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体胖大,服用健脾中药,效果反而不好,为什么呢?

舌体胖大,中医舌诊叫胖大舌,胖大舌一般是因为体内水湿过多,浸渍所致。通俗来讲其实就是水多导致舌体泡胀。而胖大舌一般出现,都伴随舌边有齿痕,舌体充满口腔,牙齿挤压所以形成齿痕,所以胖大舌与齿痕舌会一起出现,那么胖大舌,齿痕舌所代表的临床中医意义是什么呢?

1、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人体的水液运行,靠多个脏器协同合作,肾阳蒸熏,脾阳运化,肺气宣肃,三焦通利,任何一脏腑出现问题都会引起水液运行异常。而水液运行异常就会出现停聚,故而出现湿邪过重。所以有时候胖大舌用了健脾的中药效果不好,这时候就需要从肾脾阳气出发,温阳以化水。

2、三焦不利,通道受阻

祛湿不忘健脾,脾运化水液,这是这个基本理论,可很多时候所达到效果却很差,是因为有时候三焦也很关键,需要通导,三焦被称为决渎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注:“引导阴阳,开通闭塞,故官司决渎,水道出焉。”所以人体水液问题,要想到三焦,就需要利三焦气机,使三焦气机通畅,这是祛湿效果会更好!

3、通利小便,湿有出路

很多情况下祛湿健脾了,温阳了,但还是效果不好,这时候就要结合利小便,湿才有出路,湿邪在人体,犹如田地水漫,这时候不仅仅自己要消化,还需要打开排水口,这样才可以将过多的湿邪排出去,人体也是,湿邪的出路从二便,汗排除。所以利小便也是祛湿的一种好方法!

但无论温脾肾阳,通利三焦,还是利小便,还是需要综合考量,结合症状,辩证论治,这样才可以综合去除湿邪!

舌体胖大,服用健脾中药,效果反而不好,为什么呢?

舌体胖大,说明病人体内水湿之邪已较盛。中医治病的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现在,水湿之邪聚集体内,是其急,所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祛除水湿之邪,让水湿排出体外,这样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其他的问题就自然解决了。此时服用健脾的中药,效果反而不好,是因为没有抓住疾病的重点,本末倒置了。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给予一些有利水的食物如冬瓜皮、薏苡仁熬粥,也可以用常见的中药车前草、白茅根熬水喝来解决!方法简单,并且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水湿之邪祛除以后 ,如果还有脾气虚损的话,可以再用健脾的方药调理,达到恢复正常体质的功能,常见的健脾的方子有四君子汤、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这些方子,简单实用。

治病与做其他任何一事一样,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一切都迎刃而解。#中医健康超能团#@快问中医

舌体胖大,服用健脾中药,效果反而不好,为什么呢?

观舌辨苔,应细察润燥;

察色按脉,要先别阴阳。

这是送给学中医的同道的。

现在很多人中医的了解,都只停留在,基础的寒热,舌胖就要祛湿,舌苔黄就是热象。

岂不闻,嫩舌多主虚证,苔淡黄而滑润多津,与实热之舌红干苔黄燥者也有区别,此前面的苔淡黄而滑润乃为阳虚所致,一味的清热祛湿,总是治不好这个舌苔。

这个问题就更突出了,仅仅是观察了舌胖,不先辨润燥,就已经没辨阴阳了,连这都没辩证,就出现了,上个蒙对了,下个就不灵了。

舌体胖大,服用健脾中药,效果反而不好,为什么呢?

一、舌体胖大是水湿停滞在身体的表现

很多人看到自己舌体胖大就说自己是脾阳虚,然后服用健脾中药,但是反而效果不好,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是因为没有辨证的分析这个问题,舌体胖大是水湿停滞在身体的表现。哪些情况可以导致水湿停滞呢?

