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长平之战真的全怪赵括吗?
秦赵长平之战,赵括虽然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也不能全怪赵括,第一责任人应当是赵孝成王。
首先要搞明白赵国和秦国为什么会发生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的起因是上党之争,而上党之争可以说完全是赵孝成王一手造成的。秦国辛辛苦苦攻打韩国,迫使韩桓惠王主动割让无力控制的上党郡献给秦国,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为了祸水东引,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目的就是让秦国进攻赵国,从而使赵国与韩国亲近,共同对抗秦国。
虽然冯亭的想法很好,但被赵孝成王的叔叔平阳君赵豹看透。赵豹便建议侄子赵丹不要接受冯亭的进献,赵国坐享秦国之利,必然会引起秦国进攻,何况秦国又是大国、强国,更不该和其作对。
不过赵孝成王却不这么想,他认为赵国征发百万大军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一座城,如今坐着就能得到上党郡治下的十七座城,这是很大的利益。就又问另一位叔叔平原君赵胜和宗室大臣赵禹的意见,二人也认为这是大利益,不可错失,于是赵孝成王便派平原君带兵接收了上党。
在赵孝成王横插一杠的干扰下,秦昭襄王未能如愿得到上党郡,为此大怒,便派出两路大军,一路继续进攻韩国,以震慑韩桓惠王,一路由左庶长王龁率领夺回上党,为此秦赵两国爆发了上党之战。赵国师出无名,且派去接收上党的兵力不多,结果被王龁一举夺取。
如果赵孝成王此时与秦国讲和,可能就不会发生长平之战,赵国虽然有所损失,但不至于伤筋动骨。不过赵孝成王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派廉颇屯兵长平,以接应从上党逃亡赵国的百姓,这无疑再次给了秦国出兵的正当理由。王龁便以此进攻赵国,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秦赵两军对峙一段时间后,继上党争夺战后又爆发了长平大战,可以说这两场战役是由赵孝成王一个错误决定所引起的。
虽然廉颇是赵国名将,按理来说抵抗住秦军不成问题,但赵国师出无名,赵国将士们在气势上已经输了一筹,毕竟战争并不是单纯的武力对抗,也是民心的对抗,并且赵军在兵力上也不占优势。在师出无名的情况下,除非双方实力悬殊,否则很难取胜,长平之战的结果也是如此,秦赵两军时有交手,基本都是赵军一方战败,即便赵军筑垒坚守,也被秦军多次攻破壁垒,夺下阵地。
廉颇见此,明白赵军如果主动出击,伤亡必然会更大,便坚守不出,采取防御态势与秦军对峙。赵孝成王此时依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多次派使者指责廉颇不与秦军交战,对畏惧秦军、久拖不决的廉颇很是不满。
而且赵国此时国力逐渐不支,如果一直和秦军对峙下去,可能不等战败,就会被拖垮。加上初战不利,赵孝成王或许开始后悔,就想与秦国讲和。但秦昭襄王和秦相范雎又怎么会放弃这大好良机呢!秦国师出有名,再加形势良好,正是削弱东出强敌赵国的大好机会。
于是秦国将计就计,隆重接待赵国使者,以麻痹赵国,并对事大肆宣扬,以防止各国合纵,从而彻底孤立赵国。并在暗中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予赵军沉重的打击,从根本上削弱赵国的实力。
而秦国能用计孤立赵国,其中赵孝成王的一个决定又再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赵国商议与秦国议和之时,大臣虞卿就想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曾建议赵孝成王不要直接派使者入秦,应当先派使者亲附楚、魏两国,以造势天下诸侯将会合纵抗秦,而秦国必然有所怀疑,因此产生恐惧,这样才能与秦国讲和。
