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单位会议越多,说明领导管理水平越低,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正如一样名人说言:当一个单位开始强调打卡考勤的时候,也就是单位管理走下坡路的时候。这样的话,虽然经不起推敲,但有一定哲理,需要好好悟,才能明白。同理,一个单位开始会议增多的时候,也就是管理水平下滑的开始。这里面的哲理,不在于会议数量,而是在于会议质量。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会议数量多了,质量必然下降。

文山会海,多年来一直被诟病,然后为何精简不下来呢?这里面不要单纯埋怨单位。有人说,单位会议越多,说明管理水平越低,板子不要仅仅打单位。要看单位的层次,有些单位开会多,不是自己开会多,而是上级会议特别多,被动听会多。

比如,我以前在国企,因为是中层,每天都要开会、陪会、再开小会、然后还要开推进会、总结会、回头看会,做一个事情要开很多会。你责怪中层吗?他没有办法啊,他不参加会,就可能被批评。

如果是一个单位领导,有事没事,喜欢开会,喜欢那种发号施令的“感觉”,这样的单位管理水平不会高。如果一个单位领导,遇到事情就开会,以开会落实会议,以开会当作抓工作,这样的管理水平是拉倒车。如果一个单位领导,不会主持会议,会议又臭又长,议而不决,无头无尾,这样的管理水平是倒退的。大家自己对号入座。

不要责怪会议。会议,就是一种工具,就跟汽车、菜刀一样,你用会议办许多事,你也可能用会议耽误许多事。只要会议有用,当然要开。关键是主持人的主持水平、单位的企业文化,特别是执行力和全过程闭环管理的问题。从这一点上来说,会议越多,管理水平越差,是有道理的。

第一,会议要简短有效。主持人要控制时间进度,捞干货,不闲扯,不要展开,离题万里。最终一定要形成决议,拿出办法后,一定要形成纪要,抓落实。

第二,会议后要分工抓落实。开会的目的是多部门协作,统筹多部门的力量,形成决议后,如果不分工落实,会议纪要就是一张空文。往往是谁召集开会,就是谁的事,问题是如果是他自己的事,用不着开会啊。既然是开会,就是要调度各部门的力量,如果不抓好分工落实,这个会议结论就是白费。

第三,开会多少,与单位领导的作风有关。有的领导高高在上,喜欢开会,发号施令。然后坐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反正我都部署了,抓不抓是下面的事情。下面的人,看你不抓落实,谁不想偷懒省事啊。最后就形成了,秘书写材料,领导念稿子,人人都觉得没用。这样的单位,管理水平肯定是越来越差的。

有人说一个单位会议越多,说明领导管理水平越低,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有人说一个单位会议越多,说明领导管理水平越低,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我觉得这种说法非常有道理。为什么要坚决治理文山会海?其根本就是要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工作效率。

一个单位会议特别多,至少表明了以下几个方面,而这些方面,恰恰就说明了领导管理水平的高低。

第一,会议越多,说明单位实干精神欠缺,务虚的事务抬头。

一个单位如果总是泡于文山会海,说明这个领导是不干实事的,更是缺乏担当的,总是想着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这种会议、讲话的事情多了,多半就是玩虚的,不会去干实事。

一个不能干实事的领导,一个干不好实事的领导,肯定缺乏一定的管理水平。毕竟开个会、讲个话,对于领导来说,不算什么能力水平,会议有下属安排,讲话有下属去写,只要按时到个场,照着稿子念,又需要什么样的水平呢?

所以难怪有的领导事先不作功课,即便照着稿子念,也往往念出错别字,闹出大笑话。

第二,会议越多,说明单位的制度建设存在不足,总是需要靠“人”的作用来推动、来解决。

如何体现一个领导管理单位的水平,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单位的制度建设。一方面需要全面,另一方面需要科学,再一方面需要高效。现在有一些事情往往让人看不懂,明明都是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大家照着做就行了,为什么非得要通过层层会议才能落实到位?

