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荆轲刺秦王成功了,秦国还能一统天下吗?
这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众所周知,是秦始皇用武力吞并六国,统一了天下。如果荆轲刺杀秦王嬴政的计划成功,也就没有了后来的秦始皇,那么秦国还能一统天下吗?
虽然不能百分之百肯定,但当时有实力统一天下的诸侯国就只有秦国。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诸侯列国之中已经没有任何一国可以单独和秦国进行全方位的对抗,此战为秦国完成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秦统一天下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只剩下时间问题。
即便没有秦始皇,秦国依然是当时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诸侯国。因为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日益增强,发展到战国后期,秦国已经成为当时天下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换句话说,当时最有可能统一六国的只有秦国,如果连实力最强的秦国都无法完成统一,那么山东六国更没戏。
就算荆轲真的刺杀嬴政成功,对秦国来说,无非就是换了一个君主,以及造成一定的冲击而已,但是无法从根本上削弱秦国的国力,秦国依然是诸侯列国中国力最强的国家。
对六国而言,秦王遇刺身亡固然是个好消息,但无非只是拖延一些时日罢了,在嬴政继位秦王之前,秦国五年内就连丧三王,六国也没能乘机消灭掉秦国,强大的秦国依然是照常运转,日益强大。
至于如果没有秦王嬴政,秦国最终还能不能完成统一天下的进程?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时局,以及秦国所掌握的优势。
嬴政继位前,秦国掌握的优势众所周知,秦灭六国之战是由秦始皇发起的,也是秦始皇顺利结束了统一天下的战争,不过秦国的统一战争早在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时期就已经开始。
在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楚国的国都郢都被白起率军攻破并占领,楚国的先王坟墓也被烧毁,楚军不敌,且不能复战,楚王只好迁都到陈丘,从此郢都成为秦国的南郡。随着秦军攻破楚国国都,也揭开了秦统一战争的序幕,同年白起被封为武安君。
随后秦昭襄王不断向各国发起战争,著名的战役有“华阳之战”。在华阳之战发生后不久,魏国人范雎入秦,向秦昭襄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为此加快了秦国统一的步伐。此后秦国将重点放在领国,开始集中力量先打败领近的诸侯国,再逐步兼并其他各诸侯国。
之后秦赵两国因上党之争,最后决战于长平,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对于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以秦国胜利告终。而此战不仅对秦国很重要,也是战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秦国通过此战解决了在中原上最强的一个对手赵国,至此,山东六国不再是秦国的对手。
《史记·秦本纪》记载:“昭襄王五十三年,天下来,宾。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
长平之战也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发的战国时代即将终结,东方六国将迎来最后的末日。在秦昭襄王晚年时,天下各国大多都向秦国归顺,韩国和魏国对秦国更是俯首称臣,一切听命于秦。可见在秦昭襄王时期对外取得的军事成就,已经为秦统一战争奠定了胜利基础。
虽然在秦昭襄王去世后不到五年的时间内,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也先后去世,但并未对秦国的国力造成影响,并且国力还有一定的增长,秦国依然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反观六国,在嬴政继位秦王之前,韩、赵、魏、燕、楚、齐六国的国力却不断衰弱。
韩国因地理原因,处于魏国、齐国、楚国、秦国包围之中,完全没有发展空间,在战国后期,韩国已经沦为秦国和齐国之间的战争缓冲地,苟延残存。
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
燕国就更不用多说了,燕国竟然在元气大伤的赵国手中屡屡战败,这样燕国又如何是秦国的对手呢!
魏国在信陵君死后,对秦国的攻势已经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在苟延残喘中度日,等待灭亡。
楚国自楚怀王客死秦国后,楚国的国势就开始迅速衰弱,后被秦军攻破国都郢城后,楚国更是一蹶不振。
齐国在公元前284年,经历秦、燕、韩、赵、魏五国伐齐之后,也是元气大伤,无力再和秦国抗衡。
在战国末期,秦国是蒸蒸日上,六国却是不断衰弱,两者相比可谓是高下立判,六国的实力已经距离秦国相差悬殊,几代秦国先君已经为秦统一战争打下了胜利基础。此时秦国能得到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君王固然很好,不过也能算是锦上添花,继位的秦国君主只需要做好收尾工作即可。
之后嬴政继位、亲政掌权后,便开始积极推行统一战略,经过几年的准备,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历时十年,秦国便先后兼并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平均攻灭一国用时仅一年半多点,真是难以想象,六国究竟衰弱成何种模样!
