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少在职场能看到35岁以上的员工了,这些人都去哪儿了?
这是“错觉”,也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现象。我曾经也有这种“错觉”,比如,我在上下班高峰期去挤地铁,发现35岁以上的人比较少,尤其是我加班到晚九点以后,地铁上基本见不到中老年人。当我到公司后,发现35岁以上的人占大多数,35岁以下的年轻人反而比较少。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四点:一是行业问题,二是坐标问题,三是层次问题,四是视野问题。
第一,这是行业问题。
题主可能所处的是互联网、服务、外贸、销售、培训、中介等行业,这几类行业的特点就是年轻化。比如,互联网大厂的35岁“被淘汰”现象,餐饮娱乐等服务业招聘年龄卡在25岁,房产中介群体都是一些小年轻,销售人员也多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培训行业更是年轻人为主。但是在传统行业,比如,生产、制造、工程、物流、运输、医疗、大学教育、科研等领域,35岁以上的人员占比是比较高的,有些领域平均年龄超过40岁。
第二,这是坐标问题。
北京上下班高峰期挤地铁,你会发现乌央乌央的都是年轻人;你到北京的985、三里屯、中关村、西二旗、望京等地区,满街都是年轻人。但是,你到一些传统企业的总部,除了服务生,你很少看见年轻人。你看电视里的大会,哪有小伙子小姑娘坐在那里啊。所以,题主满眼看到的都是年轻人,主要是你去的坐标属于年轻人的天下。
第三,这是层次问题。
比如,我们公司是一家传统企业,平均年龄超过了40岁,机关人员平均年龄超过了45岁,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整个体系内基本都是这样,要不怎么开始大力推进年轻化呢?但是,在普通的一线岗位上,年轻人占大多数。所以,题主满眼看到的都是年轻人,主要是你看到的都是一线基础岗位,35岁以上的人升到管理岗位了,跟你接触少了,在你周围都是年轻的一线岗位人员。比如,你在车间里工作,干活的都是年轻人,中年人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呢。
第四,这是视野问题。
题主可能比较年轻,又处于年轻人多的行业,坐标也位于年轻区域,所以,眼里都是年轻人,很少看见中年人。那么,35岁以上的中年人哪里去了呢?如果在行业内部,你放大你的视野,你会看到35岁以上的人可能升职到了管理层,升迁到了机关部门,离开了年轻人聚集的一线岗位。如果在行业外部,你会发现35岁离开年轻化的岗位后,比如,程序员35岁以上转型,服务员35岁以上重新就业,等等。
总体来说,35岁以上的人主要有四个去向:一是通过升职,进入了管理层,脱离了年轻人集中的一线岗位;二是转型到平均年龄比较大的行业,比如,服务员转行从事保洁、保安、收银等工作;三是从农村到城里的年轻打工族,年龄大了,干不动了,很多人就回到家乡,做点自己的事情;四是年龄大了,就转型去创业、做生意、当自由职业者。总之,35岁以上的人,依然在职场上拼搏,依然在负重前行。
现在很少在职场能看到35岁以上的员工了,这些人都去哪儿了?
35岁的员工依然是普通员工,那么这个员工的职业生涯一定会“不平凡”
题主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35岁对于很多职场人士来讲确实是一道坎。而这一道坎迈的怎样?迈成什么样的水平?将直接决定着这个人未来几十年职业生涯的宽度和高度,以及未来是否可能拥有平坦的职业道路。
35岁是一个什么样的年龄呢?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人从7岁开始上学,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总共16年的时间。毕业后也就是23岁,24岁左右年纪。毕业后就开始步入职业生涯。是的,没错,到35岁的年龄,他已经工作了大概10~11年了。如果在10~11年依然没有在一个岗位一个领域做出成绩。大家可以想象,那他会在这个行业和领域有所建树吗?当然这个问题也可能没有那么绝对。但是对于80%以上的人来讲这肯定已经定型了。
那么,职场上的这些35岁左右的普通员工都去哪儿了呢?
