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说:“选择了老师,就是选择了奉献与清贫”,这句话对吗?

这样的言论害死人,希望以后不要再提了,一是没有任何职业应该清贫的,二是现实中教师群体也不是这个状态,有些老师值得尊敬,有些老师不配这句话。这位校长的观念,还停留在陈旧的传统里,首先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不是别人,而是这位校长。如果这位校长在实践中这么做,害了教师队伍,更毁了教育事业,吃亏的是孩子们。另外还想问问这位校长,你作为校长,你选择了什么?

第一,在许多国家,教师是值得尊敬的职业,甚至是高薪高地位的职业。我们这里,虽然教师被冠以灵魂工程师的高尚称号,但没有得到灵魂上的尊敬。 前不久有一个号召,让教师的收入不低于公务员。这句话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保护教育利益的,但是实操性呢,不低于公务员,怎么操作?还有,不低于就达标了吗?如果教师群体得不到收入上的保障,号召教师甘于贫穷,鼓励教师要奉献。教师也是人,靠奉献撑不起巨大的教育事业,靠贫穷也无法引领教育事业超越先进水平。

第二,教师群体里,有些老师值得尊敬,有些老师也配不上这句话。不是黑教师队伍,教师队伍里的“市场文化”,已经让广大家长们怨恨很深了吧。不用展开说,大家都知道,有些教师变相向学生家长索要钱物,有些教师推销一些学习资料,有些教师课上不教、家里教,有些教师办课外辅导班,有些教师挂着编制去私立学校“奉献”。所以,有些教师收入并不低,甚至是当地的高收入群体,不想拉仇恨就不举例了。

第三,这位校长在教师队伍里这么宣讲,自己做的又如何呢?不管是幼儿园、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校长,在当地都是比较牛的大人物。校长的待遇和福利本来就比老师高,校长还有各种隐形收入,怎么教育教师要甘于奉献、甘于清贫了?要么你和老师们一起奉献,要么你带领教师一起办好学校,想办法给教师提高收入。

最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国家最伟大的事业,关乎国家发展和命运。教师是崇高的职业,崇高,并不意味着奉献和清贫。给教师合理的待遇,不准教师搞什么创收,让他们集中精力搞好本职,对国家对孩子对所有家长都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好事。

校长说:“选择了老师,就是选择了奉献与清贫”,这句话对吗?

这种话若是当权者言,就是渎职。保障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是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政府职责。

这种话若是师范院校的教授学者、教育局、校长等教育管理者说的,就是催眠,忽悠,昧良心!

