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自己姓氏的祖先来自哪里吗?
詹姓!
詹姓出自姬姓。周朝,詹文侯子孙以国或封地(邑)命氏,称为詹氏。詹文侯在周幽王时任少师,见幽王宠爱褒姒,不理政事,遂辞职返回自己的封地。后来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之祸,自己也命丧黄泉。而詹文侯虽然是幽王的庶兄,却明哲保身,毫发无损,其子孙也得以成功逃过一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你知道自己姓氏的祖先来自哪里吗?
中国的姓氏比较多,在此我就说说张姓氏吧。
张姓属于中国的最大姓氏之一,得姓很早,族支繁大,曾经有44个望族,在所有姓氏中是最大的。
张姓氏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得姓比较早;二是族支繁大,全国到处都有张姓氏的族人;三是杰出的人才也比较多,历代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都有张姓的杰出人才贡献着力量。
关于张姓的始祖,历代书中虽然说法有些不一,但大致相同,书中有记载:“黄帝第五子清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挥造弧矢,受封于张 ,后为弓氏。张,望出太原。 张,黄,李,赵,黄帝赐姓。”
“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
“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
从以上的记载来看,张姓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五千年前的共同始祖黄帝,属于黄帝的直系后裔。青阳是皇帝的第五子,名叫挥。这位叫挥的始祖,就是现在张姓的始祖。所以,如果有人说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我觉得这并不为过。
以上回答仅代表我个人的答案,如有不对的地方还望诸位指教。
你知道自己姓氏的祖先来自哪里吗?
挥尊为始祖,制矢启弓长。
赐姓因黄帝,根基在濮阳。
虽然人口众,从未出君王。
各地源同脉,清和百忍张。
(谢邀.拙答)
你知道自己姓氏的祖先来自哪里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加上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姓氏也逐渐发展壮大。在《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就收录了11969个姓氏。姓氏的渊源及变革宛如一部历史长卷,既浩瀚宏伟,又斑斓多彩。
有书君本人姓“何”,那我就讲讲“何”姓的来源和发展历史吧。
1、“何”姓本为“韩”。
(1)相传在战国初期,韩虔(即韩景侯)同晋国的赵氏、魏氏起瓜分晋国,分别建立韩国、赵国、魏国。韩国在建国初期定都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后来迁都至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末代君主韩王安被俘,韩国子孙“复以国为氏”。
亡国后的韩国遗民,有一部分逃至陈国(今河南准阳)和楚国(建都于今湖北江陵)境内淮河与长江之间的一些地方。由于当地人的口音把“韩”读作“何”,于是这些韩姓人就逐渐变成了何姓。
(2)还有一种说法:秦并六国之后,韩氏子孙散居在江淮之间。其中有一个名叫咸的人,因惧怕秦国杀虐,于是携家人逃亡到庐江郡,隐居于东乡要津,以造舟渡人为生。
后来,韩国旧臣张良为报灭韩之仇,令人趁秦始皇巡守经过博浪沙时偷袭秦始皇,却因为误中副车而败事,秦始皇以为这是六国遗族所为,于是下达密令在全国范围内搜索六国遗族,想赶尽杀绝。
秦吏经过东乡津时,逐一询问当地民众的姓氏。问到咸的时候,咸指着冰冷的河水说:“姓此”,本意是指河水之寒代替“韩”,而秦吏以为他姓“河”,于是将他登记为“河”氏。后来,秦吏的一位同行者告知咸此事,咸惊讶地说:“吾家免于刀祸,河字之力也!然姓氏当以人附丁口,岂可似水泛滥而无所归?”于是就根据发音将“河”改为“何”。
以上两种说法,尽管有所出入,但都承认何姓“本为韩”。
2、“何”多为冒姓或赐姓。
(1)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朝时期有个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冒姓何,其后代繁衍昌盛,形成何氏一支。
(2)据《魏书·官氏场》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就把代北(今山西、河北以北地带)复姓贺拔氏改为单姓何氏。
(3)据《五代史》记载,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原为鲜卑的一支,曾游牧于今辽宁锦县西北。西晋末(公元4世纪),首领吐谷浑率部落西迁至今甘肃、青海之间。五代时期,余部散落于蔚州(今河北省西北部,壶流河斜贯,邻接山西省)。显然,在五代时期,吐谷浑中的何姓人,是分布于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