一、晋升到更高级别的岗位是的,晋升。只要是坚持职场发展稍微有所追求的人,几乎都能够在这10多年时间实现的一个目标。就是说经过10多年的成长,他至少能成为某个领域某个行业某个企业里面的骨干员工,也就是我们称之为的业务主管,总这一句话就是说,因为很多人在35岁之前都已经完成了晋升,所以说普通员工到35岁这种可能性就变得很小了。
晋升是职场中永恒的主题,职场中的每个人都希望晋升。很多人会使劲浑身解数,抓住机会晋升。十几年的时间,足够很多人实现职场岗位的跨越,因此在35岁依然在普通工作岗位的这种现象是比较少见的。
二、辞职自己创业做老板去了是的,还有一部分人没有选择坚持在职场打拼,当他们工作了一定年限之后,在行业或者环境中积累了一定社会资源之后,他们会选择自主打拼,创造一番事业。那么在35岁的时候,可能他们已经成为了老板,因此在35岁的时候也不可能出现在普通员工的岗位。
近几年创新创业掀起了:
一股又一股的热潮;
一种种新的理念;
一种种新的商业模式;
一种种新的项目
如雨后春笋般的诞生了。这些都是年轻的活力,年轻拥有的创新的力量,正在一步步的改变着职场,改变着这个社会,改变着这个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温馨和幸福。
综上所述,以上就是我们最常见的两个原因。普通员工的职场现象的两个主要原因,当然不是说所有的职业道路都会一致,很多人也有可能走完全不一样的职业道路。当然职场不能看到普通员工,这个现象也不是绝对的,可能提出你所在的企业里面没有,但事实上在很多企业很多地方这个事还是非常能够常见的现象。
现在很少在职场能看到35岁以上的员工了,这些人都去哪儿了?
现在很少在职场上能看到35岁以上的员工了,这些人都去哪儿了?我个人觉得他们在以下几个地方继续发挥着作用。
一、升职成为公司的高管。
35岁以上的员工,基本上都是80后的,现在80后最早的一批都已经40岁的人了,最晚的一批也是31岁的人了,这个年纪都工作了10年左右了,能力比较强的一批人都已经升职成为公司的中高层了。
二、自己做生意当老板。
35岁以上的这一批人有很多都有了自己的积蓄都自己做生意当老板了,这一批人有些能力比较强,头脑聪明,能抓住商机开始自己做生意,经营着自己的事业,他们一般都是处在职场的高处,所以你见得少。
三、自由职业。
这一批人有很多都在做着自己喜欢的职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由职业,比如:从事自媒体的,拍短视频的,开网店的,搞写作的,自由设计师等等。
四、体力劳动者或者零时工。
有一部分人员知识文化程度比较低,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比如:在建筑工地上打工,做木工、电工、或者小工,又或者当保安,仓库管理员。
现在很少在职场能看到35岁以上的员工了,这些人都去哪儿了?
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想了很久,很无奈,也觉得不公平,但现实是更加残酷的。
我30岁那一年离职的,然后有长达8个月没有工作。
HR让你去面试已经是比较好的情况了,而我那个时候,连个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非要说的原因的话,我闺蜜跟我比较能说实话,她说,作为中层管理,她觉得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大把,为啥会要你一个已婚妇女呢?有孩子,不能加班,而且脑子还没有年轻人灵光。
虽然残酷,但这就是事实。而且我原来的职位是要常年出差的,非常需要体力和时间。我确实没有。
后来我改变想法,只找大公司的行政岗位。30岁已婚已育的女性,这个算是优势,毕竟当时全面二胎还没有开,而且我比刚毕业的大学生便宜。唉,无奈~~
但是,我35岁那年,也是特别焦虑。因为我就是管招聘的,看完用人部门的需求,更焦虑。
虽然说这话可能会有点儿给自己辩解的意思,但是其实人事这边是没有权利决定用什么样的人的,除非招聘的这个人是人力资源部自己的,不然都是用人部门说了算的。
而现在的现实却是这样的:
第一,放出来的职位都是基本职位。
哪怕是大公司,哪怕是技术岗位,都是基础岗位。要不是你就是牛哄哄的管理层。高管那种,。要不就是、高级技术人才。在某一个行业深根很久,这样还有猎头找你,那么工作是没有问题的。一般的基础性岗位,和技术岗位,猎头是不会做的。因为人家不赚钱。
经常听见很多人说,35岁的程序员失业,其实,这也是因为是基础性岗位的关系。大厂这种岗位基本都是外包或者派遣了。
第二、用人部门的领导也就35岁左右的样子。
这个比较普遍了,大一点儿的也就是40岁吧。所以,这样的领导用人的话,肯定不会找比自己大的吧。我以前的行业年龄更小,组长大概只有30岁,这也导致了我当时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基本这种情况,年龄卡的就很严了。也可以理解吧,假如领导35岁,他找一个40岁的员工,还得叫老大哥,这怎么安排工作?当时我闺蜜也是领导层,她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就算招你进去,我怎么安排工作?到时候朋友都做不成。
第三,太卷了,经济形势也不好。
这一点的原因占比也很大。可能是经济形势不好,大学生真的不好找工作。我这一年面试的应届生,985,211学校的毕业生太多了。本地生源也太多了。所以,这样会筛选掉很多人。有的时候,年龄大的简历都进不来。因为可能不仅是年龄大,学历、学校、专业都没过关。
第四,跟人事专员的绩效有关系。
这个跟年龄没啥关系。我经常听到有人说,HR嫌弃应聘者这个那个。当时我就不能理解了,如果不符合要求,你干嘛叫人家去??这不是浪费双方的时间吗?
