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单位里忙的忙死,闲的闲死,你怎么看?
我当年大学毕业入职一家国企后,意气风发、奋发图强,工作特别主动,特别卖力,抢着做事,抢着服务,自愿加班加点,就是想好好表现,早日提拔升职,让父母为我感到荣耀。一年,两年,三年,领导交给我的事情越来越多,我已经身心疲惫。每次提拔,领导都安慰我,好好干,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四年,五年,我彻底累了。单位里,我忙得要死,有些人闲得要死,但是他们什么好事也没有拉下,什么好事都抢在手里,反而是我,竹篮打水一场空。我跳槽到另外一家单位,发现职场处处是江湖,江湖之水都是一样的,在老师傅的指点下,我终于明白了内在规律。
我和题主一样,经常问我自己:为什么我越忙就越安排干不完的活,闲人不干活还提拔快,领导是睁眼瞎还是故意欺负老实人?这个问题必须从管理者者角度来回答,从员工立场分析就是缘木求鱼。我做过多年体制内的管理者,对这种“职场微生态”也是头疼,但自有处理办法。
去年,一个手下忙人心理不平衡,找我诉苦说,为何什么大材料总让我写?他们闲得要死,还在旁边指指点点。我说,不让你干,我让谁干?让他们干,能拿出手吗?还不如我自己干呢?让你干,这是信任你。
这位下属嘟囔了一句:你这不是鞭打快牛嘛,欺负老实人嘛。我怒斥道:不欺负你,我欺负谁?别人还没资格让我欺负呢。你好好干,一两年后你就知道了。一年左右后,这位忙人被晋升主管。
第一,如果团队少于50人,负责人对下属基本了解,符合帕累托法则。
十个手指还不一般齐呢。如果上司眼睛不瞎,智力不欠费,对50人以内的下属,相处一年左右,基本会有一个了解。如果下属超过50人,可能记不全,再分成几个组,采取二级管理,但对主要骨干员工也是比较了解的。所以,认为领导看不到还是故意欺负老实人,这对领导的误解。
优秀领导者的核心职责,就是要知人善任、用人所长。50位下属,有能力强的,有态度好的,有偷奸耍滑的,有投机取巧的,有憨厚老实的,有聪明伶俐的,等等,要善于把合适的人用到合适的岗位上,这是领导者的责任和权力。
这个角度与员工的认识是不同的。比如,员工互相之间是不服气的,张三想干李四的岗位,领导不同意,但又不好意思点破,说你不适合干那个岗位,说个“善意谎言”吧,那个岗位已经有人了。其实,即使没人,领导也不想让张三干,因为他能力不匹配,但员工不自知,就认为领导不给他机会。这个小例子,说明在人岗匹配上,领导认知和员工认知往往不是一个频道上。
那么,忙者更忙,闲人更闲。这是职场上二八定律,20%的骨干承担80%的主体工作量;80%的人承担剩余20%不重要的工作量,关键是80%的闲人不自知,甚至觉得那些辅助工作比核心工作还重要。引用一个相声段子:足球队的厨师说,不给你们做饭,你们能踢出世界冠军吗?这种自我认知的偏差,导致“帕累托效应”不断强化。
第二,领导眼睛看得见,心里也明白,但没能力或者没精力,解决“二八定律”。
领导既然看得见,手下人忙得忙死,闲得闲死,为什么不管管?有的管不了,有的不愿意管,有的是优化管理精力。这既是领导的无能,更是无奈。有的领导心里明白,但没有能力解决二八定律,主要有五个原因:
一是领导手下的人,未必是他选的;
二是即使是他选的人,也有许多选错的;
三是有些员工的能力和悟性无法提高;
四是有些员工心态不好,消极怠工;
五是关系户、愣头青、资源户、坐地虎、“惹不起”、“佛系”等员工,干脆放弃不管,不浪费精力。
聪明的领导都明白,带什么样的团队,都是二八定律,所谓强强联合,最后还是四分五裂,强人与强人是很难组合的。所以,一个团队里,既有能人,也有平庸的人,养着的闲人,尤其是体制内,这种“微生态”普遍存在。
对领导者来说,不管团队成员如何,首先是分工合理、奖惩到位,让这个团队能团结运行,发挥整体效能最大化。比如,我的部门手下40人,我分为三个层次群体。骨干层,大约有10个人能力很强,可以独当一面;培养层,10个人能力中等,但有潜力,可再培养再提升;普通层,剩余20人,只能安排一个方面的业务,让他们单独负责一个整体工作就麻爪了。
举个例子吧:我让这普通层(20人)中的任何一个人,写一个面上工作的整体方案,他们挠破头皮也写不出来。但我让骨干层的人去写,他们就会写出一个让我基本满意的东西。但那20个人不会承认这一点,反而讽刺那些有能力的人,“不就是会写字嘛?”
