室的一种警告。
公子虔感受到的是侮辱,所以闭门八年不出,你想想其中的痛苦。
嬴驷自然也是恨在心里,打公子虔的脸就是打嬴驷的脸,这仇恨算是结下了。
二、商鞅得罪了所有人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他是用铁血的方式推荐变革,代价是很大的。
《史记》记载赵良劝商鞅: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
商鞅出门要前后护卫,不然就不敢出门,为什么?
因为想要商鞅死的人太多太多了,这就是变革的代价。
商鞅对此并没有感觉,他觉得在秦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并没有感觉到压力。
他忘记了,他不是秦国国君,他只是秦国国君支持下的大臣。大家不是怕商鞅,而是怕商鞅背后的人。
当商鞅背后无人之时,报复就来了。
三、为什么必须要杀掉孝公一死,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人马上就开始活跃了。很快商鞅谋反的罪名就落实了。实际上商鞅怎么可能谋反呢?再说他在秦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谋什么反?
商鞅听到的第一个反应是逃跑,后来发现跑不掉,于是就回到他的封地想杀出一条血路。他组织的乌合之众怎么可能是秦军的对手。最后《史记》记载: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秦惠文王为什么不放商鞅一马呢?他杀掉商鞅,但将商鞅所有的做法都继承下来,显然他也认可商鞅的理念。
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他想大有作为,就必须要清除一些旧人,用上忠于自己的人,这样才能有效管理秦国,同时他还可以要回商鞅的封地。
商鞅对秦国有大恩,如果只是免官,会影响秦国吸引天下人才。
如果商鞅是造反,那处理起来就光明正大,也不会影响秦国对天下人才的吸引。
所以商鞅的造反实际上就是秦惠文王逼迫的。商鞅之死也是秦国权力交替的牺牲品,商鞅造反正合了秦惠文王的心意。
为什么秦孝公一死,秦惠文君便听大臣之言把功臣商鞅杀死并灭族无姓?
一朝天子一朝臣
这就是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吧!要想做到几朝元老,那必须是保守派,只有保守的人才能够守得住自己的地位。商鞅本身就是改革派,改革说到底就是得罪有钱人的活,所以反对他的人一直很多,依靠嬴渠梁的庇护,商鞅还是可以站得住脚的。
商鞅的遗憾在于秦孝公有点英年早逝啊。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出生,公元前361年继位,公元前338年去世,可以说,20岁登基,在位24年,活了43岁。
纵观战国时期的变法,只要换了领导人,变法者都没有好下场,比如吴起为魏国立下很多功劳,结果后来只能出走到楚国,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使得楚国变得强大,然而楚国换届的时候,吴起被射死在先王的尸体上。
商鞅到秦国的时候,应该正是秦孝公雄姿英发的时候,俩人搭伙干一票大的,不是挺正常的事情嘛,而且,商鞅比秦孝公大14岁,怎么看都是商鞅应该先走。正是因为这样,商鞅才无所顾忌,甚至连太子都敢处罚。商鞅始料未及的应该是秦孝公竟然先走他一步。
商鞅与秦惠文王的新仇旧恨上段已经说了,商鞅没有料到秦孝公会先死,所以还处罚过太子,来为自己立威,使得变法成效大为增加,但是杀鸡给猴看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鸡的感受,你把太子当做鸡,你是有多大的胆子。
因为这点事情,秦惠文王吃了不少的苦,以至于后来性格都有点扭曲,当然,心不狠站不稳,正是秦惠文王的这种抓狂变态的心理使得秦国不断扩张。但是他对商鞅的恨应该一直放在心里,选择卧薪尝胆,早晚有一日干死商鞅这丫的!
秦孝公一死,当然有人诬陷其造反,商鞅也带领封地的人进行反抗,也就是实实在在的造反了,结果战败身死,秦惠文王肯定不解恨啊!于是将商鞅的尸体带回咸阳,进行五马分尸。
根基不稳的秦惠文王对保守派的妥协秦孝公是坚定的改革派君主,在位期间一直打压原来的贵族阶层,现在秦孝公死了,他们当然要群起而攻之,矛头当然直指商鞅,秦惠文王刚刚登基,还没站稳脚跟,即使想保商鞅,也得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分量。
而且,商鞅变法对君主来说,也是君主集权之法,君王当然都喜欢,秦惠文王能够大展身手,没有束缚虽然跟秦国历来的传统有关系,商鞅变法的功劳也是离不开的,而变法已经大成,留着商鞅,反而会使保守派将矛头对准自己,干脆杀了商鞅一了百了。
所以,秦惠文王杀商鞅实际上也是对保守派的一种妥协,让他们泄愤而已。
不杀商鞅不足以立秦惠文王的威当年商鞅杀秦惠文王为自己变法立威,还有城门立木等手法,秦惠文王那是在商鞅变法的影响下逐渐成长起来的,所以,秦惠文王深谙此道,杀商鞅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立威啊!
