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秦国元气大伤,楚国为何没有趁机进攻呢?
秦楚两国之间曾经发生过几次战争都是以楚国惨败收场,甚至有一次战争中,白起水淹鄢郢,淹死了楚国十万多人。楚国内部不和,君臣不能团结,还在做着昔日的春秋大梦,没有好的军事人才,国家治理的不好
长平之战后,秦国元气大伤,楚国为何没有趁机进攻呢?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我的观点就是,当时楚国被秦国打怕了,根本不敢对秦国动手。这个情况可以从毛遂自荐这个事情当中看出。
毛遂自荐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毛遂原本是赵国平原君的门客,当时秦国获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随即进攻邯郸,邯郸危在旦夕。于是平原君组织了30个门客,包括了毛遂,出使楚国,希望楚国能够出兵相助赵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之后,进宫与楚王商谈,从早晨谈到中午也没谈出个结果,看情况是不会有结果了,毛遂便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紧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实际上当时赵国和楚国已经到了唇亡齿寒的地步,一旦赵国被秦国消灭,那么剩下的楚国根本就保不住,已经到了这个份上,楚王还是如此的犹豫,更何况当时长平大战的时候,楚国的态度呢?就更怂了。
楚国惧怕赵国,是楚国在长平之战时候不去偷袭秦国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在于赵国当时外交不力,使得各国以为赵国和秦国会达成协议,既然两国达成协议,那么其他国家去进攻秦国就是找死了。长平之战的时候,实际上当时赵国的赵豹建议赵王出使各国寻求援助,但是赵王选择出使秦国,找秦国和谈。这个举动被其他五国都看在眼里,秦国也乘机造势,营造秦国赵国要和好的迹象。这就使得各国认为秦国和赵国很快就会结束战争,如果贸然进攻秦国,那么秦国的主力一旦从长平撤出,接下来就会对付自己,这就是找死了。
综合以上来说,因此楚国当时没有出兵秦国。长平之战后,秦国元气大伤,楚国为何没有趁机进攻呢?
感谢悟空邀请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秦国在长平之战前就做好了规划部署,其实秦国在攻打赵国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楚国和魏国,而原本备受秦国欺凌的韩国在这时候显得喝秦国比较暧昧,楚国就不敢动手,而魏国又看楚国没有动手,自己也就不敢动手,其实秦国这时候玩的还是比较高明的,他靠魏国威慑楚国。
第二点,楚国的国君还昏庸,众所周知,秦国为何能一统天下?一方面靠强大的军队和谋臣,另一方面是靠历代君王积累下来的,最后始皇才一统天下,而反观另外六国,一代比一代昏庸,他们原本就没有战略上的谋划,说句不好听的,当时的楚国国君连占领秦国后怎么管理都没想过,又怎么回想到去攻打秦国
第三点,秦国虽然经历了长平之战,损失比较大,但综合实力还是摆在那里的,这时候的楚国如果拼死相博,那么最终会导致秦楚都元气大伤,半死不活,这是楚国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还有魏国在虎视眈眈,楚国不敢去冒这个险。
我想大概也就这么几点原因,纯属个人见解
长平之战后,秦国元气大伤,楚国为何没有趁机进攻呢?
秦与赵的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也是秦国统一中国的序幕之战。此战的结果,使得秦国一枝独秀,再也没有哪个国家具备与秦国抗衡的实力。那么,当秦国倾国家之力进攻赵国时,楚国为什么不从背后出手,乘虚而入,进攻秦国呢?
这里,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在七雄中,楚国的战力是比较差的楚国在春秋时期是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到了战国后,尽管楚国仍然国土辽阔,兵源众多,但是楚军的战斗力,着实不敢令人恭维。
从楚怀王始,楚国对外战争可以说一败涂地。在公元前312年的丹阳之战中,秦国大败楚,斩首八万;俘虏楚将七十余人;公元前301年,齐、魏、韩联军攻楚于垂沙,大败楚军,杀其统帅唐昧;公元前300年,秦伐楚,斩首三万,杀楚将景缺;公元前299年,秦伐楚,取八城,诱擒楚怀王;公元前298年,秦伐楚,斩首五万,取十六城;公元前297年,秦将白起伐楚,破鄢城,楚军民死数十万;公元前296年,白起破楚都,楚被迫迁都;公元前277年,秦伐楚,取巫郡、黔中郡。
光是以上几场重要战争,楚国军队损失便达数十万之多,虽然号称有百万大军,战斗力真的不行。因此,秦国没有攻楚,楚国就算运气了,谈何主动进攻秦国呢?
