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3大名相商鞅、吕不韦、李斯,为何都不得善终?
商君商鞅和文信侯吕不韦是不得不死,丞相李斯本来是有可能善终的,最终落得腰斩的惨死结局可以说是属于自作自受。
秦国之所以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很大原因是商鞅对秦国推行的变法,可以说商鞅对秦国的崛起图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样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根。因为商鞅对秦国的功劳太大了,以至于秦国的百姓只知商君而不知君上,如果商鞅不死,秦孝公之子嬴驷就无法成为真正的秦王。
吕不韦也是如此,吕不韦被秦庄襄王任命为秦国丞相后,吕不韦便开始逐渐掌握秦国的朝政大权,无论是秦庄襄王在位时,还是嬴政年幼无法亲政前,吕不韦更像秦国实际的君主。即便被赶出咸阳,回到封地后,仍然还有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前去拜访,可见其影响力之大,如果他不死,秦王就难以心安。
比起商君和文信侯,丞相李斯身上的光芒就显得比较暗淡,无论是在秦始皇在位时,还是秦二世统治期间,李斯基本上就是个辅佐的角色。他既做不到商君那般独揽秦国军政大权,也无法做到吕不韦的权倾天下,这也是秦始皇能继续留下他的原因,但李斯最终为了一己之私,选择与赵高同流合污,为其惨死埋下了祸根。
虽然商鞅、吕不韦、李斯三人都对秦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最终没能善终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如果他们能够做出一些改变,其实还是有可能善终的。
商鞅不得善终的原因众所周知,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强大始于秦孝公时期推行的商鞅变法,可以说商鞅变法的发起人和主要执行人商鞅对秦国有重大的功绩。但商鞅最终却落得一个五牛分尸的凄惨结局,这是为什么呢?
普遍的说法主要有几点:商鞅推行的变法触及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因此得罪了秦国的宗室贵族,在秦孝公去世后,被宗室贵族针对,诬其谋反;商鞅为使变法能在秦国顺利推行,拿太子嬴驷开刀,得罪了之后的秦惠文王;最终秦惠文王继位后,为了解决宗室贵族的怨恨,诛灭了商鞅。
以此看来,商鞅没能善终是因为秦国宗室贵族的迫害,不过这只是表面原因。实际上商鞅之死怪不得别人,关键在于他自己,因为商鞅为推行变法一直给自己“掘坟”。
我们来看商鞅变法触犯贵族利益的三连发,也是商鞅为自己“掘坟”的三连发:首先是作为全面变法序幕的《垦草令》,其中一条就是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迫使贵族亲力亲为的劳动。
其次在第一次变法中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按照世卿世禄制,秦国的贵族和官吏是可以世袭的,父死子继,继续享有原来的封地和封地内的赋税。但按照变法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贵族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原本的贵族待遇,还会沦为庶民。
最后在第三次变法中废除了贵族的“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在商鞅的三连发之下,秦国的贵族从身份、地位、特权、财产方面都遭到了打击,可以说在变法之后,秦国的贵族和平民百姓并没有太多的区别。这也导致变法遭到贵族们的强烈反对,商鞅本人也被贵族们痛恨。
若不是秦孝公在背后大力支持商鞅,相信商鞅早就死于秦国的贵族之手,也不用等到秦惠文王时才会惨死。即便将商鞅变法放到其他诸侯国推行,商鞅也不会善终,甚至连变法都无法展开,即便开始也难以成功,因为六国的君主无法向秦孝公那般全力支持商鞅,他们为了平衡国内的贵族也会赶走商鞅,甚至直接将商鞅杀死。
