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三名中学生好心扶老人反被讹10万,报警后查看监控后还清白!你怎么看老人失德?

讲一个亲身经历吧,恨死碰瓷的了。以前,TJ外环线,那是“碰瓷”的天堂。那里常年活跃了一批碰瓷者,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了吧。第一次遇到碰瓷的,完全不知道这是碰瓷。我开车送朋友有急事路过外环线。在停车等红绿灯的时候,行人匆匆而过,有人摸了一下我的倒车镜。

我开出几百米,有车截住我,说我的车启动时,倒车镜刮伤行人的手了。我和朋友都懵了。一堆路人围过来要讨说法(现在明白那是一伙人),要么送医院检查,要么给点钱,因为朋友有急事,我们息事你人,给了几百元。那时候,不知道这叫碰瓷。

送完朋友回来,我没长记性,又原路路过外环线。我一直正常行驶,根本没有与人有过接触,居然又有人要截住我,大喊我的车刚才刮着人了。我一看周围还是那帮人,估计他们都忘了一天钱还讹过我呢。我这才明白了,这是想讹钱啊。我一踩油门,加速“逃离”。那帮人还追了我几百米,我没有理会,继续加油跑了。我还电话给交警投诉,不了了之啊。现在,哪怕绕道,我也不会再走那条外环线。

人家说,人不能在同一地方跌倒两次。我居然被碰瓷的来回“碰”两次,说出来都丢人。但正是因为经历过,也知道讹人有多少讨厌。看到这三个中学生,我都感到心疼,如果没有监控证明他们的清白,我相信他们一辈子也不会再做好人好事了。想起来,就不寒而栗。再想想十年前的“彭宇案”,还是几年前“小悦悦案”,对社会公德的损害,极其巨大。(当然彭宇案最后据说有反转,不管怎么样,对社会的负面冲击威力巨大)。

社会上,不敢惹老人,不敢碰老人,不敢扶老人,不敢激怒老人,这已经成为人们下意识的动作。虽然说,绝多大数老人都是善良的,但是群体是群体,个体是个体,谁碰上一个就倒霉一辈子。这是一个“小概率又大概率”的事件,比如飞机失事。与其招惹是非,何不躲得远远的。恐怕这是成年人的统一认识吧,恐怕这是成年人教育子女的内容吧。 没办法啊,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这种老人什么心态呢?一是比较穷,自己摔倒了,自己掏钱治病,没有医保没有钱的情况下,找一个人赖点钱,总比没钱看病要强吧,你没有钱,抬到医院也没人管你啊。二是比较担心拖累子女,如果让子女掏钱还要照顾,怕影响子女工作,也怕子女嫌弃,所以,赖上一个人,有“责任人”负责,免除子女的埋怨。三是社会负面影响,许多新闻经常说这样的事,比如,外国老太太滑到,饭店赔一千万美元了;比如,中国交通事故,责任人要负责医疗费了,等等。老人文化程度不高,赖着钱了,就是胜利,赖不着,就说自己老糊涂了,反正没有倒赔钱的责任。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是加强对老年人的教育,千万不要做这种伤天害理的坏事,对当事人和社会都有极其负面的恶劣影响。

二是加强对子女的教育,让他们告诉他们的父母,不要去做这样的丢人现眼的事情,否则,子女也抬不起头来。(有的子女就“反教育”老人,如果摔倒了,一定要就近揪住一个人,否则,人都跑光了。)

三是加强惩罚力度,以敲诈勒索立案,狠狠地震慑一下老人和他们的子女。

四是加强肇事逃逸的处罚力度。确实也有肇事者逃跑,让受害人家破人亡的悲剧也很多,所以,老人下意识要揪住一个人,不管是谁,我先揪住一个,否则,损失太大了。

五是建立互保机制,比如,肇事逃逸了,有没有一定保险,帮助老人减轻心理负担,这个保险应由社会建立。

综上,这样的问题,只有标本兼治,才能更好地解决,否则,社会是一个复杂生态,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遇到这样的事,还有老人会这么碰瓷。于是,人们就会变得更加明哲保身。甚至真的像一个小品:看见老人要摔倒,一群人狂奔逃跑,那样的社会有什么美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