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六国前的诸位君主哪个该居首功,孝公、惠文王还是昭襄王?
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三位秦君对秦都有很大功劳,如果非要论首功,应当是秦孝公。虽然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成就要大于秦孝公,但毕竟是秦孝公不遗余力地支持商鞅进行变法改革,秦国才开始与日俱强。
如果换成是秦惠文王或是秦昭襄王,可能两位秦君没有秦孝公那么大的决心和魄力,能不顾秦国宗室,以及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众守旧贵族反对,下定决心进行彻底的变法改革。改革者商鞅最终惨死就是因为得罪了秦国贵族,这还是在变法成功之后。
彻底的变法改革意味着要推翻旧制,创立新的制度,但这样几乎会侵犯所有秦国贵族的利益,走到一众贵族的对立面。改革成功倒还罢了,如果没有把握好力度或是失败,即便作为国君的秦孝公可能也会遭到秦人的非议。
秦孝公力排众议主张变法改革,这样的决心并不是任何一位君主都能做到的,是秦孝公的决心和魄力才让秦国与日俱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秦孝公属于秦国改革的奠基者,当居首功,没有他就没有后来强大的秦国。
不过秦孝公能下定决定变法图强和其父秦献公有着很大的关系,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生前遗愿,在秦献公在位时就对秦国进行过改革,并且颇具成效,这也为其子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不然商鞅变法遇到的阻力会更多。
接下来我们具体了解一下这几位秦国君主的功绩和成就。
秦孝公——秦国强大之奠基者众所周知,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后很快便就富强起来,并且日益增强,最终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而商鞅变法的改革者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施展抱负,是因为秦孝公知人善任,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秦孝公就是那个伯乐。
而且秦孝公不单单是伯乐,因为商鞅所提出的“富国强兵”触动了秦国几乎所有贵族的利益,因此遭到了以甘龙、 杜挚为首的旧贵族反对,如果没有秦孝公力排众议,全力支持商鞅,那么即便商鞅具有大才,也难以在秦国施展他的抱负。
秦孝公虽然是秦国君主,但守旧贵族的代表人物甘龙是秦国太师,位在三公之上,同时也是秦国的世族领袖,于是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组成的守旧贵族复辟势力,成为变法新锐势力的最大政敌。
而且秦孝公还要担心新的制度是否会遭到国人的议论,但秦孝公最终还是下定决定支持商鞅在秦国内进行变法改革。可见秦孝公是顶着巨大压力支持商鞅的,并且对商鞅十分信任,这可不是一般伯乐所能做到的,就比如吴起,因为鲁元公和魏武侯的猜疑,最后被迫离开了鲁国和魏国。
因此在秦孝公和商鞅这对伯乐关系中,秦孝公这个伯乐更加重要。我们也可以在本文浅析一下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紫陌认为伯乐更重要一些。可能有人会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是埋起来的金子还能发光吗?