商鞅能顺利在秦国推行并完成变法,其关键原因是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商鞅是断然不可能在秦国顺利推行变法的,更别谈变法成功,可以说是秦孝公成就了商鞅变法,也成就了商鞅。在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失去了最大的靠山,被旧贵族诬以谋反罪,落得一个惨死灭族的下场。
就算秦惠文王没有动手,商鞅也难逃一死。不过商鞅如果做出一些改变,在完成变法后,可以急流勇退,从此退隐山林,也不至于无法善终。但商鞅并没有做,并且在秦孝公病重期间,独揽秦国的军政大权,更加激化了秦国的内部权力斗争,为其“掘坟”之路又添上了重要一笔。
吕不韦没能善终的原因对于这位传奇的商人丞相,关于他的事迹相信大家都知道一些。吕不韦原本只是一介商人,但他凭借独特的眼光,看中了在赵国为质的秦国公子嬴异人,当时的嬴异人只是一个落魄的秦国公子,吕不韦却有大魄力,不惜散尽家财,凭一己之力将嬴异人推上秦国的王位,成为秦庄襄王。
吕不韦也因此被秦庄襄王任命为秦国丞相,封为文信侯,以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食邑,成为秦国最大的封主,从此吕不韦走进秦国的最高权力中心。之后秦庄襄王去世,吕不韦又被拜为相邦,并成为嬴政的“仲父”,因嬴政幼年,开始把持秦国朝政,成为秦国实际掌权人,权倾天下。
后因嫪毐之乱牵连,被罢免相邦之职,回到封地洛阳,最终被秦王逐渐逼迫下,选择自尽而亡。原因是吕不韦回到封地后,还有很多的宾客和六国使者前去拜访,从而引起嬴政的担心。
吕不韦最终自尽看似是被秦王逼迫,其实也在于吕不韦自身。吕不韦在牵连嫪毐之乱中本难逃一死,但嬴政最终还是选择将他放回洛阳,此后吕不韦只要安分守己,谢绝拜访的宾客和各国使者,也不会被秦王担心叛乱,基本上是可以颐养天年,落得善终结局。
李斯错误的选择,为最终惨死埋下了祸根众所周知,丞相李斯是因为赵高的陷害才落得惨死的结局,不过李斯惨死是因为自己错误的选择。如果李斯没有和赵高同流合污,拥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赵高也无法掌握朝政实权,李斯又如何能被赵高害死呢?
商鞅和吕不韦无法善终虽然很大原因也在于自己,但也是秦国君主的选择,而李斯无法善终完全自作自受。李斯在秦始皇在位时不仅没有遭到打压,还颇受始皇重用,从吕不韦相府的一介舍人,被秦始皇多次提拔,在秦朝建立后,又任命为秦朝的丞相,可见秦始皇对李斯还是信任和看重的。
如果秦始皇病逝后,李斯没有选择和赵高密谋,拥立胡亥为帝,而是选择拥立扶苏登基为帝,即便不能继续做丞相,也能做个其他官职。以公子扶苏的仁慈和李斯辅佐秦始皇的功绩,扶苏断然不会残害功臣李斯,就算扶苏让蒙恬做丞相,蒙毅做国尉,李斯也可以做个廷尉,或者位列九卿的其他职位。
即便再惨,李斯也不至于落得一个惨死灭族的下场。以李斯的才智却被赵高一介侍从说动,他也不想想,赵高作为一个侍从都敢有谋逆之心,最终还能成功,可想而知,赵高是一个极有野心之人,并且赵高还是胡亥的老师,胡亥该和谁亲近,李斯只要多思索一番,难道想不到吗!
李斯选择和赵高密谋,就是与虎谋皮,最终被赵高陷害惨死,也只能说是自作自受罢了!
大家对商鞅、吕不韦、李斯三人不能善终的结局有何看法?欢迎在留言区交流。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秦国3大名相商鞅、吕不韦、李斯,为何都不得善终?
中国历史原本就是一场权力结构的不断变化的演变,君权与相权的不断拉锯,然而帝王毕竟是至高无上,天赋人权的象征,是任何人都无法轻易挑战的存在,一旦君权受到来自臣下的威胁,无论对象是谁,一般来说都无法得到善终。
商鞅剧照
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国的这三位明相不得善终的最根本原因所在了,功高震主,威胁到了君主的统治地位,自然不会得到什么好的下场。
商鞅,大变法的执行人,最炙热的推动者,受到整个秦国的推崇,声势一时无两,甚至盖过当时的君主孝公,只不过君臣情深,加上变法尚未成功,完善,以及孝公尚能压制住商鞅,才未在孝公时代处置商鞅,而惠王继位,臣强主弱,加上旧贵族的反扑,变法趋于稳定,商鞅自然难逃一死,当然即便说不是公子虔的诬陷,最后可能惠王也会一杀商鞅以稳定秦国内部情绪。
吕不韦,自不用说,一字千金,与皇太后甚至有着不清不白的关系,甚至传言为秦始皇之父,权利欲强,权利大,一时相权完全超越了君权,且不知收敛,自然不得善终,哪个皇帝能够允许自己头上还有着一层桎梏呢。
李斯,颠覆大秦的帮凶者,能力自不必说,然而作为唯一一个威胁到帝王权利的人,又算不上帝王的亲信,还掌握着帝王不堪为人所知的秘密,又哪能会有好下场。
秦国3大名相商鞅、吕不韦、李斯,为何都不得善终?
