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族中的“五服”指什么?
农村所说的“五服”,指的是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是“出五服”的人,关系较远。
农村家族中的“五服”指什么?
在农村我们往往能听到“五服”的说法,比如说某人是出五服的亲戚。那么“五服”到底指什么呢?
其实“五服”是一个非常古老、非常传统的说法,至少已经流行了两、三千年了。只是城市社会更加现代化,远房亲戚们较少走动,所以很少会出现这种说法。而农村还是传统社会,很多同姓同族住在一起,所以还会使用“五服”的说法。
五服的本意是五种丧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中国的丧服全用麻布制成,所以有“披麻戴孝”的说法,而麻布的粗细、生熟以及缝制方法的不同,把丧服分为了五种,代表着不同的亲戚关系。下面居士我一一为你解说:
斩衰:衰读作cuī,意思是粗麻布制成的丧服。斩衰是最粗糙的丧服,也是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布料断处外露不缉边。所以这种丧服叫做“斩衰”,意思是用刀斩断麻布制成的丧服,表示自己因为过分悲痛,无心追求丧服的整齐与舒适。古代,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以及明、清事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儿媳妇为婆婆,均服斩衰。
齐衰:齐读作zī。齐衰也是用粗生麻布制成,但是布料断边缝缉整齐,故而得名。齐衰没有斩衰那么重,所以服丧者可以稍微注意一下丧服的整齐。在清代,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均服齐衰,只是服丧的时间长短有所差别。
大功是次于齐衰的丧服,用粗熟麻布制成,比齐衰的粗生麻布更为舒适。这象征着服丧者没有那么悲痛,所以可以注意一下丧服的舒适度了。在清代,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为伯叔父、兄弟,服大功。
小功次于大功,是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清代,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从兄弟、未嫁再从姊妹,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小功。
缌麻是最轻的丧服,缌指的就是细麻布,所以这也是最为舒适的丧服。清代,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服缌麻。
所以,五服指的是五种丧服,又可以引申为这五种丧服所对应的亲戚关系。如果出了五服,那么亲戚关系就非常微乎其微了,也不需要为对方服丧了。隋代李密《陈情表》中有“外物期功强近之亲”一句,其中“期”指服丧一年,而“功”指的就是大功小功。李密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已经没有五服之内的亲戚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农村家族中的“五服”指什么?
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新中国的成立,越来越多的新思想注入到了我们的文化中,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我们大力发展学习新鲜事物。然而,在这样的学习中,一些传统的文化也难免流失,众多因素下,一些传统在城乡之间逐渐拉开了差距。
因为一些政策上的自由,农村相较于城市保留下来了一些更多传统的规矩和习俗,婚丧嫁娶,礼仪禁忌,以及家族制度。
那么,农村家族中的“五服”是什么意思呢?
何为五服这里的五服可不是五件衣服,五个物件。它指的是一种由血缘关系决定的亲属制度。
五服二字在古语中有多种解释,这里农村流传的五服,是指从古代父系社会衍生的家族体系,本指因亲疏远近不同的五种丧服。
所以,简单来说,五服就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和自身五代。
如果把自己看做起点,那么向上数四代向下数四代,一共九辈人,这上四下四便都是你五服之内的亲人了。
中国人重情义,讲究血缘往来,所以五服之内,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按理说都是要参加的,如若出了五服,关系就淡了,也就可以不去了。
五服的由来前面说过,五服,即五种丧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斩衰最亲,缌麻为五服之内最远。
五服,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丧礼礼治。晚辈为逝去的长辈披麻戴孝以示孝道和哀痛。该项制度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
斩衰:是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以粗麻布为材料缝制而成的一种褂子,左右和下边不缝。
斩衰的守孝期为三年,主要是儿子和未出阁的女儿,儿媳,重孙,妻子妾室。
齐衰:用比斩衰稍轻一些的粗麻布制成,衣旁和下边要缝合。
齐衰服丧期为三月到三年不等,主要是子女为继母,丈夫为妻子,孙辈为祖父母等。
大功:大功的材质是粗熟布,粗熟布稍细一些,服丧期为九个月,主要是堂兄弟,未出嫁的堂姊妹之间又或者为叔伯。
小功:为较细的熟麻布制成,重量也更轻。小功的服丧期为五个月,主要是本宗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等。
缌麻:是五服之中最轻的一个,由细熟麻布制成。服丧期也只有三个月,主要是本宗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等。以上五种不同材质的丧服即民间五服一说的由来。
五服的禁忌习俗关于五服,有着许多的规矩,其一便是未出五服,不得通婚的说法。
古人有云,“同姓而婚其后不繁”,老祖宗也许早就意识到了遗传科学的重要性,为了避免更多悲剧,定下了五服之内不能通婚的规矩。
当然随着多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进步,族系家谱也渐渐流失,所以五服之内禁通婚的说法也只在部分农村地区存在。
依照今天我国的法律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也就是并非五服之内完全禁止。
那么,你可能会觉得疑问,古代那些戏曲传说中,表兄妹成婚亲上加亲也案例不是比比皆是吗?
