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有哪些将军的后代是青出于蓝的?
1.蒙恬家族:蒙熬、蒙武、蒙恬祖孙三代!
2.周勃、周亚夫父子!
3.曹彬父子!
4.李成梁父子!
5.李愬父子!
历史中有哪些将军的后代是青出于蓝的?
在我军的历史上,张震上将和张海阳上将,他们是首对父子上将。
张震上将,湖南省平江县长寿镇,1930年入党。他是赫赫有名的一员战将,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红军时期,曾任指导员、营长、团参谋长,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抗战中,任新四军第6支队参谋长兼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八路军纵队参谋长,解放战争中,历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1兵团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第三野战军参谋长等职,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作战,新中国成立后,任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抗美援朝战争中,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代军长兼政治委员,战功卓著。1985军,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张震创办了国防大学,成为首任校长。后来,张震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张海阳上将,是张震上将的儿子,1949年7月出生,1969年2月入伍,196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指导员、宣传处长、师政委、军政委等职,2005.年12月任成都军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2009年.12月任第二炮兵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2009年07月20日,张海阳晋升上将军衔。
历史中有哪些将军的后代是青出于蓝的?
古代将门往往是从某一时期的开国功勋说起,比如北宋较为有名的将门曹氏,虽然是起于五代的豪族门阀,但真正列为将门的,还是为北宋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曹彬。曹氏一门也就是在曹彬时期出现高光,其后人在军事上的建树都很高,但地位一直无法超越曹彬。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很正常,真正想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并不多。
要说北宋时期,可能最出名的将门是杨家,但历史上的杨家并没有小说那么精彩,而且不管有无家谱记载,小说总喜欢将忠义杨氏武将都归到北宋的杨门,比如《说岳全传》里的抗金名将杨再兴。其实北宋杨家将最高光的就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人,其中杨业的功绩没有名声大,毕竟是边境不可多得的具备抗辽经验的将领,人称“杨无敌”,而陈家口一战惨烈殉国,使其成为忠义的象征,北宋朝廷也是追以太尉、中书令、大同节度使。
杨业就是杨家将的鼎峰,其后代虽然立下诸多战功,但历史地位比不上杨业。宋真宗评价杨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意思很明显,夸他有杨业的风格。杨延昭一生最高做到高阳关副都部署,这个官职是掌一路或数路军旅屯戍、营防守御政令,以观察使以下充任,也就是宋英宗以后的副都总管。这与他老爹杨业的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还差了一截。杨文广也一样,战功赫赫,但名气地位也都不如爷爷杨业,所以杨家开局即巅峰,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但要把后汉杨弘信也算作这一将门的开创者,那么杨业以后的三代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前有忠义杨家将,后有精忠岳家军。相比较杨家开国功勋而言,岳飞算是北宋时期的中兴名将,他虽不是将门之后,但他的后人却有高光的表现。可能有人说姓岳的就不可能出于蓝而胜于蓝,因为岳飞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先说其第十九世孙岳九皋和岳九德,他们二人在明朝一个担任御史,一个担任尚书,皆官居一品,位极人臣,这二位是文官,所以不能以将军论。
但到了清朝,其二十一世孙岳钟琪的功绩其实并不比岳飞差。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岳飞的功绩受到南宋朝廷政策影响被扼杀了,也就是说岳飞即使如战神一般,但功亏一篑,战功的实际转化率较低。而岳钟琪在罗卜藏丹津、准噶尔部伊犁地区、大小金川、西藏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等战役中功勋卓著,对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实际战功转化率更高一筹,乾隆帝赞他为“三朝武臣巨擘”。从这个角度说,岳钟琪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北宋开国将门中,还有呼延赞一门,呼延将门的后代与杨家不一样。往前追溯,此一门在前赵有大将军呼延晏、镇东将军呼延谟;在后周有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呼延寿廷。呼延赞算是此将门之中出现的第三代,但他也只是官拜刺史和团练使,这多少与宋朝重文轻武的体系架构有关,所以呼延一门虽名将辈出,却难以掩盖一代不如一代的尴尬。
