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为何没在长平之战后继续推进?国力难支还是君臣忌惮?

有很多原因!当时长平之战后,白起建议继续推进,打进邯郸,当时丞相范睢对秦王进言,进行休整,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范睢和白起不和,当时秦国胜利了,但是损失也很大的,秦国的粮草都是从蜀中运来的...后来秦王攻打赵国,白起认为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派其他将领去打,结果秦国败了...后来范睢一直进谗言,说白起坏话,后来白起和秦王关系越来越差...

白起为何没在长平之战后继续推进?国力难支还是君臣忌惮?

作为一名出色的将领白起当之无愧,在长平之战后,他并没有停下对赵国的攻势。《资治通鉴》中是这么记载的:“公元前259年10月,武安君分军为三:王龁攻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赵地;他本人则继续围攻邯郸”。

由此看来,在刚把赵军主力一网打尽后,白起怎能不趁胜追击,错失良机呢?但是结果恰恰相反,秦军退却,攻取邯郸计划前功尽弃。这时秦国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军队由于长期对外作战而过于疲劳兼损失严重需要回师修整。那么事实上真的这样吗?还是国力难支、君臣忌惮?

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要是说国力难支我认为不太可能。秦国自孝公即位为了重整献公时期之基业,向天下广招人才,采用商鞅的法家理论以法治国,实行严厉的奖惩制度和赋税制度,使得上到秦王下到百姓都能各司其职,人人都以立功受奖为荣,作奸犯科为耻,一片欣欣向荣之势,这个时期秦军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到了秦惠王执政时他听取司马错的建议攻取收纳了巴蜀一带的广褒地区,这不仅是扩大了国土面积,更重要的是秦国在对外战争中有了更多的人力资源保证,有史为证:蜀即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其次再加上张仪对六国实行的分化战略和索取的各种利益,可以说秦国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经过两代的不懈努力,到了昭襄王时期秦国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过硬的,而且这时候秦国才真正的开始它征伐天下的步伐!

至于君臣忌惮,我认为更不会存在,因为鉴于商鞅当年给打下的坚实基础,秦国律法之严苛,即便身为武安君的白起拥兵自重想造反,那也是千难万难,因为秦军将士的家人们可是一直在秦国律法的监视之下,是不会有人响应的。至于秦国律法到底有多么严格,又有多少种刑罚大家不妨在网上搜寻一下,绝对让你大跌眼镜。况且事实证明白起宁可自杀也不会背叛自己的国家。所以秦王是不怕白起造反的!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拟定好的作战计划会突然中断呢?这不得不说一下范睢其人,范睢为了能够牢牢抓住自己手中的权力,他可是颠覆人家甥舅关系和君臣关系的一把好手,想想范睢是怎样把身为秦王舅舅又是三朝老臣的魏冉赶下台的,你就知道他在昭襄王心里的地位是多么重要,这也就能解释长平之战后秦军后续无力的原因了。更重要的是范睢又中了苏代的离间计,苏代用“权利”两字来引诱范睢,这还哪有不上钩的呢!

所以真正的原因就是范睢惧怕白起功劳太大而挤掉自己的权利,才从中作梗,使秦国白白失掉了一举攻破邯郸的有利形势。

再来看一下白起的崛起对范睢有多大影响,下面简略叙述一下白起(白起又是魏冉推荐的,所以范睢对他可能真的不太放心)的战功:

公元前294年,白起任左庶长,攻打韩国新城;

公元前293年,白起任左更,攻打韩国、魏国,斩敌24万,下城5座;

同年升任国尉,夺取韩国大片土地;

公元前292年,白起任大良造,打败魏国,下城6座;

公元前291年,白起攻垣城;

公元前290年,白起攻打赵国;

公元前288年,白起攻占楚国鄢、邓地区,下城5座;

公元前287年,白起攻占楚国都城郢,同年升任武安君,其后又平定巫、黔两郡;

公元前273年,白起将赵国2万人沉于黄河;

公元前264年,白起攻打韩国陉城,下城5座,杀敌5万;

公元前263年,白起攻打韩国南阳太平道;

公元前262年,白起攻打韩国野王城,切断上党与韩国间的联系。

这可谓是白起一个人的舞台,他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也让范睢感受到了权势不保的威胁。

白起为何没在长平之战后继续推进?国力难支还是君臣忌惮?