其实不然,古代的亲上加亲是姨表亲可以成亲,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妹妹,而姑表亲是不可以的,例如贾宝玉和惜春妹妹。
姑表亲也就是五服之内的兄妹关系了,因为古代讲究父系为宗,所以五服之内的父系一脉看作是一家,这样一来成婚也就意味着乱伦,于情于理都有伤风化。而女子通常在出嫁之后就成了外人,因此,姨表亲虽说是亲,但却是外家亲,可以成亲婚配。
历史上近亲婚姻有很多,比如王献之一家,贾宝玉和林黛玉,陆游和唐婉。
还有最有名也最让人唏嘘的吕雉,她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竟将自己的外孙女嫁给了自己的儿子刘盈。
饶是刘盈尚存正义,据说未与之圆房,辈分来讲,这可是舅舅娶了外甥女啊。
当然今天的文明社会,一些迷信封建的习俗早就应该摒弃,但习俗背后的伦理传承,我们还是应该去了解一二,毕竟老祖宗的智慧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
农村家族中的“五服”指什么?
这个问题比较难,因为五服的意思不止一种,我们先把五服的各种意思分别说一下,然后再回答农村特指的五服是什么。
五服的不同含义1、在商周时期,以天子所在地为王畿,王畿外,又以500里为单位划分区域,这样由近及远划分下去,就形成了“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这5个行政区域合称五服,所谓服,就是服事天子的意思。
2、古代阶级森严,穿衣服的样式颜色都有严格规定,于是按照(统治阶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士卒)五种身份地位的人所穿服式,合称五服。
3、家族中,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五代人,合称五服。
4、古人对丧葬礼仪十分注重,人死后亲朋要服丧,亲近这服重、较为疏远的服轻,按照这个秩序,把丧服按照粗细不同,分为五种,就是五服了。
丧葬的五服前面我们了解了5服的4种不同含义,实际上,前两种通常都是直接被忽略掉了。要知道农村五服的含义,我们要着重从第四种说起。
在丧葬礼仪中的五服,分别为:斩衰cuī、齐衰zīcuī、大功、小功和缌麻,我们知道,中古历来有“披麻戴孝”的说法,因为中国的丧服都是使用麻布制成的,其中斩衰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是重孝,臣民为天子、未婚儿女为父亲等情况,才批斩衰。
依次往下排列,到最后的缌麻,就是最轻的了,采用细且孰的麻制成,批缌麻的人跟死者家有亲戚关系,但都属于远亲。
并且,按照礼仪,有人去世后,五服中的人应该主动去披麻戴孝地吊咽,而五服之外就不用,出殡日去吊咽一些就行了,所以农村有俗语说:“亲不过五服,出了五服就不亲”。
农村的五服中国传统家族都是有父系家族构成的,以父宗为重,然后父系由父系家族,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共九代人,男系后裔及配偶,就构成了家族中的九族五服。在这九代人以外,就算还沾亲带故,也属于出五服。
现今农村常说的五服,通常是指以亲属关系远近来划分的这种形式,跟你亲戚关系近的,就是五服至亲了。
农村家族中的“五服”指什么?
