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有的父母是国企职工的或是大企业职工的,家里比较有钱?还有房产?
要换个思维看这个问题哦。体制内(含国企、央企)可不容易进的,穷人家的孩子没有门路进不来,富人家的孩子不差钱也不愿意到私企受苦,反而愿意进体制内,他们有门路进体制内。体制内的人千方百计让孩子进体制内。
前几天的新闻:某中央金融企业总部人员二分之一的孩子都在本企业。呵呵。反正体制内的人,都愿意让孩子进入体制来,一方面他们懂内部操作程序,有人脉,可以照顾,另一方面他们知道体制内的好,外人不知道。职位高的体制内人和有钱的商人,都愿意把孩子搞到体制内,这是因为他们知道体制内的安稳性、安全性最高,尤其是女生,进入体制内,相对就安全了,私企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体制内还是比较少的。
再写两个正常思维的原因:
第一,历史原因,体制内的家长有原始积累。
二十年前,实行的是低工资高福利,体制内的家长基本都有福利房,有的夫妻还分别有一套。后来,住房商品化后,他们多少又自己买了一套。结果呢,房价一直飙升之后,他们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坐拥两三套低成本住房,感觉底气就很足了。住房商品化后,取消福利房,开始涨工资,他们有房子,工资收入都用于理财了。别人都把工资砸进商品房里的时候,他们有2-3套房子和积累下来的现金。
我来北京工作的时候,感觉很自卑,为什么呢?北京的同事都不差钱,这是因为他们或他们的父母在北京分过1-2套房,然后在房价低的时候再买一套房。工资涨起来的时候,积累就厚实了。后来者,就是把工资全部投入买房也买不起了,已经晚了。普通的体制内的老同事或年轻同事家长,作用2-3套房子,价值1500万至2000万。就算你现在年薪30万,你一百年也追不上他们了。
第二,体制内的收入真的低吗?千万别听体制内人自己诉苦,他们都属于闷声发财、低调自保的人群。
当一个体制内的人说他的收入才5000块大洋的时候,你千万别信。你很自豪地说,“我8000大洋”,那你就傻了,别人心里笑你傻。你说你8000大洋是最高8000大洋。他说他5000大洋是最低5000大洋。
体制内的人,一是因为文化习惯,二是因为低调自保,把月收入里固定的工资部分说成“收入”。津贴、补贴、浮动绩效、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他们骨子认为那些都不是工资。
体制外的人说收入,一般都说年度薪酬福利包,即:全年最高收入,包括了社保、公积金、福利等打包的收入。这个文化,与体制内完全不同。
还有就是,体制内的“钱”含金量是99.99的“超足金”。举例:某央企职工,工资5000元,他就说他月薪5000元,但他不会说:通讯补贴、交通补贴、午餐补贴等等,大约2000-3000元。更不会说还有每年6000-8000的休假补贴。还有很多福利,为了避税,拿发票来报销。这些加起来,月入已经10000元了,而且都是实打实的10000元。
另外,体制内的人,比如说央企和优质国企,还有两金:住房公积金和企业年金(公务事业体系就做职业年金)。比如,上面这个人,月入10000元,半年奖和年终奖折合每月就算10000元,好了,住房公积金是12%+12%=24%,那就是4800元。企业年金个人2%+单位4%=6%,又是1200元。这两块钱又是6000元。折合月入26000元,他却说他月薪5000元。
好了,他们还可以用住房公积金贷款买房,利息低到只有2.3%。贷到多少钱就是赚到多少钱好不好?!体制外的人,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
为什么感觉有的父母是国企职工的或是大企业职工的,家里比较有钱?还有房产?
提到国企和大企业,大家自然联想的就是一般规模的私企。提到的收入,房产问题,自然是同普通企业职工做比较。那么为什么存在这种差距呢?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原因:
第一,相对来说,国企同大企业薪资待遇比较好,相关福利待遇比较健全。而一般规模的企业由于处于创业初期或者考虑成本问题,薪资、福利等大都有限。
第二,国企和大企业业务比较稳定。而一般规模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面临着业务不稳定的情形。在此背景下,职工的薪资待遇稳定性就不可避免。
第三,由于薪资待遇,福利保障的可靠性,稳定性能够得到保障,必然导致其职工在企业任职的持续性,稳定性。很多职工在同一家国企或者大企业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出现代际传承。而财富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这就必然导致国企和大企业职工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国企和大企业职工家庭条件较好,有房产等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为什么感觉有的父母是国企职工的或是大企业职工的,家里比较有钱?还有房产?
