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摆摊卖鞋,说明了什么?
为了生活,为了生存,草根出身,没有人脉,只有放低姿态,赚钱吃口饭,祖上的荣光已经殆尽了,可能刘备一辈子摆摊为生了,可是机会来了,刘备抓住了机会,转身创业了,奋斗了大半辈子,最后功臣名就。
刘备摆摊卖鞋,说明了什么?
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刘备当然也不例外。没有承袭爵位吃祖宗的饭,挤入上面特享俸禄,只有面对现实摆摊,不挣钱,日子咋过?只是后来,黄巾起义,给了他转身创业的机会。
刘备摆摊卖鞋,说明了什么?
摆摊在我国古代,是人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特别是仕途不如意的人,维持生计摆摊是最直接最易见效的手段。三国时期,战乱不断,当时仕途上不如意的人士,多采取摆摊的办法;一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是通过摆摊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三更主要的是通过摆摊可以收集大量的社会和军事、政治信息,以便东山再起!刘备摆摊不但收获了关羽,还为今后东山再起收集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情报资料 !
刘备摆摊卖鞋,说明了什么?
关二爷是卖豆腐还是卖枣出身,张飞是否卖过猪肉,正史不见记载,刘备曾经卖草席、草鞋,确实记载于《三国志》。所以,《三国演义》中,刘备经常被自高自大的豪门士族,讽刺为“织席贩履”之徒。
用今天的眼光看,“织席贩履”何尝不是企业家的创业阶段,当年马云不也练摊吗?这事不丢人呐!可是在古代,“织席贩履”就很丢人,因为这是手工业者干的事,士农工商,手工业者比农民地位还要低一等。在士族眼里,刘备就是下贱人。
一个手工业者,有可能逆袭吗?在古代这是不可能的,是天方夜谭!
要知道,古代的身份等级,决定了你的交际圈和政治地位,一个手工业者,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参与政治,更不可能有追随者。
那么,《三国志》说刘备“织席贩履”难道不可信?我们该如何理解刘备的身份呢?
刘备的身份是本质上是士族阶级我们没有任何证据,可以否认《三国志》对刘备身份的记载,但这并不能说明,刘备的身份就是手工业者,本质上刘备依然是一名士族阶级成员。
所谓士族,就是以读书做官为目的的社会阶层,是帝制社会政治结构的最重要阶级构成。农工商,以及非自由民,是没有政治权力的。
“士”和“农”之间的界限,就在于读不读书,做不做官。有一部分人就过耕读生活,不出仕,这个人群比较特殊,称之为“逸民”。如果家族世代读书做官,就称之为世家大族,如果世代出高官,影响力很大,就称之为“豪门士族”,比如当时的袁氏、杨氏、荀氏、陈氏、孔氏等。
1.刘备祖上累世为官
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这件事被后人质疑,存在贴金的嫌疑。不过,按史书记载,汉献帝当时拿出了谱牒查验,应该错不了,况且刘备身边还有家族近亲,光他一个人造假做不到。所以,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应该是可信的。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的父亲刘弘、祖父刘雄、曾祖刘惠,他们世代为官:“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刘雄曾任范县县令。
刘弘去世早,所以家道中落,但是不能改变其士族之家的身份特性。
2.刘备以读书做官为目标
三个证据,足以表明刘备的真实身份:
①刘备是读书人
刘备十四岁的时候,离家游学,拜在卢植门下读书。卢植是与马日磾、蔡邕齐名的大学者,唐朝以后,得到了配祀孔庙的礼遇,是中国学术界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样的大师级学者,放在今天就是院士级别,他的门槛不是一般的高。按照那时候等级观点,想拜卢植为师,至少两个条件:一是身份够尊贵,如果出身不是士族,不可能被收;二是家资不能太寒酸,否则你读不起书。
由此可见,刘备家族身份的影响力绝不低,而且不大可能太贫寒,至少还能勉强交得起学费,买得起书。
②刘备的交际圈是士族集团
在等级社会,一个人的身份被固化后,是很难突破的,其职业、婚姻、人际交往等都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比如士族之间绝不会跟农民联姻,后期豪门士族都不跟寒门士族联姻,当然给人家做小妾,不算婚姻。低阶层的只能对高阶层的形成攀附,而不是平等交往。
刘备早年的交际圈都有谁?除了刘氏宗室外,最有名的是公孙瓒,公孙瓒是当时的豪门贵族,比刘备显贵,二人以兄弟相称。
刘备做官前,就四处结交豪杰,中山有两个大富豪,主动拜倒在刘备门下,给他提供大量资金支持。所谓豪杰,就是士族阶级的另一个分支——游侠,比如关羽、张飞等,本质上他们也是士族。
③刘备的职业是公务员
刘备从二十三岁起,以举孝廉开始从军、做官,所谓的“织席贩履”生活,再也没有呈现过。能得到荐举出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有士族的身份。
由此可见,刘备的身份,本质上是士族阶级。
3.织席贩履不是常态
那么,怎么理解他“练摊”的生活经历呢?
