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性格的人容易得抑郁症?

感觉自己得抑郁症了

一般来说,性格内向,不爱交往,多愁善感的人,情绪容易波动的人,容易得抑郁症的。

什么样性格的人容易得抑郁症?

首先了解性格是怎么形成的?首先跟跟遗传,生物学基因有关,属于先天性的内容。不然为什么同卵双胞胎生活环境一样,吃的食物一样上学在一个班,穿一样的一副,什么都一样,长大够确有很多不同? 性格还是跟母婴关系和养育方式有关。如果母亲在情感上过于疏远或者或许过于溺爱,都会让婴儿期的孩子学会应对模式,这种应对模式意味着小孩找到一种方式保护自己。比如发现父母不喜欢自己,就会觉得自己不好,而不会认为是大人不好。一个严厉的家长养大的孩子往往都胆小,没有冲劲,不自信,无论多优秀都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什么性格容易抑郁症呢?就是对外界的事情或者人不满,但又因为从小的模式不敢对抗或者说不出来,只能把这种攻击性转向内部,攻击自己是没有危险的。

一般来说有点抑郁情绪很正常。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不来心的事件引发不良情绪,但这种不良情绪如果维持在2周以上,持续的情绪低落,平时喜欢的事情都美没兴趣啦,而且成弥漫性扩散就需要提高警惕啦。很大的一部分人是过长时间太压抑真实自己,积累到一定时间和程度,人就会承受不住啦。 抑郁症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不同程度。中度抑郁症需要服药。轻度抑郁症以持续的心情低落为特征。在情绪方面,心情压抑、郁闷、沮丧,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对前途悲观失望,病前的精神创伤常盘踞在脑中,以致精神不振,脑力迟钝,患者为此感到羞愧和内疚。在认知方面,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降低,思维迟缓,自尊心和自信心降低,自我评价下降,常夸大自己的缺点和失误,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没人关爱,并为此自责和自罪。在行为方面,动作迟滞,无精打采,表现为被动、依赖、退缩,不愿意与人主动交往。甚至会有自杀的倾向,需要及时找心理咨询师释放情绪,梳理心情。 生活上需要多参加体育活动,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听轻松的音乐等等。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姜娜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什么样性格的人容易得抑郁症?

尽管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然而还是有一些不完美之处。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代表着人们的心理状态也会随着健康稳定。

相反,一些以前很少出现的疾病现在出现的几率也更加大了。就像抑郁症一样,近些年来患病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且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容易得抑郁症呢?

抑郁症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一般来说会有兴趣减退或消失、感觉对前途悲观失望。对自己的痛苦和不幸无能为力,有无助感。

经常性会感到精力耗尽,自己却无法振作。同时对于自己的评价也很低,认为自己什么优点和长处都没有,对生活或者生命的感受是没有意义的。严重时,会有自残、自杀的念头甚至是举动。为什么人会患上抑郁症呢?

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的心理会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我们每天都会产生和消化大量不同的情绪,当自己无法及时消化那些负性情绪,产生大量积压时,就会产生抑郁的风险。另一方面,现在职场的压力逐渐增大,导致很多人每天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上班,而且经常压力大也容易产生家庭矛盾,或者是导致自己的一些身体状况,长期身体质量下降,抑郁症也就很容易随之而来。

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抑郁,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通过内观自我内心,察觉抑郁的存在和程度,以及思维行为的表现。这样才能够减轻病症的危害。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什么样性格的人容易得抑郁症?

以前以为,抑郁症大概是整日怨天尤人,寻求安慰,并且凄凄惨惨戚戚的状态,嘴上永远无望,看事一直愁苦。后来发现,这种人很多,但是有些只是悲观,他们倾诉不满获得安慰。怨天尤人然后吐出悲苦接着生活。 他们不断悲伤,然后信任朋友接受治愈。所有无理取闹小题大做都有人照单全收并且为之出谋划策用爱温暖。

但是,还有另一种人。

他们很会控制情绪,对自己要求严格,不需他人治愈,永远笑意盈盈,身边的人看着他一路懂事,一路坚强 ,一路跌跌撞撞勇敢,仿佛一身铠甲,不怕受伤。他从不歇斯底里,从不绝望哭喊。一直都会规劝自己,保持乐观。人前人后都是向日葵一般乐观积极。

他生来懂事,优秀,慢慢懂得察言观色,永远照顾他人情绪,积极外向,责任心强。喜欢他的人好像很多。

然而呢,懂事的背后是害怕被否定责骂。优秀的背后是不能释放情绪,只能压抑自我。

书上都说控制情绪的人情商高,然而情商高的结果就是在朋友中所有人都乐意与你交谈相处,被人喜欢很好吗?