我常常一笑了之,并不向这20个人解释,心里说:写好一个方案,可不仅仅是笔头子的问题,还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
为什么我懒得解释?因为抓住骨干层,培养中间层,带动普通层,这个团队的整体功能就可以最大化了。不会让这20人负责面上的工作,何必在浪费精力呢?
你说我没能力也好,没精力也好,不负责任也好,我已经不想考虑这些,我只需要考虑团队整体功能就够了。说我没有能力,是因为我没有能力把所有40个人都换一遍,这里面一半人都是上级打招呼来的。说我没有精力,是因为浪费在改正普通层的时间,不如带好那些核心成员创造的价值更大。
不要觉得上司都是蠢猪,他也会算综合性价比,他也不想为这些破事“操碎了心”。记住,聪明的上司,对有些不上道的员工,宁愿放弃,也懒得改造。
第三,如果你是那个忙人,正确看待“忙”的含义。
假设你就是那位“大忙人”,自己每天忙得像八爪鱼一样,其他同事闲得玩手机,时不时对你的工作吹毛求疵,实在闲得慌了,还对你工作深挖细找、鸡蛋里挑骨头。结果呢,你多做多错,多错多挨批评。那些人,少做少做,不做不错,还在旁边看忙人的笑话。是可忍孰不可忍?且慢,听我分析:
举例说明:前不久,有一位忙人发了一篇大稿子,马上就有同事到我办公室,很“真诚”地提建议:这个稿子里有个错别字,我斗胆提出来,主要是为部门好,担心给领导惹祸呀。我笑着说,感谢你的认真,我知道了。这件小事,我来处理,你反映到我这里就行了。这位下属听到我的表扬,高兴地走了。
我是怎么处理的呢?我自己修改了那个错别字。我对那位忙人闭口不提这件事。
一是作为上司,有责任为忙人擦屁股;
二是没有必要给忙人造成一种多做多错的委屈感觉;
三是同事来反映这个错别字,本意是打小报告,但本质对工作有利,可以当面表扬,但不能扩散负面影响。
有些职场文总是往歪处分析,其实作者只是职场“作家”,并没有管理部门的经历和经验。比如,他们会按照鸡汤文或者课程软文的逻辑和套路来分析:
你忙,是不是瞎忙?你忙,是不是不会时间管理?你忙,是不是你不懂拒绝?人家闲,是因为人家效率高;人家闲,是因为人家学了某工具;人家闲,是因为人家用一杯咖啡钱买了一堂课。总之,你忙,是你自己造成的,活该!人家闲,说明人家聪明。如果把职场问题看得这么简单,也是醉了。如果是为卖点不靠谱的课,那就呵呵了。
这个“忙”和“闲”,在职场微生态里,有什么含义?怎么认识?实事求是地讲,尤其是体制内的企事业单位,忙的人,正是那些老实本分、踏实肯干、能力强、出手快、没怨言的人,正因为这样,上司用起来顺手,就把更多的工作交给他们去做,因为交给他们上司才放心,客观造成了忙者越忙。上司心里清楚明白。
闲人,没听说是因为效率高而闲的,也没听说学了什么工具就闲的。效率高,上司还会给你派任务。你懂新潮工具,正好高职位的上司都会找你“用工具”。工具,就是工具而已,真正上位的人,靠的还是脑子和视野。
第四,从领导者角度如何处理这种“微生态”呢?坚守一条底线:不要让老实人吃亏。
有些职级,我有完全的用人权,我不会让老实人吃亏,优先提拔那些真扛活的骨干员工。有些闲人就跳出来说,他们总是出错,你不但不处罚,还让他们得利了,你是不是被他们“拿住”了?这种闲人不干事,还戳弄事,甚至泼脏水。我怼回去更简单:多做多错,屡错屡做,正说明人家忍辱负重,这样的人不用,那还用什么人?!