商君制定法律,然而犯法之后与民同罪,说明秦国对法律的重视,其实也是在加强君主的权威,法律来源于君王,遵守法律就等于听命于国王。
很多人认为商鞅为秦国立下很多功劳,不应该遭受这种结果,在君王权术面前,又哪里容得下你说算。
为什么秦孝公一死,秦惠文君便听大臣之言把功臣商鞅杀死并灭族无姓?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真正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秦孝公一死,商鞅及被以谋反罪论处,行五马分尸之刑,不能不说有点兔死狗烹的意味,但商鞅的死是必然的,不管他有没有谋反。商鞅原本是卫国公族,后来师从法家,游说列国寻找致仕机会,他先到了魏国,成为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在临死时向魏王举荐商鞅,结果魏王兴致缺缺。他又建议魏王将商鞅杀死,魏王同样置之不理。
商鞅看得不到魏国的重用,就开始另谋出路,恰在此时,秦孝公广撒招贤令,然后商鞅就跑去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
为了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商鞅准备了三套方案:帝道、王道、霸道。秦孝公对帝道和王道不感兴趣,倒是很喜欢霸道。由此也能看出,秦孝公一开始找到就是能施霸道之术的人。
在秦孝公的授意和支持下,商鞅坚持“不法古,不循今”,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目的是为富国强兵。但是,从商鞅决定进行改革的那天起,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他必死的原因:
改革触动了贵族的利益。
商鞅的改革改变的是秦国的祖宗之法,那么那些既得利益者就会收到影响,而秦国的贵族就是已有之法的既得利益者,商鞅要打破这个格局,势必会惹怒贵族阶级,但是因为秦孝公的支持,贵族阶级也只能忍着。商鞅一旦失去秦孝公这个掌权人的支持,贵族阶级势必群起而攻之。
商鞅得罪了秦惠文王
商鞅变法,是一种全面彻底的变法,太子犯法,也必须收到处罚,所以在秦惠文王还是太小的时候,有一次到犯了法,商鞅并不通融,只是因为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不便亲自受罚,就处罚了他的监管老师公子虔,而以墨刑处罚了他的授课老师公孙贾。何为墨刑,即在脸上刻字,涂上墨碳,一辈子除不掉。
这后面,公子虔又犯了一次法,被处以劓刑,即割掉了鼻子,为此公子虔八年不敢出门。商鞅刻薄寡恩
刻薄寡恩几乎是改革家的共性,尤其是那种彻底的改革,要求改革家铁面无私,毫不留情,想一台毫无感情的机器。这样的人一旦失势,必然是墙倒众人推。贵族阶级对他恨之入骨,百姓害怕他,而他只是秦王手里的工具,这样一个人,是很难有好结果的。
商鞅迷恋权势不肯急流勇退
改革,在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的时候,必然给另一部分人带来利益。商鞅变法的受益者既有秦王又有商鞅,商鞅,一个外来的辩士,成为秦国的左庶长,又成为大良造,权倾一时,如果秦王稍微弱一点,商鞅的势头就盖过了秦王,这样的存在,秦王不可能允许继续存在,而商鞅却不听从赵良的建议,及时隐退。
所以秦孝公一死,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商鞅,而且秦国的变法已经进行了二十年,它已经是成熟品,即便没有商鞅,变法也不会失败。所以商鞅实际上已经成了弃子。公子虔说他造反,他就是造反,秦惠文王乐的杀掉商鞅来取悦贵族们,顺便树立了威信。
商鞅师从法家,自然知道当初吴起在楚国变法的遭遇,然而商鞅却觉得自己比吴起幸运,或许能够有好的结果,然而,他和吴起一样,旧主一死,新主就要杀掉他们,不同的是,商鞅的确比吴起幸运,至少商鞅变法被执行了下去,而吴起变法却失败了。
为什么秦孝公一死,秦惠文君便听大臣之言把功臣商鞅杀死并灭族无姓?
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改革史、军事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候,学术气氛十分活跃,涌现出不少学术学派和能人志士,其中便有一个对中国历史影响深刻的改革家——商鞅。商鞅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曾只身前往秦国,辅佐秦孝公,在给出的帝道、王道、霸道三种方案中,秦孝公选择了霸道。于是商鞅在秦国内积极实行变法,一步一步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在政治上,他改革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还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在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在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他和秦孝公可以说是知己,秦孝公赏赐他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商鞅。
然而,在周显王三十一年(前338),秦孝公逝世,秦惠文王登基,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被车裂,全族被杀。那么为什么秦孝公一死,秦惠文君便听大臣直言把功臣商鞅杀死并灭族无姓?