(4)据《兰州府志》记载,元末吐蕃(公元7-9世纪的青藏高原)宣慰使锁南,其子铭为河州卫(今甘肃临夏东北一带)指挥同知,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代也有以何为姓的。
以上这些何姓的形成,都为何氏家族增添了新的血液,也是何氏家族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经过迁徙与繁衍,“何”姓遍布全国。
何姓的发源地应当为江淮流域的江苏、安徽两地,而这两个地方及邻省山东、河南区域,也有很多何姓人的后代。换言之,在隋唐之前,何姓以我国北方为主要繁衍地带,所以这段时期内出现的何姓名人也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
据《后汉书·何敞传》中记载,何姓南迁始于晋代,有一部分何姓人南迁至福建。至隋唐时期,何姓在我国南北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以南方各地繁衍为盛。
五代及元朝时期,在我国西北地区(主要指甘肃、青海两地)和河北省内由于他族冒姓或赐姓的加入,使得何姓再次庞大起来。
据《兴宁何氏族谱》记载,其先祖原为南京直隶庐江郡(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后世子孙有迁至福建的,有迁至南京的,也有留居江西的。至宋末元初,其中一支何姓人由福建武平经江西寻乌、定南、龙南进入广东翁源;另一支从福建武平进入广东蕉岭、大埔、梅县等地。
至明、清时期,何姓人已遍布全国各地。
以上,便是“何”姓的来源和发展过程。
有书君想说:看似简单的一个姓氏,没想到却经历复杂的发展历史,意义尤为深远,再次读自己的姓氏时,顿觉厚重,同时也感受到自身责任之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你知道自己姓氏的祖先来自哪里吗?
孟姓起源
一、出自姬姓
据史书记载,黄帝姓公孙,是少典氏部落首领的儿子。他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长于姬水,故又姓姬;后居轩辕之丘,因此号轩辕氏;再迁有熊(今河南新郑),也称有熊氏。
黄帝领导的部族是一个农业部族,发祥于姬水,生活于渭水流域,通过与炎帝、蚩尤部落的战争,势力不断壮大,最终黄帝取得了统治华夏的大权,因此,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中原地带,属土,土呈黄色,被尊为黄帝。
相传,黄帝发明了衣帽,教人们建造房屋,制造车船、弓箭,他的妻子螺祖发明了养蚕技术,其史官仓颉造字,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容成作历,从而开始产生天文、历法等。他能“以玉为兵”,开采荆山(今河南灵宝)之铜炼鼎,以作为国家的象征。鼎炼成时,黄帝乘龙升天,群臣牵衣不舍,追至桥山而去。人们只得葬其衣冠、弓箭为墓,其地就在今天的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棱”。
据说,黄帝有子25人,其中有14人得姬、酉、祁、己、膝、蚜、任、荀、僖、姑、儇、衣共12姓。玄嚣是黄帝正妃嫘祖所生,与黄帝同为姬姓。玄嚣有子娇极,娇极有子高辛,他就是五帝之一的帝喾。
随着黄帝部落的壮大,他的一些近亲部落开始向四方拓展,开辟新的天地,而姬姓的周族是留守在祖先发祥地的一支部;落。传说,帝喾元妃有邰氏女姜螈,在野外踩了巨人足迹而怀孕,生下了一个男孩,她以为不祥,就把孩子丢弃了。但结果出现了许多怪异的现象,马、牛自觉地躲避而不去踩他,飞鸟用自己的翅膀温暖他。姜螈以为他有神灵保佑,便把他抱回抚养长大。因为当初曾经想抛弃他,就给他取名为“弃”。他就是周人传说中的第一位著名的祖先。
弃从小就喜欢玩种植麻、菽之类的游戏,长大后居然成为种庄稼的能手,善于“相地之宜”,知道什么样的土质适合种植什么样的庄稼。当地的人们纷纷向他学习,促进了农业的进步。帝尧听说后,提拔他做了农师,管理农业,天下得其利。舜时,他被封于邰,号为“后稷”,别姓姬氏。
弃的后代子孙历代为夏朝的农官,其官职名称都称后稷。最后一任后稷死后,他的儿子不帘立,时值夏代末年,政局不稳,不(空-工+出)放弃了“后稷”的农官职位,跑到了“戎狄之间”。后来,经过数代的努力与迁徙,终于在岐山之下寻找到了适宜于周人发展的土地。在这里,他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建设起了一个有较大实力的邦国。
孟氏家族出于姬姓鲁国,而鲁国的始祖便是周初大名鼎鼎的周公:
在商末周初的社会剧烈变动中,周公是一位政治上的风云人物。周文王去世后,他辅佐武王,在周武王灭商的过程中,一直是武王的得力助手。武王死后,他又辅佐成王,为稳定和巩固周朝的统治可谓呕心呖血。正由于他对西周王朝的卓越贡献,他得以受封,拥有今山东西部、南部乃至江苏北部的地区,建立了鲁国,以辅佐周室。鲁国成为当时诸侯国中的重要封国,备受列国尊重。在这片土地上,周公的后代繁衍生息,孟氏家庭就是其中的一支。