第二,长平之战爆发前,秦、楚两国的关系在长平之战爆发前十年,即公元273年,秦昭王下达命令给白起,让他做好攻楚的准备。楚顷襄王感觉问题很严重,遂派黄歇(即春申君)出使秦国。
到了秦国后,黄歇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他认为楚国无力抵挡秦国,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秦昭王的主意,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给秦王。
在这封信中,黄歇试图转移秦国的进攻目标,他向秦昭王强调,魏、韩两国与秦国百年战争,死者无数,是秦国的死敌。他认为,秦国最好的做法,就是与楚国联手,共同遏制韩国与魏国。
这封信,确实改变了秦昭王的决心。从军力上看,楚国并不强,可是要灭掉楚国并不容易。秦昭王接受黄歇的建议,取消伐楚的计划,并派人前往楚国,缔结盟约,楚国把太子完作为人质,送往秦国。
然而,在长平之战爆发前一年,即公元前363年,由于楚顷襄王去世,在秦国当人质的太子完在春申君黄歇的筹划下,秘密逃出秦国,返回楚国继位,也就是楚考烈王。人质擅自逃跑,引起秦国的愤怒。
次年,即公元前262年,秦昭王发兵进攻楚国,楚国割让州陵予秦国,两国和解罢兵。秦昭王之所以与楚国和解,原因正是因上党的归属问题,秦、赵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长平之战拉开序幕。
也就是说,长平之战开始时,秦国与楚国已经维持了十年的和平,两国是缔结了盟约,是属于盟友的关系。
第三,长平之战中,楚国的态度楚国虽然与秦国缔结盟约,但楚人显然心里很明白,秦国是靠不住的。在长平之战爆发后,楚国确实有认真考虑过援助赵国,最有力的救援,就是直接进攻秦国,迫使秦国回师,减轻长平守军的军事压力。
对于这种可能性,秦昭王是极为担忧的,他曾经跟范雎商量,判断齐国与楚国都有可能出兵救援赵国。秦国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倘若齐、楚一旦出兵参战,秦国就必须放弃长平,退兵回国。
然而,在要不要出兵这个问题上,楚考烈王犹豫不决。有几点原因:其一,楚考烈王在秦国当了十年人质,对秦的实力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其二,在与秦国缔结盟约以来的十年里,楚国获得了难得的十年和平局面,治愈楚怀王以来的战争创伤,说实话,楚国上下对开战的热情并不高;其三,倘若楚国出兵,秦国放弃攻赵,转而对付楚国,楚国又要大祸临头了。
与此同时,赵国做了一件最错误的事,终于让楚国放弃援赵的念头。
这是在长平之战进行到一半时,赵孝成王派遣郑朱到秦国,与秦昭王商谈停战请和事宜。这是赵国干的最蠢的一件事,赵国一方面希望楚国、魏国、齐国等出兵相助,另一方面则私下与秦国谈和。大家想想,你赵国都想谈和不打了,楚、魏等国,怎么可能去趟这浑水呢?
秦相范雎利用赵国主动谈和,大肆宣扬秦军在战场上的胜利,对楚、魏等国实施心理攻势。原来对出兵援赵犹豫不决的楚考烈王,到这个时候,也终于放弃了出兵的念头。
因此,有人把楚国未出兵攻秦,归因于楚国畏惧秦国,这固然是一大原因,但绝非全部原因。如果没有赵国的外交失误,以及秦国利用失误发动的心理攻势,楚国是否参战,还真不好说。
长平之战后,秦国元气大伤,楚国为何没有趁机进攻呢?
又是一个上帝视角看问题的!
