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讨厌杨修?
杨修才华横溢,锋芒毕露,不懂得韬光养晦,看破也说破,猜出曹操的心思并且拆穿了,你让曹操心里怎么想呢!
杨修也是世家大族,其实杀杨修也是在打击门阀世家!
《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讨厌杨修?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杨修只有小才,没有大用。
比如问题里面说到的杨修,这个人有智谋,是曹操儿子曹植的好友兼智囊。
杨修智谋是有的,但是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太锋芒毕露了,有智谋不是坏事,关键用机对理,用机对人,很有讲究。
你有智慧却不隐藏自己的光,反而要大张旗鼓,这也就算了,还要在东汉权臣曹操面前显摆智略超前,此非智慧,实则愚蠢。杨修若低调,则可免杀身之祸。
要知道曹操是汉末权相,就是以善耍阴谋著称于世。
曹操一直都很有心机,不然也不会主政东汉朝局,你看他杀伏完,杀伏皇后,杀董贵妃,杀董承,一路尽是除异己,巩固自己的统治。
史称曹操为治世之良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剧照)
你杨修比心机,还远不是曹操之对手。
杨修看起来智,其实不智。就是他卖弄小聪明,导致曹操找一个借口把他杀了。
显露于曹操,听军中传令鸡肋,就说曹操即将退兵,让军士整理归程衣服,曹操夜巡发现了,一问才知道是杨修说出去的,杨修说主公不日将退兵。恰好有兵士汇报给曹操:杨主簿叫我们收拾行李,准备退兵。恰巧,这个时候是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的关键时期,两军对垒,未分胜负。
(杨修剧照)
曹操领兵多年,处处征战,知道乱军心的危害。
所以,曹操以乱传君令,混乱军心这事杀了杨修。当然借乱军心而杀之,只是一个手段,他早就看杨修不舒服了。
杨修屡次道破曹操心思,你说曹操能舒服吗?
可谓,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性命。所以说做人要低调,杨修就是由于过于高调导致曹操嫉恨才处死的。《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曹操如何处置杨修的:“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这句话讲的再清楚不过了,他们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袁术与曹操不对的,所以杨修难免一死。
杨修就是一个有小聪明不知道节制的人,所以招致杀生之祸。他如果低调一点,也不至于有杀身之祸。
杨修另外是曹植的心腹,那个时候曹植可是与曹丕是最强劲的争夺储君大位的对手。曹操也怕他的持才傲物的性格影响曹植,所以早早除去。
杨修的几个事情大家应该都有耳闻,比如说一合酥的故事。西域有人送来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然后给幕僚看,杨修看到就叫大家赶紧吃掉,大家不解,杨修说合字,拆开看就是一人一口酥。所以叫大家吃掉。有人把事情告诉曹操,曹操不语,心记恨之。
然后,再举一个例子。比如曹丕请谋士吴质进府,商量事情,又不想让人知道,就用大篓筐把吴质抬进来,这个事情给杨修知道了,他私告于曹操,本意想让曹操责备曹丕,可是曹操不语,亦记恨之。
还有个曹操建花园的故事,在建造过程中前来视察,什么都没说,就在门上写活字。
杨修就和负责建造的人解读曹操写活字的意思(门中加活,是阔字,意思是门修大了),于是建造的人按照杨修的解读,将门改小,多修围墙,曹操见后很开心。
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这些都是杨修结怨于曹操的事件。
一方面曹操已经决定把大位传给曹丕了,曹植的幕僚处理掉一点可能会认为省心一点。(这就是杨修目光短浅政治站位错误的后果)。
曹操自长子曹昂死后,曹丕就是最大的孩子了,古代君王有立长不立幼的规矩,杨修参与进储位之争,也是曹操容不得的。
另外说一下杨修的家世,其实他们家是累世书香门第,曾祖父是大儒。
他的父亲杨彪是东汉朝廷的太尉,他出身于弘农杨家,高官显达,可以与袁绍家四世三公相媲美,杨修是杨彪与袁术女儿所生,自然属于敌对方的亲属,曹操出于防范也要杀之。
总之,持才傲物,高调行事,毁了杨修。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一点不假。
(图片引自网络,侵删)。
以上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谢谢大家。以上综合分析了一下曹操为何厌恶杨修的前因后果。
大家喜欢的话可以关注,分享,转发,点评,点赞。
《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讨厌杨修?