就比如商鞅就好比金子,他未入秦国前是在魏国,而魏王并没有发掘这块“金子”,即便魏相公叔座大力推荐,魏王也没有放在心上,那么商鞅这块“金子”就如同掩埋,即便具有大才也难施展他心中的抱负,只有等人发现的那一天才能发出他的光芒,这个人便是秦孝公。
即便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后,商鞅没有入秦,也会有其他士子入秦。在春秋战国时期有才能的士子大有人在,但像秦孝公这样知人善任,有大魄力的君主却很少见,如果没有秦孝公这样的伯乐,商鞅即便是千里马也只能碌碌无为,因此伯乐比较千里马更为重要一些。
当然伯乐和千里马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样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光芒”,只有双赢才是最好的结果。于是商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在秦国国内开始进行全面彻底的变法改革。
《史记》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十余年后,在经济和军事方面较之前都有了很大提升,国家变得富强起来,百姓也勇于为国家打仗。不仅出兵攻打魏国拓地至洛水以东,收复了部分河西地区(北洛水以东,黄河以西为河西之地),连周天子和各国诸侯都前来祝贺。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实力与日俱增,最终发展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因此秦孝公是秦国强大的奠基人。
秦惠文王——秦国强大之开拓者秦惠文王继位后,虽然处死了商鞅,但=并未废其法。此时秦国也已经逐渐强大起来,秦惠文王便继承其父秦孝公遗志,继续攻打魏国。
《史记》记载:“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公子昂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魏纳河西地。渡河,取汾阴、皮氏。围焦,降之,魏纳上郡十五县。”
在秦军数次强大的攻势之下,魏国接连战败,不断割让土地给秦国,当魏国割让上郡十五县后,秦国至此收复了全部的河西地区,并且在黄河以东地区建立起东进基地(属河东地区),秦孝公在位时没能完成收复河西地区的工作,被秦惠文王出色完成。
《史记》记载“义渠君为臣,伐、取义渠二十五城。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斩首八万二千。司马错伐蜀,灭之。庶长章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丐,斩首八万。伐楚,取召陵。丹、犁臣,蜀相壮杀蜀侯,来,降。”
之后秦惠文王知人善任,重用张仪、樗里疾、司马错、魏章等大量能臣,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义渠、丹、犁称臣;巴蜀两国被秦兼并;东出函谷,仅修鱼、丹阳两战合计斩敌十六万多。
秦惠文王在位时期开疆拓土,进一步壮大了秦国的实力,在攻灭巴蜀两国之后,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为秦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秦惠文王是秦国强大之开拓者。
秦昭襄王——秦国强大之崛起者等秦昭襄王继位时,接手的是一副“好牌”。此时的秦国已经在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治理下发展壮大,国富军强,已然是大国崛起之姿态,秦昭襄王只需要正常发挥,便能使强大更进一步。
而秦昭襄王同样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位明君,加上其在位时间也是秦国历代君主中最长的,超过了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武王在位时间的总和。因此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功绩,尤其是军事方面。
发生在秦昭襄王在位时期的著名战役就有很多,比如:伊阙之战(魏韩,斩敌二十四万)、五国伐齐之战(齐国)、鄢郢之战(楚国)、华阳之战(魏赵,斩敌十五万以上)和长平之战(赵国,斩敌四十余万),仅这五次战役就斩敌近百万之众。
除了燕国之外,韩、赵、魏、齐、楚五大强国都被秦昭襄王招呼了个遍,尤其是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击败了这个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者,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因此秦昭襄王是秦国强大之崛起者。
不过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取得的成就都是建立在秦孝公奠定的基础上,而秦孝公又是继承父亲秦献公的遗志。
秦献公——改革先行者秦孝公决心对秦国变法改革和其父秦献公有着直接关系,是为了完成父亲生前的意愿,在秦孝公颁布的《求贤令》中就有提及。秦献公去世后,其子秦孝公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继续为图强秦国做努力,于是颁布了《求贤令》,进献富国强兵之策。
《史记》记载:“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献公继位前,由于之前几任秦国君主在位时大臣专权,秦国出现过数次易君(秦献公也是因为大臣专政才被迫流亡魏国二十九年,之后才回到秦国夺回了君位),从而导致秦国国政不稳,日益衰弱,秦国的河西地区也被魏国夺去。
秦献公继位后,立志要收复河西之地,为此从雍城(关中西部,不利指挥)迁到了东边的栎阳(军事性都城),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同魏国作战,改变秦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秦献公在位时期改革方面的举措主要有几点:正式废除殉葬制,保留劳动力;鼓励多生,为作战需要;反对歧视外来户,提高人口数量;编制户籍,提升奴隶地位;扩大商业活动,提升秦国经济;推广县制,加强集权。
《史记》记载:“献公二十一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二十三年,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
虽然秦献公在位时没能完全收复河西失地,但是在对外军事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与晋国交战,斩敌六万(石门之战,战国时期秦国对东方各国第一次大胜);支援周显王,在洛阳城下打败魏韩联军;与魏交战,俘获魏国太子和魏相公叔座(少梁之战,魏国割让给秦国一座城池,也是秦国第三次收复河西之战),同年秦献公去世。
秦献公在位时期取得的军事成就重新提高了秦国在诸侯国之间的地位,而且秦献公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活动颇具成效,为其子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秦献公是秦国改革的先行者。
结语:从以上几位秦国君主的功绩可以看出,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取得的军事成就很显著,是具备首功资格的。不过从秦献公到秦孝公时期,秦国正处于由弱变强的阶段,是他们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才为秦国奠定了崛起的基础,他们之功更在千秋,秦献公是先行者,秦孝公是奠基者,按两人的功绩来看,秦孝公应当首功。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秦统一六国前的诸位君主哪个该居首功,孝公、惠文王还是昭襄王?
