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军的多次冲锋,为何突破不了白起的防线?

赵括代替廉颇后,就立即发兵反击秦军,结果四十多万赵军落入白起事先准备就绪的伏击圈,接着就被白起出动的两股突袭部队分割包围,并截断了赵军的运粮通道。等赵括发现中计被围后,已经为时已晚,大量赵军因断粮而饿死,或者在突围过程中战死,虽然赵括也曾率领精锐部队多次突围,但都以失败告终,赵括本人也在突围过程中被秦军乱箭射死。

那么赵括率领的四十多万赵军为何突破不了白起的包围防线呢?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赵括中了白起诱敌深入之计,导致赵军被围,处于被动不利的劣势,从而军心涣散,战斗力大减;二是白起采用的是分割包围,因此数十万大军并不在一起,而是被分割成多个部分,进一步减小了赵军突围成功的可能,在没有充足兵力的情况下,赵军自然也就很难突围成功。

并且白起还切断了赵军的运粮通道,在断粮的情况下,赵军饥饿不堪,进一步动摇了军心,瓦解了赵军的战斗力,普通士卒已经失去了斗志,甚至因为饥饿开始自相杀食。三是白起重视野战筑垒工事,会事先在预期歼敌地区修筑工事阻敌,以此作为辅助进攻手段,然后诱敌脱离筑有堡垒的原始阵地,在预期歼敌地区进行野战,而此地区事先修筑了阻敌工事,因此敌军很难突围,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就运用了这一作战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赵军还具备一定战斗力的只剩下部分精锐部队,但他们又怎么能是以逸待劳的秦军对手呢!因此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也没能成功,结果自己还死于秦军乱箭之下。

在失去赵军主将的情况下,剩余的赵军更是无力再战,只能等待赵国派兵救援。但秦昭襄王得知数十万赵军被白起包围后,还被截断了粮道,于是亲自赶到距离长平战场较近的河内郡,直接加封当地百姓爵位,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支援长平战场,以阻拦赵国与诸侯援军和粮草支援。

此时赵军已是无力回天,首先处于秦军分割包围,其次处于断粮情况,最后连主将赵括也在突围中战死,而且在之前的突围过程中伤亡惨重,最后处于包围的数十万赵军选择了投降。白起却担心赵军反复无常,且白起的作战思想本就是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于是下令将投降的赵军全部坑杀,只放了二百多名娃娃兵回国报信。

长平之战,秦军前后斩首坑杀赵国军民四十五万余人,赵军几乎全军覆没,赵国得知消息后,举国震惊。此战也让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进行全方位对抗,同样也给其他东方诸侯极大的震慑。

秦、赵为何会发生长平之战?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武安君白起和五大夫贲发兵攻打韩国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本土的联系,之后秦军继续逼进。上党因为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

《史记》记载:“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秦兵日进。”

韩桓惠王为了以息战祸,便主动将上党郡献给了秦国,可上党郡守不愿降秦,于是韩王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负责相关降秦事宜,结果冯亭上任后,也不愿降秦,并且还率领上党百姓将上党郡及治下十七座城邑一同献给了赵国,意图利用赵国力量来抵抗强秦,以此保全韩国。

《史记》记载:“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原再拜入之赵,财王所以赐吏民。”王大喜,乃令赵胜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赵孝成王大喜,并没有听从叔叔平阳君赵豹的劝阻,于是派另一叔叔平原君赵胜领兵五万去接收上党,之后又派廉颇率军二十万驻扎在上党南界长平,以抵抗秦军。

赵孝成王此举成功惹恼了秦昭襄王,我们试想,秦国出兵出力,却被赵国给截胡摘了果子,换做是谁也会生气,何况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国力已经十分强大。秦昭襄王当即就出兵继续攻打韩国,震慑韩桓惠王,并派左庶长王龁率军进攻上党郡,意欲一举夺回。

《史记》记载:“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龁因攻赵。”

赵孝成王则派廉颇率军救援上党,于是秦赵两国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上党之战”。秦赵在上党对峙多年,赵国国力逐渐不支,赵孝成王就想尽快结束战争,但廉颇经过几次战败后,便采用固垒坚守的方针,想以此挫败秦军的速胜之谋,一直怯缩不战,加上秦国采用了反间计,为此赵孝成王换赵括为将,反击秦军,于是拉开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白起是如何全歼赵国四十五万大军的?