这其中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制度规定的不够细致,缺乏可操作性,执行者不知道如何操作,只能等待每一次领导的安排与部署。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制度缺乏刚性的执行力,谁违反了制度,似乎受不到什么惩罚,或者是惩罚的边界不清,使得制度往往成为稻草人。

所以有的单位,明明制度很多,却往往就是执行不了,没有执行。而一个单位制度建设的好坏,恰恰就体现出了领导的高超管理水平。

第三,会议越多,说明团队的执行力不够,缺乏担当精神,推一下就动一下。

一个单位的凝聚力、战斗力,当然要体现在整个团队的合力上,这个合力需要分工协作,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不能你吹你的号,他唱他的调,否则就展露出领导的管理水平来了。

有的领导事无巨细,什么大事、小事都要管,舍不得放权,结果让下属无所适从,只得凡事都得听从领导安排,而这样的安排,很多时候就是大会小会,全无主动性可言。

有的领导奖罚不分明,用人选人规则不公正,严重挫伤了老实人的积极性,使得单位缺乏干事创业的氛围,这样当然导致团队人心涣散,谁也不想出力,只得说一下、动一下。

所以有的领导会上讲得斩钉截铁,实际操作中却不能是非分明,久而久之,威信慢慢丧失,即便开再多的会,团队的执行力也会大打折扣。

从三个方面来看,一个单位能不能有实干之风,能不能有健全的制度,能不能有团结的团队,检验的正是一个领导的管理水平。而当一个单位文山会海泛滥的时候,正是说明这三个问题越发突出,何以体现管理水平呢?

有人说一个单位会议越多,说明领导管理水平越低,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非常赞同这种说法,真正领导能力强的领导绝不会天天把精力放在开会上,而是放在解决问题和创造效益的地方,越开会越体现出来的是这个领导的无能,真正有能力的领导开会也是三言两语,言简意赅,将主要问题安排,重在落实,而不是形式主义的会议,如果光没完没了的开会,不去落实,那么这种会议确实就没有了意义。

举个身边的例子,笔者所在合作单位一项目经理三十岁,不管是大事小事都是关起门来开会,而每次开会说的绝对是冠冕堂皇,听起来思路清晰,头头是道,可是每次开完会从不落实会议内容,久而久之他手底下的人也不服他了,因为手底下的人也不乏有能力的人,想干点事实,可是项目经理开完会下面人想落实的时候,第一个放水的反而是项目经理,结果导致施工现场一团糟。

这是切身经历的例子,确实开会平繁,平繁到一个特别小的事能在会议室扯几个小时,而实际效益又上不去,其实有些问题压根没必要上会,很简单两句话安排下去就能解决的,可是要偏偏把时间一天花到开会上,而落实起来又是另外一码事。

所以当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单位每天都关起门开会的时候,而真正不去落实的情况下,那这个领导绝对不是一个有魄力的领导,过于形式化,而不注重效益,这很难解决问题,反而让手底下的人都没有了信心。

笔者觉得重在落实,也不完全否定开会,开会还是有必要的,但是绝不能没完没了的开会,只是口头上的冠冕堂皇,而真正的并没有解决问题,落实困难,这种会议就是形式主义,没有实际的意思。

有人说一个单位会议越多,说明领导管理水平越低,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一将无能,祸害三军。有些领导为了开会而开会,导致会议过多过长,可以说很多会议是没有必要的。那么领导开会的目的又何在呢?

领导无能,以开会落实工作

上级安排了工作,然后就开个会吧,把上级的方案读一下,提几点要求,无非是大家要思想高度重视,严格抓好落实。领导既没有说思路,也没有讲方法,更没有具体的落实措施。如果干不好,给上级理由是自己安排了,下级不重视不用心,把责任全部推到下属身上。

领导感到没地位,通过开会刷存在感。

这样的领导总觉得下属时时刻刻就应该围在自己身边,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领导地位。开会就是很好的办法,这样的会议既不安排工作,也不解决问题,就是听领导讲话。领导讲的上到天文地理,下到国家形势,经常还让大家记笔记,就这样的会议领导还总是乐此不疲。

领导争权夺利,通过会议进行斗争

体制内有句话叫: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意思就是像人事调整等重大问题都是几个领导小范围商量确定后,然后才开个大会走个过场。可现实往往是由于权利斗争小会解决不了问题,然后根据大会会议少数服从多数这个原则,在大会上进行权利斗争,逼迫或利诱中间人士表态,从而争取利益打击对方。