假设荆轲刺杀秦王成功后的发展看到此处,其实做不做假设已经没有什么必要,如果荆轲刺杀嬴政成功,秦国之后的发展,无非就是复刻另一个“秦王嬴政”。只要秦国的国力没有被削弱,六国灭亡的命运几乎很难被改变,秦国王位的更替,对于六国而言,也只能换来一段时间的苟延残喘罢了!
何况在荆轲作为燕国使者入秦时(公元前227年),山东六国已被秦国灭其二。在公元前230年,韩国就被嬴政派内史腾攻灭;公元前229年,嬴政又派王翦大举围攻赵国,一年后,秦军大破赵军,赵国的都城邯郸也被秦军攻占,成为秦国治下的邯郸郡,虽然剩下的赵国王族公子嘉带领数百人逃到代郡,自立为王,但赵国已是名存实亡。
此时除秦国外,天下只剩下的燕、魏、楚、齐四个大国,面对秦国,只有楚国和齐国还有一战之力,燕国和魏国连一战之力都没有。魏国面对秦军连战都不敢战,只能据守国都大梁城,做最后的垂死挣扎;而燕国更加不堪,太子丹刺杀秦王的计划失败后,太子丹的父亲燕王喜在秦军的追击下,竟然斩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求和。
可以说四国只剩下齐、楚两国,但齐国和楚国能阻挡住秦军的进攻吗?结果显然是很难做到的,最终也难逃被秦国灭亡的命运。即便荆轲刺杀秦王成功,秦国要想统一天下也没有太大的难度,新继位的秦王只需要拥有一般的君主才能,加上中等大臣的辅佐,便能完成统一大业,况且王翦、蒙恬、李信、王贲、蒙毅等大将都还健在。
至于燕国太子丹为何要刺杀秦王嬴政?只因两人曾经是好友(太子丹也曾在赵国做人质,和同为质子的嬴政交好),嬴政成为秦王后,太子丹依然还是燕国太子,后来太子丹被其父亲派往秦国做人质后,嬴政对太子丹的态度不太友好,于是太子丹便逃回燕国,准备伺机报复嬴政。
但燕国弱小,加上太子丹的父亲燕王喜昏庸无能,且极为胆小,太子丹只能另寻办法,最终决定派遣刺客荆轲入秦刺杀嬴政,以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燕国肥沃富饶的土地、重要的农业区)之地的地图换来接近秦王的机会,已达到图穷匕见,伺机刺杀的目的。
不过即便荆轲刺杀成功,秦王之死削弱不了秦国的国力,六国也不会因此变得强大,无非只是让各国多了一些残喘时间,秦国还会迎来下一个秦王,直到攻灭各国,完成统一大业。
嬴政的长子扶苏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秦王,荆轲刺秦时嬴政三十三岁,扶苏当时大概是十几岁,不到二十岁,和嬴政十三岁继位秦王的年龄也相差不多,俨然就是下一个“秦王政”,之后行冠礼亲政,再次推进统一战略。
结语:在战国后期,秦国已经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并且国力日益增强,反观六国却不断衰弱,秦国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六国注定要被秦国灭亡。即便没有了秦始皇,也会有新的秦王,继续完成秦国多年以来未完成的统一大业,成为下一个“秦始皇”。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荆轲刺秦王成功了,秦国还能一统天下吗?