但赵孝成王并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而是与平阳君商议后,直接派遣大臣郑朱出使秦国,之后果然像虞卿所想那样,秦国隆重接待郑朱,但迟迟不肯讲和。
此时秦国假意议和,一直拖延,又派人到赵国施行反间计。赵国这边,廉颇坚守不出,但赵国国力却无法久支,加上反间谣言四起,赵孝成王信以为真,也没有听从大臣蔺相如的劝告,最终命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上将军,前往长平代替了廉颇,反击秦军。
结果赵括中了秦将武安君白起的诱敌深入之计,导致数十万赵军被分割包围,最终埋骨长平战场。战后,赵孝成王未能按照议和按和约割让六城,次年秦国再次出兵,包围了赵都邯郸城,情况万分危急,赵国存亡只在一线之间。
虽然在魏国和楚国派兵救援下,赵国最终打赢了邯郸保卫战,给秦军造成了近二十万人的伤亡,但赵国同样损失惨重,在秦军围城之时,邯郸城内的百姓就算吃糟糠都无法吃饱,有的人甚至将树枝削尖来充当武器,可见赵国的国力并不如秦国。但赵孝成王当初却不听大臣建议,毅然决然选择坐享其利,即便被秦国进攻,也要派兵接受本属于秦国的上党。
赵国虽然经过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后,实力得到增强,但赵国的改革毕竟要晚于秦国,在上党之战前,才不过实行了不到五十年的时间,而秦国的商鞅变法至秦孝公时期开始,至秦昭襄王晚年时,已经实行三代近一百年,比胡服骑射早了一倍时间,因此赵国的综合国力不如秦国强大。
在这种情况下,赵孝成王接受冯亭进献,派兵接受上郡的做法无异于火中取栗,自取灭亡。再加上赵孝成王的多次错误决定:不听平阳君赵豹建议,接收上党;不听大臣虞卿建议,不联合诸侯,直接与秦国讲和;不听大臣蔺相如建议,仅凭虚名任用赵括,才最终导致了上党之战和长平之战的失败,致使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当然赵括的责任也很大,如果廉颇依旧是主帅,即便赵军战败,也不至于全军覆没,可赵括却让四十多万赵军,赵国大半青壮年埋骨长平,无论赵括的指挥是否存在失误,就拿长平之战的结果来看,赵括也难辞其咎。
参考史料:《史记·赵世家》、《史记·秦本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历史上长平之战真的全怪赵括吗?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一场著名的战役。赵括也因此战成为众人熟知的历史人物,因他产生的“纸上谈兵”这个典故也因此让人熟知。赵国的战败是否全怪赵括,他应该为此战失败负多大的责任呢?他是否有更好的选择呢?
上党:引发秦赵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根据《史记》的记载,秦赵之间这场战役的直接起因就是上党郡的问题。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直接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连写,也就是使上党成为脱离韩国本土的飞地。于是韩国国君韩桓惠王索性就让上党郡守冯亭将上党献给秦国,以求的秦国罢兵。结果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就干脆将上党献给了相邻的赵国,由此引发了秦赵长平之战。当时冯亭向赵国献出上党郡十七城时,赵国国内有两派意见:
拒绝派:此派以赵国宗室平阳君赵豹为代表,他认为,上党郡本来已经是秦国的囊中之物,如果贸然夺走,就等于当面给了秦国一记耳光,必然会招致秦国的进攻,而且也给了秦国开战的理由,并认为这种虎口夺食的行为是非常危险的。
接受派:这一派以同样是赵国宗室的平原君赵胜为代表,作为战国四大公子的赵胜一直以来是个强硬派,多次与秦国为敌。因此他认为即使出动大军都不见得能打下多少城池,如今不废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十七座城池,这种利益不能白白丢弃。