①织席贩履是特殊阶段,非常态
刘备家族既然世代为官,肯定是有地产的,所以不可能以手工业收入为主,织席贩履很可能是因为其父去世后,陷入短暂生活困难期。
其实这种状态,对很多士族阶层都出现过,一点不稀奇。那时候刘备还小,母亲在家织席编履,刘备负责练摊,补贴家用。农耕文明靠天吃饭,饥荒的时候连地主家都没有余粮,这种短暂应付饥荒的手段,不是常态,不值一提。
②竞争对手刻意夸大污损刘备
为什么提到刘备,后人就想起“织席贩履”?其实这是袁术等豪门士族,刻意宣传的结果。过去职业的贵贱太扎眼,打个不恰当的例子,假如今天谋位富豪之子去当乞丐,会不会被鄙视?
其实,不光刘备,曹操也遇到同样的困惑,袁家兄弟张口就称之为“宦官之后”。这些无非是豪门士族阶级的自视其尊,有意从精神上摧毁对手的宣传手段罢了。
所以,别被迷惑,刘备的真实身份是士族,绝不是手工业者。包括关羽、张飞的身份,都是士族集团。
三国史是一段寒门士族的奋斗史我们纵观从东汉到魏晋,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三国史其实是中国很特殊的一个历史阶段,或者说是一个过渡阶段,它是寒门士族集团,伸张自身政治利益的过程,是寒门士族的奋斗史。
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晋朝统一天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寒门士族打败豪门士族,形成三国鼎立
自董卓之乱后,东汉出于群雄争霸,豪强割据阶段。仔细梳理这些割据势力,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数是豪门士族集团。一部分是汉室宗亲势力,比如刘表、刘章、刘虞等;一部分是世家大族,比如袁绍、袁术、公孙瓒等。
只有少数的寒门士族,凭借微薄的实力,招兵买马,或自立山头,或依附他人,慢慢积攒原始资本。比如曹操,两次变卖家产招兵,比如孙坚,依附于袁术。
可是,结果很有意思,豪门士族最后都败在了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个寒门士族集团!这就是东汉没落的根源,豪门士族集团内部的堕落。一方面他们在特权的维护下,能力大幅退化,却占据国家资源,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断压抑寒门集团。
当秩序被打破后,两大集团几乎被放在了同等的竞争机制下,高下立现,豪门士族必败!
2.三国对峙,豪门集团的裂变
三国魏蜀吴,三大由豪门士族创立的政权对峙,由于在资源上的均衡,谁也吃不掉谁。就在这个过程中,三国内部却悄悄地发生了另一场,改变三国性质的“革命”。
三国虽由寒门士族代表创建,但是当他们建国后,不能完成对豪门士族的彻底革命,最后反而从内部,被豪门集团革命了!