赵括率领二十万援军赶到长平就任后,当即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制度,随后改守为攻,反击秦军。秦昭襄王得知后,就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奔赴前线领军作战,原秦军主将王龁担任副将。

《史记》记载:“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白起针对赵括鲁莽轻敌、缺乏战场经验的弱点,制定采取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术,目的是佯装战败,以退诱敌,从而让赵括轻狂骄纵,乘“胜”追击,故而使数十万赵军脱离堡垒,倾巢出击。

《史记》记载:“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

白起则让秦军一部分主力加固、坚守防御工事,因此赵括率军追至秦军壁垒后无法攻克。另一面出动两支奇兵,一支两万五千人的轻装骑兵突袭到赵军背后,占据秦岭,百里石长城防线,切断赵军后路。另一支五千人的精锐骑兵迅速穿插于赵军中段,进而完成分割包围,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失去统一指挥,并切断了赵军的运粮通道。

《史记》记载:“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至此赵括率领的数十万赵军陷入白起利用地形准备的袋形埋伏圈,加上粮草断绝,赵国士兵军心涣散,战斗力大减。赵括为了稳定军心,连斩八名都尉,下令让数十万赵军从不同方向冲击白起事先在预期歼敌地区修筑的包围壁垒,但白起修筑工事本就是作为辅助进攻手段,目的就是防止敌军突围,赵军因此始终无法突围成功。

《史记》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这时白起乘机派出精锐部队开始进攻,结果赵军失利,只好修筑防御工事,进行固守,等待赵国派兵救援。不过秦昭襄王听说赵军粮道被切断后,就下达了全国动员令,并亲自赶到河内郡,赐封当地百姓一级爵位,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支援长平战场,以阻拦赵国援兵,和断绝赵军粮道,因此数十万赵军的退路被彻底堵死。

之后白起又下令让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进一步打击、瓦解赵军斗。在包围断粮一个多月后,赵军士兵因为饥饿,甚至开始互相残杀充饥,赵括就利用赵军求生的本能,将大军编成四队,轮番突围,但赵军此时饥饿不堪、且军心涣散,始终都无法突破秦军包围防线。

《史记》记载:“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无奈之下,赵军主将赵括只好组织出一支精锐部队,并亲自率军突围,结果不但没有突围而出,赵括自己也死于秦军乱箭之下。主将战死后,赵军再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进攻,剩余的数十万的赵军在走投无路下选择了投降。不过他们却再也没能回到故国,也没有被秦军收编,最终被白起下令坑杀,四十多万赵军埋骨长平。

结语:

长平之战中,赵括之所以没能带领数十万大军突破白起防线,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赵括缺乏战场经验,且轻敌冒进。且不闻廉颇担任主将时,赵军接连被秦军击败,赵括缘故能一战“击溃”秦军,难道是廉颇太菜,还是秦军变弱了呢!

结果赵括中了白起诱敌深入之计,一步步带领数十万大军陷入危机,最终被白起分割包围,并被切断粮道,加上秦昭襄王动员河内百姓阻拦赵国救援,彻底堵死了被围赵军的退路,以至于无力回天,四十多万赵军埋骨长平战场。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长平之战,赵军的多次冲锋,为何突破不了白起的防线?

