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依然混在国企劳务派遣的队伍里,拿着月薪3000的工资,没有切实可行目标,日子过的是举步维艰?

每个人都有“囚笼效应”,你就是。比如你说你“混”在国企劳务派遣队伍里,月薪3000元,没有目标,想脱离又不敢,因为你已经处于自己的“囚笼”里了。你被那个可能转正的盼头“笼子”关住了,你只与身边的劳务工比,却不敢看外面的世界。

劳务派遣工,是十多年前发明的用工政策。其实,就是为了解决G企如何突破工资总额和用工指标限制的问题。外行人不明白。简单地说,G企要发展,要招兵买马扩大队伍规模,但是上级不给工资指标和用人指标,因为工资在财务上是“工资总额”科目,那是一分钱也不能乱动的,用工指标更是上级把控。没有钱没有人,怎么扩大生产?

于是,发明了劳务派遣机制。简单说,就是企业要用人,可以与劳务公司签订劳务输出合同,劳务公司把劳动者派驻到企业工作。劳动者不与企业签劳动合同,不是企业的员工。企业从财务劳务费科目中(注意,不是工资科目)给劳务公司支付劳务费。劳务公司从中从劳动者发工资。

企业正式工与劳务工,不是一家人,可是在一个屋檐下工作,但同工不同酬呀。于是,员工之间矛盾大了。2015年和2016年,国家有出台了业务外包制度,比劳务派遣制度更加严格,可能出发点是好的,为了解决同工不同酬的问题,要求企业使用劳务工比例不能超过企业员工的10%,目的是让员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实际应用中,却成了比劳务派遣还不愉快的机制。这是为什么呢?

劳务派遣制,派遣的还是劳动者(人类),业务外包,外包的是业务(不是人)。举例说明,企业的清洁工,以前是劳务工;现在是,企业把清洁业务外包给了外包公司,外包公司用什么人用多少人,那是外包公司的事情,企业只给外包公司支付外包费。从人事关系上,外包工与企业更没有关系了。

那么,劳务工和外包工,心里都不舒服了。我在给企业工作,却不是企业的员工,与企业没有人事关系,也没有工资关系,我凭什么给你好好工作啊。于是企业出台了激励政策,劳务工和外包工好好表现,工作特别优秀的,可以转为正式工。

回归正题,你之所以迷茫,但不敢辞职,根本原因有两个心病:一是表现好了,转为正式工,就可以扬眉吐气了。二是万一哪天,一刀切呢,国家一个政策,我们全部转正了。于是一复一日,日子就这么过下来了。因为周边的同事也是这么想的,你辞职了,正好,我资历熬长了,说不定第一批先转我呢。于是,大家都耗着吧。

建议来了。如果你有一技之长,可以养家糊口,可以大幅度发展,年薪可以十万以上,你可以辞职,找一个好的民企,将来好好发展。如果你就是一个普通人,也没有什么大本事,辞职到外面,拿不到高工资,也没有稳定性。那么,就和大家一起熬吧,随大流,至少心里上安慰一点。我是不是说到你的痛处了,你仔细想一想,你如果有本事跳出你的“囚笼”,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