首先,历史不能被假设,荆轲败了就是败了,没有如果;其次,明确地回答,秦国死一个君主不会改变历史的走向。
一、东出夺天下,这是秦国的目标和国策,无论君主是谁,都不会忘记这个目标。
嬴政如果被刺杀成功,对于秦国来说,无非是换一个君主,继续夺取天下,完成统一六国的任务。当时的秦国,文有李斯,武有王翦、蒙恬等,政局不会因为一个君主的被杀而陷入混乱。相反,一旦嬴政被刺杀,秦国会很快重新立一个君主,同仇敌忾,甚至会加快统一六国的步伐。
二、秦国历史上,多次频繁更换君主,却仍然能维持政局稳定,这是民风与国家体制共同决定的。
秦国自秦穆公以来,传至秦献公,这中间经历了多次君主被杀或者君主频繁更换。甚至在秦武王举鼎暴死之后,秦国还经历了多个王子夺位;最难得的是,秦孝文王继位后3天离奇死亡,竟然秦国政权照样平稳过渡,没有发生内乱。秦国民风彪悍,自商鞅变法以来,国民遵纪守法,尚武好战,经过多年的发展,维系秦国政局的不再仅仅是君主本人,而是整套完整的法制和体制。所以,秦国突然更换君主,却没有发生内乱,这是其他国家很难做到的。
而且,燕太子丹是个没长脑子的家伙,在历史的舞台上纯属一个小丑。他妄想模仿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让荆轲捉住嬴政,逼迫秦国退出侵占六国的土地。
可以说这一个想法,害死了荆轲。
如果荆轲刺秦王成功了,秦国还能一统天下吗?
秦国能一统天下,嬴政有很大功劳。但仅凭嬴政一人,秦国也拿不下六国。
胡亥享乐,也许仅仅是因为天下都是大秦的了,敌人都玩完了,并不是自己能力不行。将他放到秦始皇的位子上,也许比秦始皇更强。
扶苏柔弱,也许是秦始皇太过强硬,而他自己又缺乏一定的历练。若扶苏早早上位,面对七国混战的局势,也许会比秦始皇更强。
个人的能力,除了天赋外,还有人生经历的加成,二者缺一不可。刘邦要是“皇二代”,也许比胡亥更不堪。
嬴政成为沛公,也许根本玩不过项羽。
不同的阅历早就不同的人。在父母羽翼保护下长大的孩子,对人世间的恶就要少一分认识。身负父母血海深仇的孤儿,性格绝不会是阳光灿烂型的。
所以,嬴政死了,秦国是否还能统一天下,真的是一个未知数。
如果荆轲刺秦王成功了,秦国还能一统天下吗?
导言
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燕太子丹也想过。如果没有了嬴政,那么天下难道就会回到七国争雄的境地吗?当然这是他所希望的,然而他更希望的是看到秦国的内乱和山东诸国的觉醒。可是历史并没有这么走。这不过是谈笑之言。
没有秦始皇,秦国能统一吗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也许真的会再推迟许多年,又也许会加快了整个统一的进程。都说不准。因为没有参照系。但是国外有这么一些例子做比喻。
日本战国时期的上杉谦信。在和织田信长对垒的时候突然之间就暴病而亡。这种蹊跷的事件发生之后,也最终改变了实力的对比让织田信长有了上洛成功的可能。
那么中国战国时代的嬴政也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如果在最关键的时刻病逝,那么绝对影响到秦国的继承人位的争夺之中,也就很有可能形成秦国内乱而山东各国纷纷解放的盛况。这种可能性并不是没有。因为秦国的继承人制度实在是有点落后,总会闹出一些厮杀来。
这也是燕太子丹最想出现的局面。在正面干不过你,那么就偷偷的背后使阴招。
因为当时的天下胜负掌握在君主手上。秦国一旦去世,那没有个2年时间不要想恢复动心,这才是关键的所在。
秦国的统一的几个决定性因素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秦国为什么能统一天下。
第一、物资供应充足,关中地区发育的很好。
第二、秦军威力巨大,能够摧毁任何山东国家的军事实力
第三、君王英明6代没有出傻子皇帝这个很难得
第四、人民的受饿受冻程度决定了必要要走向统一才行.
所以我们又发现,好像这些先决因素和秦王又没有太多关系。只要秦国选出一个君王继续沿着先人的道路继续努力,似乎统一是不可避免的。
归根结底在于秦国的制度上的优势让他们在交锋中处在了上风,也降低了对于君王的需求度。
所以呢,有没有秦王好像都有机会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荆轲刺秦王成功了,秦国还能一统天下吗?
