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怕师父,长辈的郭靖最后为什么突然不畏惧成吉思汗的鞭子?
七个师父都是宋人,虽是江湖人,但是尊师重道这些是不能马虎的
一向怕师父,长辈的郭靖最后为什么突然不畏惧成吉思汗的鞭子?
在这个问题内所说的“畏惧”,不能说是怕,而是一种尊敬,宋朝虽然没落,但重礼节。尊师,忠孝,仁义是江南六怪及他的母亲从小受之的道理。
郭靖对成吉思汗的尊敬来源于长期以来,他们母子在大漠所得到了照顾;对成吉思汗的“不畏惧”来自于他欲争雄天下,剿灭自己故土的野心。郭靖沉吟片刻,说道:“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风赫赫,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之泪。”成吉思汗双眉竖起,举起马鞭就要往郭靖头顶劈将下去,但见他凛然不惧的望着自己,马鞭扬在半空却不落下,喝道:“你说什么?” 摘自《射雕英雄传》原著郭靖本为宋人,自当为国邦鞠躬尽瘁,对于宋人来说,特别是江湖人士,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尤胜前朝。
原因要从岳将军的故事说起:“当年岳飞北征金人,战战告捷,另金人闻风丧胆,而宋主却因贪图安逸,获享天平,在与金国战胜之后,战场求和并甘愿称臣,而此时金人已是强弩之末,得到求和信息后,惊喜万分。金人对岳飞十分忌惮,故以杀岳飞为求和条件,宋主无奈,让秦桧陷害岳飞,而后,岳飞含恨而去。”
这件事情传出之后,惹得江湖各界人士的轰动,秦桧也因此成为了“罪人”。在岳飞死后,他的形象也因“过渡传承”,从而神话。而正在这时,金人接收回故土为由,对江北地区再次洗劫,在这两方面的刺激下,宋金民族矛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正因为这种白热化的矛盾,激发的宋朝各界人士的爱国之心。
郭靖也不例外,从小受到江南六怪的教导不知道听过多少关于岳飞的故事,而对这些事件的了解,让他从小就有一种对宋的归属感,在他们的意识里,之所以国之不强,乃是奸人当道之责,身为大宋子民,定要有为国舍身的决心。
此乃原因之一。
其实,在上述原因之下,郭靖尚有犹豫之心,成吉思汗对自己有恩,有恩就要报,这是他的想法,但他母亲在成吉思汗的胁迫下,“自杀教子”,才是奠定一代射雕大侠不在“惧怕”的基础。郭靖虽为宋人,有报效国家之心,但成吉思汗对他母子有恩,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们,相反对于自己的祖国,郭靖更多是仇恨,恨那些诬陷、杀害自己父亲的人,所以,单纯的爱国思想,只能说是基础,接下来的事件,才是他不在“惧怕”的决心。
郭靖为蒙古攻金,立下汗马功劳,成吉思汗对他相当重视,并把他视为“自己人”,对此郭靖本身也为之骄傲,但他接下来的攻宋计划,郭靖却无法承责,他无法忘记自己是一名宋人,更不能为了成吉思汗的私欲,让自己的故土生灵涂炭,但此时的他,并非完全的决绝,而是在不停的为大汗做思想工作,并请求他停止本次的计划(而此时的他,对自己的定位还是一个蒙古将军,还在忠孝之间徘徊)。
成吉思汗不仅没有听取他的看法,见他心生异样,忌惮他的武功才学,便以郭母要挟他就范,郭母虽为女子但生性刚烈,以自杀教子,不要让郭靖做后悔事。
郭母的自杀正是点醒郭靖保宋抗蒙的关键。
以上是我认为,郭靖不“惧怕”成吉思汗鞭子的原因,道不同,家之恨。
我是立水,我爱阅读!
一向怕师父,长辈的郭靖最后为什么突然不畏惧成吉思汗的鞭子?
郭靖畏惧长辈和师傅,为什么不害怕成吉思汗的鞭子?
郭靖从小跟随母亲和几位师傅一起长大,在他心里,几位师傅如师如父,是除了母亲之外最尊敬的人。郭靖从小到大没少挨几位师傅的打骂,基本上都是俯首听训,从无怨言。即便是后来他武功大进,并肩五绝,面对大师傅柯镇恶责骂的时候态度也是执礼甚恭,不敢有丝毫违逆。所以郭靖畏惧师傅,不是因为胆小懦弱,而是敬畏师傅的侠义风骨,敬畏师傅的一身正气,他只是畏惧天下道理罢了。
郭靖还在幼小时已经非常有侠义胆色,正义感爆棚,从都史豹子口下救出出公主华筝,在铁木真的皮鞭之下勇救神箭手哲别,都体现了这一点。他不害怕成吉思汗的皮鞭是因为他不畏强权,坚持正义,意志坚定,大义在前,虽万千人吾往矣。
也正是因为拥有这样高尚的品格,才成就了郭靖一代大侠的美名。
一向怕师父,长辈的郭靖最后为什么突然不畏惧成吉思汗的鞭子?
汉族人讲究尊师重道,尊敬长辈。这是做人最起码的礼仪规范。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根植于汉文化里,还有儒家教化。
虽然成吉思汗也被郭靖尊敬,但只限于对长辈的尊敬,但毕竟民族不同。由于蒙古人的强悍,他们看不起汉人,也就激起郭靖的自尊心和反抗思想。
汉族人自古代就代代相承的文化积淀,不管读过书还是没读过书,儒家教化都根植于每个家庭,对规矩礼仪信仰的潜移默化。所以看起来温和卑微,但骨子里都有不屈的脊梁。在民族大义,生死存亡时都会被激发出来。就像郭靖随着故事情节所表现出来的那样,那颗中国心也一直在延续着,中华民族也是不屈的民族!
一向怕师父,长辈的郭靖最后为什么突然不畏惧成吉思汗的鞭子?
宋代注重忠勇孝悌礼义廉耻的八端,他尊敬师傅和长辈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而不惧怕成吉思汗的鞭子,也恰好是对汉人忠君敬天思想的另一种体现形式,所以这个问题本身是矛盾的,前后不具备对立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