秦始皇奋六朝之威,才能一步步走向大一统,中间任何环节脱靶,都有可能半途而废。
秦始皇能一统天下,首功当属父王昭襄王,没有他的忍辱负重,没有他接受吕不韦的资助和笑纳赵姬,就没有秦始皇的一根汗毛,更没有大一统的梦想成真。
换了任何王子,除了秦始皇,很难有建立"中央集权地方郡县"的大谋略。
秦始皇从小在异国他乡成长,和众多小人质一起流落民间,他没有传统的世袭理念。他因此会重用天下贤人,天马行空般特立独行,建立了新型大帝国,而且统一文字、度量、交通、礼乐和法律等。
当然,秦始皇还有着与众不同的际遇,《拾遗记》记载了他亲自接见了坐着"水空两用飞舟""伏波舟"的宛渠人,身高三米、寿长千岁、通晓地球人的起源等。这些会不会启发和推动了秦始皇的大一统事业。
秦始皇后来派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去寻找扶桑国的长生不老药,是史上铁钉板板的。
因此,是父王昭襄公给了秦始皇千年难遇的良机,让他完成了千秋大业,成为了千古一帝。
秦统一六国前的诸位君主哪个该居首功,孝公、惠文王还是昭襄王?
在统一的秦朝建立前,作为周的诸侯国,秦国就已经度过了五六百年的时光。在漫长的数百年间,秦国涌现出许多有作为的君主。正是他们一代一代驰而不息的开拓奋进,才有后来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英雄气概和激情豪迈。
作为诸侯国的秦国君主,秦孝公嬴渠梁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初创秦制;秦惠文王嬴驷委任张仪连横诸侯,扩张势力;秦武王赢荡联越制楚、结好魏国;秦昭襄王嬴稷以白起为将,以范雎为相,在任五十六年,国力日盛;秦孝文王嬴柱短暂在位,如彗星流逝;庄襄王赢楚重用吕不韦,提振雄风;秦始皇嬴政更是剑指天下,完成了一统大业。
而要说孝公、惠文王和昭襄王谁是首功?还真是各有千秋。
我们先来看看秦孝公,他二十一岁继位国君的时候,秦国积贫积弱、国力衰微。
弱肉强食是历史发展的铁律,秦国弱小,列国利爪不由分说地伸了过来。其中,魏国抢夺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多次引军征讨,结果是空留一腔悲愤。
秦孝公继位后,立志实现父亲的遗愿。面对诸侯觊觎秦国的严峻形势,孝公一方面求贤若渴、广招人才,另一方面积极进取,厉兵秣马。优越的发展环境是招才引智的关键,这种情况下,卫国人商鞅来到秦国,他带来了法家思想以及一系列政治主张。
任何一个思想体系都犹如一枚特立的种子,一旦有了合适的土壤,就会发芽开花。商鞅的主张让秦孝公耳目一新,他力排众议,向旧体制开刀。废井田、劝农桑、整风纪、奖军功,商鞅设计了秦国改革的路线图,秦国国力不断增强,社会风气逐步好转。“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