我是央企老员工,40年工龄,离退休还有四年,2017年下岗。在岗工资2700元,每个月到手2200元至2700元,公司副总、老总月工资30000万,年底绩效五十至八十万,当然还有灰色收入。
公司领导层就像过去的恶霸地主,嘴上经常说职工“要干就干,不干就滚”这些人在上海、北京、澳大利亚等买房。
为什么感觉有的父母是国企职工的或是大企业职工的,家里比较有钱?还有房产?
这个事情我感触非常深,因为自己就在经历着这种变化。
本人年30,2016年从民企跳槽到国有企业,进去发现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是最差的,先说说我父母家的情况,有两套房价值200万左右,两辆车总价60万,弟弟做瓷砖生意投了200万左右,生意也还不错,但是还是创业阶段,其实家里5万块钱现金都拿不出,我弟弟经常为了收款、货款压力山大,一提到要钱头都大,车贷、房贷、抵押货款、客户赊账、养孩子每个月三四万跑不掉,我自己结婚后买房,娘家一分钱都帮不上,反倒是同事借了不少钱给我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国企职工,虽然看似每个月拿死工资,但是你不得不说日积月累,加上好的福利待遇,特别是集资房团购房这类购买到比市面上低很多价格的房产,可以说没有比这些性价比更高的工作了。
拿我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为例,目前她年薪大概18万,餐补6000可以在食堂小超市消费,一年七节2100购物卡,每年500服装费,每年500电影卡,每年330蛋糕券,医疗除去职工保险外还有额外5000的补充医疗供日常门诊和药店买药使用,有意外伤害保险,有重大疾病保险,企业对职工的保障已经非常全面,每月交通补贴900元,电话费补贴400元,大家想想这些基本可以为日常生活减轻不小的压力。
关键是单位两次集资房,第一次仅仅十来万块钱买了套房子现在价值100多万,第二次没买一转手指标费卖了40万,当你在摸爬滚打的时候,别人已经占了资源,时间证明,国企职工幸福感强,过得自然好。
我买房的时候借遍了亲戚朋友,基本没有人可以随意拿出10万以上,但我的同事们,银行卡账上最少都躺着80万,他们关注的是哪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高,当房子升职的时候他们就是那拨炒房力量里面不可缺少的一群人。
当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跟那些几千万几亿身价的没法比,但就普通老百姓来说,最有钱(现金)的就是这群拿死工资的人,他们生活稳定,收入来源稳定,支出也稳定,特别是双职工家庭,一般的小生意者不一定比得上。
为什么感觉有的父母是国企职工的或是大企业职工的,家里比较有钱?还有房产?
为什么有些父母是人,生下来的家伙连畜生都不如?!提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目的?国企的人就不能有房不能有车?哪怕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只要90年代以前工作,无论国企还是什么单位,除了个别特例以外谁会无房?有了以前房价有这么高吗?!有了房,车算什么?!提这个问题的,你能说说你的居心是什么吗?是不是为了挑拔民众对国企的仇恨?是否有海外反华势力的代言人,甚至根本就是网特?!
为什么感觉有的父母是国企职工的或是大企业职工的,家里比较有钱?还有房产?
国企里上班的除了劳务工,正式工百分之八十是城里人,百分之二十是农村考学留城的,工作闲暇之余谈论的话题是,大部分围绕着房子,孩子教育,读哪个学校,尤其是女人,起了很大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国企下班的女人很难看到有浓妆艳抹的,回到家和老公说谁谁家换大房子了,谁谁家大房子换了两套小房子,记账本严格控制支出,国企职工工资并不高,这些人买房都是计划出来的,受圈子影响,私企你们看看数数单位干30年的有没有,20年的有没有,10年的有几个,5年的有多少,也有个别买房的,但是大多数人由于不稳定性,今天广州,明年上海,浙江,后年不知道是哪里,不爽就换单位,当然有些单位也存在问题,无法做长期计划,你们看看你们周围的人闲暇之余谈的是什么?大环境影响很重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