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室属于八旗中的哪一旗?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皇室宗亲不就是属于所谓的上三旗之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吗?其实要了解清楚,却得先搞明白八旗制度的来源。
(初时上三旗不包括正白旗,而是正蓝旗,多尔衮后来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将正蓝旗降至下五旗。)
所谓八旗,在努尔哈赤时代其实是一种近似于军队的团营这样的半军事组织。努尔哈赤统一各部落的时候,得有兵马吧,就像清末团练军队的基层组织都是这个营那个军的。
而努尔哈赤带领的基层队伍叫牛录,首领叫牛录额真,相当于连长营长之类的,一个牛录额真管辖三百人。这三百人及其家属,都是这个牛录额真的从属。
牛录的上一级是甲喇,设首领为甲喇额真,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
甲喇的上一级是固山,设首领为固山额真,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
也就是一个固山额真管理五个甲喇额真,也就是二十五个牛录额真,统辖7500名左右的士兵,及其家属奴隶。
一开始的时候,努尔哈赤手下总共有四个固山额真。每个固山额真有一面旗,就是一开始的正黄,正白,正红,正蓝。
可是随着努尔哈赤不断在东北兼并各种部落,他手底下的士兵和人口也急剧增多。于是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等四旗。再后来把蒙古人和汉人也编入八旗,就是所谓的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
这些固山额真也成了各旗旗主的从属了。后来固山额真改成了都统。八旗都统一般是旗主的从属。跟旗主的关系就像总经理跟董事长。
而各旗旗主是努尔哈赤分配的,主要是他的儿子们和侄子,一开始并不固定。
到努尔哈赤死的时候,留下遗命,选择了七位旗主统领八旗。为什么七个人统领八个旗呢?
因为皇太极一个人统领了正黄、镶黄两个旗。
努尔哈赤死时八旗旗主分别是:
皇太极统领正黄、镶黄两旗。
莽古尔泰是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为努尔哈赤第五子。后来这个正蓝旗被皇太极吞并,虽有旗主,可是此旗已经被皇太极直接管辖了。
正黄、镶黄、正蓝就是一开始所谓的上三旗。等到多尔衮的时候,把正白旗交给皇帝直接管辖,就把正蓝旗踢出了上三旗,上三旗从此正式确立,变成了正黄,镶黄,正白。
至于其他的各旗旗主,也可以一并讲一下。
大贝勒代善是正红旗旗主。因为他拥立皇太极有功,他的两个儿子还封了铁帽子王。
正白旗旗主多尔衮就不用多说了。
阿敏是镶蓝旗旗主。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他爹是速尔哈赤,也翻译成苏尔哈齐,速尔哈赤因为搞分裂被努尔哈赤弄死了。阿敏此贼曾经在永平和遵化屠城,真该千刀万剐。
阿济格是镶红旗旗主。
多铎是镶白旗旗主。
以上是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各旗的旗主。
到了皇太极死后,各旗旗主又有了新的变化。
顺治还是统辖正黄镶黄两旗,并将多尔衮的正白纳入,正蓝虽然被踢出上三旗,可是仍然由顺治统辖,这些由皇帝统一管辖的四旗,旗主都是皇子里面的亲王贝勒。
根据清代的定例,从顺治以后,下五旗又设包衣佐领,这些包衣佐领都是由各代的皇子和旗主的后代担任。一般这种佐领在某旗就称为某旗贝勒。
例如你在蓝旗做小佐领,就称为蓝旗贝勒。相当于把各旗又分化成很多小佐领。目的是防止旗主势力太大。
从此以后,皇室人员就遍布下五旗了。
而上三旗的旗主,一般都是皇帝的儿子们,各种亲王贝勒担任。
所以,要说清朝皇室属于哪个旗,可以说八旗都有啊。
清朝皇室属于八旗中的哪一旗?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分开来解答能够解答的更加清楚,那就是清朝皇帝属于哪一旗和除皇帝以外的皇室属于哪一旗。
答案自然也是很简单,那就是皇帝不属于任何一旗,皇室哪一旗都有。
不过…………
好了,在不过之前我们首先来简单看一看什么是八旗。其实关于八旗制度的建立,很多人知道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当时为了满足“全民皆兵和社会组织生产”需要而建立的一套制度,随后在满族不断的壮大中逐渐发展成了后来我们所知道的以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为上三旗,以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白旗、镶蓝旗为下五旗的八旗制度。
关于演化细节我们就不在细说了,只是这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在哪个旗,跟姓并没有关系。比如大家都知道清朝的皇帝姓爱新觉罗(氏),但是每一期都有爱新觉罗氏的人。
所以回到问题,上三旗无主,全部由清朝的皇帝直接管辖。下五旗每旗分佐领(外佐领)和府属佐领(内佐领)的隶属关系,其占主要部分的旗分佐领,但实际上其实也是由皇帝直接控制。
不过,由于镶黄旗是八旗之首,同时也是满清军事,经济,政治的绝对力量,虽然皇帝不属于任何一旗,但是满族的皇帝都会把自己归类到镶黄旗下,毕竟他还有一个称呼就是“镶黄旗佐领上”。
同理,虽然除皇帝以外的满清皇室在哪一旗都有,但是绝大多数是属于上三旗之一的,并且镶黄旗占据着权力巅峰,比如皇后等。
清朝皇室属于八旗中的哪一旗?
