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朱灵、臧霸都配享太庙了,为何荀彧等四人却未入列?

荀彧自始至终都是汉臣,他辅佐曹操的目的是为了拯救大汉。后来才发现他跟错人了。

连朱灵、臧霸都配享太庙了,为何荀彧等四人却未入列?

朱灵在袁曹合作时期就主动加入了曹操集团,臧霸在曹操平定吕布后就一直为曹操守卫东方,他们同属于曹魏第二批配享太庙的功臣,我们可以看下这份名单。《明帝纪》“(正始四年)秋七月,诏祀故大司马曹真、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太常桓阶、司空陈群、太傅锺繇、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太尉华歆、司徒王朗、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后将军朱灵、文聘、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於太祖庙庭。”这里面除了补录宗室,其他的全部属于在曹魏建国过程中的事功之臣。

所以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后半段,荀彧为什么没有配享太庙。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简单了解一下荀彧在曹操集团的情况。

首先荀彧的政治态度值得关注,荀彧本人出身世家大族,是忠于汉廷的,这本身没有什么疑问,至于有些观点认为荀彧“代表世家大族利益”,倒是需要加以考察, 在汉末并未有哪个大族可以作为一支政治力量独立登上历史舞台,至于各个大族之间,利益也各有不同,乃至于一族内部,个体之间也有不同的诉求(荀彧胞弟荀谌就事于袁绍)。所以说荀彧要去代表一个本身就不存在的“世家大族”的利益,确实有点不知所云。

回到荀彧忠于汉廷这个问题上来,在曹操起家之初,荀彧的政治态度和曹操集团并不形成大的冲突。到后来曹操和汉献帝的矛盾开始变得激烈,到了所谓“囚君弑后”的地步,都还没有触及荀彧的底线,所以两方尚能相安,还没有走到决裂的程度。荀彧的矛盾在于,荀彧个人忠于汉廷的事业,和曹操集团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又是捆绑在一起的。李贽后来评价:“世间道学,好两头骑马,喜踹两脚船。卒之俱不能得而反以两失也。岂独荀令君然哉!”荀彧的矛盾之处,基本成为一种共识。

荀彧在曹操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功劳巨大毋庸置疑,这里也无需赘言,个人品德方面又谦虚自守,没有什么污点。按这个标准,配享太庙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就前文所述,他在曹操集团中,是个矛盾人物,特别是在对待汉廷这个问题上,到后来和曹操形成了根本上的冲突。考察荀彧早期的历史,荀彧的出发点大都是“乃心王室”——这些政策和建议客观上有利于曹操势力壮大,但并不是荀彧的本意。后来曹操在对待汉廷的问题上,开始有了实质性动作,比如加九锡,进魏王,这个时候矛盾就总爆发了,荀彧公开表示反对:“明公兴义兵,除暴乱,平天下,本为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受人以德,,不宜如此。”

在《三国志·荀彧传》里,荀彧是“以忧薨。”《后汉书·荀彧传》的说法是:“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通鉴考异》则直接质疑道“彧之死,操隐其诛。陈寿云“以忧卒”,盖阙疑也。”荀彧的死在史书中扑朔迷离,几近于不能明言,倒是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一句,明年(213年),太祖遂为魏公矣(《志·彧传》),一个遂字,似乎暗示着某种承接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曹操造魏这个问题上,荀彧本身是一个反对人物,鉴于荀彧本身巨大的影响力,他甚至是一个障碍人物,自然不可能配享太庙。

另外,终曹魏之世(司马氏掌权之前),荀彧子孙,身份地位都称不上显贵,这或许能让我们从侧面对荀彧不可能配享太庙之事,窥知一二。

连朱灵、臧霸都配享太庙了,为何荀彧等四人却未入列?

荀彧为什么没有配享太庙,陪侍曹操?其实很简单,荀彧从来都不是曹操的下属私臣,他于曹操的关系,更准确的说是同事,是合作伙伴。古人侍死如生,让荀彧配享曹操的太庙,估计不仅荀彧会不高兴,还得再自杀一次,曹操也不会高兴。

很多人看三国演义,都以为荀彧苟攸叔侄俩主动投靠的曹操,认了曹操为“主公”,就成了曹操的“私臣”。其实不然,荀彧出身颖川荀氏,为荀子后裔。在东汉以外戚、官宦、门阀、名仕为社会主流的年代,是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的,荀彧独占门阀、名仕两块,素有“王佐之才”的美誉。当他举家避战乱而迁冀州时,袁绍以“四世三公”的出身都得礼请他出山,却没被他看上而回绝,袁绍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去辅助曹操,狠话都不能说一句。而曹操得其相助,马上说是“吾之子房”,极尽拉拢之态。正是有了荀彧这样的大名仕,才令一众人才投奔或由荀彧举荐来到曹操身边,他们包括荀攸、郭嘉、钟繇、陈群、戏志才等,形成了曹操身边的智囊团。