最终的结果是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赵胜的意见,接受了上党郡,并且派廉颇率军在长平驻扎军队防备秦国发动的进攻。赵国的这一行为显然激怒了秦国,于是秦国开始策划对赵国的进攻,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长平之战。从长平之战的结果来看,平原君赵胜的这种观点显然是导致后来赵国进入无法拜托的死局的重要原因,虽然不接受上党未见得赵国就能在最后击败秦国统一天下,但是作为弱者主动招惹强者,必然是不智的。而且赵国也因为贪图这十七座城池导致几百年积攒的国力消耗一空,从此失去了能够挑战秦国的军事强国地位。由此看来平原君赵胜难辞其咎。
持久战与速决战,其实赵国都难以获胜在公元前260年正式爆发的长平之战中,首先是廉颇作为赵军主将,在与秦军几次交锋皆不利的情况下,转而选择固守营垒的防御策略。坚守不出的战略导致秦军也一时难以取胜,双方陷入僵持。但是赵孝成王对廉颇的固守不战的策略非常不满,以至于后来临阵换帅,由主张速战的赵括取代廉颇出任主将,随后赵括在主动出击中被秦军围困,最终导致整个战局崩盘。从这个战役经过来看,似乎廉颇的战略是对的,赵括的战略就是纸上谈兵的错误战略,因此赵括的责任最大,如果继续廉颇的战略或许赵国能有胜机。
速决战略:这一战略在事实上已经被最后的结果证明的确是不可取的,毕竟秦军的强大已经多次被证明,而且廉颇在长平之战的初期是与秦军进行过交锋的,结果都证明在野战中主动与秦军对抗赵军还难以获胜。而且即使廉颇退入营垒固守都还有不少营垒被秦军攻破,而且赵军中的高级军官的伤亡比较多,充分说明赵军即使防御也非常吃力。所以赵括的速战主张是危险而冒进的,因此赵括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持久战略:这一战略的确在战场上迟滞了秦军的进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少保持了赵军没有崩盘,战局也能勉强维持平衡。但是我们从长平战场放大到秦赵两国来看,其实继续僵持下去赵国也未必能够获胜,毕竟当时的相持已经基本耗空了赵国的后勤积蓄,我们从史书上发现赵国已经开始向齐国借粮了,而且赵国虽然在军事实力上可以与秦国较量,但是从综合国力上却比秦国差的很远,所以僵持下去秦国依旧获胜的可能性较大。所以持久战略只能是说在当时的战场上最正确的选择,但是如果放大到两国国力的比拼来看,依旧不足以改变整个战役的结局。
战场上陷入时局,往往就需要其他方面的因素来寻求变化,而外交手段就是最有效的方式。当时赵国君臣也的确考虑到了这点。但是很可惜赵孝成王又选择了错误的方法。
向关东诸国求援:这是赵国官员虞卿提出的方案,他建议向楚、魏等山东诸国求援,利用这些国家的力量改变战役格局,让秦国畏惧东方六国合纵攻秦,然后再与秦国议和。这个建议是非常合理的,毕竟当时秦赵两国几乎倾尽全力,秦国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可能不会善罢甘休,只有拉拢其他国家组成合纵力量才能让秦国有所顾忌,才会见好就收,赵国即使损失一些利益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直接向秦求和:这是另一位赵国官员楼昌的建议。他简单认为派出使者去向秦国求和就能解决长平的困局。而虞卿针对他的建议提出秦国兴师动众绝不会轻易罢兵,而且秦国还会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假装谈判,让天下诸侯以为秦赵之间不会继续交战,其他各国合纵救援赵国的可能就会变小。
年轻的赵孝成王显然又做出了错误的决断,而且秦国也的确如虞卿预想的那样,假装同意议和,不仅麻痹了赵国,而且使得其他国家认为赵国没有亡国的危险,不愿冒险援救赵国。直到长平之战赵国打败,已经面临亡国之危时,其他国家才重新组织合纵救赵。不得不说这次外交失策基本决定了赵国在长平之战已经陷入死局。
赵孝成王:一个无奈的罪魁祸首综合来看,整个长平之战其实应该负最大责任的是赵孝成王,毕竟在接受上党、外交失策、中计换帅等方面都有他的责任。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他也有许多无奈的地方:
亲政不久:长平之战实质上是赵孝成王亲政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战争。此时他才刚刚亲政三年,还是一个年轻的国君,治国理政方面他与老道的秦昭襄王还相差甚远。所以他在许多决策上还是不够老练,虽然他在这几次选择中除了最后一次临阵换帅似乎没有看到与大臣的商议过程,但是在接受上党和外交决策上他都是征询了大臣的意见,只是他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他的经历使他产生了错觉:我们虽然无法详细了解赵孝成王之前的生活经历,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推论,他在公元前277年被立为太子,在公元前266年继承赵国国君之位,但是因为继位时还年幼,所以由母后临朝听政,古人十五六岁即可算成年,因此由他母后临朝这一点说明他继位时应该不超过十五六岁,那么我们估计长平之战时他应该只有二十岁左右。那么我们来看他二十岁之前可以接触和认识的事情有哪些呢?从公元前277年被立为太子开始到公元前262年接受上当,我们从史籍中发现,赵国几乎是不败的存在,在与齐、魏、胡人和匈奴人的作战中全部取胜,即使与秦国的交战,也只是在不关键的小战役里失败过两次,但是著名的战役里却都是赵国获胜,秦军失败。比如赵括的父亲赵奢指挥的阏与之战和赵孝成王继位后秦国攻赵之战。这些胜利必然使年轻的赵孝成王低估了秦国的力量。
正是因为年轻,而且对秦国的实力认知上有偏差,导致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中屡次做出错误的决策。但是此战之后他就迅速成长,长平惨败的危局下,赵孝成王团结军民守住邯郸,保住赵国不灭,同时还击败了想趁火打劫的燕国。此后他的统治应该算不错,只是长平之战的确损失太大,赵国短期内难以恢复国力,加上后来赵孝成王的继承者乏善可陈,最终赵国再难崛起。
综上,长平之战的失败显然不能全怪赵括,如果说谁的责任更大的话,应该是年轻的赵孝成王,毕竟这些错误的决策都是由他做出。但是提出接受上党的平原君和提出直接向秦求和楼昌都有一定的责任。当然同样年轻的赵括提出或迎合速战战略,并且在进入长平战场后继续执行这一战略,最终导致兵败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历史上长平之战真的全怪赵括吗?
谢谢邀请。
历史上的长平之战不能全怪赵括。我认为:
一,长平之战,在实力上秦占有绝对优势
长平之战并非赵、秦两国间的局部战争,而是赵、秦两国倾全国之力进行的一场生死决战。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是财力、军力的对比。在财力上,秦通过变法,经济大力发展,财力上远超赵国,军队数量和战斗力也远超赵国。这是秦胜赵的基本条件。
二,廉颇也难以逆转败局
长平之战历时近三年,前期都是廉颇指挥的,廉颇是一代名将,他知道在这种形势下,最好的办法是防守,但也难挡秦军的进攻,三道防线己被攻破两道,更遭糕的是粮食缺乏,饭都吃不饱,这仗怎么打!且赵国与其他诸侯国又没一个铁哥们,都在看热闹。赵军被近百万秦军困于城中,出击没那个实力,只好打防御战,失败只是早天晚天的事。
三,赵王为什么换将
赵王不是傻瓜,知道廉颇比赵括厉害,也知道廉颇的防守是对的,但再对,早晚被困死城中,如其困死城中,还不如侥幸一搏,或许还有生路,问题是廉颇不听,所以才临阵换将,执意换成赵括。赵王也知道赵括的本事,因赵括的老爸赵奢,早就对自已的儿子有个评价,说他兵书读的多,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但不能在实战中灵活运用,带兵打仗必然失败。这些赵王是知道的。还有,在赵王决定换帅之前,赵括的母亲也亲自跟赵王说,她儿子是个爱财如命,不知道施舍,亲近官兵,不适会当帅。对这些意见,赵王谓比觉的不对,但在这种只有一搏的机会面前,他要的就是赵括"出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要的就是赵括是名将赵奢之子,官兵们愿意为他卖命。赵王认为,通过换将,或许有挽回败局的奇迹发生。
结局是长平之战赵国惨败,怨谁呢?当然主要怨赵王,赵括是总帅,当然也要承担一定责任,不用管是背"黑锅”也罢。
历史上长平之战真的全怪赵括吗?
