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怎么煎效果好?

煎药的方法①煎药的器具:煎药器具首选为砂锅与陶瓷,因为此二者性质稳定,传热慢,不易与药材发生化学反应。煎药途中严禁用铁锅,铝锅,等,金属锅具不耐热,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与药材反应会影响药效。

②煎药用水:古人煎药时用水很是讲究,露水,雨水,雪水,山水等都是根据病情选择,而现代人不能这样,因为现在环境污染严重,会造成这些水质的污染,有害物质的增多,所以不能选择。就使用干净的饮用水即可。

③加水量:加水的多少对药效的影响很关键,加水太少,不容易煎出有效成分;加水太多,药效又太稀,服用不便,所以加水很关键。一般而言,药材大多为干燥饮片,药渣要吸水,煎煮过程水分挥发,所以要保证这些的消耗。所以加水要没过药材3cm以上,也就是两指节左右。而那些吸水性强的药材,煮的时间比较久的药材,要适当的多2cm让消耗有出处。

④浸泡:浸泡在煎药过程中很重要,加水浸泡使药材润湿,这样可以更好地使成分煎煮出来。浸泡药材一般一小时左右,具体看药材的软硬,块硬质重的要时间久点,质泡松散的时间短点,夏天时间短点,冬天时间长点。

⑤煎药火候:人常说煎药火候武火,中火,文火。通俗讲武火就是大火。文火就是小火,一般煎药先大后小,先武后文,就是大火(武火)烧开,小火(文火)煎煮。

⑥煎煮时间:一般解表药(如感冒,咳嗽,发热),易挥发的药,气芳香的药则煎煮10-15分钟。而滋补的药,理气药,健脾和胃药,则煎煮时间要加长,30-60分钟。煎煮好后还要及时滤出,现在好多人由于工作忙,时间紧,煎药都是头煎煎好滤出后,二煎煎好就放在哪里,等服用时在滤出,这样是不对的。水是性质很活跃的物质,久泡在哪里,容易使药效变化,产生新的物质,会大大影响药效,还有伤害我们的身体,所以及时滤出很关键。

⑦煎煮几次:一般煎煮两次,但有哪些块大,质重,质硬的药材,要煮三次,使药效充分析出,节省资源。

中药怎么煎效果好?

煎中药相信很多人都会,至于有哪些需要注意事项呢?

1.中药无需冲洗,检查是否有杂物就行。

2.用瓦锅泡浸中药,大约三碗水,时间15~20分钟。不能用铝锅、不锈钢锅,这些锅是不可用来煎中药的。

3.泡浸20分钟之后大火烧开,转小火15分钟左右即可。煎药时不能把盖打开,还有后下药,如砂仁、玉桂、薄荷等这些药,在药快煎好时,提前10钟下药。这些药不能久煎,含有挥发性。

4.把第一次煎的药倒出来。然后再加少量水再煎,小火煎15分钟左右。再把药倒出来和第一次的药合并。大概把药分成三份,早、中、晚各一份。吃一份,剩下两份放入冰箱(用瓷器装,加盖)保鲜膜固定。每次吃药时,把药放入热水中泡浸,趁热吃,不能再次用沙锅煮,药效会降低的。

以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中药怎么煎效果好?

熬中药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分别如下:

一、浸泡

中药的浸泡这一步骤涉及了器具的选择、浸泡用水量以及浸泡的时间等问题。

古代医家对煎药器具的选择都特别有研究,陶弘景说“温汤勿用铁器”,李时珍也说过“煎药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一般来说,煎药器具忌用铁锅、铜锅、铝锅、铅锅或者有害塑料制品,这是因为这些器具容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物疗效。可以选用一些性质稳定、导热均匀、不容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的器具,如陶器、砂锅、不锈钢器皿、玻璃器皿等等。现代比较方便的家庭用的有自动煎药锅,医疗机构有大型的自动煎药机了,用起来比较方便。

中药浸泡一般使用自来水,不建议使用热水,宜使用凉水浸泡,水量第一次为没过药物3-5厘米左右,第二次没过1-2厘米即可。当然,如果中药是质地疏松的花、草、叶或者是含粘液质、淀粉多,吸水量大的根茎、种子等药材,浸泡的数量宜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大。浸泡的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对于一些质地坚硬贝壳、化石、矿石、种子、果实等药材也可以浸泡60分钟,但是不推荐浸泡时间过长,以免药物酶解和霉败。

