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边陲名将,为何卫青得享盛名,年羹尧却被赐死?

年羹尧自己作死,要是有卫青一半的低调,沉稳,也不至于身首异处的

同为边陲名将,为何卫青得享盛名,年羹尧却被赐死?

谢谢邀请。历朝历代中,受皇帝重用的武将不计其数,也就自然而然出现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现象,但实际上在宠信的同时,皇帝内心却未必都喜欢拥有生杀大权的武将,即使此人有多么被受重用,最好的实例对比便是西汉的卫青与清代的年羹尧。

年羹尧画像

有权不擅用、始终谨守臣子职责

西汉名将卫青,因其姐卫子夫而渐渐进入汉武帝刘彻的视线,凭借自身的实力一步步坐到大将军之位,受封长平侯之爵,奉武帝之命与匈奴交战。

征战过程中,右将军苏建由于冒进深入,导致所率领的部队全军覆没,而他自己侥幸逃回了营地。按照军令,战败而逃者应当立即处斩,周围的长史、议郎等人纷纷觉得应当按照军令执行,议郎周霸更是以卫青平日宽仁未曾重罚一兵一卒而建议大将军此次借苏建一事而立军威。

而卫青却认为:杀一人容易,自己也有这个权力。但以斩杀犯错大将而为立军威,却失掉了作为臣子的本分,岂不是得不偿失。但苏建确实有错在先,不如将此这生杀大权交还给皇帝陛下来处理,如此既能让皇帝开心也不会因自己在外为帅因为专权而有所顾虑。

卫青剧照

果然,当卫青将苏建押送回长安之后,汉武帝龙心大悦,不仅对这位小舅子更加信任,而且以苏建往日功劳决定免其死罪令其回到军中在大将军麾下戴罪立功。试想如果卫青严格按照军令斩杀了苏建,那么汉武帝会多疑,而且也失去了一位真正有才能的良将。

吸取前车之鉴,以谦逊得挚交

而事实证明汉武帝此举是正确的,苏建在军中没多久就又立下了大功,因感念当初卫青的不杀之恩,他劝说大将军在地位尊崇不已的前提下,可以学习古时名将们一样向朝廷举荐有真才实学的名士,这样得以让他的声名更为远播。

话虽然说得很在理,但卫青却想得更为深远。前不久,武安侯田蚡与魏其侯窦婴因广揽门客慢慢结成了朋党遭到皇帝的嫉恨,所以举荐贤良、罢黜奸佞之举,还是让皇帝亲自来办比较好,自己作为大将军只需要将本职工作做好即可。

随着卫青的地位日隆,武帝甚至命百官见了大将军必须行跪拜礼,皇帝都下了令,百官哪敢不从,纷纷拜伏行礼。可偏偏有一人却敢不遵皇命仅对卫青行平揖之礼,此人便是名臣汲黯。

汉武帝雕像

大臣们见到此举纷纷劝阻,认为汲大人此举会惹来祸患,但汲黯却丝毫不为所动。他辩解道,众人皆拜伏大将军,独我一人以平礼待之,难道卫大将军就尊贵不再了吗?卫青闻得此言,感到非常开心,立即去汲黯家中登门拜访,想与这位不拘一格的名臣结为挚交,而汲黯也认为卫青胸襟宽广,一向孤僻的他破例交了大将军这位朋友,汉武帝闻讯,对于卫青的谦逊赞赏有加,本来还对汲黯不遵皇命有所恼火,顿时也就不再计较了。

卫青通过种种事例表明,自己地位再尊贵再受重用,也始终是一名臣子,做好本职工作便是他的人生准则。而恰恰因为这样,终其一生都能得到汉武帝的无条件信任。

未好好利用职权,反遭削权而身死的清代名将

而同样身为武将重臣的年羹尧,却未能有卫青如此好的结局。

与卫青所不同,作为雍正帝一生为数不多的重用之人,年羹尧在军中可谓是将主帅的生杀大权发挥得淋漓尽致。

雍正帝画像

经常在外征战的年羹尧,每每打完仗回到营地,便集合众将开始评判功过。有功者立即给予重赏,甚至营地随时放着不同品级的官服,有小功则进一级,有大功进多级,敢情封官品级在他这里是家常便饭一般;而有过者,不论过错大小,一律宣布完罪状之后拉出去斩首示众,甚至不给申辩和复查的机会。