我的一点浅见:第一,赵国的综合国力比奏差远了。奏赵在长平对峙了几年,赵国国力已被耗尽。如不速战速决,可能赵国不用奏和它打仗,自己就侉了。第二,赵括应该不是无能之辈。长平之战,椐闻也是奏军灭六国战争中损失最大的一仗。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能和白起平起平坐的战将,估计只有李牧。赵括能和白起打成那样,应该有名将的潜质。只可惜命运不济,他此生只打了这一仗。
历史上长平之战真的全怪赵括吗?
王夫之曾经评价赵国长平之战: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
虽然肯定了廉颇的作战能力,实际上却并非公允,长平之战作为中国古代早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这么大的锅不是哪一个人就能背得动的,全怪赵括显然是高估了赵括。
五国伐齐之后,秦国独霸战争时期,唯一能够和秦国匹敌的国家就是经过胡服骑射的赵国,当时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劝说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攻打身边弱小的韩国。
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攻占韩国野王,将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切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韩国只能被迫求和,将上党割让给秦国,然而随后上党郡守率领上党百姓投降给赵国。
韩国本身是中原小国,能够成为战国七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韩国君主擅长诡诈,通过阴谋来对外交流。此举明显是在自己无法与秦国对抗的情况下将赵国拉下水,借助赵国的力量与秦国相争。
当时平阳君赵豹认为“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
赵孝成王以“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此大利也。“决定接受上党。
如果赵国以援助上党的方式来进行此战,一定会获得道义上的支持,然而平原君赵胜却认为秦赵之间必有一战,不如接受上党,赵胜亲自去上党接收,平原君赵胜的策略就是赵国变成劫掠邻国的国家,反而遭到了各国的一致反感。
可以说,在一开始,赵国就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已经失败了一半。
此举,最终爆发长平之战,实际上当时秦国能够联合他国完全可以瓜分赵国,但是秦昭襄王见识比较差,选择了下下策,与赵国硬刚,长平之战因此爆发。
长平之战爆发后,秦赵之间互相加码,最终成为双方谁都输不起的战役,而赵国名将廉颇在初期对秦作战的过程中失利,所以采取了坚守的策略。
在秦赵长期对峙的情况赵国发生粮荒,不得已的情况下,秦国统治者急于与秦国决战,而廉颇却不愿进行决战,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国才决定换将,换句话说,廉颇要是行,赵国要换将嘛?固然这里面秦国的间谍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可以说,廉颇在长平初期屡战不胜,才最终导致赵国换将。
当然,要说赵国失败,主将赵括没有责任是说不过去的,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战国时期各国又有几个将领跟白起比起来算是作战有经验。
赵孝成王并不是傻子,即使赵孝成王是傻子,平原君赵胜也不是傻子,可以说换下廉颇应该是赵国统治阶层都认定的。
能够选择赵括去接替廉颇,说明赵括并非只是纸上谈兵,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大事就没有记录,关于赵括的很多资料,大家也都不清楚,最后只是根据长平之战失败后来评价的。
我们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实际上,我们就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价值观。
赵括上任后迅速改变了廉颇时的作战策略,而是与秦军寻求决战,在赵括率军进攻秦国的时候,白起让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趁胜追击,最终导致被秦军包围。
赵括率领赵军主力在断粮46天的情况下,因为始终无法突围,赵括在突围过程中战死,最终导致赵军战败。
如果,赵括能够稳扎稳打,不冒险突进,即使失败,也是两败俱伤。
总结起来,赵国长平之战的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赵军占领上党而不是援助上党就从道义上失败了;其次,廉颇为将时未能击溃秦军,反而是被压着打,这也是失败的因素;最后赵括在决战的时候急于求胜,陷入埋伏,最终导致失败。
我只总结了这么多,大家有补充的可以在评论中打出哦!
历史上长平之战真的全怪赵括吗?