一朝天子一朝臣,谁让商鞅在前朝如此受重用,不趁现在除去还等什么。在秦孝公薨逝时,商鞅在前朝几乎和秦孝公同穿一条裤子,两者互为知己,这一点对于继位者来说,是严重的威胁,必须趁早将其除掉。去除前朝统治者遗留势力,培养自己的亲信历来是刚登基者的第一步。何况当时秦惠文王登基时才十七八岁,面对这样一个老臣,如果不在这时候除去,以后就更难了。同时这件事也立下了新君的威信,宣示了这个国家还是嬴氏。
此外,这一招实际上是为了巩固和持续发展变法的成果。商鞅在国内变法实际上对国家、对人民谁都好,但是这场大型的变法实际上是剜其腐肉、刮其腐骨,对大家都是锥心刺骨的痛。同时还威胁到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因为他取消了世袭制,以军功论爵,土地丧失所有权,这就等于把他们的现在和未来子孙的利益都损害了。而这类世家大族又是当朝实际掌握权力的人,国内的矛盾实际上达到了空前的激化,如果不采取一系列措施,可能这场变革会戛然而止,甚至保不齐自己刚登基的王位会不会被这些世家大族以“清君侧”的名义给逼迫做些什么事。在明白这一点后,为了秦国整体的利益,秦惠文王立即下令处死了商鞅,以此来平息国内的矛盾。秦惠文王看起来是处死了商鞅,实际上暗地继续推动霸道之术,继续普及变法。世家大族看到始作俑者被车裂,出了自己的心头之火,就算变法仍在继续,但是自己已经不能够对当朝君王做什么了,这样一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除去商鞅这一招,着实可以看出时年十七八岁的秦惠文王有着高深的计谋和智慧,将一场风雨化解于无形之中。同时除去他,看起来仿佛他站在世家大族这一边,支持他们的利益,这样,新君秦惠文王两边都不得罪,也间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
在专制统治的社会背景下,一切的臣下、百姓都是贵族之间互相角力的棋子。不得不说商鞅是一个十分伟大的改革家,但是苦于秦孝公早薨,他的靠山一倒,他的末日也就来了。为了立威、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变法的成果,秦惠文王一登基便处死商鞅。
为什么秦孝公一死,秦惠文君便听大臣之言把功臣商鞅杀死并灭族无姓?
关于这个问题,做两个澄清:
1、秦惠文王并没有杀死商鞅,商鞅反攻咸阳时战死;
2、商鞅战死时,秦惠王还没有亲政;
3、商鞅是因为造反罪被族灭,是确凿证据,是依法处置的,并非我们误认的是守旧派随意所杀。
秦惠王杀商鞅?你必须了解的1、秦孝公死后,即位的秦惠王尚未亲政,直到第三年才亲政。《史记 六国年表》秦惠王三年:
“王冠。拔韩宜阳。”对比下秦始皇亲政时的记录:
“己酉,王冠,带剑”可见秦惠王是在即位第三年才开始亲征的。逮捕商鞅的决策不是他做出的。从秦小主夫人、秦昭王时的宣太后和秦始皇时的赵姬等情况来看,应该是秦孝公王后和大臣共同做出的决策。
2、商鞅是战死的,不是被公开处死。《史记 商君列传》:
“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车裂的是商鞅的尸体。
3、族灭商鞅是依照秦法进行的,是以造反罪处置,证据确凿。商鞅被族灭,不是因为商鞅被诬告。嬴虔等公室诬告商鞅,并不是商鞅被以谋反族灭的原因。商鞅的谋反行为才是商鞅被车裂、族灭的原因。
《秦本纪》: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因以为反”,意思是因此而反。上面的整句话意思就很明确:商鞅逃亡,因此而反,最后被车裂。
《商君列传》: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商鞅在逃跑到魏国被拒绝后,回到封地商邑,和部下发动商邑并攻打郑县,最后在郑县黾池和秦兵的作战中战死。
攻打郑县,和秦兵作战,这就是商鞅造反的行为事实。商鞅为什么要发动商邑兵攻打郑县?原因不明。
赢虔告发商鞅谋反——朝廷发吏捉捕商鞅——商鞅拒绝捉捕,意图逃跑到魏国——魏国拒绝接纳商鞅——商鞅发动商邑兵攻打郑县——商鞅和秦兵作战,死在郑县——商鞅背叛造反,被车裂尸体。这就是商鞅之死的整个过程。
从被告谋反,到率军攻打,商鞅自己坐实了谋反之罪。因此,商鞅之罪是依照秦律审判的,并非诬告。
4、商鞅的商邑距离楚国这么近,为何不逃跑到楚国?魏国不接纳商鞅,商鞅为什么不从商邑跑到楚国,而是发动商邑兵攻打郑县?要知道,作为商鞅变法的重要参与人物尸子可是逃到了楚国。
原因在《楚世家》里记载:
“三十年,秦封卫鞅於商,南侵楚。”这说明了商鞅和楚国关系不好。春秋时期秦国和楚国关系非常的好,从来就没有战争。秦孝公、秦惠王早期事,秦国和楚国关系也不错。商鞅很有可能是第一个攻打楚国的秦国封君。
秦楚友好的历史传统,商鞅和楚国关系恶劣,应该是商鞅没有逃跑到楚国的原因。
总结:商鞅之死,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是秦国薄情寡义的表现。但商鞅是因为造反而死,不能说是秦国冤杀他。商鞅谋反,有确凿的证据,有商鞅自己的行为去坐实。
当时秦惠王并没有亲政,秦国应当是由秦孝公王后和大臣共同决策。秦惠王并无决策权。
嬴虔告发商鞅造反,商鞅发动商邑兵攻打郑县,坐实造反罪名。商鞅的行为让人奇怪。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为什么秦孝公一死,秦惠文君便听大臣之言把功臣商鞅杀死并灭族无姓?
