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企业的招聘信息写的是月薪4000-6000元,在电话里询问却变成了每月2600元的底薪呢?
别说不正规的小公司了,就拿我们大公司来说,每次参加校园招聘,HRD总是嘱咐招聘人员,做宣讲时说薪酬福利的时候,“胆子要大一点,要说薪酬包的概念”。什么是胆子大一点呢?就是把工资、奖金、社保、福利以及预期奖励都“打包”说出去。比如,工资5000元,加上各种补贴、福利、社保以及可能发到手的奖金,要敢于声称月薪12000元。反正“大饼”画出去了,至于你入职以后能不能拿到这个数,就靠你的本事了,拿不到手,活该你没本事,反正你也“跑不了了”。
招聘薪酬的水分之大,比水蜜桃都大,一般企业都是引入薪酬包概念,就是把“可能发的钱都打包成一个大数字”,来勾引人才上钩的,先把人才引进来再说。对企业来说,解释权在企业手里,你没进来,你是强势群体。你一旦进入企业,你就是弱势群体。许多应届生,经常上当受骗。因为派遣证只有一张,上当受骗了,也只能认了,你还能辞职吗?本来是应届生,一辞职,成为往届生了,许多政策都享受不到了。
主要有三个目的:
第一,通过虚假宣传,抬高薪酬水平,“勾引”高学历人才。你写着月薪5000元,985的毕业生看都不看一眼。你写月薪10000元,985的学生就来投简历了。
第二,通过虚假宣传,给公司做免费广告。我们公司出去宣传,肯定会宣传薪酬包的概念,否则,你写月薪4000元,你的公司形象也一落千丈啊。你写月薪10000元,公司的形象也高大上起来,给人看上去是行业标杆的感觉。
第三,其实许多正规公司也是实行工资弹性制。比如,月薪3千到8千。根据招聘的员工的学历、经验、资历,开出不同的价码。有的与谈判博弈也有关系,比如,会谈判的员工,就可能争取到较高的工资水平。
第四,正规公司都有薪酬体系,薪酬设计的理念不同,造成薪酬结构不同。比如,我们公司是固定工资部分少,浮动奖金部分大。
普通员工,更在意固定部分工资,认为固定的工资才算工资,所以,普通员工的固定部分大、浮动部分小。假设月薪5000元,固定工资是4000元,奖金浮动是1000元。
但是,对业务人员或者管理人员,重点考核他们的绩效,薪酬与绩效挂钩。比如,月薪同样是5000元,固定工资部分是2000元,拿出3000元浮动,刺激他们做出更大的绩效。
比如,一个职位,实行的是低底薪、高弹性机制,底薪3000元,奖金靠绩效,在3000元到10000元之间浮动,也有公司搞上不封顶。那么,理论说,月薪13000元,但是你能不能拿到手,就靠绩效水平了。总有一两个尖子拿到13000元,公司就会对你说,月薪就是13000元啊,你只拿到3000元,说明你不努力活该,你看谁谁就拿到了13000元。
为什么一些企业的招聘信息写的是月薪4000-6000元,在电话里询问却变成了每月2600元的底薪呢?
挂羊头卖狗肉对于招聘方而言是再正常不过了,当然这类企业主要都是中小型私企。标称工资比实际收入高出两倍都不罕见。
我妹妹今年大学毕业,去年校招时候有家江苏某平面设计公司给出的待遇最具吸引力,月薪8000+奖金+绩效,宣称月入万元。而且公司的宣传海报上还有一栋很帅的大厦,门口一个醒目的石雕招牌。我妹虽然签了三家意向,但这对这家情有独钟。
毕业后兴高采烈去公司签协议,结果到了以后发现这家公司只占了这栋楼的半层而已,门口的石雕招牌是P上去的。这些忍了,好歹待遇兑现吧?结果人事说这个意向岗位入职薪资是5000,不需要试用,直接签合同。我妹心想刚入职,可能的确和宣称有出入,毕竟连招牌都敢P。结果入职第一个月,工资+奖金+全勤只拿到4000出头,问公司什么原因?公司说5000是企业支出部分,不是实收,这5500包括五险一金等一切公司为员工的开销。去掉这些就剩3600多,加上奖金所以4000多,工作两年以后可以达到实际月收入五千。
我妹感觉被骗了,愤然辞职。有经验之后,在投简历之前都认真了解情况,发现外招虚高也很严重,有的是赤裸裸的虚标,有的是以企业报表薪资上限为值,有的是把奖金、提成的预测以及月全勤都年全勤都算进去……
总之实际估算了以下,实际收入基本上只能达到外招标称的七成左右。
至于有区间的那种,比如题主说的4000-6000,就按照最低值看就行了,基本上最高值就是上限,公司内同类岗位能达到的不多,而最低值都达不到也存在。
为什么一些企业的招聘信息写的是月薪4000-6000元,在电话里询问却变成了每月2600元的底薪呢?