历史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易做到,但有很多后辈功勋与祖上难分伯仲的,比如秦国名将蒙骜,以及他的儿子蒙武、孙子蒙恬,三代人都建立了很大功勋。蒙骜是为秦国东出打基础的重要人物,他对韩赵魏的征伐使秦国得以建立三川郡和东郡,将秦与齐诡异的连在一起,是远交近攻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蒙武则是王翦第一次伐楚的副将,项羽的祖上名将项燕就是在这一战中被蒙武斩杀的,二度伐楚时,蒙武依然是跟随出战,灭亡楚国后活捉了楚王。蒙恬的功绩则体现在出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后修建长城,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可以说祖孙三代的功绩各有特色,难分伯仲。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比较多见,比如西汉开国将领周勃,他的后代里就有周亚夫,此二人的功绩也无法以一个标准去衡量。再有如开国功勋夏侯婴,其后代里有三国时期的夏侯惇、夏侯渊,这也没法放一起比较。
历史上也有因父亲恩荫,造就了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比如西汉的李敢,乍一看,有人都不知道李敢是谁,但要说李广,知道的人就多了去了。但历史上令李广出名的并不一定是那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而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一辈子征战沙场未能封侯,最后一次远征机会中,又因迷路错失立功的机会,因此自杀谢罪,所以也留下了李广难封的遗憾。
李敢就是李广第三子,公元前119年,李敢以校尉的身份跟随霍去病征讨匈奴,因夺左贤王鼓旗,被赐爵关内侯,这是李广一辈子都未得到的爵位,所以说李敢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夺旗、先蹬、斩将这类战功不至于让一个小小的校尉封侯,这里就是西汉朝廷对李广功绩的考虑,以李广恩荫至李敢,所以这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分量就不那么高。
要说绝对凭借功勋超越祖辈的,还得属项羽、赵匡胤这类开辟新朝的人。项羽就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赵匡胤则是后周禁军将领赵弘殷之后,此二人都是将门之后,功绩自不必说,远远超过了祖辈。其实除了这类人,并不好区分何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功绩?比名气?比官爵?那么马超之于马援、文鸯之于文钦、宇文化及之于宇文泰怎么比?如若再打破父族概念,李靖与舅舅韩擒虎孰高孰低?
历史中有哪些将军的后代是青出于蓝的?
我来答。回民支队英雄~马本斋,少将儿子~马国超,英雄母亲~白文冠。(回民英雄~马本斋)
- 马本斋,(1901~1944年),出生在河北献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只上了三年私塾,被迫辍学,起初贩马,四处奔波,后参加张宗昌的军队,后又上"东北讲武堂"。
- 1939年,日寇扫荡华北,马本斋率回民支队转战沧县、南皮、河间等地开展敌后游击,与日寇多次作战,并与八路军的主战纵队贺龙、关向应部的120师联合,消灭土匪武装第六路和日寇扫荡。
1942年9月回民支队开赴鲁西,马本斋被任命为晋鲁豫军区回民支队司令员。从此担负起巩固、保卫、发展鲁西北的抗日根据地,对鲁西北日伪军和国民党的齐子修部及保安部等沉重的打击。
1944年2月,马本斋奉命率部开赴陕甘宁边区,由于长期的积劳成疾,营养不良,突发急性肺炎,2月7日在山东省莘县后方医院病逝,终年43岁。
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一生经历战争870多次,消灭日伪军8.7万人。成为抗日武装回民抗日的一面旗帜,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毛泽东主席称赞马本斋的回民支队:“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马国超,1939年生,马本斋之子,1959年入伍,1963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海测系。
(少将~马国超)
历任解放军测绘学院学员,海军北海舰队海测大队测量员,海军政治部部长,秘书长,海军航空兵副政委。1994年授予少将军衔,著名军旅作家。题外话:英雄马母~白文冠。(英雄母亲~白文冠)1941年8月27日,日本侵略者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日本侵略者威逼利诱,使用了各种手段,想用马母做诱饵,迫使马本斋来救,伺机消灭回民支队,但是深明大义的马母宁死不屈,断然拒绝说:″我是中国人,我儿子当八路军是我让他去的,劝降!那是痴心妄想"!马母绝食七天,以身殉国,时年68岁。
结语:英雄母亲孕育了英雄儿子,将门又出虎子,马本斋不光是回民的英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历史中有哪些将军的后代是青出于蓝的?