两个因素:一是地理因素;二是粮仓和廉颇长城所在

地理因素

先来看长平之战赵括被包围时的总示意图

曲折的红线是廉颇修建的长城,赵军防线;

紫色区域是白起所设置的口袋阵,赵括军被包围在其中;

蓝色圈是秦军防区;

红色圈是赵括意图和秦军决战的区域。

换个角度看廉颇长城和白起口袋阵

廉颇长城防线(红色)和白起的口袋阵防线(紫色)都是依靠山脉进行布置,想要突破非常困难。

白起口袋阵正面(从赵军粮仓 大粮山角度)

秦军粮草空仓岭方向:

白起口袋阵左侧观察点地形:

大粮山、韩王山部分廉颇长城地形

韩王山观察的赵括被困地形:

放大图:

小结:先来看白起口袋阵的袋口图

对于赵括而言,只有两个方向:1、从谷口出去向大粮山方向;2、夺回被秦军占据的韩王山。口袋后方因为都是山脉,大部分难以翻越。

白起只需要在谷口、韩王山进行重兵防守,少部分兵力放在赵军后路即可完成对赵括的包围。

韩王山易守难攻。见图:

从地理因素来说:在白起引诱赵括决战,突发伏兵夺取了战略点韩王山,迫使赵军后撤去要夺回韩王山,就在赵军攻打韩王山时,白起用大部分部队将召集赶入口袋阵内,完成围困。

二、战略点韩王山、大粮山位置所在

韩王山、大粮山、故关三点是廉颇长城的三个战略点,尤其是故关,是当时主要的道路关口。见图

在韩王山被秦军夺取后,赵括就不得不回撤夺回,在回撤的过程中被白起赶入口袋阵。这是赵括被白起围困的过程。但白起不敢夺取大粮山,因为1、大粮山旁边的山谷后方是故关,无法困住赵军;2、韩王山不失,大粮山只是一个孤立点,没有意义。

白起也不敢夺取故关,因为即便夺取,赵括回撤就让秦守军被断后路。

综述

白起困住赵括,赵括不是不能冲出去,口袋阵后面还是有相对平坦的地势可以走出去。但赵括并不是想撤军,而是继续夺下韩王山,变被动为主动。

秦军夺取韩王山,是白起胜利、赵括失败的关键。如果赵括夺回韩王山,白起的口袋阵完全无用,白起也只能撤军或者和赵括决战。撤军是危险的,因为会被赵括在开阔地区追击。而决战嘛,一半对一半的机率。

长平之战的失败,从战略上来说是秦军死守韩王山导致的。赵括亲自上阵搏杀以鼓舞赵军时期,也说明赵括对韩王山是志在必取。

赵括在战斗中意外战死,是赵军投降秦军的根本原因。赵括不死,赵军虽然一样惨败,但还是有一部分会和赵括逃回赵国。

总的来说,赵括和白起二人的攻守防线是韩王山一带,双方都认识到这个战略地的归属决定了双方的胜败。赵括不是冲不开白起的防线,而是拿不到他想要的韩王山。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长平之战,赵军的多次冲锋,为何突破不了白起的防线?

按照《史记》中的记载,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长平之战爆发后,廉颇一看打不过,就修筑长垒抵御秦军,而秦军久攻不下之后也修筑长垒与赵军对峙。

赵括接任廉颇后,率赵军主力攻打秦军,秦军详败,赵括一看秦军败了,率领主力不顾一切的追赶,等杀到秦军壁垒的时候。赵括打算一鼓作气将壁垒打下来,但是秦军防守严密,赵军久攻不下,“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

就在赵括攻打秦军壁垒的时候,白起在赵军背后放出了两支奇兵。一支两万五千人,切断了赵括的退路,一支五千人前往赵军壁垒,阻止赵国援军。

就这样赵军被一分为二,赵括一看上当了,想撤。白起迅速指挥秦军出壁垒攻击赵军,看到秦军攻势迅猛,赵括只能停止撤退修建壁垒防守,等待救兵。“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就在赵括固守待援的时候,秦军已经在赵军背后建好了另外一个长垒,成功将赵括军困住。为了彻底歼灭赵军,秦王动员河内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前往支援白起。“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所以,此时赵括身后可不止两万五千秦军,还要加上河内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

粮道被断绝,援兵也迟迟不到,赵括于是将军队分成4队轮番攻击秦军壁垒(赵卒。。。来攻秦垒,欲出),可惜在秦军的严密防守下难以冲出包围圈。最后,赵括在冲锋中被秦弩射杀,导致全军投降。

以上的战斗过程可以看出,阻止赵军突围的因素有三个:

  1. 秦军壁垒。当时赵军被秦军壁垒团团围住围住,需要突围,就要自下而上进行仰攻,增加了攻击难度!