二、煎煮

在煎煮这一过程中,主要涉及煎煮的火候以及煎煮的时间等问题。

一般来说一剂药可以煎2-3次,个人比较推荐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的时间是30分钟左右,第二次煎煮的时间在20-25分中左右,如果还进行第三次煎煮,煎煮的时间跟第二次差不多。煎煮的火候主要分为“武火”、“文火”,煎煮时一般先武火至药物煮沸然后改为文火保持微沸的状态急需煎煮,这样可以使得有效成分充分的溶出。

三、服药

在服药方面,主要是涉及服药的时机和服药温度的问题。

一般我们将经过两次或者三次煎煮的中药药液一起混合,一般一次喝300ml左右,可以一天和一次或者一天喝两次,这主要是看病情的需要,遵医嘱即可。

对于健胃消食的药物,宜在饭前半小时服用;对于治疗胸膈以下疾病(如胃、肝、肾等)以及一些制酸药均应在饭前服用;对胃肠刺激大的药物宜在饭后服用,如破瘀消积、活血化瘀类药物,病在胸膈以上者,也应在饭后服用;对于泻下药、滋补类以及驱虫药等均宜空腹服用;对于安神类药物宜在睡前服用。对于平喘药,宜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截疟药宜在发作前3小时服用,对于急重症宜立即服用。

为了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一般的中药宜温服。对于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的药物,一般宜冷服;对于理气、活血、化瘀、解表、补益等药物,一般宜热服。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作为用药依据,请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有什么疑问或者观点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评论。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中药怎么煎效果好?

煎中药是有讲究的,首先熬中药的器皿要选砂锅最好,熬制中药前,应该先用清水把药物泡半个小时,然后在放到火上进行煎制,先用大火烧开,然后改小火熬制,大约20分钟即可,把煎好的中药倒出,放在一边备用,然后加水进行第二次熬制,还是以大火烧开,改小火熬20分钟就可以了,然后倒出药汁,与第一次倒出的药汁均匀混合,分成两等份,分早晚服用。

中药怎么煎效果好?

中药的煎制在器皿的选择上可选择砂锅、搪瓷盆或者电煎锅,效果都很好。千万不要用铁锅和铜锅,因为会影响药物的效果,甚至可能会产生有毒的成分,不仅影响疗效,还会影响健康和生命。

在拿到一副中药的时候,首先检查中药中有没有单包、矿物类、贝壳类或者质地比较轻的药物。如果是矿石类或者动物贝壳类的药物,需要先煎,先煎的药按照医嘱先煎多久,如果没有特别的嘱咐先煎药一般先煎5到10分钟,再加入其他常规药。再看看药材中土是不是比较多,如果比较多适当冲洗即可,不可使劲揉搓。拿药尽量选择去正规中药房或者大医院,这些地方药材质量还是有保证的。

药材在煎制前需要冷水浸泡是为了药材中的成分更容易析出,所以建议药材浸泡时间应该加长,我们一般给患者熬药,如果没有特殊要求的药材浸泡时间不会低于两个小时。浸泡加入的水量超过药材1cm即可。

常规药材煎制水没开时用武火(也就是大火),水开后转为中火,一般解表药10-15分钟即可;补益药,在20-30分钟左右;一副药可以煎两回,煎好以后头煎和二煎的药合在一起,二煎的时候时间可以比一煎的时候略长,以利于药材的完全析出。我们叫出净(也就是把药材中的成分尽量多的熬制出来)。

熬制过程中要随时搅动,避免糊锅底,如果出现糊锅底现象建议倒掉,因为糊锅底就会影响到药性,药材是用来治病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还有抽烟的同志煎药是千万不要让烟灰掉入煎制的中药里,千万不要,重要的事说三遍,千万不要。

以上就是胖哥对“中药怎么煎效果好?”的回答,谢谢大家阅读。

中药怎么煎效果好?