周公名旦,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早年的周公就以仁、孝闻名,后来,他随武王伐纣,功勋卓著,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王朝又新建,政局不稳,面临严峻的考验,周公毅然摄政,成为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周公摄政之初,兢兢业业。在周朝新建、殷遗势力蠢蠢欲动、而周成王年龄较小、还不足以控制天下局面的特殊背景下,周公为稳定人心,安抚内外,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也引起了周王室贵族的疑惧,他们认为周公将对成王不利,有取代成王的企图。而以纣子武庚为核心的殷商残余势力则趁机连通反周力量商奄、薄姑以及周公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起兵叛乱。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周公临危不乱,他做了一番“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的耐心细致的解释和说服工作,以示自己对周王室的赤胆忠心,终于感动了成王和王室重臣,得到了他们的信任,稳定了内部团结。与此同时,周公还亲率大军讨伐叛乱,消灭了以武庚为首的殷商贵族的叛乱势力,诛灭了武庚和管、蔡叛乱集团以后,又继续向东征伐,经过三个年头的苦战,最后铲除了参与叛乱的东方部落。
孝公二十七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
鲁国实行典型的西周宗法制度,鲁君由嫡长子世袭继承,他的诸弟被分封为卿大夫,分别都有自己的土地、封邑和家族武装,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卿大夫在自己的采邑内,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即长子为卿大夫,其余诸弟则为士。春秋时期,由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了鲁国内部各个家族的势力发展不平衡。公室和卿大夫、卿大夫和卿大夫之间争权夺利、谋取地位的矛盾日益尖锐。孝公以后,经惠公、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后,“三桓”长期把持鲁国的朝政。“三桓”是指庆父之后孟孙氏、叔牙之后叔孙氏和季友之后季孙氏,庆父、叔牙、季友都是桓公之子,庄公之弟,所以,三家后裔统称为“三桓”。
孟姓的始祖为鲁庄公的庶兄庆父共仲。鲁国为公元前11世纪周(姬姓)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建都曲阜(今山东境内)。庄公去世,子般即位,庆父派人杀死子般。闵公继位二年,庆父又派人谋杀闵公,欲自立,使鲁国大乱。故有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后庆父出走莒国(今山东莒县)。鲁季友(庆父之弟,此时为鲁相)用贿赂求莒国送归庆父。庆父在回国途中自缢。庆父死后,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禄位。古时兄弟姐妹中居长的称作“孟”。庆父排行老大,所以他的子孙就称孟孙氏。`后孟孙氏的后代因避讳庆父弑君之罪,便称为孟氏。
庆父以后世系如下:
孟穆伯—孟文子—孟献子—孟庄子—孟孝伯—孟僖子—孟懿子—孟武伯
其中孟文子、孟献子、孟庄子三代是春秋时孟氏家族中最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们为孟氏家族的建立、巩固和振兴做出了很大贡献。孟文子 庆父之孙,他处事谨慎小心,《国语·鲁语》载,鲁文公曾想迁孟文子之宅,被孟文子婉言拒绝了,时人称其善守祖业。
孟文子时,庆父之后离开公开始受封得氏,别立一族,成为鲁国的世家大族——孟氏家族。孟献子历仕宣公、成公、襄公三朝,在鲁国的内政、外交中都有出色表现,襄公初年还曾一度执掌鲁政;孟献子以俭朴闻名于当时,而且还知人善任,求贤若渴,开后世养士之先例。
由于孟文子、孟献子、孟庄子三代人的努力及他们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此时孟氏家族势力大振,鲁公赏赐成作为孟氏的世袭封邑。到孟武伯时,孟氏开始走向衰落。虽然孟武伯也以尚武著称,但却为人傲慢无礼, 他为相时,不能很好地处理鲁国与邻国的关系,与鲁公、以及孟氏家族内部的关系也都变得相当紧张。孟武伯之后,孟氏家族的有关记载便逐渐从文献中消失。
公元前408年,齐国攻伐鲁国,取得了成地。孟氏由于失去了在鲁国的根据地,孟氏后人迫于形势,只得散居各地。邹国的孟轲即其后代。孟轲是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氏族人以其为本族的荣耀,遂尊奉孟轲为本姓始祖,是为山东孟姓。
二、亦出自姬姓
春秋时,卫国(周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开国之君为周武王弟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内)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因病不得继位,其孙驱,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公孟氏。后有以公孟为氏,或以孟为氏,是为河南孟氏。
孟姓不论发祥地是山东,还是河南,均出自周文王之后,因此说,所有孟氏族人从根源上讲都是同宗共祖,为周文王之后裔。
孟姓迁徙史
概述
