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企业管理一严,员工就会离职?

作为资深HR,不知道这句“企业管理一严,员工就会辞职”出自何处?表面上看上去好有道理啊,也符合现在焦虑的职场人的心声,但真的会因为管理严导致员工大量离职吗?没有任何职场实践可以证明这一点。如果因为管理严格而离职的人,也不是成熟而优秀的职场人。职场火锅首先质疑这句话的真实性和现实性。

第一,管理严格会导致员工离职?管理严格与离职,实践证明,没有强关联性,可能有点弱关联。比如,一些某二代、一些阔太太、一些佛性职员,可能会因为不适应而辞职,正常的员工一般不会因为管理严格而辞职。国人向来有“不患寡患不均”,如果管理严格一视同仁,正常员工不会反弹,大家更在意不公平,对我严格对他宽松,这个不能忍受。

第二,管理严格是企业正常的管理行为,无可厚非。但管理严格程度是不一样的。我国规定企业有固定工时制、不固定工时制、综合工时制等几种管理模式,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比如,对销售人员管理相对比较宽松,对高层管理人员实行弹性管理,对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实行固定工时制。假如连续作业的操作员工、门卫警消、医疗、教师、财务、银行、行政办公以及其他服务窗口人员,如果不实行严格管理,工作秩序能保证吗?

第三,企业管理严格,导致员工离职,还有两种特殊情况。

一是原来管理很松,员工松散惯了,突然严格起来,员工不适应,如果薪酬不高,容易引发辞职。比如,一些传统老牌企业,由于市场不景气,基层员工没有活干,上司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员工就放羊了,拿着基本工资,各自找活干,挣点钱养家。结果换了一个上司,不接地气,没活干,也要上班,学习培训。结果通知放假回家的员工,回来上班,严格管理,但还是没有工作量啊,工资还是那点保底工资,又不让去出去挣钱养家,一些员工就辞职了。

二是现在职场上,许多人都搞“斜杠职业”,有做自媒体的,有做微商的,有开网店的,有卖保险的。副业越做越好,收入超过了主业。有些上司就眼红了,一声令下,严格管理,上班期间不得从事无关事务,下班期间要在线学习考核,反正就是不让你“不务正业”。有些员工死讨厌这种不接地气的严格管理,副业做得好,不如辞职,找一个轻松的职业,继续发展副业。

综上,企业是否严格管理,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管理风格,有的企业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有的企业实行随意管理(比如谷歌,带狗上班都可以),有的企业实行自律管理,有的企业实行打卡制度,有的企业不考勤。其实,管理风格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各有利弊。但从普遍规律上来看,管理严格与离职没有必然联系。其实,恰恰相反,如果管理严格,企业文化一视同仁,其实对优秀本分的员工是好事,就不会出去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为什么企业管理一严,员工就会离职?

企业对员工。入职时,行政部门。人事部门都要做好岗前培训。做好一些上岗前的。话术和一些上岗前的制度。企业福利薪资待遇等问题都要和新入职员工讲清楚讲明白。什么样的员工?可以。提升薪资待遇。什么样的工作能力?可以晋级。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在培训时,所有的员工都会明白。这样企业就不会有。这样就避免了制度一严格?员工就辞职等问题。如果新员工在培训时,不符合企业的要求,也可进行辞退。

为什么企业管理一严,员工就会离职?

工钱给的少,还管得严,不干了,由着老板自己干吧!

为什么企业管理一严,员工就会离职?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裸辞了。他工资挺高,高于我们所有人,一直被众人羡慕,所以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家很是震惊,纷纷前去“关心”他。

原来,单位换届,来了个新的一把手。那人一上台就搞了许多把所有人捆绑起来的制度,人们没了自由,也间接的没了尊严。

朋友忍了一两个月,后来觉得实在不能忍了,就裸辞了。

至于“工资高”,他说:“那点钱有什么呢。钱可以再挣,只要有挣钱的能力就不担心钱的问题。”

他说:“但尊严、自由、美好的心情,却是钱换不来的。”

.

如果单位实力不行,过于严格的制度,只会让员工觉得这工作没价值

管理固然重要,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但也要注意“因时而施”。

大单位管理制度繁杂、严格,但员工能普遍接受,是因为大单位实力雄厚,能为员工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以及各种有形、无形的福利,员工因此觉得付出被管的成本是“值得”的。

再者大单位人多、业务多、财产多,制度如果不健全,那很容易给人钻了空子,弄出各种事来。

.

