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和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在一起工作很常见,这样来看高学历的名校生“亏”了吗?

985和普校生在一起工作,不是985亏了,而是普校生亏了。因为985顶着光环,机会多一些,资源多一些,关注多一点,领导还会“忍让”多一点(担心别人说嫉贤妒能)。有的公司还有“歧视”措施,985毕业生比普通生起薪高1000元。怎么说985吃亏了呢?

在传统行业里,985名校生成长进步,并不占优势。

我所在的大型公司,中层管理人员队伍中,985的比例并不高,相反,重点普通本科的人比例最大,高达80%。985的毕业生,往往在“心理不平衡和后悔纠结”中落后了。

举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三年前,我们招了100人,其中清北10人。我们高兴的不得了。清北的居然屈尊看上我们传统行业,清北毕业生在大家印象中,不是高科技,就是金融投资,最次也是互联网。到传统和相对低薪的企业里,相对比较少。

我们公司的“优待”清北的,一是先轮岗三个月,直接安排在集团总部部门,二是起薪高1000元,三是直接列入培养梯队计划。也就是说,他们提前两年进行集团总部管理层。那些普通学生,都是到基层一线工作两三年,再进行遴选进总部的。

公司管理层应该是仁至义尽了,本意是拴心留人,希望清北毕业生能够长期在公司发展。可惜的,尽管我们公司给他们的工资不算低,有宿舍,有食堂,有关心,有福利。但是他们还是攀比那些金融、科技、互联网公司同学的薪酬。动不动就说人家年薪百万,让我们老总听了很不舒服。你们刚才来几天,就攀比高管工资了?

后来,高管层对这批人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事实证明,他们不够踏实,可能是因为觉得屈才了,个个恨不能直接当中层,年薪要向总经理看齐。

三年,主动辞职五个。三年后,普通本科生成长很快,业务能力超越了他们,让清北生不爽,认为公司不够重视他们。公司还怎么重视,恨不能捧在手心里了。后来又赌气辞职2人,剩下3人。目前看,发展也不够好。

作为HR,分析内在原因:

第一,公司是高度重视名校生的,毕竟可以给公司队伍结构带来优化,在市场上也能提升公司形象。实事求是地讲,公司重视他们、优待他们,是真心实意的。甚至有点“哄”着名校生了。

第二,这两年就业形势严峻,名校生开始也是本着高薪行业去的,只是进不去,无奈“降级”到传统行业。从一开始,就是不甘心的。心态上不情不愿的。而且不掩饰地挂在脸上,让公司员工看了不舒服,影响了他们的第一印象。

第三,期望值过高,公司满足不了,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他们不与公司同事比,专门和他们的名校同学比,传统行业的薪酬水平和提职的效率,不可能与高薪企业相比。他们误认为公司没有充分尊重他们,实际上,公司高管还气得不得了,认为他们得寸进尺。

第四,他们心思没有沉到本职工作上。他们来就是被动性的选择,到我公司就业也是过渡性的,并不想专心在公司发展。所以,起点不扎实,影响了后续发展。

第五,普通本科生相对就比较踏实,也不和名校生攀比,按照公司规定,纷纷都基层做起。那些重点本科生,往往比普通本科生要成长快一点,这是因为他们智商稍微高一点,学习能力强一点,再加上他们能塌下身子工作,成长必然快一些。

事实证明,普通学生中很多发展的比名校生还好。市场和实践,才是践行学历和能力的唯一标准。

985和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在一起工作很常见,这样来看高学历的名校生“亏”了吗?

谢邀。

学历高并不代表能力高,这个定律已经在很多人身上体现过了,这里自不用多说,所以是否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不单单取决于你的学历、毕业院校和专业,个人综合能力、情商、智商、工作态度、机遇、工作经验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决定的因素。

但是,如果在其他情况相同或者类似的时候,一个是普通大学、一个是985类院校,那一般来说领导都会比较在意或者会优先栽培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记住前提,是其他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还有一点,你需要了解,虽然刚毕业的时候,确实会出现不同学校级别的毕业生一起就业,但是五年之后呢、十年之后呢,不可否认的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那些学生成为业务骨干,走上人生巅峰的比例要高于普通学校毕业生,看清楚,是比例。除此之外,虽然在一起工作,但是不同人负责的工作内容也是不一样的,薪金待遇也会有不同,还有一点就是晋升空间和机会也会存在着差异。所以不要看一时,职场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最后再说一点,如果你是名校毕业生,和普校毕业生一起工作,或者是类似职位,那是不是你也应该好好琢磨下,是不是你除了学历之外,有哪些地方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呢。如果你是普校生,有名牌专业跟你一起工作,那你可不应该觉得亏,因为你一定是在其他方面更占优势,毕竟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领导选人都是有理由和目的的。

如果大家觉得对你有帮助,请点个赞,也欢迎评论区提问

点击头像关注我,查看更多专业考研回答,总有跟你情况相近的

你的转发,我的10w+

我是张雪峰,一个让学习变得更快乐的考研老师

985和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在一起工作很常见,这样来看高学历的名校生“亏”了吗?