很正常,在沿海,苏南地区,很多底薪在1800到2500之间,其他的都是加班费,星期天,节假日工作费用全部算上去5000到8000左右,在国内大部分县里,工资3000到6000,里面有不同的工种,普工8小时2500到3000,12小时,3500到6000,你不要以为像电视剧里白领往那一座,穿着潇洒,举止文雅,随便100万年薪起步,国内大部分员工都还是高不高,低不低的普通工人,更不要相信什么gdp,这样你给马云比也不过少十几个零,中国也就沿海,或者苏南条件好一点,工资高一点,像国内国营企业收入明显高于私企,不过那里只认文凭,大学生就业其实很多出来的工资也就3500左右,在很多企业,文化是一方面,更多需要是熟练工,和大师傅,我们公司就有一个30年工龄的退休大师傅,文盲,月工资6500,脱产,有问题才找他,没问题坐在办公室喝茶,玩玩电脑,还挂着车间副主任的头衔,但是人家精通数控维修,精通电工,啥证都没有。只有熟练掌握别人掌握不了的技术,你才有资格谈工资,其他的都可以好说。要不好好上学,要不18岁到28岁,下苦工学好技术,30岁过后,你就知道拿比别人高的工资,还能混个小领导。是多么惬意了,不要看过程多么辛苦,要的是结果,我就是这么苦过来的,上学不好好上课,结果学徒时候比孙子好不到哪里,要尊重师傅,上学时候老师被你打败了,工作时再不下苦工,那么35岁以后,你只有茫然看人家苦多多的钱,自己却还是普工。
为什么一些企业的招聘信息写的是月薪4000-6000元,在电话里询问却变成了每月2600元的底薪呢?
先说一句:您还别说,大部分员工就吃这一套!
我是一个HR,经过一个资深的猎头点拨后,我才真正觉醒,才明白为什么当年文员的工资都是不包吃住3800-4000元的时候,我们公司包吃包住,在招文员时写的3800元,居然都没几个人投简历呢!后来直接建议公司只提供食宿,但要收费,把住宿费用算成300元/人,一个月餐费收300元,然后招聘工资改成月工资4200元,不包吃不包住。居然有很多人投简历,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没为招聘文员发愁过!
于是我懵了:原来我们公司的文员一个月拿到手是3800元,不愁吃住;现在月工资4200元,扣除住宿餐费600元,一个月只拿到3600元,拿到手少了200元,为什么应聘者还那么多呢?是我不会算账,还是这些应聘者不会算账?
不玩这个套路的公司,估计连面试员工的机会都没有了!乍看是公司套路深,实际背后是多年来员工不动脑子、不思考造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只有20%的员工能够在企业里获得晋升,大部分员工是没有机会的!我在公司做了十几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不同的工厂公司的的同行交流也很多,这里用三个真是遇到的事情来说一说为什么公司喜欢这样做!真的是有很多员工喜欢吃这一套!最后一个是某公司的资深招聘人员告诉我的套路,如何精准地忽悠应聘者来面试!
招聘广告中工资的视觉冲击力,直接吸引到员工!如果写4000元,你可以考虑!如果写试用期三个月,按80%算只有3200元,恐怕你连面试都不会去!如果写4000-6000元,你看到6000元,马上来来兴趣,因为你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可能不会拿最低的4000元,结果你去来后,套路一样,试用期要么就是3200元或者4000元,转正后4500元,至于6000元,可能是你工作3-5年后才有可能拿到,不过到哪个时候,就是你该被辞退的时候来!