主要是因为范睢怕白起攻下邯郸,赵国灭亡,自己相位不保,说白起坏话。

白起为何没在长平之战后继续推进?国力难支还是君臣忌惮?

白起在长平之战后,携杀戮之威,六国俱已胆丧。白起还不失时宜放走200多个赵军幼童,故意散播恐怖消息,以震赵人之心。同时,白起星夜派遣“卫先生”疾弛咸阳,面见昭王,为秦画长平事。此时山东六国,韩魏新败,早已破胆;楚国远避江右,祖宗之地尽弃于秦;齐国因五国伐齐之战一蹶不振,闭关锁国;此时山东六国,唯有赵国,尚存与秦一战之力。白起的心思很明显,长平一战而毕其全功,奋其余勇,鼓噪而行,一举灭赵。如此,秦国大势可成,可能在昭王手中就能实现一统。

(白起:盛极必衰的宿命)

白起的所有规划,都存有继续进军灭赵的意图。然而此时秦国发生了天象:太白蚀昴,是说秦国的监天官发现并上报了太白金星吞噬西方白虎中昴星的天象。太白属西,代表秦国;昴,赵地分野。太白蚀昴,意味着秦国将乘胜灭赵——这可是吉兆。

可是,在昭王和他的丞相范睢那里,他们却读到了另外一层意思。“太白乃天之将军也”,说明太白金星也能代表上天授权的军队和军队首领。昴星本属西方白虎,秦国分野恰就在西方,那么昴星也能指代秦国。因此,这个天象也同样能解读成“秦国将会有大将造反”——这可是大凶之兆。

古人还是相当迷信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般拜将出征,都要有太仆用龟甲、茅草占卜,甚至是造反当皇帝这样的事也要“造金人”来向上天请得指示。联系到秦国当时的朝局,昭王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召回了已经整装待发的秦军将士。

(后人创作的杀神:白起)

秦昭襄王当政前期,是宣太后执掌朝政的36年。此时的秦国进攻动作频繁,朝政大权都掌握在以宣太后为核心的“四贵”集团手中。“四贵”中又以穰侯魏冉权势最大。白起为秦将,即是魏冉所举荐。白起从军30多年来,多次取得大捷,成为秦军军神一般的人物,其背后的支持势力,即是魏冉。虽然魏冉的风评不是很好,比如“假公济私”,在五国伐齐时,动用秦国的军队打下来一片疆土作为自己的封邑,此外在秦国国内四次拜相,飞扬跋扈。可是由于魏冉的总后台是宣太后,因此秦国国内无人能动的了他。

范睢于公元前266年入秦,劝说昭王收回君权,告诫昭王说山东六国只闻秦国有太后、四贵,而不知有秦王。隔年宣太后去世,魏冉因此失势,立刻被贬谪到封地,作为秦军军神的白起则被雪藏。与此同时,昭王提拔了很多山东将领世家,如王氏、蒙氏,用以取代原来是四贵在军中的势力。

(长平之战的关键:秦军奇兵壁垒之战)

白起此前的战功已获封武安君的爵位了,这是秦国军功爵的最高爵位。由于白起战无不胜的神话,在秦国朝野名望颇著。昭王可以雪藏,却还是要对其相敬如宾。长平之战打到第三年,已经是倾国之战。一战而失国的例子在春秋战国数不胜数,所以此时的昭王顾不得朝局形势,启用了白起。

