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郁结在哪里?

肝气郁结,是没有具体位置的,肝气郁结,是一个证,是一个中医的证,具体表现有气机的不畅,如心情的抑郁,情志的不遂,睡眠的障碍,饮食的无味,会有很多表现。

肝气郁结在哪里?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肝气郁结也叫肝郁气滞,它是中医学病证名词,也是临床的常见病证。顾名思义,肝气郁结就是肝气运行不畅郁结不通。其发病部位在肝,而肝主疏泄,调畅气的升降运动,一旦肝气不能升发疏泄就形成了肝气郁结的病理改变。其最常见发生原因是情绪不畅,如急躁生气后出现胸闷,两肋胀痛,叹气就缓解的表现就说明肝气郁结的问题来了,病因还包括饮食,劳累造成脏腑失调痰饮瘀血影响肝气疏泄功能,以及特异性气郁体质(气郁体质稍有不顺就生气恼怒)也可引发。

人之五脏,惟肝易动而难静——清•《知医必辨》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脏腑之间互相配合以达到生理的平衡,肝在五脏中位置非常重要,肝主疏泄条达气机,既能调整肝脏自身的气机运动,也可调节整个人体脏腑,肌肉,皮毛的气机通畅。所以,肝气郁结发生后,郁结部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肝气郁结于肝之本体,引起肝气郁结的表现;二是肝气郁结导致全身脏腑气的运行不畅,引起诸多病证反应。例如有的朋友因长期的郁闷生气,出现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类疾病,一般这类问题就归属于肝气郁结证。属气郁的肝外表现。

肝苦急,肝欲散——《黄帝内经》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肝气郁结是什么呢?肝气郁结在哪里呢?标准答案应该是在多种病因的刺激下,导致肝气不能升发疏泄而引起肝或肝外的气机运动不畅,造成的诸多病证反应。接下来,朱大夫结合中医专业知识为您全面准确的的解答肝气郁结的病因,郁结部位,以及关联疾病。★肝气郁结的形成和影响
  • 肝为五脏之一,中医学认为肝属木,且肝体阴而用阳,所谓体阴是肝藏血,血属阴,肝的本体有丰富的血液循环,具体分配全身血液,调节血容量的生理功能。《内经》说“肝开窍于目”“目受血则能视,足受血则能步”就是对藏血功能生理上的概括。所谓用阳是肝具有条达气机升发肝气的作用,疏泄主要体现在疏泄脾胃升降,加强脾胃功能,同时具有调节整个人体气的正常运行,疏泄气机可理解为肝以木性生长条达的特点,推动全身气的走窜运行,气的运动通畅,情绪也会保持稳定。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黄帝内经》

  • 一旦肝的疏泄运动停止了就发生了肝气郁结问题了。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情绪不畅,《内经》说“怒则伤肝”,恼怒生气后可直接引起气血逆乱,扰乱肝气的运行,发生肝气郁结在身体某处,也可因其他脏腑失调,例如脾虚痰湿阻塞,血瘀继发气滞,肺虚无力制约肝气,肝气亢盛郁结。简言之就是原发于的肝郁多因情绪问题,其他脏腑疾病也可导致肝郁,当然了,肝气郁结发生后也可影响其他脏腑功能,所以肝郁日久病证常变化多端,发展方向也是因人而异。那么,肝气发生郁结会在人体哪个部位呢?有何表现?

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医学入门》

★肝气郁结的部位和表现
  • 肝气郁结发生后,首先影响肝的自身功能,即肝的疏泄和藏血的基本功能。郁结部位在肝,肝气郁结不通,气在局部阻塞,常引起疼痛,由于是气的郁滞常见的以气胀疼痛为主,《内经》讲“肝经起于足,扰阴器,循少腹,布两肋,至胸部,”,所以肝气郁结的基本表现为:
  • ①两肋胀痛,胸部疼痛,乳腺结节增生,小腹出现包块(腹股沟斜疝),肝气受情绪影响,情绪波动生气郁闷后上述部位疼痛加重,叹气,长出气后气得到暂时通利,觉得舒服不少,肝气条达顺畅,脉道气血通行无阻碍,脉象流利,若肝郁气结后,肝木的病变就要体现出来,肝木失去了柔和的特点,变为坚硬有弹性的琴弦脉象(弦脉),就说明肝气郁结已经发生了。肝气不能调节脾胃气机,出现嗳气打嗝,反酸,大便干稀不调等消化系统问题,这种情况常发展为肝胃不和,多见于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