有些职级,我即使没有决策权,也要为忙人争取利益。比如,讨价还价法。上级要提拔一个关系户,我会嬉皮笑脸,买一送一呗,搭一个忙人。上级不同意,我也拖着不办,最后双方妥协,达到买一送一的目的。时间长了,还是那些骨干提拔比例高,毕竟真正干活的骨干比例小。
如果上级非要提拔闲人,我挡不住也搭不上车怎么办?因为有的闲人能量比我都大,委屈了老实人怎么办?还能怎么办?陪老实人喝一顿大酒吧。有些事情也不是我能左右的。用真心换取老实人的信任,尽量挽留他们,温暖他们,平时有些利益和资源,要向他们倾斜,倾斜的时候也要找各种借口,减少闲人的眼红搅局。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的思维,比如说,你让闲人眼红了,暗箭伤人,胡乱告状,把好事搅黄了,损失的还是老实人。
很多单位里忙的忙死,闲的闲死,你怎么看?
15年办公室从业经历,与你一起分享心得,共享资源,答疑解惑,期待你的关注!
这种现象很多了,而且我们就亲身经历过许多。
忙闲不均存在吗?可以这种现象不管你是行政事业单位、国企还是私个,这种现象其实或多或少的都存在。我们要从多方面来看:
首先从分工上来看。各人分工不一样,你不可能要求大家都一样忙,或者都一样闲。比如一个公司,仓管员可能没有推销员忙,看大门的可能没有总经理忙。有的单位也一样,比如史志办不可能和党委办一样忙。一个单位内也是一样,管后勤的可能没有办业务的忙。而且有时也存在季节性,比如夏天应急防汛的就忙一些,秋冬可能防火消防的忙一些。
其次从性质上来看。可能所处的角度不一样,一般是呈沙漏状,高层和底层的较忙,中间较闲,在企业工人、推销这些就较忙,老总们也忙着大局。在宏观上也是,比如乡镇、村这样的基层较忙,中央和省也较忙,县、市相对轻松一些。
从能力上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能者多劳是常态,一些单位和企业,忙的基本是工作能力较强的,闲的基本是能力较差或者老同志快退休的。
从阴暗面来看。当然也存在一些人好逸恶劳,通过耍赖、关系等手段达到不作为、不做事的目的。
我们怎么看待?对于工作岗位、性质不同造成的忙和闲。我们要充分理解,各人的社会分工不一样,同时,也可能存在我们在这个岗位以为那个岗位很轻松,其实各人有本难念的经,各人的苦各人知道,你并不全面了解别人的工作,可能他也是很辛苦的,只是我们不知道。
对于能力不同造成的忙和闲。我们应该摆正心态,你忙有忙的价值,忙有忙的收获,是金子总会发光。有的老同志呢,他们忙在前面去了,在他们年轻时可能比我们忙多了,我们也会老去,不用计较。
对于好逸恶劳的人。如果你是上位者,可以进行纠正和改善。如果是一般职工,在合适的情况下可以向上司建议。如果特别严重,让你无法忍受,也可以选择跳槽。但总的来说我觉得,我们做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不要去向后进的学习,对我们的人生、事业而言总是有益无害的,
只要我们努力了,当我们渐渐老去,我们会为我们曾经的拼搏和努力喝彩!