如果单位实力不行,却要效仿大单位的各种作派,比如严格的制度、繁杂的流程,外加各级的“领导”,那只会引得员工心生厌倦。

员工会觉得“你向我提了一大堆要求,却从没为我做过什么让人心动的事,那我怎么会心甘、情愿”。

比如,不要说稳定的工作、丰厚的福利,有的时候甚至连工资都不能准时发放。

面对“严格的管理”,员工只想转身逃跑。外面需要人的单位多得是,他没必要在你这里找虐,接受你“严格的管理”。

.

制度难以执行,大多是制度出了问题

如果是个小单位,却非要把大单位的制度照搬过来,那肯定难以执行。

或者单位还处在初级阶段,却要求员工做到高级阶段的事,那员工也只好表示“臣妾做不到啊!”

订立制度时要充分论证、充分考虑现状、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与诉求,并充分考虑单位现阶段的发展要求。

绝不是一拍脑袋,从网上下载个文档,再从单位的“得失”出发修改一下,就能成为“制度”的。

如果强制要求员工执行这种种的“制度”,员工只觉得“手脚无力,只想逃跑”,还隐隐约约觉得“单位好像并没拿我们当人看!”

所以,如果制度执行不下去,那有必要反省制度是否合理,而不是指责员工。

.

自由才能产生创意

如果单位性技术型、智力型,那更要“轻管理,重人性”。

一个受到禁锢和“严格管理”的大脑,是不可能有创意的——即使有,他也不会贡献给你。

只有受到充分的尊重、有相对轻松的工作环境,“大脑”才会更好地运转,为单位更好地工作。

.

能力越强,就越不愿意被人管

能干的人一般都有较强的自律性、责任心,他们会自动把事情做好,不用别人催促、指出。

但能干的人最怕有人指手画脚,除非那人比他能干、说话做事很有谱。

如果远没他聪明能干,还要跑来“管理”他,只会让他生起逃跑之心。

.

总之,如果“员工没激情,制度难以执行,稍严就走人”,那单位应该反省一下自身,检查检查自己身上的问题

要知道,企业经营的目的首要是挣钱,而不是“把人控制住”。如果钱挣不到,控制了一堆只愿听管不愿做事的人,又有什么意义。

而做“管理层”,不是订个制度、然后强行要求执行那么简单。不但考验勤奋,还考验智商、同理心,以及经验等诸多方面。

如果现阶段单位的平台并不怎么样,给员工的钱有限,福利待遇更是少得可怜,那就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挣钱、如何激发员工积极性方面,而不是整天在管理上面较劲。

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员工没有激情、没了创意、没了主动性,要“管理”又有何用?

为什么企业管理一严,员工就会离职?

这种情况,该走的就让他走,还是留下的多,不能因为那些要走的人把规矩破坏,那些要走的人,一定都是想占光取巧之人,规章一严那些人无巧能取,就自然要走,如果把那些人强留下来,对其他员工影响反而不好,因此宁可给好的员工多点奖励,也不要强留那些要走的人。

为什么企业管理一严,员工就会离职?

【职场再出发】为你深度解析:管理不严格,员工就可能工作没激情,做事拖沓松散,很多制度无法执行;而管理一严格呢,员工就会“不适应”,出现辞职走人的现象;这确实是很多管理者都曾面临的问题。如何平衡好管理的“尺度”,很多管理者都非常挠头。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从管理学来分析,通常都是因为管理者违背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原则而引起的,即“责权对等原则”和“革新与惯性的缓释周期规则”。

我认为:很多管理者片面强调管理的具体方式以及管理制度的先进性,而选择性忽视了管理学上最重要的一条原则“责权对等原则”。即你要求员工承担怎样的责任,一定要首先赋予员工能够匹配该责任的权力;如果管理者需要员工“交付的任务”和员工被赋予的权力并不匹配,员工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认真做事很吃亏”,在没有其他解决方法的情况下,就会倾向于离职。如果管理者是在做一种渐进式的“管理变革”,管理者一定要考虑到“革新与惯性的缓释周期”,破解组织惯性是需要周期的,同理,破解员工的行为惯性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管理者对结果要求的比较急迫,不考虑组织惯性和员工行为惯性的改变周期,肯定会让革新变得“推动不下去”,管理者如果强制推行的话,员工无法承受,也会倾向于离职。

针对这个老大难的管理问题,我建议管理者,一定要平衡好两个关键的“管理尺度”:

第一、保证员工的权责基本相等,管理者在要求员工更大更多责任的同时,首要考虑到是否赋予了员工更多的权力和资源;

第二、在做任何“革新”之前,充分考虑到目前的组织惯性和员工行为惯性的改变周期,留够充足的缓释时间,避免造成剧烈、直接的冲突!