赵括,我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一生,那就是初生虎犊碰上老牛。长平之战一战之败将赵括这个幼小的虎犊扼杀在白起的牛角之下。
我们先梳理一下长平之战的背景。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决胜之战。随着春秋战国400余年的发展,天下一统的大势愈来愈显。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综合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天下列国从原来的悲秦到后来的苦秦,正当秦国一次一次的挫败了山东六国的合众联盟之后一统天下的势头,再也不可阻挡。
但是,正在此时弱小的赵国听过了长达数10年的胡服骑射一跃成为军事强国。成为了战国后期唯一能够在军事实力上与秦国抗衡的超级大国。然而赵国的强大仅仅是军事实力上的强大。在综合国力上还略逊秦国一筹。所以这时的赵国君臣都想着蓄积实力,避免与秦国正面争锋。谁知这时候弱小韩国为了自保。将自己的上党郡先赠送给了秦国,最后又迫不得已被赵国夺了去。上党郡秦赵之间缓冲的最后地带。为了争夺这块地盘,秦赵两国曾经多次斡旋。但谈判的结果都是无效,最终由秦昭襄王决定,举倾国之力攻打赵国,赵国无奈只好集结全国大军与秦国抗衡。
长平之战前期,也就是在相持阶段是由赵国老将军廉颇挂帅。廉颇认为秦军虽然凶猛,但是远离本土,粮草供给困难。所以就采用持久战术的方法,积极防御。但是他没有料到,秦昭襄王已经下定了决心要一举吞掉赵国,这一场防御的持久战竟苦苦的打了三年。秦国和赵国虽然是大国,但是两国谁都没有能力长期支撑高达数10万队的开销。
公元前259年,秦赵两国相继大早,秦赵两国朝野,都有罢兵的打算,然而秦昭襄王却认为,长平之战既然开打,就算不灭掉赵国,也是削弱它的大好时机。所以他听从了白起的建议,一力坚持。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便是农业大国。拥有较雄厚的粮食储备。但是赵国却不一样,赵国山多平原少,而且国家以骑射,尚武为荣,粮食储备根本没有多少。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的赵孝成王一天只吃一顿稀粥。将军粮全部运往前线,供给将士。但是数10万大军一天要消耗多少粮食?一个月要消耗多少粮食?这是无法计算的。
可以这样说,就算当时赵括不主动出击。那么总有一天,赵国也会被秦国所拖垮。正当这个时候,年轻的赵括自告奋勇。亲自率领四五十万大军主动出击秦军。结果被白起包围。我们总把长平之战的赵国惨败,怪罪于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实际应用。其实在那个时代,在那种情况下,莫说是赵括,就算是他爹马服君赵奢再生,也只有消极防守和积极进攻两种方式。可惜,老天爷并没有给赵括太多的表现机会,长平一战,他落下了一个纸上谈兵的骂名。然而我们却忘却了,在赵国濒临绝境的时候,是年轻的赵括奋着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决心与秦国决战。
在赵括被围的时候,他并没有因为身临绝境而屈膝投降。而是依据地形节节阻击,实施突围。从这一点来说,赵括还是一个非常有骨气有头脑的将军,在被围长平46天的时间里,发动了大大小小近300次突围,我们想一下,在这46天里,没有援军,没有粮食补给,他是怎样鼓励将士们一次又一次的,向强大的秦军进行反击,如果没有一点真正的统兵之能,他能主持这么多次的突围吗?还有一点,我们要清楚,那就是赵括作为一个将军,他是真真正正的暂时在向敌人冲锋的战场上的。
长平之战,秦国虽然胜利了,但却是惨烈的胜利。据统计,长平之战中秦国兵力损失高达20余万,如果赵括真的是无能之人能够组织这些卑微的士兵,发动灭绝性的反冲击吗?
一言以蔽之,赵括在熟读军事理论的基础上,他也许有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毛病。但是他是有真正的军事才能的。我们只需要让他多锻炼几次,也许他就能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也未可知。但是很不幸,他这个刚刚出生的老虎,一上场就碰见了狠辣的白起。也许白起知道他是一个将星,所以必须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将赵括扼杀在将星的摇篮里。从此,一代将星赵括从此陨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