来说说你的看法,期待你的关注,15年办公室从业经历,与你分享心得,经常发放干货!
很多单位里忙的忙死,闲的闲死,你怎么看?
职场上,这种现象太正常了,不管什么样的单位,总是20%的人做着80%的工作,而且还经常挨批评。
这是因为“人治”,而人治是效果良好的管理办法。领导心里很清楚,只不过出于控制整个局面的考虑,会默许这种事情的发生。“人治”下,领导布置工作时,只需要搞清楚这个归谁能负责,谁能做好就行了。职场上的人际沟通成本很高,所以,与其把工作平均分配,不如谁能干就给谁干。一件事干完了,挺好,那么接下来这一摊都归他了。这一摊做的挺好,那么其他几摊也可以归他。长此以往,就忙的忙死,闲的闲死了。
还有的人是主动受压。基本上是刚进来的年轻人,年轻的嫩瓜,对领导抱有幻想,对晋升机制抱有期望,于是任劳任怨,慢慢就会发现活儿越干越多,因为你听话,其其他老油条不干活反正工资待遇一分不少。
当然,有些时候,忙的忙死,闲的闲死是因为认知的偏差。也就是说大家分工本来差不多,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各人工作效率存在差距较大,管理者也没有强调团队合作、按员工效率分工的管理方式,于是造成工作效率高的员工干完工作后,就闲着,而工作效率低的员工则一直忙着。
本来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却一不小心干成了事业。本来这也没有什么,对一个一般家庭出身的普通人来说,干好工作是职责。然而,时间久了,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面对忙闲不均,那就只有两条路:要么走,要么忍。
走无需多说,忍的话,还是得积极的忍,不然一天天下来就成了怨妇。忙里偷闲,加强学习。让多劳成为你的加分项,点亮副业或者升职之路。如果学不来,那就学着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好自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得起每天的工资即可。活可以多干,心理别再憋屈了。
很多单位里忙的忙死,闲的闲死,你怎么看?
我觉得得看情况
第一种是价值贡献程度
有的人表面清闲,那是因为他工作做的好,安排的井井有条,自己就不会太累。或者他有特别的能力,对公司贡献大,不可或缺。
有的人看似很忙,但能力一般,思路不顺,闷头瞎忙,确没什么成绩或业绩平平。
这样的情况闲的人价值更大
第二种是工作安排和管理问题
真的是忙的忙死,闲的闲死,不干活的人挣得多还惹事生非。
这就需要从管理角度改进了。
总体上
一保持好心态,不要攀比,不干活还混的不错的人自然有其优势的地方,或许你没看到而已。
二别羡慕嫉妒恨的,自己没后台,只有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不然第一个走的肯定是你。
三实在觉得不公平,有本事就离开,既然不敢离开,就说明你欠缺一些东西。还是老实待着吧。
四不要去学哪些所谓闲人,你学不起,学不到,别到时候自己坑了自己。
很多单位里忙的忙死,闲的闲死,你怎么看?
大多数的单位存在这种情况。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每个人对工作的诉求不同,反应在行动上也有许多差异。有的人,家长已经为他准备好了一切,他的诉求就是每天吃完饭有一个去的地方;有的人,天生不求上进,上班和在家一个态度,美其名曰“活在当下”,混吃等死;有的人,天生爱给自己上发条,生活工作都给自己加压,一天不努力,会感到失落。这都很正常。
我给有上进心的建议是:
1、谁也别看,看不起。看着别人轻松,容易影响自己的状态。自己该干啥就干啥。
2、给自己的参照物应该是比自己更努力的人。用他们激励自己快速成长。
3、干得越多,收获越大。无论是金钱还是能力,这一点老天绝对公平。不劳而获的美景只可能在梦中出现。
很多单位里忙的忙死,闲的闲死,你怎么看?
很多单位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与部门的责任大小,主次有很大关系,还是应该调整结构把闲下的人员减下来,调整到需要的地方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