员工并不是因为管理严格而辞职,而是因为权责不对等而辞职,权责对等原则是管理的重要原则!

管理者一定要正视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员工并不会因为管理严格而辞职,很多大公司的管理其实都是非常严格的,员工不但不会主动辞职,求职者还排着队等着应聘;之所以在某些公司,管理者的管理一严格,员工就辞职,从本质上而言,还是因为管理者破坏了权责对等原则!

所谓权责对等,就是管理者要求员工做的工作,需要交付的绩效,应当与管理者赋予员工的权力和资源相对等。否则的话,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就会下降,管理就变成了“强制推行”,员工的辞职率自然大大增加!

举例:

A公司的销售经理老王,其团队里共有13位销售代表,其实老王团队的业绩还可以,基本都能完成总部的指标。但销售总部却认为销售代表太松散,太拖沓,没有狼性,没有激情,没冲劲。

在年中的时候,销售总部推行了一个“门店拜访八部曲”的项目,要求销售代表每天把拜访门店的路线、拜访情况、拜访时每个店的情况都要拍照上传,目的是严格规范销售代表的行为,打造一支销售铁军!

结果,老王团队一共13个人,一个月内就辞职了9个!为什么?因为权责不对等啊!我们分析一下:

严格管理前的权责分析:

销售代表的基本工资是3000元,每个月的奖金和补贴大概也3000左右,也就是说,销售代表当月做得好,可以拿6000元左右;如果做得差,则只能拿4000元左右。大家之所以不辞职,是因为上班相对轻松,可以接送孩子,可以偷偷干点私活,大家压力不太大,且对工作内容也熟悉,这种情况下,拿4000到6000的月薪还能接受!

严格管理后的权责分析:

销售代表的薪资没变,做得好还是拿6000元左右;做的差可能连4000都拿不到,因为新加了考核拜访率;每天要按时上班,不可能接送孩子了,也没时间偷偷干私活,工作压力变得很大。与其这样,还不如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呢,另一家公司虽然要求更严格,但可以拿10000元啊!跳槽吧!

小结:

并不是管理者的管理一严格,员工就辞职了,而是管理者的管理变严格了,但严格执行的那些员工,并没有获得更多收益。“付出更多了”,但“收入不但没增加,反而减少了”;那员工的辞职率自然会大幅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华为、阿里施行996工作制,依然有很多人愿意去应聘;而大多数公司一旦实施996,立即就会有很多员工辞职的本质原因。权责本来是对等的,管理者的管理一严格,立即就不对等了!

革新与惯性的缓释周期非常重要,管理者做任何管理转变时一定要考虑到组织惯性和员工惯性!

管理一家公司或者一个部门,就像开一辆车,即使你立即踩了刹车,车子也是不能立刻、马上、当时就停下不动的,踩刹车到车子完全停下,这中间需要一个过程!如果管理者完全不考虑这个“缓释周期”,强制执行,就会损坏整个车子!

管理由松散变严格,实质上是管理方式发生了转变,任何管理的转变都不可能立即起作用,而是需要一个“缓释周期”,周期的长短,取决于组织惯性和员工行为惯性的可改变程度!

1、组织惯性

每个公司、每个工厂、每个部门、每个组织都会有其约定俗成的、长期以来自觉不自觉坚持的一些规则、原则、方式、方法和习惯。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并且被广大员工所默认的规则,称之为“组织惯性”!

如果管理者的“新的管理方式”和平日的组织惯性不太相符,组织就会有一个缓慢的适应过程。如果管理者足够耐心,是完全可以平稳过度的。如果管理者比较急迫,以强调“执行力”的方式进行“快速推进”,则有可能出现崩盘的风险!

举例:

某公司以前并没有开晨会的习惯,管理者认为员工工作比较拖沓,展现不出士气,而且很多事情也无法分享交流,应该设立晨会制度。

于是管理者要求自某月某日起,每日都要拿10分钟时间开晨会! 本来这个要求没什么,很多公司都有晨会制度!但管理者忽略了“组织惯性”的强大影响力!