一个普工的招聘,就能看出很多人喜欢看表面,懒得算账!对一些朋友来说,要面子起了很大的作用,人家一问月工资多少?我月工资7000元,但从来不说实际拿到手多少钱,可能还没人家月工资5000元拿到手的多!
现如今的招聘广告,你最先看到的是什么?“综合工资达5000元以上”“综合收入可达7000元”,看起来非常有视觉冲击力!招聘效果非常好!
为什么?这里说句不太好听的话,因为大部分员工根本不愿意动脑子去算一算,一看到综合工资5000元,可达7000元,对员工来说更有吸引力,但几乎很少有员工考虑,这个7000元是怎么来的!自己拿到手有多少!
举例子说明,一个比较单纯的公司,招聘广告上就写了底薪2200元,每天加班3小时,包吃住,月休4天,那么实际上加上补贴奖金什么的,员工可以拿到5000元左右。而这家公司除了水电费,吃住都是全包,所以在没扣社保、水电费之前,员工的工资只有5000元。
另外一家玩套路的公司,直接就写月工资可达6000元以上,很多朋友一看,足足高了1000多元,那肯定选择这家公司。结果一进去才知道,月工资是有6000元,但包含住宿补贴800元,住外面就有,住公司就没有,餐费500元,在不在公司吃都要扣。因此在没扣社保、水电费之前,员工的工资只有4700元。
所以,现在不玩套路的公司,还真招不到人!因为大部分员工不会去算这个账,所以很多人才会被骗被忽悠!
一场销售岗位招聘会,看清楚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发财的命!记得当时我是在工厂工作,当时去招聘时,我左边和对面招聘摊位上的公司都在招国内销售业务员,我左边的这家公司,暂且称呼“甲公司”,对面的称呼“乙公司”。当年的背景是,在工厂里一线员工每天加班2-3小时,员工可以拿到3600元。
我左边的甲公司,我是非常清楚的,在行业内是排名前几位,都是自己研发的有专利产品,很少可替代品,并且是自己的工厂也就是他们公司的销售业务员,就算你不主动去找客户,人家客户都会主动找上门,因此做销售的业绩压力相对没有那么大,他们的招聘广告上写着试用期底薪2200元,转正后2500元,其他的就直写了“有销售业绩提成、出差补助”等大家都有的内容,并没有写综合工资拿多少!
而我们对面的乙公司,招聘广告写得非常牛,直接底薪3000元,外加丰厚的业绩提成、奖金、各类补贴,综合月收入可达8000元以上,看的我当时都想去应聘了!但我对这家公司也大概了解,是一个贸易类的公司,他们的产品在市面上,同类的产品有很多,也就是说要卖他们的产品,你得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找客户、去公关!
这个时候,两个小姑娘走过来,先到了甲公司的摊位前,问了问公司做什么产品的,然后有:“你们公司底薪2500元,一般业务员每月平均收入是多少呀?”甲公司的HR笑笑说:“销售就是靠自己努力,多努力才会多的!”其中一个小姑娘就说了:“这个我都知道,但2500元,怎么在深圳活啊,连工厂工人都能拿大3500以上。”于是头也不回地走了!这时甲公司的HR和我闲聊到:“实际上我们公司对销售岗位不是很缺,说白了大部分都是客户自己找上门,只不过现有的销售人员太忙了,去我们那做销售,一去就有现成的客户让你跟,也就是说你一个客户找不到,一个月加上跟单的奖金,也有5000元了,如果你自己能有独立的客户,轻松拿到7000元,一些老的业务员,手里有多个大客户的,每月根本就没什么压力,就能拿到10000元左右,甚至更高。所以,我们招人的时候,一看到这种只看底薪低,根本就不看公司行业地位、实际情况的,一般都懒得理!”这个时候,我相信甲公司说的话,那么一个出来找销售工作的人,如果连一家公司都调查不清楚,怎么能做得好呢?