秦孝公经过十年的韬光养晦,前352年,他任命商鞅为大良造,带领秦军进攻魏国,收复失地,占领了魏国的故都安邑,攻克战略要地固阳。魏国往日的风采黯然失色,从此走向了下坡路。前344年(秦孝公十八年),商鞅游说魏惠王称王,提议他出征齐、楚、韩、赵等国,重新构建霸业。
路人皆知商鞅意,唯有魏王在鼓中。魏惠王很是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建议,他僭越礼制,执意称王。一石激起千层浪,诸侯们十分愤怒,魏国很快成为孤家寡人,国势渐衰。
商鞅一计,让秦国取得了明显的比较优势,为以后的扬帆起航奠定了基础。
前338年(秦孝公二十四年),孝公去世,儿子嬴驷继位(秦惠文王)。因为从前和商鞅结下了仇怨,秦惠文王车裂商鞅。虽然强秦的改革者从此消失了,但秦惠文王却继续沿着商鞅的线路图前行。秦,一直走在强盛的路上。
收复河西、建立据点、攻灭蜀国,秦惠文王一路杀伐,夺取了长江上游地区后,派遣张仪出使楚国,离间齐楚,交好齐国,趁机击败楚国、占领义渠,不断开疆拓土。
秦惠文王死后,儿子赢荡(武王)继位。靠嘴皮子吃饭的张仪被驱逐出秦的江湖。而商鞅改革的成果一直呈现着亮色。虽然秦武王执政能力不怎么样,但是秦的筋骨依旧坚韧。
秦武王意外死亡后,弟弟嬴稷(昭襄王)继位,母亲宣太后成为操盘手。这时候,宰相魏冉举荐白起为将。白起统兵出征,齐、楚大败,秦军如日中天。
在经过四十多年的韬光养晦之后,宣太后、魏冉被秦昭襄王剥夺了权力,范雎为相。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范雎的好日子来了,白起的苦日子到了——被赐死。前256年,昭襄王消灭东周后,魏国成为秦的属国。在位五十六年后,七十五岁的秦昭襄王去世,嬴柱(秦孝文王)继位。嬴柱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秦王(上位三天去世),他的儿子赢楚(庄襄王)继位。
在位三年的秦庄襄王注定是一个过度式人物。他去世后,儿子嬴政——改变历史流向的大人物出场了。
十三岁继位的嬴政,到了二十二岁时才独立操盘。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是惊雷震天。嬴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提拔李斯、尉缭等人,秦国高层班底大换血,增强了行政效能,为日后的东出做了充分的准备。
不久,秦始皇派出王翦、王贲、蒙恬等名将,接连攻灭了六国,又北上讨伐匈奴、南下平定百越,秦国的疆域前所未有。他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实行郡县制,建立集权制,世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纵观秦的这几位君王,秦始皇无疑是功勋最为卓著的。
不过,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都堪称功勋卓著的秦王。
秦统一六国前的诸位君主哪个该居首功,孝公、惠文王还是昭襄王?