①曹魏选择了与豪门士族妥协
曹操是三国中唯一清醒者,他企图通过“唯贤是举”代替“荐举制”,彻底封杀豪门集团的特权,以寒门士族代替豪门士族。可惜没有成功,形成僵持局面,因此他一辈子也不能登基称帝。
直到曹丕,选择了“九品中正制”,保障了豪门士族集团的利益,才完成代汉禅位的最后程序。
②刘备、孙权选择了与豪门士族融合
刘备与孙权,从来就没做过对豪门士族的革命举动。这跟他们本来就是“客居”有关,根基不深,只能想办法与当地的豪门士族融合。
事实上,蜀汉和东吴就是亡于当地的豪门士族集团。
3.三国归晋,门阀集团的完胜
在九品中正制的保驾护航下,曹魏帝国下的豪门士族,获得了比东汉还要多的特权,由此他们迅速基因突变,形成了士族阶级的最牛的“物种”——门阀集团!
司马氏就是门阀集团的核心,正是在门阀士族集团的支持下,司马氏完成了取代曹魏,并最终统一三国的举动。
所以,三国史是寒门士族的奋斗史,结果却是被豪门士族的升级版门阀集团,割了韭菜!
三段汉史,三段不同士族阶级的历史我们再把西汉、东汉、蜀汉三段历史放在一起,作一个简单比较。
1.刘邦的身份及西汉政权的性质
有人说刘邦是农民,其实是不对的。刘邦是典型的士族地主阶级,他的家族有地产,且不菲。刘邦四处蹭吃蹭喝不是因为穷,而是生活方式。
秦末的民间暴动,大多数人认为是农民起义,这也很扯淡,本质上它是士族阶级的武装暴动。义军的领袖人物,包括刘邦、项羽、六国贵族后裔,以及刘邦阵营的骨干,都是士族阶级。
所以,秦朝灭亡是因为秦法没有保障士族阶级的利益,缺乏社会政治力量的支持,而不是所谓秦法残酷。因此,西汉政权是士族阶级建立的政权。
2.刘秀的身份及东汉政权的性质
刘秀更不是农民,他远比刘邦还要牛,他是士族豪强集团,即后来的豪门士族集团。刘秀年轻时,和他的哥哥们,以及家族成员,养了一大群游侠豪强,家底不是一般的厚。只是刘秀太学生的身份,以及史学家的立场,掩盖了刘秀的真面目。
东汉政权从一开始,就是豪门士族集团与皇权共治天下的模式。刘秀正是凭借这个模式,才实现了不到两年登基称帝的奇迹。
3.刘备的身份及蜀汉政权的性质
相对于刘邦和刘秀,刘备虽然也是士族阶级,但是他是士族集团的最底层,寒门士族阶级,一旦破产,就滑入农民阶级,甚至更低层。
中国自西汉,士族阶级的发展不断内部分化,东汉豪门士族坐天下,极端僵化的机制催生了一大群失去政治利益的寒门士族,这就是刘备的时代机遇。
可是豪门士族的势力又不能根除,反而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这就是三国注定成为过渡客,被别人收割的命运。
结束语由此可见,刘备织席贩履,映衬的是东汉末年,寒门士族集团的尴尬生活状态。正是由于社会体制造就了一大群,刘备这样的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寒门士族精英,他们的抗争,才推动了历史的变革。
刘备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的努力虽然很重要,但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方向的努力,才更有效。
刘备摆摊卖鞋,说明了什么?