一批老员工(大部分是中层干部)直接就跳起来了,喊“我们公司变成了直销公司了吗?”“领导什么都不懂,就知道开会,开会能生产产品吗?”“让我喊口号,还不如把我裁掉”;还有一些员工直接给董事长写信,甚至有个部门集体到总经理办公室诉说晨会制度的害人!而执行晨会的一些领导也是阴奉阳违……

出现这种现象的核心原因,就是该公司多年来从来就没有晨会制度,员工对晨会有很大的误解和抵触,这种误解形成了强大的自上而下的组织惯性。如果管理者强制推行,还要求“每日晨会”,自然会引起大批员工因不适应而辞职!

2、员工行为惯性:

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会形成某种工作习惯,而这种习惯一旦被打破,会产生强烈的不适感。一种工作习惯的打破,到另一个工作习惯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员工原来的工作习惯越牢固,则建立新习惯所需要的时间也越长!

管理者所有的管理方法最终都是要员工来执行的,如果员工的工作习惯并没有适应新的管理方法,则管理者需要花费精力协助员工建立新的工作习惯!

在实际操作中,管理者都会比较急功近利,几乎不给员工任何新的工作习惯的建立时间,甚至有的管理者喊出了“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口号。在这种情况下,管理由松散突然变严格,员工辞职率增加也就不以为奇了!

小结:

管理方式的转变,本质上属于一种“革新”,而几乎所有的“革新”都是需要缓释周期的。组织固有的组织惯性和员工固有的行为惯性,会对“革新”有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管理者耐心引导,而不是粗暴地要求“执行”!

作为管理者,如何破解“管理一严格,员工就辞职”的困局?我有三个重要建议:

1、建议一:反思是否真的需要“严格管理”

管理者是对结果负责的!如果员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就能完成规定的绩效,达成既定结果。管理者其实并不一定非要做“严格管理”!

事实证明,很多“严格管理”并没有真正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反而使员工的工作效率下降了!就像企业里很多的“团队建设”,不但没有增加员工的凝聚力,反而使得员工的离心力增加,每次“团队建设”以后,很多不想辞职的员工也辞职了!

作为管理者,一定要认真思考自己的管理目标,如果能够在既有的组织习惯下实现,就完全没有必要搞“严格管理”。适应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建议二:如果要严格管理,一定要权责平衡

对员工进行“严格管理”,本质上是对员工的要求增加了,员工需要付出的更多了,那么员工在严格管理下,其收益是否也会相应增加呢?!

如果管理者做“严格管理”,仅仅考虑了自己的利益,而对员工的利益视而不见,那么员工肯定会倾向于辞职。没有哪个员工想在“工作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严格”但“收益却不变,甚至还减少了”的公司里努力工作!

作为管理者,一定要考虑员工的实际利益,管理者做的每一项新的管理尝试,都会涉及到员工的利益,如果员工的利益是减少的,员工肯定会很难适应!

3、建议三:充分考虑惯性缓释周期的影响

为什么要调研、要试点、要先尝试再推广?为什么要“一点点来”,“稳中求进”,就是因为组织是有惯性的,员工的行为是有惯性的!

你不能奢望一个往东飞奔的汽车,一瞬间就可以掉头往西,如果掉头太急促,是有可能翻车的!

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对组织惯性和员工行为惯性高度的重视。不要急于求成,否则的话,会引起员工很大的反弹,结果是管理一严格,员工就辞职了!

小结:

总之,如果管理者想进行严格管理,首先、应该衡量严格管理的必要性,是否一定需要严格管理;其次、要注意平衡员工的责任和权力;最后,要充分考虑到组织惯性和员工行为惯性的缓释周期,不要过于急躁!

最后的总结

在现实中,之所以经常出现“管理一严格,员工就辞职”,本质上还是因为很多管理者本身不想,也不愿意赋予员工更多的资源和权力,却想要让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且这种需求非常急切,大大低于惯性转变的正常周期。

管理者一旦达不到自己的管理预期,就开始片面强调“执行力”,进行强制推进。最终的结果,就是员工无法适应这种节奏的转变,只能选择辞职!

作为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权责对等”的重要性,对任何可能导致“权责不对等”的管理方式的变化,都要格外小心;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组织惯性和员工行为惯性的影响,谨慎估计这些惯性的缓释周期。

先务虚放风、再务实推进;先局部试点,再全面推行;不要一下子损害所有人(可以损害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是成熟的管理者推行管理新方法的重要手段,否则管理者就会面临员工以及中层干部的强烈抵制,很多政策再也执行不下去了!

-END-

点击上方关注【职场再出发】:为你深度剖析职场!世界500强资深经理人,2家管理咨询公司创始合伙人,全部原创,助你职场再出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