曹操惜才,喜欢聪明的下属,杨修很符合曹操的条件,可曹操却找了个借口把杨修杀了。
究其原因,绝对是有多种因素。
一、最明了直白的原因,是课本中常提到的6件小事,表明了曹操的“忌才”。《三国演义》原著作者
罗贯中在写杨修之死时似乎也表明了杨修之死是因为曹操“忌才”。
用书上的原话来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然后,通过六个小故事来印证了这个的观点。
①、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一个“活”字,原本是曹操为了卖弄一下自己的学问。可杨修偏要一语拆穿曹操的西洋镜,叫人把大门给弄窄了。
这很让曹操“忌之”。
②、友人给曹操送来一盒点心,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见了,便与众人一人一口给分吃了,还振振有词回答曹操:“盒上写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怎敢违反?”
卖爱弄小聪明+自作主张,那个领导能喜欢?
③、曹操本想以梦中杀来警戒大家,杨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不可。
破坏曹操的计划+低瞧之意,故主人“愈恶之”。
④、曹丕密请吴质入内府,相议曹操欲立世子一事,就用大簏藏了吴质。杨修知道后告密曹操。结果曹丕下次真是用大簏载绢,反让曹操怀疑杨修想陷害曹操。
结果惹的曹操“愈恶之”。
⑤、曹操本想试一试曹丕、曹植才干如何?杨修便教曹植怎么去做。结果坏了曹操的计划。
曹操自然“大怒”。
⑥、鸡肋事件:曹操只说夜间的口号是“鸡肋”,杨修却悟出其中含义,还叫士兵们收拾行李,准备班师,最后当然招致杀身之祸
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后以“鸡肋”事件“惑乱军心”为借口杀死了杨修,也成了杨修之所以被曹操杀的一个客观的原因。
曹操杀杨修,全说成“忌才”似乎不很准确。
曹操也曾很器重杨修,委以“总知外内”的主薄。
作为丞相曹操身边的高级幕僚谋士重臣,
恃才放旷的杨修却搞不明白身为领导的曹操虽然喜欢聪明的下属,但是从来都不会喜欢自作聪明的下属。
你总是显得比首领的才智还高出几分,总是揭穿或识破指挥官的秘密,那多疑而自负的曹操心中能舒服吗?
几件事件下来,曹操对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
二、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利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杨修文笔好,与曹操的儿子曹植私交甚好,也是坚决拥护曹植的文人之一。
为此,聪明的杨修不断为曹植的夺嫡之路出谋划策。
然而,任何一位君主对于臣子参与夺嫡斗争都是很难容忍的。
更何况曹操经过一番考察之后,还是觉得曹丕更适合做继承人,那自然就更不愿意看到杨修帮助曹植对付自己选定的接班人,杀他是必然的。
其实,参与夺嫡之争的还有司马懿。但他的作法和杨修恰恰相反,
杨修自负聪明,处处显摆;而司马懿知道曹操疑心,便处事低调隐忍不发,不给曹操发难的由头和机会。
而且司马懿清楚,曹操虽然喜欢才华横溢的曹植,但曹丕才是各方面都符合继位的继承者,所以司马懿早早地便投靠了曹丕,暗中为曹丕的夺嫡之路出力。
两种不同的判断和认知,两种不同的处事方法,结果杨修被杀,司马懿成了最后的贏家。
三、杨彪(即杨修的父亲)、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而政治观念杨彪和杨修又都与孔融及祢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见忌。
另外,《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曹操如何处置杨修的:“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
(注:太祖即曹操。)
四:杨修知真相,却不懂保密,犯了兵家大忌。比如,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的把戏。
曹操担心有人夜里谋害行刺他,想了这么个花样杀一儆百,却被杨修拆了台。
曹操心中顾虑没有消除,天天担心吊胆如何睡得安稳?