后来我才知道,有很多公司对于招聘这个职位是有绩效的,每天约了多少人?来了多少人,最后入职多少人,都要算在绩效里。这样的话,为了完成绩效,很多HR就只能靠“骗”了,毕竟公司完全没有任何优势。
但是去讽刺应聘者,那我只能说,这个人本身的素质堪忧。
我个人觉得,双方还是真诚点儿比较好。
那么我们再看看这些大龄的员工都去哪里了呢?
第一个,政府机构,事业单位。
就是公务员,带编制或者不带编制的合同工,派遣工。即使年纪大一些,只要是工资要求不高,那么基本职位还是可以拿到offer的。如果一开始就在这样的单位当然是更好的了。
我觉得这些年考公、考编热度不下,也是这个原因。我35岁那一年还参加了几次编制考试,无奈的就是考不过人家,而且监考老师都比我年轻。
第二个,国企央企单位。
这样的单位也会要一些35+的员工,只要是能力够,干到退休没啥问题。但是40+就稍微有点儿困难了,除非是管理层。而且大公司的招聘,很少要小公司的管理层来做管理层。这个逻辑大概能懂吗?
第三个,自己创业做老板了。
身边这种情况的比较多吧。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中层领导。
现在很少在职场能看到35岁以上的员工了,这些人都去哪儿了?
本人作为一名人力资源管理者,平时也在招聘人员,对这个问题有些了解。
招聘的要求现在大多数企业招聘要求都是35岁以下人员,反过来说,35岁以上的人员,找工作的机会就会少很多,因为机会少,所以跳槽就会慎重,流动性就不会太高。
从职业发展来看一个大学本科生毕业,一般毕业就是23-25岁左右,经过10年打拼,这些人员要么成为了技术骨干,要么成为了管理者,具有一定的职场经验,不会轻易再跳槽。
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和平台有关,离开了平台,就有可能什么都不是。
而这个年龄段的人员,大多数背负经济压力、上有老、下有小,更多的人会追求一种稳定,跳槽的机率就会少了许多。当然也有不少成功的人员,很早就通过高薪,获得一定的财富积累,这时候有些人会选择自己创业。本人身边就有不少的朋友,工作10年左右,拿到了年薪100万,在40岁左右时,选择去创业。
从行业来看制造业、物流业、零售业等,其实还是有许多的年纪超过40岁的人员在工作。而互联网企业、高科技企业,这类型企业呈现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特点,年轻人会居多一些。
还有一些对知识要求不高的岗位,比如保安、建筑工人、快递、滴滴驾驶等岗位,也聚集着大量超过35岁的人员。
当然,还有一些行业,确实存在越老越吃香的情况,比如医生、老师、财务人员、企业里面的技术人员等。这些岗位都可以说得上是终身职业,都是退休了还有人去聘请他们。
本人之前一个金属材料的企业上班,有一个工程师退休了,因为之前是搞技术的,经验及技术水平还不错,快70岁的人了,企业还去返聘他。
现在很少在职场能看到35岁以上的员工了,这些人都去哪儿了?
要么升了,要么滚了。
升职到管理层或者后台岗位,二线岗位的居多。还有一些就是离开了,可能是去创业,也可能是做一些其他行业去了。
其实35岁以上的员工大部分是在一些制造业,餐饮服务行业。互联网一类的行业35岁以上的员工,还在基层的几乎很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