荆轲刺秦,是燕王太子丹迫不得已而进行的一次政治谋杀。
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当年秦国骗取楚怀王的信任,而囚禁了楚怀王,楚国没有灭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萨拉热窝的民族主义者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王储,奥匈帝国也没有马上灭亡。
在世界历史上,行刺一国之国君,鲜有成功的,即便是成功了,王朝有其顺位继承人,有其完备的法律制度,文官系统,所以国家才会平稳过渡,不会出现大的政治动荡,而致政局动荡,天下大乱。
秦国自穆公开始,便锐意进取,历经几代国君,励精图治,法律完备,军事实力雄厚。
如果荆轲刺秦成功,那么燕王太子丹和燕国还是会灭亡。六国之间尚互相猜忌,秦国的战略意图很明显,
第一,分化魏国,赵国,韩国,使得他们不能抱团,瓦解三国联盟。
第二,进逼楚国,使得秦国的战略纵深拉大,控制有利地形。
第三,灭亡燕国,齐国地处山东,濒临海洋,地形处于劣势,而且多以平原。剪除那五个国家,齐国首尾不能与他国相连,没有援军,在兵力上,士兵战斗力上,齐国不如秦国。
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构想,从张仪与秦昭襄王就已经拟定好了,秦国一切军事部署,国家战略,无不是朝着统一大业迈进。
秦国运用美女,性贿赂,,军事间谍,搞到六国情报,又以金钱贿赂六国的守旧派,君臣猜忌,贤臣远离,有才者驱逐,无能者上位。
燕太子丹,任用荆轲刺秦,加速了燕国的灭亡。为求生存,行冒险的手段,以至于国亡身死,急功近利。
应当向秦国示弱,称臣,或许可以保留自己的实力。
如果荆轲刺秦王成功了,秦国还能一统天下吗?
燕太子丹眼看燕国将要被秦国蚕食,于是派遣荆轲去刺杀秦王,以抵挡住秦国吞并天下的步伐。听上去似乎这个决定很是勇敢,太子丹忧国忧民,为国分忧,荆轲也被人们传颂为敢于赴死的勇士。实际上燕太子丹简直是,愚不可及的愚夫、蠢货!
一国之强大,不是靠哪个人死亡它就会变得弱小,荆轲不管刺杀成不成功,燕国都将被太子丹推到水深火热之中。他成功的将燕国与秦国之间的仇恨值给拉满,那时候讲究出师有名,太子丹这一招完全给了秦国攻打燕国的口实,到时候秦国来复仇其他国家谁也插不上什么话。
假如刺杀成功了,那么秦国有可能会乱上一阵子,但一个国家,最不缺少的就是王储继承人,秦国在混乱过后,会迅速推举出一位有能力的王者出来,一旦秦国步入正轨,燕国也就到了万劫不复之时,因此燕王知道此事后,怒骂太子丹是个蠢货,完全是承匹夫之勇!
秦国的强大不是一蹶而就的,山东六国的堕落更不是刚刚形成的。早在秦孝公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就已经逐步强大起来,更是打败了强大的魏国。那时的魏国是霸主,随时都有灭掉秦国的实力,但却被秦国给挺过来了!
秦孝公之后,秦惠文王改公称王,这时的秦国早已不是昔日弱小的雏狼,已经有了并肩诸侯大国的实力。秦惠文王延续商鞅之法,秦国一日强过一日。
到了秦昭襄王时,秦昭襄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成功将其他诸侯国的仇恨引到了齐国的身上,齐国被围攻后从此一蹶不振,秦国一跃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再到后来的长平之战,有实力抗秦的赵国也逐渐堕落,秦国就已经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了!
等到山东六国反应过来时,秦国的强大已经令他们无法想象,隐约间有了以一敌六的实力,他们合纵伐秦,却始终未能成功,反而周朝被秦国率先给捏死了。
拥有这种实力的秦国。其他六国的覆灭也只是时间问题。在战国时期要想打破僵局,统一天下,也必然要有以一敌六的实力,否则其他国家就会合纵攻之,使大家谁也不能有统一天下的实力。
综上所述,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王,看上去大智大勇,实则就是匹夫之勇,愚不可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