然后戏剧化的一幕来了,这两个小姑娘又走到了对面乙公司面前,乙公司的HR连忙笑面如花地和他们解释,只听到:“我们公司一进去就是底薪3000元,没问题的,一般的销售员每月都能拿到6000多元,稍微努力下就能拿到8000多元,还有的月入过万了!我们公司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和晋升体系!我们不看学历只看能力!”巴拉巴拉一大堆!结果不用想,这两个小姑娘高高兴兴了拿了面试通知单,准备去面试了!
这时候,甲公司的HR又和我说道:“我们公司之前有一个销售员辞职后去这家公司做了2个月就没做了,什么底薪3000元,实际上完不成基础业绩,只能拿1800元,人家入职时根本就不告诉你,等第一个发工资你才会知道。而且人家公司是那种打鸡血式的培训,根本就不尊重员工,对于没完成业绩的员工,采用各种有辱人格的方式。而且他们公司业务员只要做熟了,很多都是飞单,接了单后直接自己做,哪里会给新人跟单!而且还玩套路抢新人的单,他们公司除了那两个老业务,其他人月工资能拿到4000元就很不错了!你说一个新人过去前三个月能拿到什么单?他们公司的业务除了几个老业务,其他的一年要换两个来回!”
一个资深HR发布招聘广告时的套路,他对应聘者的心里把握得太准了!如果是一些知名企业大公司,那么本身都不需要玩这些套路,因为他们有实力。其实最喜欢玩的就是那种中小企业,还没有名气,公司的工资水平也没有什么竞争力!那么公司的招聘人员就要挖掘出来!
比如招聘一个文员,比如周边大部分公司的工资是4000元,少部分是3800元,少部分是4200元,个别高的能高5000元。而这家公司给出的工资最多就是4000元,那么公司发布招聘广告时,肯定不能直接写4000元,因为这样如果应聘者的工资本来就是3800-4000元了,可能他们连简历都不会投,他们肯定会去投4200元甚至更高的。
这个资深HR说招聘广告上的薪资应该是3800-5000元!于是我质疑,如果人家来了你给不到4500以上怎么办,不怕应聘者骂你吗?他笑着说:“你傻啊,这样一写,人家看到最高5000元,那么期望薪资3800元-4000元的肯定就积极投简历了,因为能看到工资还有1000元的增长空间,当然也会有一些期望工资4200-5000元之间的人投简历,对于这部分人我可以直接不约他们来面试就行了,但这样一做就能带动期望工资是3800-4000元的应聘者投简历了,这样公司才有机会呀!”
我接着问到:“那人家来你公司面试后,发现公司的文员岗位最高就是4200元怎么办?”他接着说到:“画大饼呀,告诉他们,我们每年都有加薪计划,优秀的员工还能多次加薪,就能留住他们了!至于什么时候加薪,能不能加薪,公司具有主动权了!”他又接着说到:“如果公司的规模一直发展不起来,那么等一年后,那就不加薪,这个时候,要么就是习惯了继续做,要么这个人辞职走人,我们在继续招,如果公司规模发展起来了,那么这个人工作能力强的话,就可以加薪,如果能力不强,就不加薪等他走人然后在用高一点的薪资招能力强的!”
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我们公司包吃包住,在招文员时写的3800元,都没几个人投简历呢!我把住宿费用算500元,一个餐费写400元,然后写成月工资4700元,然后不包吃不包住,结果招聘如此轻松!
大家认为,这是公司原因还是员工的原因造成的呢?
为什么一些企业的招聘信息写的是月薪4000-6000元,在电话里询问却变成了每月2600元的底薪呢?
这种情况,多数出现在小公司,他们在刻意混淆“可能达到的实际收入”和“底薪”之间的区别。
为什么这样做?两个核心原因。
一、只是打个广告,本来就不想给那么多钱本来就是没名气的小公司,投简历的人就不会多,如果薪水不稍微标得高一点,就更少了。
我创业第一年时,也做过市场调研,标出的薪资比市场平均高1000(我是最终兑现了的),但即便是这样,最初投简历的也并不多,而在通过简历筛选后,我通知他们来面试,最后也顶多只有三成人来。
这就是没名气的小公司招人的现状。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自然是进一步提升待遇啊。
有人可能会问,这样即便吸引了应聘者前来面试,你又不可能真给这个待遇,那不是一样谈崩?
