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蜀汉到底损失多少?真的是“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吗?
演义中是70多万,在正史来看应该差不多有10万精兵,在加上南蛮部落的兵马,大概就十几万吧!
夷陵之战蜀汉到底损失多少?真的是“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吗?
可以确定的是,三国演义里记载的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是假的。
关羽死后,很多人认为刘备不会为关羽复仇,因为彼时得蜀汉已经筋疲力竭。只有曹魏谋臣刘晔坚持认为刘备会出兵,他的理由是:
刘备于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等兴兵报效,于始终之分不足。
出于对刘备人品的信任,刘晔认为刘备一定会出兵。事实上,曹魏几百名大臣里,只有刘晔的判断是正确的。
经过近两年的精心准备,刘备在公元221年倾巢出动、兴兵报仇。蜀军兵分两路、讨伐孙权。
孙权得知刘备大举出兵,知道来者不善,为了避免遭受曹魏和刘备的两面夹击,孙权赶紧向刘备服软。但刘备志在报仇,怎么会退兵?无奈之下,孙权只好硬着头皮派大将陆逊率兵五万余人迎战。
一开始蜀军气势如虹,旗开得胜,捷报频传。东吴主将陆逊避其锋芒,处于守势。但东吴军队慌而不乱,井然有序,养精蓄锐。所以前期战斗打了三个月,蜀军只是在气势上占了上风,但并没有消灭东吴的什么有生力量。
战争进行到222年夏初,刘备的攻势渐渐减弱,两军处于僵持阶段,这时候蜀国刘备亲自率领蜀国大军来到秭归安营扎寨,不久移师夷陵,东吴大军也随后赶到。双方兵力大规模集结,占据有利地形,排兵布阵,连营数百里。拉开架势。
东吴军队在此后的两个月时间里一直按兵不动挫掉蜀军锐气,蜀军官兵长期对峙不能决战,产生了浮躁情绪,军心不稳。
就在此时,陆逊抓住战机,命令东吴军队采用火攻焚烧刘备军营,当年诸葛亮在赤壁火烧曹营的一幕又在夷陵上演。只见刘备数百里连营成了一片火海,蜀军官兵惨叫声响彻一片。
陆逊果断下令东吴军队多路出击,分头进攻,把蜀军分割成几块。蜀军首尾不能相顾,乱作一团,很快溃不成军。蜀军死的死、降的降,几乎全军覆灭,只有刘备带着数十残兵败将讨回蜀中。
刘备报仇不成,反遭惨败,羞愤交集,回去后一病不起,在次年春天病逝于白帝城。
这场战争就是三国争霸中著名的夷陵之战,它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起被称为三国的三大战役,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夷陵之战刘备的蜀军到底出动了多少人,真的是【三国演义】中所说 有70万大军吗?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不是正史,里面虚构的成分非常多,跟真实的历史出入很大。而且在实战中,进攻一方往往会虚张声势,多保兵力,给对方以震慑,也是一种心理战术。
那么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全国总人口有多少呢?当时曹魏人口506万,东吴256万,蜀汉128万,加上流动人口,最多1000万左右。这样看来,蜀国号称的70万大军含水分不少。
夷陵大战双方的军力对比,我们可以看看史书的有关记载。
根据【资治通鉴】和【三国志】的记载,东吴方面固陵守军5000人左右,江陵守军5500人左右;上陵守军5000左右。其它各部将领的军队三万人左右,主帅陆逊的军队有一万人左右,东吴在夷陵之战投入的总兵力5.5万人左右。
蜀汉方面:
诸葛瑾率部3000人在江陵驻扎,但没有参战,是作为战略预备部安排的。
冯习为先锋官率领蜀军的先头部队有40000人左右。
刘备亲自带领的蜀军精锐部队2.5万人左右。
蜀军中还有马良动员的少数民族部队大概有2000人左右。
黄权带领一部分军队负责监视曹魏军队动向,所属部队兵力有5500多人。
蜀军出兵讨伐东吴,从蜀国到东吴为了保证后勤供应,沿路都要有人留守,负责运输线保卫工作的部队有三千人左右。
将军赵云带领军队在江州负责接应,兵力3000人左右。
算下来蜀军的总兵力在7.5万左右(不包括赵云接应部队5千人。),其中刘备在夷陵主战场投入的兵力6、7万人左右。
蜀军大败后,刘备只剩下千余人逃回,几乎全军覆没,实际损失不低于6.5万人。
这六七万人,是当时刘备的全部家底,都是经历过汉中之战的身经百战的老兵。他们全军覆没后,蜀汉政权的军事力量虚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连成都附近的蛮族叛乱都无法镇压。如果不是诸葛亮力挽狂澜,夷陵之战后,恐怕整个蜀汉政权就此毁于一旦了。
夷陵之战蜀汉到底损失多少?真的是“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吗?