所以如果出现上面这三种情况,结果就是会议越开越多,内耗越来越大,下级愈加反感。当然,也间接说明了领导能力不强,对单位的掌控力差。

有人说一个单位会议越多,说明领导管理水平越低,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会议越多,管理越差,领导能力越低,这样的说法只能出自不懂装懂的人之口。

会议做什么,会议就是集中群体的思想和智慧,形成共识和行动方案,落实责任,制定措施,接受结果的评判和检验。

没有会议或者会议很少的公司,结果会怎样?我们说企业最可怕的是“三拍”———拍脑袋决策,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而个人意志,一言堂,凭感觉的管理背后,总是存在决策无依据,信息不准确,方法和措施漏洞百出,结果是天天修正,时时返工,南辕北辙。

会议怎么开那是有讲究的。不是开会了事情就做好了,问题就解决了。

会就是集,把相关人员集中一起,议就是讨论,把一件事或者几件事情大家一起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建议。议了要形成决议,要有一个共识,就是“议而决”,形成共识,出台方案了就要“决而行”。要把方法措施,责任人,完成的时间节点,完成的标准清清楚楚的白纸黑字写出来,共同遵守,落实责任,接受奖罚。最后还要“行而果”。不能共识留在会议上,行动停在发言里。要依据会议的纪要进行跟踪,检查,修正,要出结果,并且要用结果的标准去衡量。这就是体现能力和执行力。

当然,会议本身要讲究效率,不要让会议成为责任人推卸责任的工具,大事小事一律会议,不要没有中心,东拉西扯,议而不决,也不要开起来没完没了,开成疲劳会。

有人说一个单位会议越多,说明领导管理水平越低,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这样的说法太片面了,会议次数多并不代表管理水平弱,每个国家的领导人每天参加的会议被安排的满满当当,但是他们却负担整个国家的责任,因此说会议越多但是管理水平越低这句话是错误。

1、一个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了公司的发展速度及规模

就像题主所说,很多单位的会议是比较多的,但是这不代表他们领导的管理能力低,正可能因为公司企业比较大,产品比较多,因此需要更多的会议沟通,这都是在所难免的,相反正因为会议比较多,所以才可以看出这个公司的业务比较繁忙,公司的业绩蒸蒸日上。

我朋友在一家电商做HRBP,每天晚上加班到十点左右,公司业务繁重,从下班六点多开始到晚上九点一般都会参加两个产品会议,基本上每天都会有这样的产品会议,因此很多工作时间都在开会,但是他们的公司业绩蒸蒸日上,从2011年的一个小某宝门头到现在3000多名员工,我想这都跟这些会议息息相关。

因此一个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各种会议,所以说会议不能体现一个公司的领导力,但是公司日益发展的规模跟速度才彰显了公司的领导力水平。

2、高效会议会帮助公司解决更多的问题,无效会议让公司发展不断后退

这两年培训机构有一节课叫做高效会议,主要讲的是如何在会议中提高效率以及在会议后如何做到落实跟跟踪,就像上文的案例,会议虽然很多,但是都是高效会议,因此发展的很快,但是想要做到高效会议需要领导者需要比较高的职业能力,如果没有这样方面的能力,出现了无效会议情况。

无效会议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公司发展不前,公司人才流失严重,最后要不一直是这样大的公司,要不就是破产的情况,因此我们要避免无效会议,就算是不开会也不要出现无效会议的情况。

3、如何协调会议频次

其实开会跟培训一个样,都是需要有一定的时间、频次把控的。

我曾经在一家电销公司做培训经理,主要做公司内训工作,那段时间我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一周培训几次比较合适,因为培训次数多了,就会严重影响公司业务团队的业绩,后来经过跟各部门的沟通,将一些通识类课程放到网上去自己观看,将重要的培训进行组织,这样的话基本上一周也就一节,节约了大家时间,也促进了大家参与的积极性。

开会亦是如此,天天开好几场,可能确实对于自己的业务帮助良多,但是这会开多了,肯定会影响工作,到头来还是需要自己加班加点去完成,最后导致大家都不愿意参加,因此要把握好开会的节奏更好,做到高效会议。

我们看待事物的性质,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去考虑,不要偏激,要公正的去看待并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成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