在楚国,任何一个有脑子的人,都不会选择在长平之战这个过程中动手
长平之战是什么?那是一场“争霸战”,是秦赵两国“狗咬狗”,楚国最好的选择就是,坐山观虎斗,等待鹬蚌相争,坐收渔利!
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处于战国后期。当时的秦国已经崛起,是当时七雄之中,最有实力的国家。
而传统豪强齐楚两国皆已经衰落。
当年的齐国经历了乐毅五国伐齐之后,已经是元气大伤,沦为二流。至于楚国,被白起一顿暴捶,连郢都都被攻陷,楚襄王不得不迁都,以避其锋芒。
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至于曾经的战国霸主魏国,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儿了,不值一提。
然而,此时的历史还并么有发展的,“一超多强”的局面,秦国虽然强势,但还算不上一家独大。因为三晋之一的赵国,在当时也是一个霸主级别的国家。
在齐楚衰落之后,经历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赵国,已经是东方六国中实力最为强劲的国家,是唯一能和秦国掰手腕的存在。当年阏与之战,赵奢大败秦军,是东方六国中对战秦军鲜有的大胜。
正是因为有资本,赵国才敢去接上党这块原本已经被割让给了秦国的韩国故地,进而引发上党之争,最终长平惨败。
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当然,在其他五国看来,赵国也不是什么好鸟,是何秦国一样的角色,到处欺负人。当年秦国打楚国,赵国就打齐国。甚至于同为三晋一脉的韩魏两国,也没少受赵国欺负。
总之,当年这养马嬴姓一族,在战国后期,名声都挺臭。
这也是为何,在长平之战过程中,赵国在面对前线庞大的粮草消耗无以为继的时候,却找不到一个帮忙的。当时赵王去找过齐王借粮,结果齐王还记着当年挨揍的仇,一粒米也不给。
最后赵国实在撑不住了,这才换了赵括,主动出击!结果被白起围而击之,全军覆没。
当然,那时候的秦国也是挺难的,补给也是大问题,这也是其派遣间谍去赵国贿赂郭开,散布谣言的主要原因。
这种时候,对于楚国确实是最好的机会。
但是,当时楚国已经被秦国打怕了,先前白起那些操作就不说了,就在长平之战爆发的前两年,即公元前262年,秦国还因为楚国质子逃跑一事攻打过楚国,结果楚国战败,不得不割让州陵,并缔结盟约。
而正是因为这个盟约的缔结,让秦昭王免除了后顾之忧,最终全方位的投入到与赵国的战争中去。
当然,在他们那个时代,盟约仅仅是一张纸,并不具备太大的约束力,随时可以背弃。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鉴于之前的种种遭遇,楚国国力大损。而且在这之前,除了公元2前62年那一次“小插曲”之外,秦国由十多年没欺负过楚国了。
和平来之不易,楚国由上至下,都不想打破。因为只要楚国出兵,必定会遭到秦国嫉恨,虽然有机会报仇,但是如果秦国缓过神儿来,又免不了一顿暴捶。
要知道当年秦国可是到处放迷雾,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这谁还敢动啊?
所以,楚国害怕啊!
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前面所说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无论是秦国还是赵国、对于包括楚国在内的关东国家来说,都是强敌。
让他们“狗咬狗”,最终两败俱伤,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总而言之,在天下态势尚未明朗之前,不管是楚国还是齐国,都不会动手!
长平之战后,秦国元气大伤,楚国为何没有趁机进攻呢?
在秦楚的边界线上,秦国自始至终都保持着相当的军事力量。
当时楚国出兵了,楚国势必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要考虑在自身实力受损的情况下,其他国家是否会趁火打劫呢?此时倘若有公孙衍或是苏秦这样的人物游说各国,其他各国即使不和楚国一起出兵,但至少可以让楚国没有后顾之忧。可是当时列国没有一个可以让楚国放心。齐国是习惯坐山观虎斗的国家;燕国是喜欢趁火打劫的主儿;魏国早就被吓破了胆;韩国为了苟活早已丢弃了尊严,没有实力与秦国一决高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