演义就是演义,本身就有虚构的成份在内,夷陵之战,根本不可能有七十万大军。
首先,我们从当时全国的人口分柝。据史料记裁,在汉未建安年间,全国遭遇前所未有的灾难,一——瘟疫,人口锐减三分之一,名燥一时的建安七子就有三人死于那场灾难,可见危害之深。汉未经历黄巾起义,董卓之乱诸侯割据的军阀混战,人口损失惨重,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总共有约一千二百多万人口。其中曹操占大头,六七百万,东吴属富庶之地,三百多万,刘备的西蜀充其量不过二百万。如果说夷陵之战就有七十万大军,再加上镇守汉中,陇西的只力,此时蜀汉的军力起码得一百多万,全国人基本上都去当兵了,明显不可能。当时东吴人口要比蜀汉多的多,也不过才东拼西凑五万多人。估计刘备率十万兵力才符合現实。其实夷陵一役蜀汉并没有伤了根本,要不哪会有后来孔明的五次北伐。
夷陵之战蜀汉到底损失多少?真的是“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吗?
受《三国演义》影响,很容易认为三国时期战役很大。比如官渡之战说袁绍有七十万大军,赤壁之战说曹操有八十三万军队,夷陵之战说刘备有七十五万军队。其实都夸了几倍甚至十几倍。
夷陵之战刘备的军队绝对没有七十多万,因为蜀国总人口一直不多,在百万左右,不可能动员七十多万军队。刘备带了多少兵力?史书基本上没有记载,但吴国与刘备作战军队有记载,约五万人。刘备的军队应该也在五万左右。按汉末三国,每十人供给一个军人算,蜀国军队总数在十万,除去留守汉中及蜀国内地的,蜀国有五万伐吴就不错了。而且刘备带的都是精锐,人数不可能太多。
夷陵之战蜀汉到底损失多少?真的是“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吗?
谢邀。70万大军全军覆没是三国演义的描写,历史上蜀汉损失大约几万人。
《三国演义》作为古代战争小说,为了好看,有夸张兵力的习惯。刘备70万大军伐吴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
川 将数百员,并五溪番将等,共兵七十五万,择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师。(80回)尚书刘晔曰:“近东吴 陆逊,新破蜀兵七十万,上下齐心,更有江湖之阻,不可卒制,陆逊多谋,必有准备。”(85回)这70万大军在陆逊火烧连营中损失惨重,当然未必是全军覆没。从演义描写来看,刘备、关兴、张苞只带着百余人退回白帝城,冯习、张南、傅肜、沙摩柯等人战死,黄权北投魏国,杜路、刘宁投降吴国,蜀汉大部分将领都没能回来,那么军队损失大半是必然的。但另一方面,又写了吴班被赵云接应回来,所以也未必就是“全军覆没”的局面。75万大军剩下多少,纯粹看吴班这样被赵云救回来的人有多少。但是,考虑到连刘备都只带回来百余人,那么吴班等人被赵云接回的,估计少则千八百人,多则几万人顶天。说70万大军全军覆没有些不严谨,说“几乎全军覆没”是差不离的。
那么历史上蜀军的兵力有多少呢?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蜀汉当然不可能出动70万人。实际上以区区蜀地能养的兵有限,后续诸葛亮北伐时最多也就出动了十万军队,到蜀汉灭亡前夕全国军队也只有十万。刘备东征时候,固然身边还有一部分从全国其他地区带来的老兵,但同时刚刚经历过汉中争夺战,蜀中人力物力损失惨重。
刘备伐吴的具体兵力,史书并无全面记载,从现有的史料看,应该是在4万-10万之间。
(文帝纪引裴注)魏书曰: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这里引孙权的报告是4万人,但未必是刘备全军。按资治通鉴观点,是刘备前部吴班、陈式等人的兵力。如果这样,那刘备的主力估计接近10万。也有人认为刘备大部分兵力就在这4万,总兵力是5-6万。