孟姓同出一源,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兴起,并且两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极昌。汉代,孟姓已成为河南、河北及山东等省境一带望族,并向西播迁于陕西咸阳,向南入迁浙江上虞、湖北鄂城、云南曲靖。魏晋南北朝时,孟姓族人因避战乱,大举南迁,其中河南一带的孟姓大多入迁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山东一带的孟姓多迁至今江苏、浙江一带。而今四川成都一带大致在汉代已有孟姓,汉以后孟姓入迁逐渐增多,至五代得到迅速的繁衍。唐宋以后,孟姓广泛分布于我国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明、清之际遍布全国各地。
自从战国时期孟孙氏在鲁国失去成邑这个根据地后,孟氏后人开始散居各地。此后,由于各种原因,外迁者不断。到孟子四十五代孙孟宁时,孟氏家族人口依然不多,北宋以后家族开始繁盛,人口增长加速。到新中国成立前,孟子嫡裔已经传至七十四代,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
秦汉时期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儒学的发展受到限制。孔子以后的儒家八派中有“孟氏之儒”,而《孟子》一书本列为子书,免于被焚,但孟氏儒家所蒙受的打击是沉重的。
西汉时期,扬雄首先肯定了孟子对儒学的杰出贡献。东汉赵岐特别推崇孟子。自汉代至唐朝,要求尊崇孟子的呼声连续不断。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刻石十一经,开始增入《孟子》,自此《孟子》被列入经书;宋代正式将《孟子》刊刻为儒家的十三经之一。
宋元明清时期
北宋仁宗时,孔道辅寻访到孟子的坟墓,在墓旁建立孟子庙。孟子开始有了宗庙祭祀。
随着《孟子》一书影响的扩大,孟子的地位也被越抬越高。元朝仁宗延(虫血儿)三年(1316年),诏封孟子父亲为“邾国公”,母亲为“邾国宣献夫人”。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从此,“亚圣”之称便与孟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达到了封建皇帝对孟子封赐的极顶。明清时期,除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曾被朱元璋“罢配享”,赶出孔庙,以及明朝世宗时直接称呼“亚圣”外,均沿袭旧制。
孟子后裔因此也受到人们的尊崇,得到封建朝廷的优渥祀奉。血脉相承 生生不息。
孟子四十四代公济时,正值五代之乱,公济率族人避乱于东山。北宋景蚍四年(1037年),孔中丞守兖州,访得孟子后裔孙公济之子孟宁,遂推荐于朝廷,授本县主簿,主持祭祀孟子。后来被孟氏族众尊奉为中兴祖,从此以后孟氏后裔嫡裔相承,脉络清晰,现今孟子故里邹城的孟氏族人皆为孟宁的后代。
孟氏族人在外地居住者很多,孟氏族人自失去所依托的成邑,就陆续迁徙。北宋时在孟子故里有奉祀孟子的专祠,但孟氏族人仍散居各地。明清时期,随着海禁的开放,孟氏家族开始有人漂洋过海,定居海外。
孟中厚子孙中的一支迁在南宋都城临安,中间传19代,到第六十一代孟治庵时,正当明朝末年,他东渡日本,成为现在日本广岛武林氏一支的始祖。
移居台湾及海外
孟治庵东渡,其原因,在日本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孟治庵是在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侵朝战争中被俘的;另一派认为孟治庵是漂流到日本的。孟治庵到日本后,其后裔成为今日广岛武林氏一支。
孟子嫡裔也迁居海外,散居各地,尤其在东南亚和美洲最多。
民国孟繁骥先生南下,定居宝岛台湾,其子女随行。
家谱
作为圣人的后代,其传承过程一直严格地遵守着宗法制度,以嫡长为大宗奉祀远祖,其余为小宗, 内部管理也相对严格。孟子后裔修宗谱、制族训、立家法,以对族人进行约束和统理,使家族管理表现得谨严而且有序。
族谱是一种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一个宗族或家族在其演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载籍。现在传世的孟氏家谱主要有:孟继告在道光年间主持纂修的《孟子世家谱》(简称道光谱)、孟广均在同治年间主持纂修的《孟子世家谱》(简称同治谱)及《三迁志》。
孟氏族谱由来已久。六朝时期,随着谱学的繁盛,孟氏族谱得到编修,但由于战频繁,族谱屡遭破坏。传至孟子四十四代孟公济时,正当北宋景德初年,契丹大举入侵,山东地区动荡不安,孟公济就带妻子躲避到东山一带,走时将族谱藏到了房屋的墙壁中。 后来,孟子四十五代孙孟宁被推荐给朝廷,得到官职,专主祭祀孟子。元丰六年 (1083年)孟宁重修故宅,在墙壁里得到公济所藏的家谱,但由于时间太久,加上虫咬鼠啃,家谱已经破败不堪。孟宁就博览群书,参照自己的见闻,把家谱重新加以编排,撰成一部完整的家谱。
此后,随着孟子地位的提高,族谱的续修从年限、纲目等方面逐渐形成了章法。
孟氏历次修谱情况:
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曾续修家谱。
泰定年间(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
明朝弘治年间(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万历年间(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
天启二年《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