历史上有哪些将军的后代是青出于蓝的?
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英雄辈出,英勇善战的将军那是层出不穷,他们后代也不逊色,基本上都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比如在抗日时期牺牲的将军彭雪枫儿子彭小枫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的父亲彭雪枫早年参加革命,在抗日时期担任新四军的师长,在1944年河南八里庄战斗中,不幸被敌人的流弹击伤,由于伤势过重当场就牺牲了。
他的儿子彭小枫继承父亲的遗志,入伍戍边继续卫国,在部队里他发扬老一辈英勇顽强、勤学苦练、吃苦耐劳、摸爬滚打,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高强、指挥有方的军人素质。迅速由班长、排长直到成长为军长等要职,200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
张震的儿子张海阳也是青出于蓝的将军。张震将军祖籍是湖南平江,早年参加红军,1930年入党,入伍后在战场屡屡冲锋陷阵、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先后担任班长、排长、连长等,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新四军支队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三野的参谋长,协助粟裕指挥了著名的淮海战役、渡江作战。全国解放后又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他担任24军军长兼政委。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
他的儿子张海阳发扬老一辈特别能战斗的精神,1969年入伍,在军营里经常表现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苦练杀敌本领,军人素质明显高于他人。因而迅速由班长、指导员、处长、师政委、军政委等,最后成长为成都军区政委,2009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
历史中有哪些将军的后代是青出于蓝的?
1904年2月的一天,湖南湘乡柳树铺,湘军将领陈益怀正在大摆宴席,庆祝孙子陈庶康满周岁。此时,这位将军和众相邻、好友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个后来改名为陈赓的小孩, 竟然能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将,所作所为也让自己的爷爷望尘莫及。
在周岁庆典中最高潮的“抓周”仪式上,被放到桌子上的陈赓对着满桌的玩具、钱物,却毫无兴趣,反而扭身抓住爷爷,投入爷爷的怀抱,这让满屋的亲友啧啧称奇:“这小孩儿“抓周”与众不同,直接抓到将军爷爷的身上,莫非有朝一日也是个大将军”?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陈赓后来果然不负众乡邻、亲友所望,真的成为了开国大将,而所创造的功绩、成就,也远非爷爷陈益怀能比。
陈益怀自幼家贫,但喜好武术,勤学不辍,练得了一身好功夫,他少年时期就到舅舅家做长工,但颇不受舅舅待见,便一气之下投入湘军从戎,陈益怀从火头军做起,凭着勇猛善战,屡立战功,最后成为湘军统兵一方的将军,职位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师长一级,等同于少将军衔。
陈赓自小活泼好动,经常跟着告老还乡的爷爷习文练武,后来进入主席曾在此读过书的湘乡东山学堂学习,他的父亲陈绍纯正直豪爽,乐善好施,是湘乡一带有名的乡绅。
陈赓在爷爷的呵护下长大,也继承了爷爷坚毅、独立的品性,人生的轨迹也有着爷爷的印痕,他13岁时逃婚投入湘军,开始了戎马一生的征程。21岁考入黄埔军校一期,28岁出任红军师长,跟上了爷爷的步伐,52岁成为开国大将,取得了爷爷生前难以企及的成就。
更让爷爷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孙女婿、陈赓的妹夫谭政的成就相比于孙子也不逞多让,同样也是开国大将。另外,也许他做梦也想不到,如果不是被苏联大兵杀害,他家的放牛娃卢东生都有可能成为开国上将。
陈氏一门将星璀璨,如果地下有灵,陈老爷子高兴之余,或者也会有些许的郁闷——满门的将军,自己的军衔最低,这让老人家情何以堪!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