白起果然不负重望,全歼了赵军,打了一个太大的胜仗,其赫赫杀威远播海内,六国之人无不震惧,皆言秦国唯白起可惧者。即便白起无心造反,此时的白起携长平战胜之威,已具备了造反的实力和名望。尤其不得不说的是,由于此前数年间的雪藏旧恨,以及“四贵”集团的清算不彻底等历史问题,随便哪一条都能作为白起聚众谋反的理由。

如果此时秦军的战车一举灭赵,以破军灭国之功,白起将建不赏之功,昭王好不容易从太后、穰侯那里夺来的权力就要在这种巨大的声望中被白起剥夺一部分出去——这是昭王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景象。

范睢作为昭王“拨乱反正”的政策的提出者及践行者,自然明白昭王心中所虑,以秦国大军“师老兵疲”为由,力主休战,退回本国。白起欲据理力争,奈何君王主意已定,大军一旦开拔,灭赵良机已过。

昭王能够下令退军,是因为年轻的赵孝成王给了一个台阶下,赵国愿意割让给秦国6座城池作为补偿,昭王这才在国际、国内的形势下,颁布了退兵的诏令。可没成想赵国的胆子太肥了,在秦国索要城池的时候拒绝履约,一副干革命到底的架势。赵国的这个举动,实际是亡羊补牢。长平之战时就因为赵国战和不定,其他五国不敢施以援手;如今赵国破釜沉舟,其他国家自然唇亡齿寒。可是,如此一来,昭王的面子就拉不下来了,于是就发生了天子一怒的邯郸之战了。

(邯郸之战:信陵君成为抗秦的支柱)

邯郸之战中,赵国举国同仇,迸发出了惊人的战力,秦国连番损兵折将,不仅在阵前损失5校尉4万多人,郑安平援军2万也被迫降。昭王数次征召,白起因“战机已失”,坚决推脱,拒往军中就职。最后,昭王将白起的爵位一撸到底,从武安君直接到一个小兵,并且要求白起立刻启程,不得耽误。

白起怏怏起身,有不平意,军中多有故旧,纷纷前来送行。这本是人之旧情,却也成为了白起的催命之符。昭王本就忧惧白起名望,如今众将不以白起爵位被褫夺为意,依然愿意送行一个已经是白身的白起,这让昭王起了杀心。

白起握着王者剑,自裁时尚不自知复杂多变的朝局最终要了这个战神的性命,只道是“何罪于天而至于斯?”可能中国人都有遇到极端的事要质问“老天爷”的习惯,这与项羽的“此天亡我,非战之罪”有着差不多的意思。

白起最后给人生结束找了一个安慰自己的理由,还是长平之战的那场风云为之突变的“屠杀”:“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司马迁写到这段的时候,原文录入了下来。一代战神的谢幕,竟然是自悔。太史公记史的人文态度的倾向不言自明:得建大功业者,以天道、人道为怀。不然,天必谴之。

白起为何没在长平之战后继续推进?国力难支还是君臣忌惮?

一把利剑,有两刃。一刃在舞动砍向他人之时,另一刃则对着自己!

只怪白起太厉害太残忍,他的厉害与残忍,不仅仅令对手胆寒愤怒,也让自己人看得心惊胆颤。

秦王越看越害怕,越害怕想得越多,越想得多,联想也就越丰富!秦王不得不考虑,万一这把利剑舞向咸阳,是什么情况!

如果厉害的白起能低调,只是对敌人残忍,也许没什么,可偏偏他不谦虚有个性,得罪了相国范雎。

自己功高震主,范雎添油加醋,秦王寝食难安,汇集在一起,也就构成了白起的悲剧!

白起为何没在长平之战后继续推进?国力难支还是君臣忌惮?

秦国已经无力推进,只能见好就收,强行推进的后果就是赵国被魏,燕,齐瓜分,楚抄秦国后路,白起的主力将会被楚魏两大集团战略包围,困死到河东的穷山恶水之间,秦国将会丧失逐鹿天下的资本,一朝回到解放前。在这一点上,秦王很明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