康熙六十一年(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
道光四年(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山亠日)主持续修族谱。
同治四年(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子世家谱》。
道光十五年(1835年) 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代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现在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刊印本。
《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
《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
《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既是孟氏族谱,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种专志,以志为主,志牒相兼。创修《三迁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
《三迁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后修于清朝光绪年间,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会名流,前后共编修6次,多以三迁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绪本。
现存的有关孟氏宗传方面的碑刻:
洪武六年(1373年)的碑刻,现立于孟庙东院启圣殿前东檐廊下。金大安三年(1211年)由孟子四十八代孙、宣武将军、邹县令孟润作序。
“亚圣四十五世孙孟宁之墓”碑,刻孟氏世系图,立于孟母林内孟氏中兴祖孟宁墓前。元至元四年(1267年)立。
《先师亚圣邹国公续世系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元延(虫血儿)元年(1314年)所立。
《孟氏宗派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顺二年(1331年)立。
《孟氏宗支之记》碑,现存于孟庙启贤门下。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立。
《宗派之图》碑,两块,现分别存于孟庙承圣门北道东、乾隆御碑亭前。明正德六年(1511年)立。
《孟氏大宗支派碑记》碑,现存于孟府五代祠。清代立。
《三迁志》卷目如下:
雍正本分为十二卷:
卷一:灵毓像图
卷二:祖德母教师授
卷三:年表
卷四:佚文赞注崇习
卷五:爵享弟子礼仪恩赉
卷六:宗系
卷七:闻达列女附
卷八:庙记奏疏附
卷九:墓记
卷十:祭谒志铭传题附
卷十一:题咏
卷十二:古迹杂志
光绪本分十卷加卷首:
卷首:御制文圣像诸图
卷一:世系年表
卷二:事实
卷三:经义
卷四:祀典
卷五:从祀
卷六:艺文一
卷七:艺文二
卷八:艺文三
卷九:艺文四
卷十:杂志
孟姓字辈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明朝时,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还先后特赐十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皇帝恩赐行辈字,孟氏族众都严格遵从。
明太祖所赐行辈,从孟子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起排,十字十辈,后来因为避清朝高宗弘历讳,改“弘”为“宏”,避雍正帝讳,改“胤”为“衍”。崇祯年间,报请皇帝批准,又立了十字十辈。
清朝同治年间,由皇上核准,再立十字十辈,并在同治四年(1865年)续修族谱时予以确认和记载。民国初年,立二十字的行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一字一辈。
孟氏子孙的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孟子家族世系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
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9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42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33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2Z人有传人。其他11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为小宗。
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知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你知道自己姓氏的祖先来自哪里吗?