这种话若是社会、家长,甚至学生说的,就是堕落愚昧。

这种话若是教师自己说的,那只有一种情况,教书教傻了。

~~~~~~~~

很多人分不清“你我”,而很多话是分“你我”的。

例如:安贫乐道。潜意思是,我要安贫乐道,我愿意安贫乐道。如果你对别人说:你要安贫乐道。就是有病!

同理,选择教师就选择清贫,潜意思是:我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清贫。既然咱干了这一行就爱这一行,国家社会给了咱保障给了咱荣誉,咱就别计较那么多了。这个老师自己可以说。

同样的话,如果换成“你”。你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清贫。既然你干了这一行就要爱这一行,国家社会给了你保障给了你荣誉,你就别计较那么多了。这TM肯定是智障!

校长说:“选择了老师,就是选择了奉献与清贫”,这句话对吗?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看到这个问题,我犹豫再三。现在已有三千多人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能够给出一个令大家满意的回答吗?我想用一个语言类小品中的句式,向提出问题的老师发问,“你是叫我答对呢,还是叫我答不对呢?”

我是一个上世纪六十年代参加教育工作的退休老教师。那个年代国家是“一穷二白”,沒有多少钱投资教育。但是,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急需大批具有文化科学知识的有用人材。而广大工人和农民百分之九十是文盲,是连他们自已的名子都不认识的“睁眼瞎”。广大劳动人民,渴望在文化教育方面打个翻身仗。这时,政府号召全民办教育,全民办学校,并且强调“有条件得上,没有条件也得上”的要求。大批“半耕半读”、“半工半读”的学校应运而生。师资呢,就是曾经是农村学校主力军的民办教师。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一个民办老师曾用伍分钱办起了一所学校,被登上当时的报纸。这些老师的收入,就是生产队给记一个农民的工分,外加政府发给的每月二元人民币的津贴。他们白天给学生上课,夜里教农民夜校,工作十分繁忙辛苦。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坚守呢?一是乡亲们渴望文化上翻身而对他们的期待,二是国家对人材的需要而委托给他们的责任。一句话说完,就是为了奉献而甘守清贫。

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是,校长的说法是对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現在,我国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国家在一步步走向富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在全国人民步入小康生活的形势下,要求教师只讲奉献,甘守清贫是不合时宜的。不管房价如何暴长,我们的老师也应该买得起房,买得起車。无论如何也必须让我们的老师能够安其居、乐其业。曾有名人说,一个国家的富强,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这是至理名言!只有我们学校的老师能够保证充足的人材供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尽快实现!

所以,为使教师成为人们羡慕的的职业,国家将会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以吸引优秀人材进入教师队伍。老师们将成为告别清贫、走向富足、并且乐于奉献的人。

从这种意义上说,那位校长的说法是错误的。

校长说:“选择了老师,就是选择了奉献与清贫”,这句话对吗?

校长的这句话不能完全赞同,只赞同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奉献,不敢苟同清贫。

这让我想起我们读初三时的班主任,他老家就在学校附近,每天上完课后,还要回家种庄稼,由于长年操劳过度,累垮了身体,在初三下的一节数学课上,老师讲着讲着就倒地了,同学们迅速将老师扶起,并通知了学校领导,很快就将老师送往了医院,进医院确诊,班主任是由于脑溢血引起倒的,所幸没有生命危险。

在生病住院期间,他时刻想着班上的学生的学习,学校领导也组织了班上同学前往医院看望老师,老师看到同学们时,很激动,并给医院提出提前出院的要求,医生建议班主任在医院多修养两周,班主任担心学生的学习,想尽快重回课堂,医生再三劝告,班主任还是提前出院了,从回到讲台,直到我们初中毕业。当我们读高二时,听同学说我们班主任已经瘫痪了。班主任把他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学生,这样的老师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

老师将青春和爱心庆倾注了学生,正如蜡烛一样,照亮了学生前进的路,而自己化作一团白烟,消失在空中,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老师,甘为人梯,正是教师奉献精神的体现。作为老师为什么要清平一生?老师是普通人,不是神,需要养家糊口,也需要教育子女和赡养父母,老师更不是富二代。难道老师不该追求财富吗?只要合理合法,任何人追求财富都没有错。

校长说:“选择了老师,就是选择了奉献与清贫”,这句话对吗?

选择了老师

就是选择了奉献和清贫。对错不说,我将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我的老父亲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已经去世了二十一年,六十四岁,就因肺癌而离我们而去,四十多年的教龄,高级教师,兢兢业业,将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耐得住了清贫,因为家中姐弟两人,还有一个小叔与我们在一块生活,家中唯有老父亲自己养家糊口,靠他自己的工资度日,七八十年代,工资低,几十块钱,到了改革开放年代,日子有了好转,老父亲为人厚道,做事老实,一个教书育人的知识分子,没有私心杂念,一心一意教书,家贫没有埋怨,住的老房子修了再修,邻居家的房子翻盖了,我家依然住到我结了婚三年后,才盖了新瓦房。

象我父亲这样的老教师,也都差不多。都是选择了教师职业,也同样守住了自己家庭清贫的窘迫。但是依然生活的安分守己乐观。因为自己无愧于心,曾经荣获省市区优秀教师的荣誉,同时教育的学生走到了各个领域。这一切我们能理解一个执着教育事业的人,如此朴实让我怀念我的老父亲。懂得了人不仅仅为自己而活着,

由此联想,做到守住清贫,奉献教育,多么不容易。我骄傲的说,我老父亲做到了。

校长说:“选择了老师,就是选择了奉献与清贫”,这句话对吗?

校长这句话,说对,绝对正确!说错,大错特错!

“选择了老师,就是现在了奉献和清贫”,如果校长是在陈述教师的工作状况和生活状况,确实反映了客观事实。

教师的工作状态难道不是这样的吗?每天,上下班都没见过太阳,上班,太阳还没出来,下班,太阳早已落山。每天,上课、辅导、批改作业、组织活动、做各种闲杂事体,苦口婆心,一心都想学生好。这不是奉献,你能说是什么呢?

同样,教师的生活状态不也是这样的吗?好多地方,教师法规定的工资标准迟迟没有落实,15年教龄2600元工资,险些连自己都养不活,在当今的经济条件下,还不够清贫吗?

所以说,校长的话,如果是陈述一种事实,是没有任何错误的。但是,如果校长的话,是对老师的要求,那就大错特错了。

选择奉献,并不等于选择清贫,奉献和清贫并不是一对孪生姐妹。选择了老师,确实选择了奉献,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教育事业。做了老师的人,绝大多数是这样做的。

但是,改革开放40年了,国家把扶贫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来抓,就是要让所有人都享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让每一个人都过着有尊严的有质量的生活,教师,当然也不能例外!

教师有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权利,有权要求政府按照法律标准落实待遇,有权在工作之余,从事不违反法律和行业规定的兼职取得报酬。要求教师选择清贫,不过是一种落后于时代的陈词滥调,不过是一种对己宽责人严的双重标准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