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职公司准备帮我买五险一金,但我打算只在公司做两三年左右,不想要一金划算吗?

你不想要公积金,是因为你待遇不算高,认为买了公积金花了钱,自己也用不到,觉得浪费是吗?否则,公积金这么好,没有理由不要公积金啊!

的确,公积金会让你的到手月薪下降一些

这个当心,也是所有不能够享受公积金待遇的人共同的苦恼,或许政策很好,但是执行起来很难,申请不下来,况且各地的政策也不同。

所以,用不到就是你最大的烦恼,既然用不到,还不如不缴纳。

另外,公积金是税前列支的,也就是说,可以税前抵扣。也就是说,每个月到手的工资还会少一些。

没有错,公司在进行工资核算的时候,因为你个人需要支付一笔公积金的费用,所以,公司会先行扣除,或许按照你的工资收入,这笔钱相当于白白地扣除了,因为你用不了,其实就是没有资格用,这样,需要承认,每个月到手工资的确会少一些。

但是,你只要利用好公积金,这可是一笔非常好的福利哦,一综合,你的月收入是上升的:

1、公积金可以帮你合理避税,当然,前提是你的工资得高于最低的起税点,比如,你的工资是6000,扣掉5000扣掉社保,还需要交税的话,如果你买了公积金,那么,你可能不需要交税了。但是,你的工资本身不高,也不需要交税,那就谈不上避税了。

2、往往工资低的情况下,也很难买房,但是不要紧啊,如果你没有买房,那么,租房也可以用啊,未来,有机会买房,买房还可以申请贷款啊。

3、如果如你说的,只打算干两三年,你是要离开本地的话,你是异地户口的话,未来可以一次性取出来哦

4、如果未来你买房了

在按揭了,你去银行做好自动划扣,每半年会将款项自动转到你的账户,记住,是公司和个人的全部款项哦

如,你的工资是6000元,公司和个人都缴纳5%的话,那一个月就是600元,那如果按照12%的比例呢,一个月就是1440元,每隔半年,你就可以有8640,比你的月薪还高呢。

5、这个是现在最现实的,一般规范性的公司也一定要给员工买公积金,如果你个人想不买,公司的政策是不想违法,这个时候,公司可能会劝退你,那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需要考虑一下这份工作对你的作用了。

【总结】

公积金有很多好处,但是,的确,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用的上公积金的,特别是对短期内是用不上公积金的人,的确会有不想购买公积金的想法。

但是,就公积金这个事情,我们不妨长远考虑一下为好,因为未来,一定会用的上的。

刚入职公司准备帮我买五险一金,但我打算只在公司做两三年左右,不想要一金划算吗?

好多员工求五险一金还不得,你竟然还不想要公积金。一句话,只要公司给买公积金,就一定要,增加收入的事,你说划不划算?肯定是划算的。

其实你的公司真的很不错的,你刚入职就给你买五险一金,这表明公司在对待员工上面还是非常够意思的,也表明公司管理很规范,这样的公司还是挺难得的。你不知道,现在社会上还有很多企业连社保都不给员工买的,更不要说给员工缴纳公积金了,所以你进的公司已经算不错的了。所以如果有可能,我建议你一直干下去,不要只做两三年,好公司难得遇到,遇到了就要好好把握。至于五险一金,五险你都要,为什么不要公积金呢?因为五险有一部还不是你的,你都缴纳,而公积金最终全部都是你的钱,没道理不要啊。何况,五险一金都是公司和员工法定的缴纳义务,你如果不缴纳,可是违反法律的,所以还是必须要公积金的。

其实不管你打算在这个公司干多久,你缴纳公积金都是一笔可观的定期收入,不信可以算笔账。就以宁波为例,员工个人缴纳公积金最低为188元,企业再缴纳188元,一个月公积金合计为376元,这300多元全部会存在你的个人公积金账户上,这都是你的钱,一年可以存4512元,其中一半的钱2256元都是企业出的。这意味着如果你不想要公积金,你一年少拿2256元钱,两年就少拿4512元,三年就少拿6768元。总之你干的越久,不要公积金就损失越大。

还有,你必须知道,公积金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不仅是一笔可观的存款,而且你以后买房、装修啥的都可以使用公积金。就算你到时候不打算在这个公司工作了,你也可以一次性全部取出来,这个钱都是你的,所以交公积金绝对划算。

刚入职公司准备帮我买五险一金,但我打算只在公司做两三年左右,不想要一金划算吗?

