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说感觉到莫言在一夜之间被推下神坛?

一群红眼病的跳梁小丑说“莫言被推下了神坛”,莫言都笑了,“我尿这个神坛吗”?人家莫言都没说自己上了神坛,你们在那里瞎操心。莫言得奖之后,非常淡然,人家肯本没尿这个所谓的神坛。许多人说莫言得诺贝尔奖是因为丑化了国人、符合外国人的口味。就冲你们这群“见不得人好”的跳梁小丑的嘴脸,本来你们就丑,还不让人家写了?

有些国人真是奇怪,外国人不给中国人评奖,骂人家歧视中国人;人家给中国人评奖,骂得奖的中国人不配得奖。人家诺贝尔评选委员会听你们的?你们咋不上天呢?中国古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抹黑莫言的估计是一群小文人,不服气呗,羡慕嫉妒恨呗,几个苍蝇嗡嗡叫,对莫言来说不足挂齿。

这些人说“莫言的小说不好看,我们不看”。你们不看,凭什么骂人家写得不好。许多文学艺术,本来就是小众文化。大家都看,都喜欢的,那是通俗歌曲,那是流行文化。隽永的文学艺术,有一些是脍炙人口的诗词,有一些也是晦涩难懂的大部头(比如莫言,比如国外的某某夫人),不能因为你看不懂、或者你不喜欢看,就否则人家的艺术成就,要怪就怪你的审美不够吧。

莫言的获奖小说,用的多是荒诞魔幻写作手法,当然写了许多大染缸的丑陋的一面。文学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照你们的观点,丑化了部分国人就不能写了,那不是样板戏的年代了吧。文学艺术不都是阳春白雪,还有下里巴人;有歌功颂德,也有抨击现实;有赞美的,也有批判的。再说,在底层社会,有美的一面,也有人性丑恶的一面。写出丑陋的一面,惊醒世人,有什么不对?

诺贝尔奖,全世界公认,评委们以西方为主,东方人获奖偏少,是因为东方人文学艺术本身融入西方社会就少,认同感弱于西方作品。我们既不要把诺奖捧到天上去,也不要踩在泥地里。实事求是、客观务实地认识诺奖就好。类似的,还有一个奥斯卡奖。我们国人得到的也少,这里面,我们不必妄自菲薄,西方人不太认同东方文化,也是客观规律。

有本事你们也出钱建立一个世界大奖,评委以国人为主,西方得奖的也会少。所以,我们既要重视诺贝尔、奥斯卡奖,也不要妄自菲薄。因为这种奖是世界公认的,我们尽量去争取,得到了毕竟也是世界级的荣耀,但也清醒地看到东方文化处于弱势地位,得不到也不要自怜自艾。你们看看,就算没有诺贝尔、奥斯卡,我们文学影视市场照样繁花似锦。

最后,用莫言自己的诗句结束吧:手指却把香烟给了嘴唇,香烟亲吻着嘴唇,内心却给了肺,肺以为得到了香烟的真心,却不知伤害了自己!

为什么有些人说感觉到莫言在一夜之间被推下神坛?

中国的文坛上从来没有神坛,哪有神坛上的莫言?他那低俗阴暗猥锁的作品,在中国文坛上,充其量属三流作品,这是莫言在中国文坛上货真价值的位置,这个定位是合适的,莫言不应当感到委屈。如果有人认为在下是在攻击莫言,那就请把莫言的作品与鲁迅,茅盾,巴金,曹愚,老舍,沈丛文,金庸……等人的作品拿来比一比,高下立见,莫言的作品该属几等一目了然。仅凭西方人抱着某种不可告人的动机,发一个诺奖就把莫言推上中国文学神坛?未免太低估国人的判断力了。

为什么有些人说感觉到莫言在一夜之间被推下神坛?

我研究中国历史,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几千年,只有毛主席为人民打天下,才真正改变了历史。自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任人宰割,割土赔款,受尽屈辱。清末民初,保皇党、革命党、这个党、那个党,各种党,都在中国大舞台表演过。维新论、立宪论、三民主义,各种理论,都在中国实践过。但无一成功,都救不了中国。最后只有社会主义救中国。只有毛主席领导人民打天下,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才使中国从一百多年的屈辱状态走出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真正的大国强国。

为什么有些人说感觉到莫言在一夜之间被推下神坛?

莫言从来就没有上过神坛!大家在百度中找到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看一下,再看一下《蛙》等垃圾文字,就明白他是什么人了。相当多中国人看不起他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有些人说感觉到莫言在一夜之间被推下神坛?