通常情况下,面试官或老板会以以下说辞忽悠你:
“我们说的是月入4000-6000,其中无责任底薪2000,其他都是浮动奖金,你要业绩好,没准可能更高哦!”
但奖金标准,是公司单方面订的,或许这个根本不切合实际,初入职场的你,无论如何都完不成。
根本上,他们就是借此打个广告,以低价招人,从没打算过给你高薪。
二、低底薪+高提成,强制转嫁公司风险这种情况比上述略好,老板和公司或许是愿意给钱的,但前提是建立在你先拿出高额回报的基础上。
比如,你属于“带资进组”,本身有很强的资源渠道。
我朋友小玉曾去一家小公司应聘服务总监,对方在招聘网站上标的薪资是2万左右。结果面试时,对方告诉小玉,只有3000底薪,其余的都靠提成。
小玉按照公司提成标准算了一下,要拿到2万每月,自己需要为公司带来170万的销售收入,而公司在那个领域根本没有任何渠道,全要靠她自己去新开拓。
小玉生气地表示,我是服务总监,又不是销售,凭什么要和他们销售一起被捆绑?
像这种情况,就是公司将人力成本基本转嫁到员工身上,甚至指着员工为公司拓展市场。如果拉不到业务,公司也仅需支付较少的代价。
三、如何在去面试前,就辨别出不靠谱的公司?
那么,新人如何在面试前,就能判别出这样不靠谱的公司?
通常,可以从以下这几方面进行判断:
1.看薪资描述。如果是明确说明基本工资多少,奖金绩效多少的,自然没问题,但如果含糊其辞的,一定至少打个电话先做了解。
2.看公司网站。虽然有网站也并不能说明这一定是家靠谱的公司,但如果连网站都没有,那大概率处在创业初期,公司业务刚起步或没起步,现金流一般比较吃紧,忽悠的可能性更大。
3.看面试官回应。如果手上暂时没有好offer,还是决定去看看,一定要在面试尾声时问清楚待遇情况,如果对方语焉不详,或者各种画饼,那多数情况下,还是不要去了。
欢迎关注@焱公子,十年500强,专注写职场,每天与你分享职场干货与成长心得。为什么一些企业的招聘信息写的是月薪4000-6000元,在电话里询问却变成了每月2600元的底薪呢?
我做企业高管近10年,招人也招了近10年,接下来,我以站在公司的角色来回答你这个问题,解答你的迷茫并给你提供一些建议。
作为企业,想招到合适的人真的不容易,一般的企业只能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所以公司人力资源部,肩负着既要降低前期人员流失的成本,又要实现大量招人,从中为公司选到合适人才的双重目的。
所以很多公司采取把工资标高一点,这样才能更多吸引到人来面试,而实际没那么高,也是为了降低前期人员流失的成本。
关于这一块,我的经验是,一般销售类岗位工资标的都比较高,因把提成都算进去了。
而非销售类岗位,标的工资和实际的不会差距太大,如果差距太大,你也不用面试了,这种不靠谱的公司也活不长久。
相比去计较开始到底给多少底薪这件事,我想给你更长远的建议,因为这关乎到你未来整个职场的发展,我罗列了三点建议,希望能帮助到你:
建议一、如果想赚钱,不要选择没有压力和挑战的工作。太舒适的工作都赚不到钱,比如前台、文员、行政等等,想以后赚钱,就要往销售和技术方向靠拢,因为销售可以让你的人脉网越来越大,而技术是让你的水平越来越高,所以这两个方向只要你努力,就会随着时间而升值,而其他岗位不会!
建议二、行业很重要,选行业大于选公司。不同行业平均收入差距很大,我前几年所在的公司(金融业)月薪拿1万的都感觉自己不好意思说,而有的行业,感觉能拿8000就高的不得了,所以底薪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行业有没有前景。
我2012年刚入职时底薪2000元,1年后涨到了14000元,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行业选对了。
建议三、找工作之前,先想清楚自己未来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给自己做了规划的人生才不会被别人规划,你要知道自己通过这家公司要获得什么,要学习到什么,好为以后自己的发展铺路做准备,不要学大部分人,什么都没想清楚就干了,最后越干越迷茫。
以上三点建议,是我亲自经历并深深体会到的,希望对你有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