看许多答案里说,秦惠文王与商鞅之间有过节,即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曾拿不守法的秦惠文王开刀,但笔者认为,作为一代雄主的秦惠文王并不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
君主的行为逻辑,是基于政治考量的。
新君嗣立下的政治危机惠文王即位之后的秦国,正是旧时代分封贵族们集合反扑的时期,诸如甘龙、赢虔等,他们代表的是旧制度下封建主的利益,而商鞅变法,不仅剥夺了封君的封地实权,还将其治下之民解放成自由民,这样的政策能不得罪人么?
历来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变法前的政府本身就是旧制度的化身,旧制度被废除了,那些支撑政权统治的势力基础势必会倾覆这个不再代表其利益的政府。
而新君嗣立,恰好是蛰伏已久的旧势力反扑的大好时机。比如吴起变法时,楚悼王一死,楚国贵族们在国君灵堂上乱箭就把吴起给射死了。可见夺人衣食,乃是生死大仇,一刻也不能忍啊。
惠文王当时面临的也是这个问题,只是秦国的封君们比较克制,他们并不强烈反对变法。毕竟十几年变法的成果,使得秦国中央的权威和公信力空前高涨,秦国臣民们不再是如其他六国那般眼中先有封君,还才轮到国君。
但毕竟这些人,代表的不仅仅是旧时代制度的利益,还有着秦王正统的要义,毕竟你家秦王也周天子的封君而已,秦国大小封君们基本都是嬴氏子弟,如果全然不顾这些人的怒气,继续让商鞅成为这个国家政治的实权人物,那估计什么时候就发生煽动变乱的事情了。
惠文王当然不会愿意看到这种事情的发生,但他本人也是支持新法的,毕竟新法的成效摆在那里。要堵住这些人的嘴,又能把蛋糕分好,前提也只有牺牲掉商鞅了。商鞅死了,大家也就没有口实了,然后再来一套这种方案,大家都能继承新的爵位制度,地位和权力依然还是能保障的,自然也就没人敢有怨言了。
商鞅成为了秦国当时仅存的实权封君商鞅变法的时候太狠了,其深得法家之精髓,公子虔都被逼迫得7年闭门不出,大小风封君被一网打尽,而商鞅在南面坐拥15邑称君,这本身就是对变法最大的讽刺。
既然要将变法贯彻到底,那商鞅这个封君势必要铲除,不然这样的变法,又有什么意义?
同时商鞅的功劳确实足够大,不仅变法使得积弱的秦国富国强兵,而且带兵尽收被魏国占据的西河之地,其政治威望太高了。作为新君的惠文王想要一展抱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商鞅这种老资历必定会成为掣肘。
所谓功高震主,并不是君主容不下功臣,而是当新嗣之君的政治威望不足以压服功臣的时候,就会出现极其尴尬的局面,好一点,君弱臣强,君主只能变成一个辅助角色,坏一些的话,君主就会变成个橡皮图章,这就是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难以接受了。
所以当公子虔等告发商鞅谋反的时候,惠文王调查都不做,直接就下令逮捕商鞅。或许惠文王不会干掉商鞅,大抵会念其功劳定个流放之罪的,可是商鞅似乎心很虚,直接组织封地军队造反了,可他也不想想,在其主持变法下的秦国中央对国家的掌控不再是松散的分封制度,可以依靠封地之兵,游刃有余地等秦国组织各封君军队来镇压。而他要面对的是一个拥有高效组织,严密户籍制度的秦国中央。
所以商鞅的败亡,从其把“造反之罪”变为实际行动后,就已经注定了。真乃成也变法,亡也变法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