985毕业生,和普通学校毕业生,一起工作,真的吃亏了吗?

这个问题,在很多人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都深以为然。尤其是名校生投简历的时候,非顶尖公司不去,非五百强不投,总觉得在那些不设置学历门槛的地方一起工作好像就跌了自己的身价。

可事实上,职场上并不是这个道理。

01 你的能力,比你的学历更能为你背书

当我们第一次找工作的时候,很少会有人来问你高中的事迹;当我们第一次跳槽的时候,也不再会有人关心你的大学到底如何度过。

因为一旦踏上工作岗位,就有比你的学历更能证明你能力的东西:工作经历。

四大是出了名的对应届毕业生学校和专业不设障碍的工作单位。

我当时就有遇见过一些眼高手低的国内顶尖四校毕业生每天工作都漫不经心,不到半年就匆匆离开,也见过二本出身但工作勤勤恳恳,所有的工作都能很靠谱地完成,然后每年考评都能拿组内的最高分。

所以踏上职场后,大家要做的是打磨自己的工作能力,而不是执念于过去的学历。

02名校的毕业证,不该是最后的荣光

我还记得,当年自己上大学的新生开学典礼时,校长致辞时说过一句话,现在每一个人都觉得拿到了这张录取通知书时自己的人生巅峰,但希望大家在四年后毕业的时候,你能够拥有比毕业证更值得骄傲的东西。

可事实上,很多985毕业生的确会自以为自己手握资本,混毕业后发现自己到了职场依旧只有这张毕业证值得吹嘘,却没有能够匹配上这张毕业证的能力。

我倒觉得,如果是这种情况,985毕业生和普通学校毕业生一起工作还是“赚”了。

让你看清职场上竞争的激烈和在这个社会生存下来的残酷,然后拿出自己当年自己高考的决心,找到重新奋斗的动力。

03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

我有个朋友,毕业于全国最顶尖的几所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当时毕业后手握的offer可以算得上是琳琅满目,有外资企业,有互联网公司,还有大民企的研发部门。但是后来他却选择去了一家不论从公司规模还是薪资待遇上都没什么优势的国企。

我们当时都很不解,觉得他浪费了自己的学历优势。

后来他刚进入这家单位,就因为出众的专业能力获得了领导的赏识。几次抢修和紧急技术任务,他都参加并得到了好评。

之后一路升职也畅通无阻,没多久已经算是个小领导了。

他靠的是他的学历吗?是,但不完全是,最重要的还是靠实力说话。

毕竟一个有实力的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嗨,我是蟹肉,曾就职于五百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外资律所,希望和你一起分享职场体验,实现共同成长。

985和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在一起工作很常见,这样来看高学历的名校生“亏”了吗?

有这种想法的人,大多数在现实生活中栽个大跟头。985211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有的人总是觉得跟别人在一起自己高人一等,这种奴才的心态其实是彻底的自卑。 上班一定要学会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上帝为你打开一扇门,一定会为你关上其他的窗,相反其他人也是这样子。所以你以为你自己很擅长的地方,其实人家也有自己的长处。在一起共事一定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而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这样吃亏的日子在后面。

985和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在一起工作很常见,这样来看高学历的名校生“亏”了吗?

没什么亏不亏的,高分低能的也很常见。“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很多名校高材生,博士进入社会并没有多大的待见。毕竟企业是要追求利润的,很多工作还是普通大学毕业生做的好,专科生做的好,乃至农民工做得好。

大学和工作还是挺脱节的,名校不名校不是很重要,很多单位要的踏实干活的就好。不然容易发牢骚:“面试造火箭,工作拧螺丝”。企业好不容易培养一个人才,又容易跑掉。再说,对于企业的工作岗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形成套帽效应,太优秀了,反而受到排挤和打压。没有哪个领导愿意培养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我在大型国企,私企工作,看到很多名牌大学生,硕士甚至博士都是非常困难的存在。在学习上,你确实非常优秀,高傲的存在。可是,一进入工作,你没有经验,没有人脉,没有贡献,很容易边缘化。

吃亏是很正常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有的大学生非常能干,又能吃苦,处理问题及时准确,而有的大学生工作在混,学艺不精,处理问题不佳,经常造成严重的损失,结果机会来了,领导还是提升他。这是我遇到的真实事情,想想也是可笑,那又怎样?社会总是在曲折中前进,并不是以最基本的方式发展。想想那么多高考状元却不能成为行业精英,岂不吃亏太多了。

既然这样优秀,多吃点亏又怎么样?命里无时莫强求啊。毕竟再优秀,没有资源,没有人脉,也难以左右他人,改变社会。学学韩信,待到功成名时,发现没啥吃亏了。

所以,不管学历有多高,学习有多优秀,统统忘掉,把自己看成普通人,专心努力工作,十年、二十年以后相信就会有你的机会。是的,没有机会,所有的优秀将无处可用。不要着急,不怕吃亏,是金子总会发亮的!

985和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在一起工作很常见,这样来看高学历的名校生“亏”了吗?

学历决定下限…能力决定上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