还有致杨修之死的“鸡肋”事件:曹操当时的确有退军的打算,但并没传达退军的军令。
杨修作为一个行军主簿,却自作主张知会夏侯惇提前收拾行李准备退军。
这无疑是泄露军机,擅传军令。就凭这两条,也的确当斩的。
换个角度,要是曹操打仗又玩计谋,又被聪明的杨修给看穿了;再随便和某个将领泄露出去,万一被敌军的探子得知,这仗还怎么打呢?
曹操作为曹魏的掌舵人,手下谋士众多,程昱、荀彧等人何其聪明,自然能猜透曹操的心思。
但是他们从来都是看破不说破,因为他们知道曹操多疑。
杨修之死,虽然有曹操的因素,但他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讨厌杨修?
看破说破,聪明反被聪明误。有的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讨厌杨修?
杨修竖子!
着实可恶,累次卖弄,甚是自负!
前次惑吾植儿,缪乱长幼,今次惑吾将卒,乱吾军心,是欺吾帐中无才乎!
鸡肋,鸡肋,文若、奉孝岂能不明..
主公,主公,郭嘉已然不在了……
哦?呜呼,奉孝,若使君安在,足不使吾汉中无功而退矣,呜呼,悲也,憾也!
主公,那杨主薄该当如何?
惑乱军心者,拖出去,祭旗!
三日后曹军有序撤离汉中,至此汉中攻防结束。
杨修东汉名士,聪慧过人,恃才傲物,才思敏锐,然过度卖弄淫巧,前次一盒酥,今次又鸡肋,数捋虎须而不自敛,肆意直言,终至杀身,可悲,可叹!
《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讨厌杨修?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评价杨修,“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据史料所言,杨修可说是个文人,也的确有点旁门左道的小聪明,但若说真才实学,还是差了些。曹操倒不见得因此杀了他,但他实力不足,又涉险卷入曹丕、曹植的夺嫡之争,也就难免“身死道消”了。“绝妙好辞”如下: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蓥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乃叹曰:“我才不见卿,乃觉三十里。”
此事其实并非史实,但从其行文上,可见对杨修之印象,说的难听一些,不过是旁门左道罢了,又如他猜出个“阔”字: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此类事迹不绝,较有名的,有“一人一口酥”等,看起来是才思敏捷,实际上长于字谜罢了。在曹操的眼中,唯才是用,却是独重于军事、谋略等类型的人才,医者如华佗之流,虽身患重病,那也是说杀也就杀了,对于杨修“跑偏”的才能,笑谈一时尚可,却未见得如何青睐。
《三国演义》中有杨修以“鸡肋”一事而死,虽然有失偏颇,其实与史实相去不远,这是一桩桩一件件堆叠起来的,“丞相曹操主簿。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但是恃才放旷。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脩之几决,多有此类。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儿:‘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
杨修之死,与曹植失势有着相当的联系,众所周知,曹操在情感上,其实是偏于曹植的。曹昂、曹冲之后,曹操众继承人之中,只有曹丕、曹植还算上得台面,余子不足一道,但曹操甚至对曹丕说过,曹冲之死,是曹丕之大幸。曹操本欲以曹冲为继承人,曹冲早夭后,便在曹丕、曹植间犹豫不决。
曹植比之曹丕,文采更为出众,为曹操所喜,但其军事、政治才能上较曹丕有着较大的差距,首先一点便是,曹丕手下有桓阶、司马懿、陈群、邢颐、吴质、贾诩支持,可谓文武兼备,曹植就差了很多,丁廙、丁仪、杨修、孔桂、杨俊等,一水儿的文人,文干不过司马懿,武斗不过吴质,再加上他自己恃才放旷,失势也就难免了。
杨修在曹植失势后,也试图远离曹植,却又不好做得太过明显,再加之袁氏的亲属关系,被曹操拔掉再正常不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