乃至上到副将下到士卒无一不对其闻风丧胆,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年羹尧的雷厉风行严苛之下,才让将士们在其一声令下莫敢不从,即使脑袋随时会掉,但相对于升官,他们宁愿誓死追随,这也正是年羹尧百战百胜的根本原因。

但年羹尧在军中杀伐决断之时,有一个人却心里十分不爽,他便是雍正帝。毕竟在很大程度上,年羹尧过于代行天子之权,导致将士们心里只有年大将军而没有他这个皇帝。且每每凯旋回京,年羹尧都是骑马走御道,且随意鞭打朝廷大员。

年羹尧剧照

种种迹象,让雍正帝觉得此人留得越久必是祸患,故在削去年羹尧兵权之后,直接赐死以绝后患。

史海君说:

两个对比鲜明的实例,凸显了三个在古代屡试不爽的定律。

其一,虽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说,但每一位皇帝并不都希望大将在外真正行使这样的职权,一方面因为容易导致似年羹尧一般,将士只听主帅之令而不遵皇命。另一方面,皇帝宁愿任用文官宦官担任监军亦或是任用有名无实之将,都不愿意重用既有将才又受士卒爱戴之人,简而言之,皇权至高无上,军权作为代表之一不能彻底下放,即使放了也不能任人随意使用。

卫青画像

其二,居高位者向皇帝举荐名士,即使这个人不受皇帝待见,但为了重臣的颜面大多数情况下也会勉为其难同意。但实际上,这些被举荐上来的人,多半都会只记着重臣的举荐之恩,而往往忘却最终拥有拍板权的皇帝,久而久之难免会形成结党营私之象,故这是皇帝所决不允许的。

其三,马屁拍得恰到好处,可保自身无虞。此处说的马屁,当然不是那种明面上极尽溢美之词甚至无限夸大。就以卫青为例,将苏建押送回京、不给自己揽举荐贤能之事,看似像是逃避责任,但实际上,变相地将权力送归皇帝裁决,皇帝内心自然欣喜也会打消一切顾虑,真是不显山不露水便完成了最高规格的马屁。

参考资料:

【西汉】司马迁《史记》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

赵尔巽《清史稿》

我是“史海甄客百晓生”,一个资深的历史迷,如果认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多多关注并支持,谢谢各位。

同为边陲名将,为何卫青得享盛名,年羹尧却被赐死?

年羹尧和卫青都是难遇的将才,两个人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结局却迥然不同。

同样是出身微贱。卫青是家奴出身,年羹尧是包衣出身,其实也是家奴一枚。

同样是有一些裙带关系。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做了皇后,年羹尧的妹子是雍正的贵妃。

同样是战功赫赫。卫青多次出击匈奴,为汉武帝立下汗马功劳。年羹尧在青海用兵,一战功成,稳定了雍正颤颤巍巍的帝位。

都是深得皇帝信任,赏赐颇丰。卫青做了大将军,做了大司马,地位极高。年羹尧改了户籍,直接入旗,官封大将军,威风八面。

所不同的是,卫青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常怀敬畏之心。而年羹尧则比较飘,到处耀武扬威,甚至对皇帝也敢无礼。最后让他守城门,他还要穿着黄马褂,这是在作死呀!

因为裙带关系的存在,都是皇帝的小舅子,外戚掌控军权,本就是君王大忌。打完仗后,最好是主动交出兵权。

卫青是这么做的,绝不含糊。而年羹尧非得拿捏一下,磨磨唧唧,这就是给皇帝找不痛快,那他自己能有好吗?

卫青懂得做人的道理,不骄不躁,最后能得善终,陪葬茂陵。而年羹尧却尾巴比天高,飞扬跋扈,被人整死,凄凄惨惨,也是在所难免!

同为边陲名将,为何卫青得享盛名,年羹尧却被赐死?

性格决定命运,果不其然也!不过,卫青没有长年戍边的经历,他都是直接带兵出去打仗,练习砍匈奴人的脑袋。

自古以来,武将带兵在外征战,最惦记他的,不是妻儿老小,而是君主。

想想看,国家有几十万军队交给他掌管,等于把君主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给他了,要是有不臣之心,杀个回马枪,是不是朕就要被放在烧烤架子上面了?