(刘晔传引裴注傅子)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这是傅子所说,刘备总兵力是八万多人,基本上被杀的全军覆没。但傅子本身在具体数据上的可靠性很存疑。
孙权传:大破之,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这里是说斩杀、俘虏蜀军“数万人”,刘备“仅以身免”,也是几乎全军覆没的意思。至于数万是多少万没说,可能是三四万,也可能是七八万。
再看陆逊本传:
……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这里写的是“死者万数”“尸骸漂流”,但其实对于具体的损失人数并没有给出准确定位。
最后看先主传的描写:
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综合上面这些史料,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结论:刘备伐吴的兵力,最少在四五万人,最多可能到接近十万(考虑到蜀地本身的支持能力,存疑)。在陆逊的攻击下,损伤大半,因为参加战争的将领,除刘备、吴班、陈式得以逃回外,冯习、张南、沙摩柯、黄权、刘宁、杜路等都或死或降了。但是,肯定离全军覆没还是差得远。毕竟刘备撤退途中还能命令士兵烧铠甲断后,还能收合离散兵驻扎南山。就是说余下的兵力还足以和东吴相持,至少也能有万儿八千的。也正因为如此,后来曹丕开始进攻东吴时,孙权还赶紧和刘备重新恢复和谈,然后刘备才归天的。
当然,虽然没有“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但夷陵之败对蜀汉的打击还是相当大的。继关羽丢失荆州后,蜀汉又一次损失了大批精锐部队,而这些部队很多可能都是从荆州甚至天下各地征集来的,蜀中难以补充。除此之外,还有一批中生代将领也随同葬送,导致蜀汉人才方面也出现极大缺口。这些代价,最后只能由诸葛亮来默默承受了。
夷陵之战蜀汉到底损失多少?真的是“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吗?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之一。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率军伐吴,结果被东吴大将陆逊战败,逃到白帝城羞愧而死。三国演义中说刘备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沒,大过于夸张了,当时整个益州(四川)经过战乱后没有多少人,根本组织不起庞大的军队。
夷陵之战起因是关羽代魏时,东吴抄了后路夺取刘备占据的荆州地区,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刘备称帝三个月龙椅还没坐热乎就兴兵伐吴。孙权觉得理亏希望两国重新修好遭到拒绝,孙权又主动向曹魏示好,尽可能必免两线做战的不力局面。公元221年7月,刘备率数万蜀军代吴。东吴拜陆逊为大都督迎敌。
蜀将黄权等率一支军队驻扎长江以北防备魏军偷袭,水军在长江上游弋,将军吴班,冯习,张南加上番将沙摩苛五万大军为先锋.蜀军势如破竹连败吴军。东吴大都督陆逊,部将朱然,韩当,潘悻,徐盛,孙桓等五万大写处于劣势,陆逊利用蜀军求战心切,急于求胜心里,作出战略撤退,把二三百公里山地让给蜀军。
六七月间,江南地区气候炎热,蜀军依山傍水扎下几百里连营,陡逊用火攻之术烧毁蜀军大营,刘备损失惨重几乎单人独骑逃到白帝城。孙权在给魏国求救信中说刘备支党四万,加上刘备中军也就七八万人。古代出征时为了在气势上战胜敌人,往往夸大军队人数。
当初赤壁之战时,曹操23万军队就诈称83万大军。夷陵之战,镇北将军黄权降了曹魏,蜀军连死带伤六七万人比较靠谱,演义中说陆逊火烧刘备大营七百里,蜀军七十万大军覆没是夸张说法,当时四川人口没有多少,粮食也缺泛养活不了七十万大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