清朝皇室如果是指宗室(满语uksun的意译,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俗称“黄带子”)和觉罗(满语gioro的音译,除塔克世的直系子孙以外的太祖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的直系子孙,俗称“红带子”),也就是归宗人府管理的爱新觉罗家族成员,那么在八旗中的任何一个旗都有。
而如果是指皇帝本人,那他并不因为是八旗的共主而不属于八旗中的哪一旗。
事实上,清代皇帝隶属“头旗头参领头佐领”,也就是说他的旗籍属于“镶黄旗满洲第一参领第一佐领”。而皇子很多在册封后要分到其他旗,和人们想象的不同大多是下五旗而非上三旗。
皇后当中镶黄旗是人数最多的,皇后本人和外戚抬旗也往往抬入镶黄旗,联姻帝室的家族被高看厚待优遇,自然是要抬入最尊贵的旗,由此间接也可以推论。
作为努尔哈赤左膀右臂的开国五大臣中的额亦都、费英东都属于镶黄旗;受顺治帝顾命的康熙初年辅政四大臣遏必隆、鳌拜也都属于镶黄旗,佟国维、隆科多、萨布素等也是镶黄旗;乾隆朝的孝贤皇后、一等公傅恒、郡王福康安、一等公海兰察同样都属于镶黄旗,这些贵戚名臣的旗籍也是镶黄旗头旗地位的一个间接佐证。
郎世宁《乾隆大阅图》中,紧随一身戎装的乾隆帝身后的是10面镶黄旗,这也是一个图像意义上的历史证据。
皇帝如果按照一般旗人的自我介绍方式自称,应该是镶黄旗满洲第一参领第一佐领下某某,当然,他不会这么自我介绍。
清朝皇室属于八旗中的哪一旗?
了解清朝皇室拥有哪一旗,要简单追溯以下八旗制度的历史。
历史上的八旗区制度源于满足的狩猎组织,也是清朝满族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之所以将“社会”“生活”“军事”,是因为这一制度与当时的阶级、生活方式以及战时为兵,闲时为民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明朝万历年间,清太祖(女真部落首领)努尔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的雏形,有黄、白、红、蓝四旗,之后扩充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组成八旗。八旗制度也是为了满足当时“全民皆兵”的需要,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素质。到了皇太极时期,又将早先增设的蒙古旗编出了蒙八旗,后又有了汉八旗。
清朝入关前,八旗也不分上下,当时的汗王拥有满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其中镶黄旗是完全属于皇帝一个人的,没有其他的宗室在其中参合,其他的六旗由其子侄统领。入关以后,渐渐的为了巩固皇权,皇帝将正黄旗也完全收归名下,并且在顺治亲政后,为了稳定自己的皇位,将死去的多尔衮的正白旗也收了。其他的五旗由诸王、贝勒统领,因此也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差别。上三旗是皇帝的亲兵,主要负责禁卫皇宫,下五旗就是驻守京师及各地。
有一些满人在符合了一定的条件下,即使不是上三旗的,也会因为身份被抬旗,比如说慈禧,原本是镶蓝旗,后被抬旗到镶黄旗,年羹尧则是从镶白旗抬旗到镶黄旗人。
清朝皇室属于八旗中的哪一旗?