气滞必痛,《内经》云诸痛皆因于气。又云气伤痛,形伤肿——《医碥》

  • 肝气可疏泄全身的气机,肝气升发在左侧,引动其母脏肾中的津液向上升清疏散,脾气主升可助肝气升发,肝气升发后可助心通行全身血液运行,亦可助肺气宣发卫气等等。当发生郁结后可影响全身脏腑的气机运动,引起诸多病证,常见的继发病证有脾胃气滞,肺气郁滞,肾气郁滞和筋肉经脉的郁滞。请注意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肝气郁结,医者要具备辨别能力,不忘治病求本。

人身处处有疏泄作用,处处有木气——《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①肝气郁结于脾胃(属土),导致木来克土,引起脾胃升降失调,出现腹胀疼痛,痛后便溏,恶心呕吐,打嗝反酸,食欲不振,舌淡脉弦。请注意,肝气郁结侵犯脾胃,导致脾胃气滞是临床常见的问题,而且引起的病证较多,需要调肝为主,加以调理脾胃。

泻而痛不减,故责之土败木贼也——《汤头歌诀》

  • 肝郁脾虚引起的问题也较多,例如肝郁脾虚造成气血失调,血不养心出现失眠多梦,心悸头晕:肝郁气滞和脾虚生痰阻塞咽喉可引起咽喉异物感明显,咳不出咽不下,随情绪波动而加重,中医称为“梅核气”。肝气郁结日久化热,气有余便是火,加以脾虚生湿,由此湿热问题出现了,湿热阻塞肝经,肝经循少腹,可出现女性妇科疾病,例如带下。

肝气之郁,脾气之虚,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生带下之病——《傅青主女科》

  • ②肝气郁结于肺,造成肺气郁闭,肺气失去了宣发肃降的能力出现咳嗽,干咳呛咳,有气上冲,难以控制。肝气郁结在肺部,局部形成风气,出现咽喉痒,舌淡脉弦。本证多见于变异性性咳嗽
  • ③肝气郁结于肾,多为肝气郁结后,肝气不能条达升发,而陷于肾中,郁在下部必然生热,肾主二便,可导致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小便有明显的灼热感,肝气疏泄在下部,津液丢失,出现便秘口干,肾气被肝气疏泄扰动,上冲心胸,形成奔豚气。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形容为“水邪既聚,逢郁则发,奔腾逆上,势如惊豚”。上述病证多见于慢性尿路感染类疾病和神经症。

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金匮要略》

  • ④肝气郁结于皮肤,肌肉,筋脉,常引起气滞血瘀导致疼痛,例如周身疼痛,生气后加重,《内经》说“肝者罢极之本”,肝气郁结,不能营养筋膜,出现乏力。肝气郁结,在局部可形成气壅生风,出现皮肤瘙痒,风团等疾病。上述问题多见于焦虑性疼痛和胆碱能荨麻疹的患者。

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疝——《类证制裁》

★专业总结和建议肝气郁结是临床常见问题,多由情绪不畅所引发的气滞不通的病证,郁结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致,郁结在肝的自身脏腑,出现胸胁疼痛,乳房疼痛,大便不调,随情绪而加重。郁结在其他脏腑部位则症状表现更不一致,例如脾胃,肺肾,皮肤肌肉都可发生肝气郁结的症状。可常常出现在神经症,内分泌以及消化系统的疾病中,应当重视这个问题。建议:肝气郁结直接影响肝的功能,破坏性较大,可继发气滞血瘀,肝火偏旺和肝阳上亢等问题。也可影响其他脏腑功能。首先,应当注意少生气,如果发生肝气郁结后应该不生气,可通过运动,书法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不要陷入生气→肝郁→生气的恶性循环,饮食以清淡为主,作息规律,一般轻度的肝郁可随之化解。如发生比较严重肝气郁结问题,而且伴随着相关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胆囊炎等可请专业中医或医生给予指导,采取正规的治疗,最后朱大夫提醒您,有时候修身养性少生气也很重要哦!希望朱大夫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内容参考了古今中医理论书籍,以及个人经验,见解,图片来源于网络。

肝气郁结在哪里?