熬药,也就是制作汤剂,用药物煎汤,去渣取药汁而成。汤剂具有吸收快,作用强的优点,故有“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的记载。又可根据临床具体病症灵活处方,故临床上应用最广。但煎煮方法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关系到疗效的好坏。

1、药材冲洗

中药材大多有灰尘和杂物,因此在煎煮前应冲洗一下,去除灰尘和杂物。对于处方中的花、叶、果及肉类的药材,需要淘洗。

2、煮前浸泡

药材清洗后,可将其浸泡20~30分钟,以利于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析出,同时可以缩短煎煮的时间,对于种子、果实为主的药材,浸泡的时间可以长些。

3、煎煮容器

砂锅、砂罐为煎煮中药的首选容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诱钢锅次之。铁、铜、铅等金属容器忌用。

4、用水量

煎煮药材时所需水量,一般以没过药材表面2~3厘米为宜。何首乌、白芍药等质地坚硬的药材,可以多加些水,蒲公英、藿香等质地疏松的药材,加水量淹没药材即可。

还可将配发好后的中药,取1贴(剂)药称一下重量,然后根据1克中药加10毫升水的原则,把计算的总加水量的65%加到第一煎中,余下的35%留给二煎用。例如,滋补调理药人参养荣汤,药物总重量为150克,加水量应为1500毫升,头煎应加65%即为975毫升,二煎加水35%为525毫升。该方法加水准确,特别是药物种类多、药量大的中成药方剂更为适宜。

此外,若药中花(如稳复花、袋袋花等)、叶(如桑叶、枇杷叶等)类较多时,还可适量多加些水。

当热水冲入生药内时,生药的外层组织由于受高温的骤然冲击,立即凝固、紧缩,尤其是蛋白质在细胞壁上形成一层不可逆转的变性层,阻碍了水分的渗入,组织内部被溶解的有效成分亦难以溶出,从而大大影响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因此煎药时切忌加水。

5、先后次序

一般的中药材可以同时入煎,但有些药材需要特殊处理。在处方中,磁石、牡蛎等矿物药,贝壳类药等标有“先煎”的药物,则应先放入锅中,煎煮约30分钟再与其他药物同煎;标有“后下”的药物,要在其他药物快煎煮好时投入,煮沸后几分钟即可;对于标有“包煎”的药材,应用纱布包裹后再煎。

6、煎煮火力与时间

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两次服用。也就是把浸泡好的中药饮片武火(大火)煮沸后,再改文火(小火)煮20~25分钟,趁热滤出第一煎的药液。开始操作第二煎,往煎药容器中再加凉水超过药渣表面1~2厘米,用武火煮沸后,改文火再煎15~20分钟,再次趁热滤出药液。

根据药物的性质,解表药头煎煮沸后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药头煎沸后煎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一般性质的药,头煎沸后煎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各种类型的汤剂均以煎两煎为宜,汤药煎好后,应趁热滤过,榨干,尽量减少药渣中煎液的残留量。含有挥发成分的药物,如薄荷、苏叶、藿香、佩兰等不需要浓煎,在煎煮过程中防止有效成分挥发,所以必须盖着盖子煎。骨角、龙骨、贝壳类药物及人参、白术等补益药,一般宜选用文火久煎。

沙参、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药物,在温度没有达到100℃时就会开始沸腾,出现“假沸”现象,因此,即使沸腾了也不应减火。

如果药袋内有布袋包装的饮片,此类药为包煎药。包煎的药物主要是指那些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

还有一类“另煎药”。另煎药是指一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宜单独煎煮,如贵重药材人参、冬虫夏草、藏红花等。另煎药在煎煮前也应该浸泡,煎出的药液可以另服,也可以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一般煎煮时间为2~3小时。

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易发生烊化,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等。

7、滤取量

每次煎好的药汁,滤取量皆不得少于180毫升(约一个碗的九分满)为宜;如果是煎给小孩子服用,由于剂量较少,每次滤取的液量可酌减为120毫升左右。

此外,微波炉煎煮是不可取的。微波炉煎药时,火候和煎煮时间都难以掌握,会影响药效。

还有,汤剂浓度高,不见得效果就好。中药煎煮是中药饮片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而当煎到饮片本身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时,这种扩散运动就停止了。此时如果再继续煎煮还可能使非有效成分(如树脂、树胶、色素等大分子化合物)不断溶出,这样会使药液中有效成分因蒸发而减少,甚至在过长的高温中遭到破坏,从而降低药效,并且容易煎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