所谓“五服”主要是针对血缘亲疏而言的,而且特指父系的血缘,与母系无关。这是中国长期父系社会导致的必然结局,堂兄弟隔了几代依然也可论堂兄弟,表兄弟隔几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表中表”,就显得非常疏远了。举个例子,自己的孙子和自己叔伯兄弟的孙子仍然会论所谓堂兄弟,这样比中国非常常见。当然,关系也的确并不那么亲密也就是了。但是,自己的孙子和表兄弟(舅父或姨母家儿子)的孙子基本上就很少有人在去论表兄弟了,甚至自己的儿子和表兄弟的儿子都很少再有人去论表兄弟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表中表”,实际上血缘亲疏却是一样的。
言归正传,什么叫“五服”?以自己为例,广义上讲上推五代、下推五代,相对于自己本身都算“五服”。上推即高祖辈、曾祖辈、祖父辈、父辈、自己,这算“五服”。下推五代是即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实际上也能算作“五服”。但是,因为儿子、孙子、曾孙、玄孙都是自己的直系后代,人们通常不会这么去论,比如什么未出“五服”的曾孙,基本上很少有这样的说法,曾孙就是曾孙。因此,平时人们常说的“五服”通常是以自己为基准点上推五代。
那么,怎么个论法呢?父亲的其他儿子和自己是亲兄弟;祖父的儿子是自己的大爷、叔叔,他们的儿子和自己是叔伯兄弟(也有称堂兄弟的);曾祖的儿子是自己的伯祖、叔祖,他们的儿子是自己的堂大爷、堂叔,他们的孙子是自己未出“五服”的堂兄弟,高祖的其他儿孙和自己的关系同理,高祖一系的后裔和自己都算在“五服”之内。高祖兄弟的后代以及再往上、高祖父亲、叔伯的后代等等,相对于自己的血缘就相当疏远了,也就是所谓出了“五服”。为什么成为“五服”呢?所谓“服”者,服丧之意,就是“五服”以内的亲属去世,是要服丧的,故而有了“五服”之说。出了“五服”,婚丧嫁娶基本上就很少往来了。
清王朝的所谓宗室、觉罗实际上大致就是按这个来的,以清太宗皇太极为基准,兴祖福满、景祖觉昌安、显祖塔克世、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正好是“五服”,因此,清兴祖福满的直系后裔(即所谓“六祖”,也就是清景祖觉昌安兄弟六人的后代)都是被清王朝认可为皇族的,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后裔为宗室黄带子、“六祖”的其他后裔为觉罗红带子。福满兄弟的后裔以及更远的亲属已经出了“五服”,虽然也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彼时却没有被清太宗皇太极认可为皇族,原因就是这个所谓的“五服”。因为出了“五服”,血缘已经相当疏远了,清太宗皇太极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也就没有把这些人再当作自家人看了。帝王之家都是如此,普通老百姓家自然就更加疏远了,除了“五服”婚丧嫁娶还有联系的,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上是比较少见的。当然,以前乡下由于同姓聚居比较普遍,出了“五服”还有来往的也不是不存在,但基本上也就是当邻居、朋友相处了。
农村家族中的“五服”指什么?
很多农村生活过的人,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某某家和某某家还在五服以内呢,是不能结婚的这样的话。
久了我们就习以为常,但很多人又弄不明白这个“五服”指的到底是什么。还有就是只有农村人这样说吗?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看电视时,会看到皇帝一怒之下要诛人九族,这里的这个九族,其实就是五服之内的亲人关系。
那么这是怎么来的呢?又如何区分呢?咱们在下面一一说明。
一、五服的由来和丧葬五服之内关系分别是:老老爷、老爷、爷爷、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样九代人之内称五服,我们可以看出来,一旦被诛九族,这将会是多大的一个杀伤面。因为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可以向外扩张出不少人的。
五服还对丧葬制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又可以说,丧葬制度催生了五服这个概念。
为什么这样说呢?古代人认为,出了九代,也就是五服,就不能算是直系亲属了,属于同宗族,有人去世时,五服之内的人披麻戴孝,五服外的人就不需要。
儿披麻戴孝又不是一样的,从颜色和样式上区分五服之中的第几代。
孝服在古代分别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当看到谁传什么样孝服时,也就知道这人属于去世人第几代了。所以,五种孝服,是谓“五服”。
现在农村人还在用这样的方法区分,只不过已经没有古代那么清晰和明朗,现在多用有限的样式和不同颜色的孝帽来区分。
那么,五服只对丧葬吗?对婚姻有没有约束力呢?这就是第二河问题。
二、五服和婚嫁制度五服对婚嫁有着严厉的约束力。
古代婚嫁制度,五服之内是不许结婚的,近亲不让结婚从古代就开始施行,但古代人所谓的近亲是只追溯到五服之内的,也就是九代之内。出了这九代,那就是属于本来和同宗族,就没有那么严苛了。
那有人会说了,这不是扯淡吗?古代那些皇帝不是想娶谁就娶谁吗?何时见过他们受约束?
其实,这是对五服的一个误解,我们从上面就可以看出来,古代人说五服,说的都是男性直系亲属,这也是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向父系氏族社会后的一个重要体现点。
古代说五服,说九族,是只说男性这方面的,对于女性这里没约束。当然了,女性这边其实也有,叫外九族,可多半是没人认的。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电视或者历史里说谁谁娶了表妹啥的,那我们就能明白,其实这不在五服的约束力内。
当然了,古代或者近代也有娶堂妹的,这个现象不多,却是真的也有。这个只能说万事无绝对。但娶了堂妹堂姐的,多半要被人耻笑。可是,既然敢娶,也就没人敢耻笑或者根本不怕别人耻笑,这个不在这里展开说了。
总结:我们仔细看明白了古人的区分,就会明白这其实是一套很科学的家族制度,不管从丧葬还是婚嫁上,五服都可以有效的让人们加以区分。这也是很多家族留有家谱的重要原因之一。我是乡村黑嫂,一个有态度的农村观察者。喜欢我,请点击关注。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