1.“神坛”?诺贝尔文学奖是神坛吗?我认为,诺奖除了科技方面的奖项,什么和平奖,文学奖,无不带有西方偏见和政治倾向。如果说诺奖是神坛,那也是西方的神坛。如发动战争的美国总统得了诺贝尔和平奖,那才是真正走上了“神坛”。

2.莫言就从未走上从神坛,因此就沒有“一夜之间被推下神坛”之说。若论当今小说家,我认为与莫言齐名的有好多个,认为比莫言强的也有。有人将莫言与鲁迅先生比,这是无知。对此,莫言也有自知之明。

3.我虽然并不喜欢莫言作品,但是却佩服莫言先生。一位只读过小学的人,能写出轰动世人,或者说让世人争论的作品,很了不起。无论怎样评价他和他的作品,都证明他和他的作品是有价值的。至少我和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这点。

为什么有些人说感觉到莫言在一夜之间被推下神坛?

莫言从为国争光的“英雄”落到备受质疑的境地,有三重原因。

第一,其作品所描述的内容被人有意曲解,误导大众

诺贝尔文学奖评定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只颁给反体制的作品。此奖项历来得主的作品都多少带着一些反对其描述时代的体制,不论中西方都是如此。

莫言的作品符合条件,其所反对的正是其书中所描述时代的体制问题。

按理来讲,曾经有机会被诺奖提名的作家,其作品都和莫言差不多,比如巴金对自我的剖析,以及鲁迅对当时国民劣根性的揭露,这两位文豪都曾有机会获得诺奖提名,只是因为他们本人的拒绝才作罢。而2000年法籍华人高行健《灵山》摘得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其小说也是反映的个体人是否能脱离整体而存在的主题。

那么,鲁迅、巴金等人并没有受到当下人的反感,为什么莫言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家的中国公民就会被如此反对呢?

其原因就在于,当下的国人误解了莫言作品的时代。莫言在其作品中所反对的体制正是那个已经被我们推翻的旧体制,而不是我们时下所应用的体制。正是由于旧体制的黑暗,所以我们才会去推倒他们,莫言的作品只是把这个旧体制的黑暗放大了而已。

从根本来看,莫言并没有错,只是现在的读者误将其作品的时代当作了我们如今生活的社会而已。所以会感觉莫言就在丑化中国人,其实这是一种人云亦云的偏见。

第二,其作品风格不能被中国社会接受

莫言的创作风格一般认为属于魔幻现实主义,该领域最出名的大概就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其实这种风格都属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有时候也被称为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这些作品对普通读者来说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即读不懂。

很多比较荒诞的写法都属于这一领域,有点像书法中射墨大师一类人物的感觉。这种文学自来标榜着揭露人深层次的心理扭曲,并且认为只有作家很敏锐的感思才能发现。有点像皇帝的新衣。

这种风潮在国外很盛行,蔓延了很多领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左右传入中国,影响了很多中国作家,并形成了极多派系。莫言就是其中受影响较深的一批人,除他之外,还有马原、残雪等人,都是一直坚持这种风格的中国作家。

然而,以中国的文化传统来看,社会不存在这种潮流生长的土壤,所以这些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只是在作家群体当中还有点反响,并出现了很多创作理念的争端,直接导致文坛开始分化。

所以,莫言这种风格不能被国人理解,这是正常的事情,也是造成国人和作者隔阂的原因所在。

第三,其作者形象塑造很失败

莫言没有很好地去塑造自身的形象,可能以他的想法来看,并不是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误解。所谓“人红是非多”这句话不假,其最开始摘得诺奖确实是一种给国人扬眉吐气的感觉,但夸得人多了,自然就会有人来贬低。

真的看不惯也好,还是只是为了与众不同哗众取宠也罢,反正关于莫言的负面信息一时间多了起来。毕竟“容人之好”要比“容人之恶”难得多,这是人之常情。

而莫言对此没有任何回应,也没有其他人来针对此种事情进行辩驳,这就使得这潭水越来越浑,以致于现在不能再恢复的程度。很多人断章取义,偷换时代背景,以此来挖苦、“揭露”莫言丑化国人的事端,这就让他从为国争光变为了揭疤卖丑,一夜之间被拉下神坛。

而去年莫言状告某公司用其肖像虚假代言的宣判被公示,一时间竟然出现了莫言是为了“金钱”而打官司的声音,实在是可笑可叹。但从这一事件也能看出,合法合理的权利维护也能出现歪曲议论,其作者形象实在是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总而言之,就是莫言自身风格不能被人接受,又被有心人为博名利而加以诋毁利用,再加上其自身也不太注重别人的负面评价,没有及时地维护自身形象,才导致了被拉下神坛的现象发生。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