根本原因是联络手段欠缺,不能够及时掌握军队动向的缘故。

卫青的城府

在汉武帝时期,卫青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关系不可谓不近,可是,汉武帝本人,他老爹经历过“七王之乱“,自己则经历过窦太皇太后、王太后的宫廷斗争,知道自己的位子来之不易,自己也是怀着伟大理想,当然不能够受制于人。

卫青出兵的时候,数万铁骑,甲兵十万,后面跟着几万民夫,可谓国之根本交给了这个小舅子,这样的盛况,任何君王都感觉胆寒。

前代秦王政的时候,60万大军交给王翦灭楚,秦王政每天夜不贴席,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我们根据史书判断,卫青实际上是一个绝代奇葩,皇帝给他兵符,调兵出征的时候,可以做到令行禁止、行伍有序、攻战勇猛、功勋卓著;可是回到长安,经过皇帝嘉奖,立即交还兵符,有时候连庆功宴都懒得参加,直接告病回家,看起兵书来了。

或者就是跟自己的夫人,卿卿我我,好不自在。当然,他的夫人还是汉武帝的姐姐,这层关系可是够铁的。

至于手下立功将士,你武帝看着功劳簿自行封赏,一切与我无关。后来自己的外甥霍去病的属下都能够得到高升,自己的属下,反而渐渐稀少了。

这是皇帝最喜欢的臣子类型,就这样,汉武帝也不肯轻易信任他,封了他的儿子们为列侯,留在身边好吃好喝。

当时,汉朝的权贵大臣,喜欢养士,比如汉武帝的舅舅田蚡,就是搜罗一批落魄无聊人士在自己身边装腔作势,顺便可以结党营私,谋个反什么的,可是卫青一概不理睬,以至于,他的府邸门前,可以长草。

实际上,卫青没有做过边陲名将,他都是带着皇命,点齐兵马出征塞北,从来不会故意滞留塞外。而卫青用兵的时候,正值汉朝富强发达的顶峰,也就是不差钱。

卫青是骑奴出身,本身没有读过多少书,他的这种雅量,纯粹是性格导致的。

年羹尧的跋扈

反观年羹尧,从康熙时代开始,青海的叛乱就没停止过,朝廷连年用兵,国库被掏空了,连十四皇子胤褆都被调到前线去打仗,可见西北的重要性。

雍正登基之后,年羹尧作为股肱之臣,接替了十四王爷,带兵继续征讨准葛尔部,这个时候,经过康熙末年的所谓仁政,地方官吏腐败透顶,国库空虚,雍正巴不得速战速决,雍正帝自己在皇宫里吃饭都是四菜一汤,可是年羹尧每天吃饭,要100两银子。

年羹尧倒好,直接把持了陕甘地区的用人权,巡抚(省长)之类的官职,任由年羹尧安排,真的是针扎不进,水泼不透,俨然就是一个小朝廷,这是历来为皇家所忌惮的。

如果雍正帝稍微孬一点,年羹尧可能顺势就把皇室给端了,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东晋的刘裕、宋朝的赵匡胤、后周的郭威等。

做皇帝,真的如坐针毡啊!

其实,年羹尧一露出这个苗头,雍正帝就知道,此人断不可留了,只是惜其勇,代为掌兵,剿灭叛乱,稳定边疆而已。权柄这种东西,真的不能够轻易放给他人。不但会要了皇帝自己的命,背后还有数万家族等着挨刀,整个国家都会生灵涂炭。

年羹尧甚至在皇帝阅兵的时候,酷暑天气,将士穿着铠甲,汗流浃背,皇帝三次令他们脱去铠甲,凉快一下,没有一个敢这样做,军士们一致看着年羹尧的脸色!

其表现出来的是:属下只知年大将军军令,不知效命皇上的端倪。这可是要把雍正的胆子给吓破的。是不是得胜还朝之后,送给你年羹尧“九锡”玩玩?

这样一来,甭说是小心眼的雍正,就算是李世民这样的君主,也一定会把年羹尧归类为叛臣贼子了。

总结:

历史上,还有一个与卫青类似的将领,那就是唐朝中晚期的大将郭子仪,这个人做得更狠,为了打消皇帝对自己的猜忌,整个郭府,连围墙都拆了,升斗市民、贩夫走卒,都可在他们家穿堂过室,表示我郭家,没有任何秘密,皇帝,你可不要瞎想啊!

这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将的韬晦之策,当然,如果主上暗弱,直接不把功臣放在眼里,每天杀着玩,将领就会离心离德,这个政权就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