二、脾阳虚可以看到胖大舌

中医说脾主运化,水液的正常代谢需要脾的功能旺盛,如果脾的阳气下降,推动无力,水液运行缓慢就会在体内停滞不前。表现在舌体,就会出现舌体胖大形成齿印。因为阳气不足,所以舌体胖大同时舌质是淡红的!

三、湿热也看到胖大舌

脾胃有湿热,热邪充斥体内,可以耗伤人体津液,津液浓缩循环缓慢,同时又有湿浊邪气纠缠,血脉运行进一步受阻,所以也可以出现胖大舌甚至伴齿印。许多喜欢抽烟、喝酒的人往往能够形成这种湿热阻滞状态,这种往往是舌质很红的胖大舌。所以一般临床上需要先清理湿热,然后后期才能健脾。

四、瘀血也可以看到胖大舌

有些中年人或老年人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往往血液粘稠运行速度缓慢,也会出现胖大舌,同时舌质往往是紫暗舌。如果看舌下静脉的话,可能还会有明显的舌下静脉曲张。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熬夜、喝酒,也会形成体内瘀血组滞状态,形成这种舌像。

五、温馨提示

所以,舌体胖大也要看具体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而不能一味认为是脾阳虚,也可以是湿热导致,也可以是瘀血阻滞导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上策。

更多中医养生治病,请关注头条号:中医杜川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舌体胖大,服用健脾中药,效果反而不好,为什么呢?

地球上70%是水,人体内60-80%是水。水不利则为湿,湿邪为病甚为广泛。水湿泛滥成灾,有各种原因:有脾肺肾膀胱功能的问题,也有皮肤腠理经络气血三焦的问题,真不是那么简单。

舌体胖大,湿气很重。脾湿多见,但凡还有胃肠之湿,三焦之湿,皮里膜外之湿。治疗湿症,也不能一个字“健”字。健也是益,也是补,有“塞”和“堵”之嫌疑。

大禹治水,懂得疏,而不是堵。

因此治疗湿邪,不能光想着健脾,还要行气利湿,宣肺化湿、温化水湿、芳香化湿、清热燥湿、祛风除湿、利尿除湿等法。

行气利湿药可用枳实、枳壳、陈皮、木香、大腹皮、梹榔、厚朴;

芳香化湿可用草豆蔻、草果、砂仁、九香虫等;

清热燥湿可用黄连、黄柏、黄芩、龙胆草等;

祛风除湿可用白附子、防风、独活、威灵仙、稀莶草等

@大家中医 @头条健康

舌体胖大,服用健脾中药,效果反而不好,为什么呢?

舌体胖大有几种情况,舌体肥胖而色淡,多为脾肾气虚;舌肿满口,不能转动(又叫木舌),多为心脾火热太盛;舌胖大青紫发黯的,多是中毒现象。长时间舌体胖大主要是由于脾失健运,运化水湿的功能低下,而导致的水湿內停。

舌体胖淡标志着水湿产生,困遏脾气,使脾气不得上升,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湿困脾”,那为什么服用健脾的中药反而效果不好呢?这主要是因为健脾的中药多是补养药,容易滋补敛邪,不仅起不到健脾的作用,反而会加重脾胃负担,进一步加重水湿壅中,形成虚性肥胖甚至浮肿。体虚者脾的运化功能低下这时服用补养药起不到作用反而出现上火等症状,“虚不受补”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补正毋忘祛邪,填补必先理气”。

在出现舌体胖大时,湿盛是症状,为标;脾虚是病因,为本。在治疗上应该有先后缓急的区别对待,一般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脾虚湿盛应先用利水化湿的药物如茯苓、泽泻、通草、防己等使水湿饮邪排出体外,脾脏干燥不为痰饮水湿所困,则脾气得升,脾气升运化水湿的功能恢复正常,这时再服用健脾的中药就有效果了。所以调理脾虚湿盛建议先采用利水化湿药祛湿以治其标,然后用健脾益气药以治其本;或者采用健脾利湿药以补利兼施,标本兼治。

但是使用渗湿利水药要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否则会出现伤阴的后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