一,定义

肝气郁结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情志抑郁,气血不畅的病理变化。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及其他病邪的侵扰而发病。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急躁易怒。气郁生痰,痰随气升,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气聚血结,日久成啯瘕积聚。

二,临床表现:

1.肝气不舒

可见淤血,出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抑郁症,头晕目眩,身困乏力,呕吐,失眠多梦,易怒,食欲差等。

2.肝气无依

肝气依附于肝血,现心不行血,肝无血可藏,故肝气无依。

3.肝气胁痛

可见胁肋胀痛,胸闷,饮食减少,疼痛部位走窜不定,时痛时歇,得嗳气则痛胀见宽,情绪波动则疼痛加剧,多见弦脉。

三,治疗原则

治疗肝气郁结宜疏肝解郁,理气和胃。必要时配以理气化痰,活血软坚等法。

1、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肝气郁结和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想要缓解症状,那么就得将这些不好的习惯改掉。很多人平时喜欢吃肥甘厚味的食物,也喜欢吃甜食,这都会导致血液粘稠上火,气血运转不畅,导致肝郁。所以要缓解症状,就必须要改变这些饮食习惯,保证清淡饮食,而且要多喝水。

2、多进行体育锻炼

对于肝气郁结的人来说,多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症状的改善。运动多了,身体的新陈代谢就加快,体内的垃圾和毒素能够被尽快的排出来,从而减轻肝脏的负担,肝气郁结的症状也会大大的减轻。

3、保证充足的睡眠

对于肝气郁结的患者来说,保证充足的睡眠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好是每天晚上保持7~8个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如果晚上达不到这个要求,那么白天也应该要尽量的多休息。睡眠质量提高了,肝脏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肝气郁结的症状自然就会减轻。

4、保持良好的情绪

人如果说经常性的有负面情绪,那么就很容易发生肝气郁结的情况。所以想要调理这种症状,那么就必须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不要总是让自己沉浸在悲伤,紧张以及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当中,要乐观的面对生活,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5、药物调理

如果肝气郁结的症状比较严重,除了要多注意日常生活的调理之外,还可以适当的使用药物来调理。比如口服逍遥丸或者加味逍遥丸,若是服药之后症状还没有改善,建议尽早的就医。

肝气郁结在哪里?

肝气郁结可以通过按摩穴位的方式来进行治疗,比较常见的是行间穴、太冲穴、期门穴、三阴交穴、丰隆穴,足三里穴等等,这些穴位的按摩还是以泻法为主,通过强刺激可以使肝气郁结得到明显的好转。肝气郁结所导致的症状也会减轻,包括情绪的抑郁,还有总是叹息,甚至出现的打嗝、反酸,这些消化道症状,也会有所好转。肝气郁结在按摩过程中,个人以为期门穴是一个非常好的穴位,特别是对于更年期的女性效果是最好的。很多女性在一定年龄肝经会出现问题,肝阴下降,肝阳上亢,而且激素的紊乱也会导致肝气郁结症状明显加重,可以通过强刺激期门改善的相关的症状,使患者的更年期症状明显的好转,恢复健康。

肝气郁结在哪里?

肝郁气滞,其实肝郁气滞是中医上的一个词语。

主要就是指肝的疏泄功能发生异常,疏泄的不及时导致气机瘀滞所表现的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或见咽部异物感,或颈部瘿瘤,或胁下肿块;

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舌苔薄白,脉弦的证候。又称肝气郁结症,简称肝郁症。

多因情志不遂,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因病邪侵扰,阻遏肝脉,致使肝气失于疏泄、条达所致。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临床上常用的疏肝解郁的方子——越鞠丸。

点击下方蓝字即可查阅:

疏肝解郁的千古第一方——越鞠丸,大夫详解治疗的病例

肝气郁结在哪里?

生活道公益健康认为,肝气郁结意思是说体内有气滞了,气滞一般会化火,可能会有目赤肿痛等感觉了,肝火有时候还会引起心火了,会引起睡眠不好多梦等症了。

肝气郁滞后,还可能引起气滞痰湿阻滞了,阻滞在肺部就会引起咳嗽等;

肝气郁滞后,还可能引起气滞血瘀,一般肝气郁滞引起的血瘀,可能两胁刺痛的可能性更大些;

可能还会引起心情不好,喜欢大喘气等等。总体是气机升降出了问题了,肝气郁滞生发除了问题,可能就会影响到脾胃的气机了,脾胃气机出现了问题,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或者是食少腹胀等病症了。

中医讲究的是全身气机通畅,气会在全身无处不到的,郁结了在哪儿就会在哪儿出问题了,上述的是一般情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