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
我就是这样的人。题主的附言阐述比较到位。待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还是有几分道理的。我原来在一个小地方工作,后来放弃较好的职位,到北京来闯荡。其实,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打开房门就是繁华世界,关上房门就是岁月静好。这是我感到最舒服的心理状态。有朋友来,我很高兴很热情;没有朋友来,我更享受那份寂寞孤独。这种寂寞孤独,正好用读书写作来充实心灵。
上班的时候,我与人为善,与谈得来的人也是谈笑风生。下班的时候,我却愿意独来独往,不喜欢那种呼朋引伴、吃喝玩乐,所以,有的同事会认为,我不容易接近,朋友少,甚至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其实,对这种误解,我一般不解释,哪一种心灵状态舒服,我就采取那种心灵状态,我已经不需要外人来肯定了,更不会在乎外人的评头论足,内心很安详,生活很快乐就行了。吃喝玩乐,对你是一种快乐。端着咖啡,坐在窗前看书,是我的快乐。
另外,独来独往,喜欢独立思考。我为什么要独来独往,因为我在路上在吃饭在坐车时,习惯了构思和思考,在脑子里打草稿。一旦到家,我就开始动笔整理。这样的效率才高。否则,你和一群人行走,不说话,你合群;说话,就要占用你的脑子。两害相侵取其轻吧,只能牺牲别人的看法了,因为思考和构思,才是我的正事。
还有一种性格,就是太关注别人的感受,太委屈自己了。比如,我要和别人出门,我一定仔细询问对方喜欢怎么走、喜欢吃什么、愿意看什么,特别照顾别人的感受,生怕别人心里不舒服。有时候,陪别人出门,别人开心,我活受罪。与其这样的,不如我自己安排自己的行程。一个人出行,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只要指的是思想。不必考虑别人喜欢什么话题,不必附和别人的观点,不必照顾别人的情绪,享受这个孤独的美好。
其实,这样做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每个人都应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句诗歌: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有些人喜欢热热闹闹的,活在别人在意的群体里;有的人喜欢安安静静的,活在自己在意的状态里。两种为人处世的方式,我只是更喜欢第二种,当然,因为工作需要,我也能融进第一种生活和工作状态;如果工作不需要,我会迅速切换到安安静静、享受孤独的状态里,都挺好的。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
难道友善的人,就不可以独来独往吗?两者冲突吗?
独来独往的人有着强大的内心!与人交往时,我们面对的是部分;独处时,我们面对的是整体,是万物万事、山川大河。独来独往人,有着更博大的胸怀。
友善,是对待每一个生命个体,充满尊重,对生活充满激情,愿意去为别人做事情。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
友善是一个人的品德,喜欢独来独往是一个人的性格,品德与性格是人性中两个独立的方面,一种反映人的修养,一种反映人的行事风格,友善且独来独往并不矛盾。
🌴人的友善是不经意间的流露,装是装不出来的,装只能一时,不会长久。
人的友善反应在方方面面,小到在公交上主动为老幼病残让座,大到在社会困难时毫不犹豫的伸手援助。
如武汉发生了新冠肺炎期间,全国各地有不少的个人赶赴武汉,在那里当义工,当自愿者,他们的义无反顾让人感动。
友善也是我们口中常说的热心肠,热心肠带来的是温暖。
🌴 喜欢独来独往是一种行事风格,更是个人的性格特征。
不少的善良人,喜欢独来独往。
在外人眼里或许有点不合群,而在自己的心里更愿意干自己感兴趣的事。
有的人愿意在工作之余和朋友外出聚餐、有的人喜欢钻到图书馆或窝在家里看书等。
不同的活动方式,有动有静。聚餐者愿意呼朋唤友,读书者愿意独处一室,由此可见,
兴趣不同,形成不同的行事风格也有其必然性。
友善是人的素质本性,独来独往是人的行事习惯,其间不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联系。友善不影响个人的独来独往,独来独往代表不了不合群,只是有自己更感兴趣的事需要去做而己。社会的包容性,生活的快节奏,性格的差异,让友善和独来独往同生共存。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
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很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
阿呆认为,友善和独来独往似乎并不矛盾啊。
友善有两种的:
一种是自然的纯朴的,例如边远地区山民或牧民,没有被社会所污染的。
一种是知识、修养和阅历达到一定程度,所展示出来的友善的人生态度。
独来独往是个生活态度,是个人的生活方式而已。
咱们暂时不去讨论山民或牧民的纯天然的友善,重点讨论一下后一种的。
当一个人的知识、修养和阅历达到一定程度,他自然就友善了,有了较高的道德水准和修养。
越是大师级的人物,越是友善和善,有一种佛性。民国时期的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叶企孙,陈寅恪,赵元任,吴有训,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王力,朱自清,冯友兰,王竹溪,沈从文,陈岱孙,钱穆,钱钟书,钱端升、吴大猷,周培源,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赵九章,林徽因,吴晗,吴宓,张奚若,潘光旦,卞之琳,李宪之……个个如此。
还有就是修行的人,无论僧人、道士、居士,都是如此。对人和善,却独来独往。
至于说独来独往。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还有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越是有知识有修养的人,越是不愿意往人多的地方聚。
人多必杂,杂则乱。
第一,没有共同语言,敬而远之。
第二,不在一个层次,浪费时间。
第三,不喜欢世俗和庸俗。
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人都参透了:内心的宁静,是真正的幸福。
所以,宁愿独来独往,图个清静,独自在自己的世界里,去享受那份内心的宁静。
况且,在目前的现实社会中,纷繁复杂,斑驳杂陈,是非混杂,远离人群,寻找自身内心的宁静,是种恨高的境界。
世俗的人在酒桌上推杯换盏,呼朋唤友的,那是他们的快乐。
宁静的人,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书,品茶。朋友很少,但都是志趣相投的。以心相交的。
友善,却独来独往的,都是高人。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
谢邀请:
友善,是内心的平和,心理的善良,对什么人都是以礼相待,却不敢对人真心,更不敢得罪任何人,因为他觉得自己很渺小,也没多大能力,也不可能做天大的事,他们做事小心谨慎,不敢狂,不敢野,更不敢招惹任何人,因为谁都敢欺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过的安逸和幸福。
人生在世,什么样的人都有,只有和平相处才能过好生活,这是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生活,知足常乐人的生活吧。
感谢大家的阅读和点赞,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
友善与独来独往是可以揉合在一起的,这种类型的人性格随和,包容心强,平易近人。
友善且独来独往的人,其人品也不错呀,只是他喜欢独立,自由自在,不喜欢热闹,也不去打搅别人。
友善且独来独往的人,其实内心也很热情的,这样才做得到友善。就例如我就是个独来独往的人,兴趣很多,听音乐啦,看电影啦,搞盆景啦,收藏陶瓷,唱片,连环画,内心很丰富,为人爽快,只是喜欢独立。
友善且独来独往的人有很多都是很优秀的,做事果断,思维敏捷,这跟他平时独立思考有很大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