可荀彧投奔曹操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帮助曹操争夺天下,而是看重曹操的德行才干,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一切为曹操的谋划皆发源于此初心。当董卓死后,李傕、郭汜祸乱长安,汉献帝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向洛阳逃避之际,荀彧是力主曹操奉迎天子的重要人物,曹操派兵将颠沛流离的汉献帝接到许昌后,荀彧受封尚书令,从此一直守在汉献帝身边,虽如箫何一般为曹操出谋划策,筹备粮草,但都是为保护汉献帝的安全和汉室江山。与曹操间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实际上是同为汉臣的合作关系。

而曹操与荀彧的分裂,正是因为曹操为集权而不受群臣掣肘,请封魏公,遭到了荀彧的反对。荀彧认为,曹操的初心也是为匡扶汉室,也己官至丞相,大权在握,何必再去追求封公,授人以柄且有违初衷,大可不必。这令曹操不快,逐将其调离中枢,带在身边随从军队颠簸。不久荀彧郁闷加生病而死。(另一说为自杀)。

这种关系,本非君臣,连曹操封魏公都反对,何况后来曹操封魏王,还被后世子孙奉为太祖?在太庙里不是讽刺曹操吗?

再想说明一点,曹操是否有称皇称帝之心,尚待商榷,太庙的事,都是曹丕篡汉以后干的事,全算在曹操头上,曹操也是有些冤的。

连朱灵、臧霸都配享太庙了,为何荀彧等四人却未入列?

朱灵之所以能够配享太庙,主要是因为他在曹魏中后期的表现比较出色。在曹操活着的时候,一直很讨厌朱灵,还曾经派遣于禁夺取了他的兵权、然而到了曹丕和曹睿在位时期,曹操早期创业的将领大部分都已经去世,朱林的地位就显得重要起来。而配享太庙的资格是曹芳继位时期,曹爽等人给朱灵安排的。曹爽等人属于曹魏后起之秀,他们对于朱灵的功劳历历在目,因此也就没有在意曹操生前不喜欢朱灵的事实,将他配享到了太庙里面。

其他4个没能配享太庙的人分别是许褚、荀彧、于禁、贾诩。这4个人没能配享太庙,分别有他们各自的原因。武将想要配享在太庙里面需要给国家立下大功才可以,许褚的功劳主要是保护曹操嗯,他曾经三次救了曹操的性命。第一次是在徐他刺杀曹操的时候,许褚及时返回,杀死了徐他等人。第二次是在曹操同马超作战的时候,许褚用马鞍护住曹操,防止了曹操被马超军队射杀。第三次是马超和曹操谈判的时候,马超想要趁机俘虏曹操,却害怕许褚的勇猛,最终没有敢动手。其实许褚这三个功劳要比典韦更加,然而许褚到了曹丕继位之后就开始退居二线,在曹爽等人选举配享太庙资格的时候,就把许褚给淡忘了。反观那些战死沙场的将领,因为影响力较大的原因反而都被配享到了太庙里面。

荀彧在晚年的时候不太支持曹操,曹操产生了很多矛盾。在曹操创业期间荀彧曾经一直是萧何一样的角色,然而在曹操的基业稳固之后,荀彧开始反对曹操称魏王,最终触怒了曹操。荀彧真正忠心的是汉朝的王朝,如果说配享太庙的话,荀彧应该配想到汉献帝的太庙里面才最合适。对于这样一个不支持曹魏政权的人,曹操的后人们显然不会把他放在太庙里面。

于禁在战败之前一直是曹操手下的第一号异姓大将,然而他的一生功绩都被投降的污点毁坏了。在于禁晚年的时候和庞德一起带领军队去抵抗关羽,军队遭到大雨袭击而全军覆没。庞德宁死不屈被关羽杀害,因此获得了配享太庙的资格,而于禁投降了关羽。将自己一生的名声都给毁坏了。到了曹丕在位的时候预警曾经回到了魏国,这时候的于禁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曹丕专门在曹操的太庙里面画了一幅于禁跪地求饶,庞德宁死不屈的画,于禁看到之后羞愧的就自杀了。这样看来的话,于禁也算是进入太庙了,只是他是太庙里面,最可怜的一个角色。

贾诩在投奔曹操之前曾经做过董卓部队的谋士,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贾诩需要负一定的责任,因此在民间贾诩的名声非常臭。曹操的长子和爱将典韦都是死在了贾诩的计谋下,即使贾诩对曹魏立下再大的功劳,他也不会被配享太庙。况且贾诩在投曹魏后一直谨言慎行,防止被曹操等人报复。贾诩的名声大,主要是因为他在其他阵营里面出过几个比较不错的主意,在投奔曹操之后,贾诩出谋划策的时候少之又少,因此对于曹魏政权来说,贾诩显然是不具备配享太庙的资格。

连朱灵、臧霸都配享太庙了,为何荀彧等四人却未入列?