必须是秦孝公,他真正做到了“扶弱秦于诸侯,奠强秦之基业”,可以说秦孝公是“强秦”的奠基人,没有秦孝公奋发图强,秦国可能依旧是那个“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的西陲夷戎。但是秦孝公的出世,让秦国走上了逐鹿中原的兼并道路,同样,如果没有商鞅这个改革家,秦国也不可能仅仅只用138年就结束了动荡和混乱持续548年的春秋战国时代。
秦国在经历“四代乱政”后国力日渐衰弱秦孝公上台时,秦国已经由于“四代乱政”而导致国力大衰,不仅被魏国夺取了河西之地,还被中原诸侯嘲笑为西陲夷戎。秦国的“四代乱政”始于秦怀公,即位君主4年后,秦怀公被秦国大臣联合贵族一起相逼自杀,他的孙子被扶持为新的秦国君主,是为秦灵公,由此拉开了“四代乱政”的大幕。
秦灵公去世后,由于他的儿子尚还年幼,只有5岁(即后来的秦献公),于是秦灵公的叔父就把君位夺走,自立为秦简公。而秦献公不得不逃离秦国在外流浪长达29年,秦简公去世后,他的儿子继位为秦惠公,后又传位给秦出公。
秦出公继位时只有2岁,秦国朝政由此被他的母亲把持,他的母亲重用外戚和宦官,使得秦国出现朝臣专权的情况,“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四代乱政”频繁更换君主,又加上大臣专权,秦国的实力因此大打折扣。
一面是邻居魏国日趋强大,一面是秦国日渐衰弱,流浪在魏国的秦献公萌生了回国夺位的意图,在魏国的资助下,秦献公回家夺取了君位,由此结束了秦国“四代乱政”的局面。
秦庶长改逆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资治通鉴·周纪一》秦孝公上台后励精图治,重用商鞅,秦国复苏秦献公在位期间,秦国内部开始缓慢进入复苏的正轨,但是秦献公并没有完成这一事业就去世,及至秦孝公即位后,深感于秦国的弱小和来自各强大诸侯的压力,这一时期战国六雄的局面基本上已经形成,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一些还没有被兼并的小国都整日徘徊在毁灭的边缘。在这样一种局势下,秦国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很有可能面临着灭国的危险:
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馀,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资治通鉴·周纪二》为了使秦国强大,求贤若渴的秦孝公开始广泛招纳贤才而不论身份地位:
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资治通鉴·周纪二》这一招,就招来了“强秦”的得力助手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国内部开始进行改革和变法,先是动用重刑使秦国社会内部进入稳定,又有“军功爵位制”让秦国士兵勇于打仗,同时对农业大力扶持,免除了贵族一系列的特权,实施一系列有关于农业的税租制度,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垦草令》。
在经过前后两次变法下,秦国由此改头换面,国力蒸蒸日上,《资治通鉴》记载这一成果说“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不仅如此,秦国还和楚国联姻,又和魏国会盟,由此结束了秦国“不得与中国之会盟”的屈辱历史。
周显王二十六年,周显王再度致伯于秦,让秦国再度回归西陲霸主的地位,“王致伯于秦,诸侯皆贺秦。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这里的“致伯”就是指由周天子授权的情况下,让某一个诸侯做某一个地方的封疆大吏,帮助天子一起管理国土。
《礼记·王制》记载: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
小评秦孝公对于秦国的强大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同时也离不开商鞅的帮助,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但他杀死商鞅,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不过是建立在秦孝公和商鞅遗留下来的政治资本上,这就为他称王提供了资本。
曾国藩曾评价说“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因而矣",可见,秦国的“兼并战争”实际上是从秦孝公一代开始的,在此之前秦国不过都是偏安一隅,直到秦孝公以后才开始走上兼并道路,并在秦始皇时终于一统六国。
不管是秦惠文王还是后来的秦昭襄王乃至秦始皇,都是得赖于秦孝公和商鞅留下的政治遗产才得以在战国七雄的角逐中胜出,尽管我们不能说秦国一统六国的功劳全是秦孝公和商鞅,但至少秦孝公在位期间为秦国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使得秦国始终能够强大于诸侯。
贾谊因而说“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可见秦孝公和商鞅对秦国打下的基础何其重要,秦孝公和商鞅无疑都是秦国一统六国前的首要功臣。
秦统一六国前的诸位君主哪个该居首功,孝公、惠文王还是昭襄王?