可,从始至终,有人爱过我吗?那些爱经得起考验吗?没有,没有一个人爱我的本来面目,爱我懂事后面隐藏的无奈和烦躁,爱我乖巧后面的累和无力。那些在心里翻江倒海的情绪事件,被我云淡风轻合情合理的解决掉的时候,早已在我心里自我凌迟了一次。

我选择了照顾所有人的情绪,就必须接受自己的懦弱,那些最讨厌的词语,两面三刀,圆滑处世,矫情懦弱,虚伪,其实说的还是我。所有的乐观都是真的,所有的付出也是真的,但是所有的辛苦反抗也是真的 ,所有的厌恶自己也是真的。

日复一日,作茧自缚,从害怕不被爱去修剪自己获得爱,到不再信任爱嫉恨自己逃离爱。

没有人会相信我会有抑郁症,包括我自己。即使此时此刻,我有一万个念头从房顶一跃而下,我还是会首先选择控制自己, 我被需要活着,并且要坚韧乐观,保持幽默风趣。

我爱这人世间的山水草木,这句话是真的。

什么样性格的人容易得抑郁症?

看到很多答主都是专业人士,回答问题的角度也是专业角度,作为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我,还是忍不住从业余角度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性格敏感,敏感是一种超常的感受力。一指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二指皮肤或神经上比较敏感的部分;有人说敏感的人或者自卑或者高冷,其实敏感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受,敏感的人大多细腻,对事情的感知往往超过普通人。他看见了别人看不见的问题,感受到了别人感受不到的情绪,这个时候,敏感的人可能享受到幸福的极致,也可能跌落到痛苦的深渊。情绪起伏不定,心情很容易被敏感的情绪影响,容易抑郁。

二、孤独。曲高和寡,懂得越多懂你的人就越少。当然不是每个孤独的人都懂得多,但是懂你的人少必然孤独。我所说的则是懂得多的孤独者,因为懂得多,更能看清楚生活的本质,因为看透,所以痛苦。看透了世事的本源,那便是受苦。

罗曼罗兰说: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孤独的人认清了生活,却没有办法继续热爱,那怎么能不抑郁呢?

三、悲观。精神世界被外力或者内心摧毁,面对任何事情,只剩消极,积极这两个字已经在大脑的字典里被删除了。消极不停的循环,又如何摆脱抑郁的怪圈?

生而为人,没有谁是容易的,惟愿眼中有光,心中有个暖暖的太阳。

什么样性格的人容易得抑郁症?

我是心理问答达人:夏虫不可语冰2008,请点击右上角关注点赞并转发可阅读更多关于抑郁症的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抑郁症、关注抑郁症。关注抑郁症就是关注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抑郁症将超过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第一杀手。我国抑郁症患达四千万之众。国外统计数据显示抑郁症自杀率占患病人数的百分之十五。所以预防、干预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前两篇问答回答了导致抑郁症的原因和康复措施。其中第二篇讨论了"讨好型人格"患抑郁症的风险。

今天讨论另外一种罹患抑郁症风险的因素一一回避形人格障碍。

什么是回避型人格障碍?

具有下列特征或部分

1、因为害怕批评、遭到反对或拒绝、回避一些涉及较多人际交往接触的职业及活动。

2、不愿意与人打交道,除非确定别人真的喜欢自己并能接纳自己。

3、害羞及害怕被人取笑,很少与人发展亲密的关系。

4、总是担心社交场合被拒绝而出丒焦虑不安。

5、不参加新的人际交往活动,无能感明显。

6、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很笨拙缺乏自信。感觉个人长相外表没有吸引力或比其他人差得多。

7、闭门谢客独居一室、或者只呆在家里。

8、尤其躲避熟人、能不打招呼就不打招呼。

9、离群索居,在工作中喜欢一个人,不愿与人共处一室或者合作、自闭心理严重。

10、极度不愿意参与新活动,认为会因之而难堪。

11、严重者不愿工作或上学。

⋯⋯

迴避性人格形成原因

1、生物化学方面的异常(大脑内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及患病(如残疾,功能障碍)的原因。

2、习得性恐惧、令人不安的思维方式是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有这种障碍的人所具有的羞耻感,是由于童年时期的措折经历和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

研究发现,如果经常遭受父母的嘲笑,孩子就会将这种屈辱的经历内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潜意识: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也不值得拥有朋友、 自己是令人讨厌的⋯等负面情结)

应该说原生家庭父母的错误的教养方式是根本原因。由于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方式让孩子无法接受,比如中国传统观念: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及其错误的。还有父母打骂、恐吓孩子名义上为他们好,以爱的名义用暴力、辱骂等手段教育孩子,甚至于挖苦、嘲笑、讽刺让孩子自觉无能。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正确的家庭教育有多么重要!至今为止,还有很多父母秉持错误的教育方式,或者说还在用上一代教育子女的方法在教育自己的孩子。

由于负面的自我意象,在青春期人格觉醒时会出现社会化障碍。形成各种心理问题。尤其以退缩、回避为特征的社交恐惧症及焦虑症如果继续发展可形成抑郁症(这里需要说明各种神经症是伴生而非孤立形成,所以精神科用药基本相似,也就是同一种药物对不同神经症都有调节和治疗作用,比如抑郁症和强迫症)

当然不是说回避形人格障碍一定会发展为抑郁症,但它成为抑郁症的人格因素之一。

如果想知道更多抑郁症及康复的有关文章请关注点赞转发获得更多相关信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