回答这个问题,你要区分开【皇室】和【皇族】。【皇室】,指的是皇帝本人的一家人。所谓“一家”,包括了皇帝和他的妻妾、先朝皇帝的太妃,以及未分府的皇子和未出嫁的公主,都是未分家的范围。像有些皇子,虽然是皇子的身份,但是已经分府出宫,等于“分家”了,就不再是【皇室】,而只是【皇族】了。
清代【皇室】,旗籍比较特殊的就是皇帝自己一家。这一直是清史里尚未解释的问题。因为皇帝是上三旗的旗主,统领三个旗,那么他自己的家庭归属在哪一个旗,似乎都不大合适。清末遗老所写的文史资料里提到过,清代皇帝一家的旗籍,是“头旗头参领头佐领”,因为清代镶黄旗恰好是头旗,所以皇帝一家在旗籍上是“镶黄旗满洲第一参领第一佐领”的人。不过这种说法目前没有档案支持,只是一种“民间说法”。而且就算这种说法被确认为事实,皇帝一家也不能严格的属于“镶黄旗人”,因为他们只是户口“恰好”在八旗第一旗第一参领第一佐领内,而不受到这个旗的都统、佐领管辖。
至于【皇族】,其旗分,是由其宗支的始祖“入旗”时的旗分所决定的,而且一般情况下,不会进行变动。而其始祖“入旗”的选择,则由皇帝决定。
比如说,某皇子被封为亲王时,宗人府会提交报告,看下五旗中,哪个旗内牛录比较多,适宜分封,皇帝便会决定将这位皇子亲王封入哪个旗。这位皇子亲王封入了某旗之后,自己便成为了此旗的旗人,后代就算成为闲散宗室,也不会改变这个旗籍。
比如说,道光二年四月,道光帝让其兄弟绵恺、绵忻入旗,便下达上谕说:谕内阁,惇亲王绵恺,著在镶白旗。瑞亲王绵忻,著在镶红旗。
直到清末,惇亲王一门依然是左翼近支第一族镶白旗人,瑞亲王一门也依然是右翼近支第一族镶红旗人,没有发生变化。
清朝皇室属于八旗中的哪一旗?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开始建立“四旗”兵制。
努尔哈赤将部署统一编成四个“固山” (汉译固山为旗),取狩猎四方合围的含义。统领四方的北方固山用黄色旗为中旗(有资料为“中我旗”、“北方汗旗”), 意为北方属水,而五行之中土克水,故用代表土的黄色作为旗帜;同理,西方固山以红色为旗,是因西方属金,火克金,而火的颜色为红的缘故;东方固山以白色为旗,是因为东属木,金克木,金色为白,故白旗居于东方;南方固山以蓝色为旗,也是由于南方属火,水克火,而水之色为蓝,故南方立蓝旗。四方固山旗色的制定,是对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熟练运用,它反映了五行学说在当时很盛行,也影响了之后八旗旗帜的制定。
之后,努尔哈赤将原来的“四旗”称为“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又新建“镶黄旗”、 “镶蓝旗”、“镶白旗”、 “镶红旗”,“八旗”编制始现。
至于建州八旗建成之时,两个黄旗由努尔哈赤亲率,代善统领两红旗,正蓝旗和正白旗则分属莽古尔泰和皇太极,镶蓝旗和镶白旗则由杜度(努尔哈赤长孙)统领。所有治下军民均隶属八旗,他们也是八旗领主的私产。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四贝勒(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史称清太宗,以次年(1627年)为天聪元年。
及至皇太极继位之时,各旗的领主又有了新的变化。皇太极亲领两黄旗,多尔衮领正白旗,代善仍领正红旗,莽古尔泰领正蓝旗(天聪六年获罪后由其弟德格类领正蓝旗,在德格类也获罪后,太宗将正蓝旗一分为二,划入两黄旗中),多铎领镶白旗,阿济格领镶红旗,阿敏领镶蓝旗(天聪四年阿敏因“十六条罪状”获罪后由济尔哈朗统领)。
到了多尔衮执政时,又将正蓝旗恢复并由自己统领,加上正白旗,多尔衮亲率正蓝、正白两旗。顺治七年,多尔衮死,其所领正白旗改由皇帝亲领,这样皇帝亲领的就有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三旗,由此开始有“上三旗”即“皇帝三旗”之说。
而清朝皇室,也就是爱新觉罗氏族其实是分散在各个旗里的。
皇太极时期,其成员约有 100 人,旗籍分布情况如下
镶白旗:豪格;
正黄旗:叶布舒;
镶红旗:硕塞;
正黄旗:高塞;
镶黄旗:常舒、韬塞。
顺治时期,其成员是 419 人,旗籍分布情况如下
镶白旗:福全
正蓝旗:常宁
康熙时期,其成员约有 490 人,旗籍分布情况如下
镶蓝旗:允禔、允礽、允祉、允禵、允禧;
镶白旗:允祺、允佑、允祹、允祁;
正蓝旗:允禩、允禟、允祥、允祎、允祜;
正红旗:允䄉、允禑、允礼。
之后,还有更多分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