很简单,荀彧这类人直到最后都是汉臣,不是魏臣。事实上并不是曹操嫡系,所以魏国的宗室也不会太推崇他们。他们俩的关系更像是一个合作者。荀彧之死,就是因为和曹操关于对待汉室的分歧。

其他的包括司马懿也一样,和曹操更像是一种联盟的关系。

另外想说一下,曹操到死,也是个汉臣。他成为魏武帝,并且后世背负恶名,纯粹是因为被儿子坑了。

连朱灵、臧霸都配享太庙了,为何荀彧等四人却未入列?

我们读历史 ,经常会读到配享太庙的字句。那究竟什么是配享太庙呢?

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换言之,臣属之中只有立下大功之臣才有可能被供奉在太庙,这对于大臣来说是极高的荣誉。

现在的太庙

而在三国时期,共有26人在曹操死后入列太庙,他们分别是:

宗亲:

夏侯惇、曹仁、曹真、曹休、夏侯尚、曹洪、夏侯渊

士族:

程昱、桓阶、陈群、钟繇、华歆、王朗、荀攸、司马懿、郭嘉

名将:

张郃、徐晃、张辽、乐进、朱灵、文聘、臧霸、李典、庞德、典韦

从这份名单中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是跟随曹操南征北讨的开国元勋。曹操五大谋师占了其三,五子良将占了其四,但我们在这份名单中似乎找不到另外几个老熟人:

曹操的贴身保镖:许禇

曹操的战略规划者:荀彧

曹魏外姓第一将:于禁

三国保身第一人:贾诩

那我们来看看这几位曹魏功臣为何未能配享太庙:

许禇

许褚在世时,人称“虎痴”、“虎侯”。他一直是作为曹操的贴身保镖出现在众人视野之中:

在官渡之战时,击杀准备行刺曹操的徐他等人。

在潼关一战时,许禇保护曹操渡河,自己几乎被流矢所杀。其后马超准备在单独会面中刺杀曹操,却被许禇的勇猛所吓退。

可以说,典韦用命救了曹操一回;许禇却至少救了曹操两回。他为何没能换取配享太庙的资格呢?

其很大的原因在于许禇的忠诚仅限于曹操,曹丕。而对于曹仁等其他宗亲他始终保持着距离。而许禇本人又性格刚烈,不愿与其他曹魏重臣那样寻找靠山,毕竟一个不站队且只对皇帝忠诚的人,是不受大家欢迎的。

而到了曹魏后期陆续诏功臣入太庙时,正是曹魏宗亲掌权之时,不受大家欢迎的许禇也就始终未能入享太庙了。

荀彧

作为曹操早期五大谋士之一,荀彧可谓是曹操的战略规划师。同时,曹营中的钟繇、荀攸、程昱、郭嘉等大量人才都是由其举荐。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荀彧,那就没有曹操的谋士班底。

这样一位总规划师,未能进曹魏太庙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从始至终他都是汉臣而非魏臣!

荀彧在曹操有意进爵为国公之时,他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在曹操一再的规劝之下,他宁可选择自戕。这样的汉室忠臣如何能进曹魏太庙?

于禁

于禁的原因恐怕我们也不必多说。作为当时最受曹操器重,曹魏异姓将领第一人的于禁却在樊城向关羽投降了!

有人说三国时期有很多人是降将啊。要知道当时于禁是曹操认为打死不会投降的人。但战役结果却是,那个曹操深信的男人投降了,他的副将庞德反而却力战到底,宁死不降。这是妥妥的打曹操的脸啊。

有了对比,就有了伤害。这也是于禁回魏后,受到同僚的排挤和嘲笑,已经称帝的曹丕也不待见他的唯一原因。

有了这样的污点,于禁还想进太庙?别想了……

贾诩

贾诩可谓是三国时期的谋略第一人。他的履历是十分之丰富,他先后跟随了董卓,李傕,郭汜,段煨,张绣,曹操六任诸侯。这阅历之丰富,恐怕在三国时期也是独一份。

而贾诩在加入曹操阵营之后最大的功绩,恐怕就是他在曹操面前的一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力助曹丕成功上位。那为何贾诩未能配享太庙呢?

这恐怕就要把时针拨回公元197年,身处张绣军中的贾诩施计夜袭曹营,正在温柔乡的曹操损失惨重,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死于乱军之中,大将典韦为保曹操脱险也力战而亡。而这一战,也是曹操心中永远的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