秦统一六国前的历史上,作者列举的这三位国君都比较牛掰。
秦孝公嬴渠梁任用商鞅变法,为秦国走向强大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奠基人的意思;秦惠文王虽然杀死改革家商鞅,但商鞅变法的积极成果全部保留,并且任内利用纵横家张仪大搞连横以对抗六国,将六国尤其是楚国的楚怀王耍得团团转,他是个好的承继者;
秦昭襄王嬴稷
从秦昭襄王嬴稷开始,吞并六国的行动实质性展开,这位爷在位时间很长,长达五十六年,花儿开谢好多回,这哥们依然坚挺,而他的坚挺就是六国的大不幸了!大将白起横空出世,阴谋家范雎坐镇,远交近攻,开始到六国进行步步蚕食。垂沙之战、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等都是昭襄王的杰作,经过这些大战下来,韩、魏、楚三国元气大伤,魏国更是不得不迁都以躲避灭顶之灾。
最后再来个长平之战,将战国时期唯一可以与秦国军事上抗衡的赵国一击毙命,此时,放眼天下,能够阻挡秦国统一六国步伐的只有老天爷这个外星人了,地球上没人可以做到!
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这三位到底谁更牛逼些,这个命题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有点扯不清,秦孝公奠基,秦惠文王发扬光大,秦昭襄王再广而告之,好似大海之波涛,一波又一波,后浪不断推着前浪,一浪高过一浪!
如果非要分个子丑寅卯,好吧,我选秦昭襄王,这并不是标准答案哦。
秦统一六国前的诸位君主哪个该居首功,孝公、惠文王还是昭襄王?
毫无疑问,秦孝公该居首功,理由如下:
一、秦孝公的招贤令,吸引了大批士子入秦秦孝公以前,中原诸侯十分看不起秦国,认为秦民粗鄙不堪、野蛮不堪、不开教化,那是一块蛮夷之地、虎狼之地,各种高层会议从不通知秦国,秦国的存在感极低。士子游学,从不到秦国去,结果造成了一个很不好的现象:秦国封闭落后,人才凋敝。
秦孝公上位后,决定打破这个局面,发布了招贤令,派人秘密发到中原各国。招贤令情真意切,打动了很多士子,卫国人公孙鞅就是其中一个。
招贤令的意义不仅仅是招揽了一部分人才,更大的意义在于让各国士子认识到去秦国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出路。商鞅之后,秦国招揽了很多中原人才,张仪、公孙衍、范雎、李斯等等,这些杰出的人才为秦国统一天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根源就是秦孝公发布的招贤令。
二、秦孝公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增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变法,仅仅二十来年,秦国已从一个国弱民穷、不起眼的小国发展成事实上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苏秦联合东方六国抗秦就是最好的证据。
商鞅变法能够成功,一半是商鞅的杰出才能起作用,另一半则是秦孝公的倾心配合、大力支持。没有秦孝公的倾力支持——将以公子虔为首的反对者死死压住,商鞅的法令是很难执行下去的,光靠商鞅一个外来者,是镇不住那些功勋赫赫的老世族的。
内心澄明、意志坚定的秦孝公是商鞅的最大靠山。
三、秦孝公收复河西失地,秦国打通了通往中原的道路秦国为什么落后?诸侯为什么卑秦?说到底还是秦国封闭落后。是秦国自己闭关锁国吗?不是!不是秦国不想和中原诸侯互通来往,而是晋国、魏国几百年来的围堵。
秦穆公时期是秦国历史上的辉煌,可惜连续发动了几次大战都没能打破晋国的封锁,之后几百年来的衰落,秦国更是被锁死在西方,崤函通道被晋国、魏国牢牢地控制住。
魏文侯时代,魏国十分强大,沿着洛河修了一条长城,秦国和其他国家的物资交往均需通过魏国之手,魏国坐地薅羊毛。
秦国强大起来后,秦孝公决心打破这种长期以来的围堵。秦孝公经过河西之战、西鄙之战这两场大战,彻底收复了河西之地(据《资治通鉴》记载,地图、户籍交割在秦惠文王时期完成,这是一个漫长的拉锯战),秦国打开了通往中原之地的门户。
总结:秦孝公是一位目光长远、意志坚定的君主;秦孝公在位期间,秦国实力发生了裂变式的增长,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孝公当居首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