大家好,我是书生意气,关于刘备摆摊卖鞋,是生活所迫吗?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1.父亲去世早,断了家里的经济来源
《三国志》记载:刘备的父亲刘弘早亡,年少的刘备和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非常艰苦。
这里的描写应该是他们为生活所迫,因为父亲去世了,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之主去世了,等于断了家里的经济来源,这也看出刘备的母亲,也是一位贤内助,勇于接受现实,却不甘向生活低头,即便是织席卖鞋,也要生存下去。
2.刘备和母亲一起买鞋,也说明他懂事了
刘备家房子东南角,篱笆上长有一颗五丈高的桑树,长得枝叶繁茂,远远看上去就像车盖一样,都觉得这棵树长得不同寻常,都说此家必出贵人。
刘备小时候经常与同宗小孩在树下玩耍,又一天他指着桑树说:“我将来一定会乘坐上这样配有羽毛装饰的豪车。”
刘备的叔父刘子敬慌张的说:“你不要乱说话,不要我们一家会遭灭门之罪。”
3.刘备的母亲,也是为他准备学费。
他15岁的时候,母亲让他外出求学,拜九江太守卢植为师,卢植是谁?他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东汉末年有名的经学家,将领,他文武双全,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过蛮族的叛乱。
卢植性格刚毅,他的老师是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和郑玄,管宁,华歆是同门师兄,看到没有一个比一个厉害,这就是人生的机遇,可遇不可求,而他的人生将很快改变。
还有同宗族的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觉得刘备不是寻常人,经常资助他上学的学费。
而我们的主角刘备,却不喜欢读书,整天喜欢好马,良犬,音乐,漂亮衣服;喜欢结交豪侠,对待朋友和善,不把喜怒表现在脸上,纷纷都来结交他,争着依附刘备,如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携千金,贩马来到涿郡,见到刘备,于是给其资助,刘备得以用来集结到很多人。
这或许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吧,一个大男人,那时候信息又不发达,能让那么多英雄豪杰来争相结交他,这是他的过人之处,这也为他以后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真是让人费解,如果他母亲知道,非要好好教训他一番,好好的学不上,结交“狐朋狗友”,老娘我定不饶了你,你忘了你爹的遗言了吗?还好没有被他母亲知道。
4.大丈夫能屈能伸
人生要懂得把握住机会,关键是机会很快就来了,你得把握住。
汉灵帝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州郡纷纷带领义兵帮助朝廷镇压黄巾起义农民军,他因讨贼有功,被任命为(在今定州市区东)安喜县尉,这是县长之类的官。
别人都忙着纷纷逃命,他却聚众讨伐黄巾起义军,当官应该是他最初的梦想,然而这个梦想来得快去的也快,因为他的上司说朝廷有令:如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都要被精选淘汰,刘备知道消息后,到督邮入住的驿站求见,督邮称疾不肯见刘备,刘备很生气,我的官职是凭真本事得来的,凭什么说没有就没有,他们将督邮捆绑起来鞭打两百下后,随后与关羽、张飞弃官而走。
这段故事可以看出来,他不仅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人,也是一位懂得取舍,能屈能伸的人,不就是一个县长吗?我的理想是要比这个官还要大,“此处不留人,自有留爷处”,开始了他带领关羽,张飞一起打天下的曲折离奇,精彩纷呈的英雄故事。
“元芳,你怎么看?”欢迎您的留言和点赞,喜欢的话请关注@书生意气876 。
刘备摆摊卖鞋,说明了什么?
说明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思缘由。
东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刘寄奴出生在彭城郡(今徐州),虽然祖上是汉朝皇室,但是在他出生时,家里已经彻底沦为平民,母亲更是在他出生不久后,因病去世。
原生家庭的困顿,让刘寄奴差点没活下来,侥幸被好心人照顾,他才勉强长大成人。小时候被人白眼的经历,让他学会了察言观色,孝顺自己的父亲养母。
长大后即失业的刘寄奴为了谋生,不得不依靠砍柴、种地、打渔和摆地摊卖草鞋,来补贴家用。偶尔还去赌场碰碰手气,梦想着发家致富,然后却遭到了很多羞辱。
公元399年,想要改变命运的刘寄奴选择从军,并从基层的士兵做起,一步步的升迁上来,随后的二十年里,他匡辅晋室、攻灭南燕、荡定荆江、西征巴汉、收复关中,成为了东晋朝廷的头面人物。
终于在公元420年,刘寄奴废掉了东晋最后的皇帝,建立了刘宋政权,正式开启了南北朝时期,这位摆地摊卖草鞋的传奇开国皇帝就是刘裕,史称宋武帝。
所以只要有能力,哪怕是摆地摊,也终有出头之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