  2. 数量优势。在长平对峙的时候,秦军就比赵军强大,为了消灭赵括,秦王又征发了河内所有青壮年男子,在数量上比赵军多得多。

  3. 秦弩。赵括在冲锋的时候被秦弩射杀,这说明当时秦弩杀伤力大,并且应用极广。赵军每一次冲锋都会首先承受秦弩的射击。等杀到壁垒前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以上三个因素,成功阻止了赵军突围。最后,40万大军投降并被白起坑杀,赵国失去了和秦国争霸的资本!

长平之战,赵军的多次冲锋,为何突破不了白起的防线?

在长平之战中,不论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突围,赵军都没能突破秦军防线,这的确是长平之战中令大家比较疑惑的问题,就算赵国兵力处在弱势,军队战斗力不如秦军,但赵括手下毕竟有足足数十万大军,面对全线防守的秦军,赵军只要攻其一点怎么可能突破不了呢?其实大家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长平战场的地形问题。

赵军全面出击,为何突破不了秦军壁垒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接替廉颇出任赵军主帅,在对军队完成初步整合之后,开始主动出击。

就在赵国更换主帅的同时,秦国也将他们的最大杀器白起,悄悄派往了长平前线。秦军秦军营地虽然仍高挂着王纥的帅旗,但实际上的指挥者却已经变成了白起。

赵括率军出战,秦军佯装败退,赵括在不知道秦军已经更换主帅的情况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率领赵军主力开始对秦军展开追击。然而就在赵军渡过丹河之后,却发现横在他们面前的,是秦军极为牢固的空仓岭防线。(如下图)这道防线是秦军与赵军在丹河对峙期间,依托空仓岭、精心构筑的一道坚固防线。

相信看到这幅地形图,大家想必就已经明白赵军为何无法攻破秦军防线了吧。

1、壁垒极为牢固。作为秦军的主阵地,这道防线是秦军在赵军原本防线上,倾注大量心血后修筑的,牢固无比。、

2、具有地理优势。赵军如果想要进攻空仓岭防线,那么就必须先渡过前方的丹河,但丹河距离空仓岭防线距离过近,赵军即使兵力再多,也无法在狭窄且复杂的地形完全展开。而且,在渡河之后赵军还有多少体力来进攻,也是个问题。

3、仰攻难度太大。空仓岭防线的地势较高,赵军想要进攻只能采取仰攻,仰攻的难度不难想象,不仅对士兵的体能要求很高,且很多攻击手段无法施展。而秦军则可以依托防线居高临下的进行攻击,这将导致赵军极大伤亡。

赵军全力突围,为何无法突破秦军围困

我们先来看看赵军是怎么被围的。

在赵军进攻空仓岭防线受阻的情况下,赵括便想要率领赵军后撤,撤回百里石长城一线的赵军阵地。白起岂会让煮熟的鸭子飞掉,在赵军后撤之时,以逸待劳的秦军立即出动,不求杀伤敌军,只是死死咬住赵军,不使其顺利撤退。

而就在赵军进攻秦军空仓岭防线的同时,白起首先命令一支2.5万人的军队绕到赵军后方,攻占了没有主力驻守的赵军主阵地——百里石长城一线。(如下图)

其次,再以一支5千人的军队,对赵军主力和辎重部队的结合部展开攻击,使得赵军主力和辎重部队彻底分割,断掉了赵军主力的粮道。(如下图)

而在攻击秦军阵地受阻,且在秦军骚扰下无法撤退的赵括部队,实际上一直在沿着丹河河谷在前进。而最终,赵军主力便被白起依托“空仓岭防线——百里石长城防线——韩王山”死死围在了一个狭窄地带(如下图)。

这种局势下,虽然秦军和赵军兵力相差不大,但有坚固的壁垒为支撑,有崇山峻岭为阻碍,秦军实际上只需要很少的兵力便已经能够对赵军形成合围。而由于地形的限制,无法完全展开的赵军主力,是完全无法攻破依托地形进行防守的秦军阵地的。

长平之战,赵军的多次冲锋,为何突破不了白起的防线?