你这种想法是比较幼稚的,如果公司觉得你有这种想法,可能是不会录用你的,既然都已经入职了,就安心在公司好好干吧,也许两三年以后你的想法会改变呢。

第一,好公司难求,应该更加珍惜

你刚入职公司就准备帮你办理五险一金,说明这家公司是一家非常有法律意识,有责任感的公司,对于这样的公司,应该各方面的发展环境都是比较好的。我国社保制度从1992年以后开始施行,到现在已经27年,社保法从2011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接近10年,但是能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的公司并不是大多数,有的只缴纳了两险,有的缴纳五险,很多公司都没有缴纳住房公积金,但是你遇到了,说明你既有能力,也有运气,遇到这么一家好的公司,你就应该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争取在公司有一番作为,这才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的。

第二,要在公司干多久,不能武断地纵容自己的想法。

至于你打算只在公司做两三年左右,我不知道你怎么会有这种幼稚的想法。这只是你现在的想法说不定随着时间的延长,你在公司干的顺风顺水了,估计你的想法就会改变。我们作为职场人士,不能事先设定在一家公司要干多久,只要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我们设定的不是工作年限,而是自己的职业目标,而职业目标和工作年限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家工作年限达到一定的阶段,离职业目标实现的时间就越近。如果刚进一家公司,就自己设定只在这里干三年或是五年,这种想法是荒唐的,也许你还没有干到两年,公司就可能会让你走人。职场很多时候,不是以我们个人的想法为转移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想法加努力,还有公司的欣赏等,只有个人的想法,没有公司的欣赏,叫“妄想”。

第三,不管在公司干多久,公积金都是非常重要的。

不管理你打算再公司干多久,住房公积金对你来讲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住房公积金是由公司和职工个人各按50%的比例来缴纳,全部计入个人账户。也就是说你缴纳的钱和公司缴纳的钱,全都归你个人所有。例如,你每月缴纳1000元,公司缴纳1000元,相当每月你的存款余额是2000元。对于这么好的事情你为什么要放弃呢?有了住房公积金,你想买房的时候,有一笔住房公金可以作为首付款的一部分,还可以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租房住的时候还可以作为租金。不买房、不租房的,自己还有一笔可观的存款收入,将来找媳妇的费用不用愁了,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个人的信用价值,可以向银行申请信用贷款等,不需要任何抵押,这些都是住房公积金的优势,这么好的优势你居然要放弃,正常的人都不会有你这种想法。

总之,你刚到公司入职,公司就准备为你办理五险一金,这说明你遇到了一家既有社会责任感,又有法律法规意识的好公司,应该倍感珍惜这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至于住房公积金更是不能放弃的,因为住房公积金的好处实在太多了,虽然住房公金扣款比例比较高,可能会影响每月到手的收入,但是扣款的费用全都是你自己的,加上公司部分,相当于得到了一份双倍的存款,何乐而不为呢?放弃将是你的巨大损失。

刚入职公司准备帮我买五险一金,但我打算只在公司做两三年左右,不想要一金划算吗?

🧒谢谢邀请!这是不划算的;能为职工买“五险一金”的公司,就是依法经营合法谋利,且为国家、企业、职工利益,三方兼顾的好单位;况且你刚入职,还没有真正认识、理解或体会到公司的优越性,就盲目跟风(计划)跳槽,极易产生错觉或失误,更不要说划不划算的问题…。这已经是和尚脑壳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

在“五险一金”中,分别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不过公积金在企业中,没有统一的法定要求。一般的集体企业、普通民营企业、或中小微等个私企业、就没有缴纳住房公积金。

由此可见,你刚入职公司就给你买“五险一金”,这十有八九都是国营性质的好企业…。简直就像老鼠掉到大米缸里——“吃穿住行”都不愁了…。只需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技术,你就不会再为工作而四处奔波…。

简言之,有这样的好单位,你却打算只做两三年,而不想要住房公积金。除非你另有更好的工作单位,或更靠谱的职位,在等着你去高就…。那么这住房公积金,也许就是你心目中的区区小事。否则,还是应安心工作,服从公司的统一规定、分享应有的“福利”亦好。谢谢您的阅读!

刚入职公司准备帮我买五险一金,但我打算只在公司做两三年左右,不想要一金划算吗?

公司有五险一金,即使打算在公司做两三年,放弃“一金”是不划算的。

1、缴纳公积金的好处

“五险一金”,其中的“一金”是公积金,将来可以用于购房、房屋维修、重大疾病或退休时支取等,而且买房贷款,用公积金贷款可以享受利息优惠;公积金自己缴纳的部分,可以享受个税减免政策。

2、不缴纳公积金,自己的损失

公积金是由企业和个人按比例共同承担,并存入个人公积金专用账户,属于你自己的钱。

如果你放弃了,虽然自己不用分担,工资会高一点,但公司也不会承担应缴部分,最终你损失了公司应为你缴纳的部分。

以我公司为例,假如工资收入6000元,公积金缴纳比例是个人和企业各承担12%,即:个人缴纳720元,企业缴纳720元,合计1440元,公司每月把钱存在你的公积金账户。

如果你不缴纳,公司也不会缴纳,每月损失720元,个税多交720*5%=36元,合计756元。三年损失:27216元。

总之,放弃公积金是绝对不划算的。

刚入职公司准备帮我买五险一金,但我打算只在公司做两三年左右,不想要一金划算吗?

无论是干一天,还是干两年,

购买五险一金,

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即使公积金需要你支付一半的费用。

你可能还年轻不知道五险一金的好处,现在不买,将来你需要时,只有后悔的份,连补缴的机会都没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