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因军中缺粮杀了粮官作替罪羊,这事放在刘备、诸葛亮能做吗?

刘备把自己营销成仁义的人,所以不会杀,要是刘备当了皇帝以后,那就不好说了。

曹操因军中缺粮杀了粮官作替罪羊,这事放在刘备、诸葛亮能做吗?

换做任何统治者都必须这样做。

诸葛亮的形象通过三国演义被神话,但其中挥泪斩马谡,看似是诸葛亮的公平公正,但实则是掩盖其用人失误的所为。

诸葛亮未采纳刘备的建议,令马谡统军,致使曹魏切断蜀汉后路,险些全军覆没,但权利是诸葛亮赋予,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诸葛亮在历次北伐都遭遇到粮草危机,虽未斩粮官,但斥责后方粮草供应,并惩办办事不利者,这样的惩处想必不会比曹操轻。

何况东吴出使蜀汉时,见到蜀汉百姓面黄肌瘦,诸葛亮将蜀汉的粮食全力供应战事,其实已经过度消耗蜀汉元气,使蜀汉被益州士族所抛弃。

历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在前线危急时牺牲粮官,至少保全其家属富贵荣华,这从侧面看出曹操的手腕高明。

何况古人,士为知己者死,监粮官以身死而换的士气,换做任何的统治者都会如此做,否则战争失败的后果,岂止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危亡。

曹操因军中缺粮杀了粮官作替罪羊,这事放在刘备、诸葛亮能做吗?

欲得天下,何拘小节。想长坂坡一战,赵云千军万马中救出阿斗,及君臣相见,刘备从赵云手中接过儿子,欲摔下地,嘴里说:为了你这小子,险些害死我一员爱将!虽然是做戏给赵云看,但倘若赵云一时不备,真摔下地,后果不测。诛杀义子刘封却是实事。至于诸葛亮杀马稷、马乃孔明最爱谋士!历史上的事,发生了就发生了,未发生,亦不必设想那么多假如。

曹操因军中缺粮杀了粮官作替罪羊,这事放在刘备、诸葛亮能做吗?

从人物性格这个角度分析,曹操能做出来,但是刘备和诸葛亮不会做!

曹操做事往往是奇计和诡计居多,很多都是剑走偏锋,思维跳跃比较厉害,一般人做不出来的,曹操都能做出来!

曹操杀粮官王垕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演义》中,王垕是三国演义中的虚拟人物,正史中并无此人,具体事件是: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在寿春大战袁术,曹操缺粮,又遇大旱。当时管粮的是任峻部下仓官王垕,请示曹操怎么办,曹操叫他以小斛(粮食的计量单位)发给士兵。

王垕说:“这样做,军队会怨声载道的。”

曹操说:“你就这样办,我自有良策。”

王垕按曹操意图办,果然部队怨声载道。此时,曹操密召王垕,借王垕头以安定军心,让王垕做了替罪羊。

曹操一辈子用兵,都是在研究兵法,创新兵法,曹操还根据《孙子兵法》写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孟德新书》(现在已经遗失),并且在曹操集团发布执行!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片段,主簿杨修把曹操的孟德新书拿出来给益州别驾张松炫耀,没曾想张松这家伙有一项隐藏技能,叫做过目不忘,把曹操的孟德新书批的是一塌糊涂,三岁孩子都会的东西!曹操一气之下把书烧了!

继续说曹操的思维,曹操杀粮官王垕,是他对人才使用的方法!

曹操用人的两种方法:

有的人用其才能;如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等人用他们的智谋;

有的人用其性命;如许褚、典韦、王垕等人用他们的性命;

曹操在历史中的操作比较多! 在此不做列举。

而诸葛亮和刘备一辈子呢,都是在遵循兵法、恪守兵法,根本就是不在一个频道上,自然他们对人才的使用就不一样了!

刘备的用人方略是:仁义治天下,人尽其才!道德选择是第一位的!他选择关羽、张飞便是如此!后来的赵云也是看重道德!一旦道德过关,便对此人深信不疑,如在长坂坡的时候,赵云去救甘夫人和刘禅的时候,大家都说赵云叛变了,但唯独就刘备不相信赵云会叛变!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赵子龙单骑救主,赵云没有叛变,而是去救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刘备的用人是“道德考量第一位,其他的才能,排在第二位!”,刘备对糜竺、糜芳兄弟的使用,就体现了他对人才能的要求。

诸葛亮跟着刘备干,看重的是刘备的仁义,他在用人的时候,也是道德第一,才能第二,诸葛亮对魏延的防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认定魏延“天生反骨”,一辈子防着他!

使用马谡、姜维也是如此,一旦认定道德没有问题,能力可以慢慢培养,导致马谡兵败街亭,姜维呢一根筋,只按兵法来不变通,不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北伐多次也没有效果!

因此,刘备诸葛这两个人对于曹操用人的“用其性命”这种做法,肯定是不敢苟同的,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空间,自然干不出来这样的事!

曹操因军中缺粮杀了粮官作替罪羊,这事放在刘备、诸葛亮能做吗?

这事放在刘备、诸葛亮身上也照样做!只是可能杀了粮官,粮官也不知怎么死的!

曹操因军中缺粮杀了粮官作替罪羊,这事放在刘备、诸葛亮能做吗?

首先,曹操怨杀粮官王垕,这只是《三国演义》虚构的一个故事,正史中没有记载。具体如下:

曹操征讨袁术的时候,大军三十万,每日消耗粮草巨大,而这时袁术军又闭门拒战。两军对恃一个多月,曹军开始缺粮,又是正逢大旱,收不上粮,粮官王垕请示曹操该怎么办,曹操叫他用小点的斛斗给士兵发粮,王垕说:“要是这么做,士兵会埋怨的?”曹操说:“你就这么做,到时候我有办法解决”。王垕按照曹操说的办了,果然军队都怨声载道,这时候曹操密召王垕,对王垕说:“我借你头颅一用,以便安抚士兵。”王垕说:“我没有罪”。曹操说:“我知道你没有罪,但不杀你,军心就要不稳了”,说完就杀了王垕,出榜告诉大家:“王垕故意使用小斛,盗窃官粮,按照军法处斩”,三十万人都相信了,都没有怨言了。

罗贯中说曹操:其酷虐变诈,皆此类也。整个《三国演义》都是抑曹扬刘的,所以我们不能用罗贯中的观点看问题。

刘备和诸葛亮会怎么做呢?

刘封和孟达因为新得上庸三郡,不敢离开救援关羽,刘备也认为不该救援,但刘备又去信责备他俩,孟达害怕被追究,就投奔曹操,刘封回到成都后,刘备要维护自己的名声,也为了平复臣子们的怨气,赐死刘封。

马谡大意失街亭,马谡是诸葛亮安排的,这个事情的责任主要在诸葛亮用人不当,北伐失败的责任诸葛亮不想自己担,那只能找个替罪羊,所以挥泪斩马谡。。

可见刘备赐死刘封,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跟曹操怨杀粮官,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找个替罪羊。

最后,刘备诸葛亮和曹操一样,都是一方雄主,碰到类似的事情,都会做出相同的处理办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