姓和氏最初意义是不一样的。
姓用来区分血脉,氏用来区分身份,用来装逼。
其实刚开始姓很少,最早的姓有哪些呢:风、子、姬、姜、姒、姚、嬴……
有没有发现,大多数最初的姓里面都有一个“女”字,据说是因为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就连“姓”这个字的结构,也是一个女、一个生,说明姓是用来区分一个族群的血脉的。所以同姓是同血脉的,在过去是不可以通婚的。为什么有个词叫秦晋之好,因为秦国公族姓赢,晋国姓姬,经常通婚。
那氏是用来干嘛的呢,一个族群的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一起啊,总会因各种原因迁居到其他地方。氏的主要功能就是区分一个族群的不同分支,附带的功能则是辨别身份和方便装逼。
比如:最早有一群嬴姓的人生活在一起,后来周朝的时候,嬴姓后人中有一个叫造父的,驾驶技术很牛逼,而且是天子周穆王的御用司机,因为有功就把一块地方“赵城”给他做了封地。这么显赫光荣的事情当然要铭记啊,于是造父的后代就用“赵”作为氏了,意思就是告诉别人,我们可是赵城的XXX啊,虽然他们仍然是姓赢。
造父的后代里有一个人叫赵政,别看只有两个字,但这个名字的完整含义应该是“我是当年被封在赵城的造父这支的后人小政”。因为嬴姓另外还有十三个分支,所以用赵作氏是为了区分其他嬴姓,顺带着可以提一提先人的丰功伟绩。当然,这个小政比祖先造父要牛逼,他统一了六国,大家喜欢叫他嬴政,其实根据男子称氏的规则,应该叫赵政。
但是这里又涉及到一个规矩,就是国家的国君,应该以国名为氏,所以嬴政应该叫秦政。
有很大一部分氏都是来自于封地或居住地。比如欧阳氏,是指住在欧余山的南面(阳面),其实最早是姓姒。欧阳修,含义应该是“住在欧余山南面那支姒姓人的后代小修”。
好了,我们来看传说中的姜子牙,他当然是姓姜,但是他是吕氏,他叫吕尚。因为他的先人是吕国的诸侯。所以吕尚=吕国姜姓诸侯的后人小尚。姜子牙后来被周武王封在齐国,那么他的后人齐桓公当然是叫齐小白,而不是姜小白。
除了用地方名作为氏,还有用封号、谥号、官职等等作为氏的,比如王,就是很多被封了王的人,直接用王作了氏。比如戴,就是商朝后裔子戴公的谥号作了氏。再比如司徒、司马、司空,都是官职作了氏,司马的本姓就是和秦始皇一样姓赢,所以司马光=当过司马这个官的嬴姓后人小光。
由此可见,氏最早是有身份的男子用来区别身份,提提祖先光辉历史以装逼用的。
后来渐渐的姓氏就不分了,但是偶尔还会有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某个家族仍然会把封号和封地作为姓氏。比如陈胜吴广起义时手下有一员大将葛婴,被无辜处死。汉朝为其平反时把葛家后代封在了诸县。于是他们的后代把姓改成了诸葛,想必你已经猜到,他们的后人中出了一位牛人——诸葛亮。
所以诸葛亮名字的含义是:我是封在诸县的葛氏后人小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