长平之战,秦赵的国运之战,从交战双方的军力对比来看,似乎秦军六十余万对阵赵军的四十五万,虽说具有优势,但却也不足以对其实施包围,最终歼灭,毕竟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即便说后来秦军征兆国内大量的青年前来助阵,但这些人只不过是作为运输粮草以及起到辅助作用的存在,那么秦军又是凭什么做到倍而围之并做到大获全胜的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白起剧照

一,武器的优势以及强大的军队,我们都知道秦军攻占天下靠的除了先进的制度以外还有强弓劲弩,靠着这些的秦军才能无往而不利,而面对秦军的强弓劲弩的攒射,突围自然不是那么容易,即便这种包围并不是那么的坚固厚实,但面对的是同样强大的秦军锐士,无坚不摧的利器,自然大大的增加了赵军突围的难度。

二,大量坚固工事的辅助,虽然说秦军的人数不足以对赵军进行包围,但赵军毕竟是陷入秦军的包围圈,才导致自身的被围,所以秦军修筑的大量工事则成了包围赵军最大的辅助,只需少量的人手加上强弩便可以对赵军形成压制,这也无形中减少了秦军兵力的分散,得以在没有工事辅助之处布置更多的军队来抵御赵军的突围。

三,高昂的士气支撑以及强大的统帅,虽说秦军得以包围赵军,但是赵军的实力也是非常强大的,整个长平之战中,突围给秦军造成的伤亡足有近三十万之多,而即便是这种程度的打击也没能使秦军奔溃,而是依旧坚定地抵御赵军的困兽之斗,这点可不是一般将领的个人魅力所能做到的。

也正如赵括自己所说的那般,除非是白起,若是别人,必然可胜之,毕竟在秦军中能有这么大人格魅力以及让军士如此悍不畏死的人的确除了白起之外便可能再无别人了。

长平之战,赵军的多次冲锋,为何突破不了白起的防线?

这个问题一直是国人被“纸上谈兵”这句成语误导的一个范例,长平之战光从战场战略上来说,一开始赵国一方老将廉颇就做的挺好,采取战略守势,使白起战略被动,毫无办法。但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赵国很被动,秦国上有八百里秦川,下有蜀中天府之国,长平之战大胜之后,都穷的多少年没敢出秦关,赵国有什么?拿什么让廉颇跟白起耗下去?!这也就是看得出山东六国活该被灭了,这个时候支援赵国一点粮草,战国就且有得打呢,这一战秦国要输了,得几代人出不了关。

最不要脸的就是楚国和齐国,最最不要脸的是齐国,齐国一向都是战国大土豪,广有鱼盐之利,特么楚国还有路远不好送粮的借口,齐国要补给廉颇,比赵国自己送都方便,但它看着你赵国笑话,还想着东西二帝的美梦呢。赵国撑不住,拖着也是个死,决心绝死一拼,老廉颇不干,国君求到赵家门上,连赵括老娘都知道怎么回事,不肯让赵括去背锅,但赵括年轻气盛,勇挑重担,接下这个转换赵国战略化主动为被动的战术攻势,后世最为诟病的就是他没实际战场经验,出击时,就留了一点老弱把守大营与粮库,但考虑赵国被逼到走这步棋,还有必要留大营吗?粮库还真能有多少粮?

整个赵国,赵军高层应该是知道这一战是去死里求生的,没什么后手好留了,赵括真正的任务,或者他自己的策略,就是钻进白起的陷阱,背死一战,熬垮秦军,去找那么一点点可能的胜利机会。最后,地利上的被动导致赵国的失败,但是,秦国也确实被熬垮了,为这一战,起尽十五岁丁口,战后二十年没能出关,山东六国又苟延几十年。光说赵括,走进的是敌我双方对峙时,战国四大名将中的两个,修起的工事群,他最后要面对的,就是白起跟廉颇两个人的防御体系,换老廉颇和武安君自己上,也没有冲破可能,毕竟原本他俩的对持,就是都拿对方没辙。赵括么,求仁得仁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