秦国五百年,出了三大相,都是建立了巨大功勋,却又落得极其悲伤凄惨的下场,令人唏嘘不已。如同千古一帝秦始皇,死后秘不发丧,臭气熏天一般。
第一个是成功变法的商鞅,他政治上让秦国最早改革了吏制,经济上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军事上废除了世袭制,士兵以斩首军功进爵封赏。秦国一跃为军事强国。但老王死后,新王在保守势力集团的怂恿下,反攻倒算,将改革家商鞅打入冷宫,最后竟被五马分尸,惨不忍睹。,
后二个吕不韦和李斯,都是同秦始皇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亚父,他一手将秦始皇的父母从赵国人质,送回到秦国,过继给了无子女的王后,被幸运地列为太子而继位。这才有了秦始皇的飞黄腾达。
吕不韦又创造了"吕氏春秋",欲与孔子"春秋"试比高。吕不韦本与秦皇生母赵氏是恋人,传说赵氏怀孕三个月后送给秦皇阿爸异人。至于秦皇是不是吕不韦私生子,史家没有定论。
吕不韦欲与孔夫子争"春秋",忍痛与赵氏斩断情丝,送了一个街头卖狗皮膏药的叫嫪毐的给赵氏,其年青气壮,先后二度让赵氏拱起大肚子,生了二个王子,野心膨胀,竟诱迫赵氏一齐抢班夺权,替代秦始皇。
叛军很快被秦始皇镇压,嫪毐及二子全被处死,赵氏也打入地下幽宫。
秦始皇问责吕不韦,吕不韦本想超越孔夫子,却沦为罪人,悔不当初送嫪毐成千古之恨。无奈在秦皇逼视下,自我了断,葬送了一世英名。
而李斯辅佐秦皇,实现了华夏大一统,本是千古一相。却在秦皇巡游途中病亡后,竟与宦官大奸赵高同流合污,私改皇诏把胡亥推上皇位,并将秦王儿子尽数杀绝。
李斯自毁前程,助纣为虐,最后也被赵高打入大狱,和儿子双双被斩首。
秦国三大相,商鞅让秦国强大起来,吕不韦让秦始皇父子坐上了秦王宝座,李斯帮助秦始皇实现了大一统,都是功在秦国丶利在千秋的卓越功勋,但无一不是人头落地丶落得一无是处的大悲剧,真是成也秦国,败也秦国啊!
秦国3大名相商鞅、吕不韦、李斯,为何都不得善终?
战国时期,秦国出名的丞相最多,又何止商鞅、吕不韦、李斯这三人,还有诸如张仪、魏冉、范雎等,然而就没有一个是好下场的。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走上强大的快车道,为秦国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没变法之前的秦国被战国初期的魏国吊打,当时魏国大将吴起率领魏武卒差点就灭了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最终打败魏国,夺回河西之地,最终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商鞅对秦国的贡献是巨大的,然而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登基,商鞅害怕被报复逃离到封地,率兵与秦军交战最终兵败而亡,最后竟然遭受车裂之刑,秦惠文王同时下令诛杀商鞅全家。
秦惠文王杀了商鞅之后,却并未废除商鞅的法律,使得秦国持续变强,秦惠文王开始进行东出,实际上秦国当时并未达到一统七国的强度,只不过有较大的影响力而已,这个时候秦惠文王招揽张仪为相国,出使游说各国,是为连横之策。
张仪为秦国担任相国期间,利用各种手段欺骗魏国,戏弄楚国,尤其是拆散齐楚联盟的过程中,更是以六百里封地骗了楚王,使得秦国在外交上始终占据有利地位,借此不断向东扩张。
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登基,秦国放弃了张仪的连横之策,对外扩张政策由原来的外交为主改变为军事为主,嫉妒张仪的人因此向秦武王说:"张仪不讲信用,反复无定,出卖国家,以谋图国君的恩宠。秦国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耻笑。"
张仪最终逃到魏国,并且最终死在了魏国。
秦武王死后,秦昭襄王继位,魏冉大权独揽主持秦国国政,纵横一直认为,魏冉对秦国的最终统一建立了最夯实的基础,没有魏冉执政的四十年,也不会有后来一统天下。
关于魏冉的记载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魏冉的评价:“魏冉,秦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天下皆西乡稽首者,魏冉之功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说:“魏冉援立秦昭王,除其灾害,荐白起为将,南取鄢、郢,东属地于齐,使天下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强大者,魏冉之功也!“
史学二司马如此评价,实际上是肯定了魏冉的贡献,然而秦昭襄王亲政的时候还是驱逐了魏冉,不久死在了封地。
至于魏冉为何会被废除,这就要说到范雎了,当初范雎劝说秦昭襄王废除了宣太后和魏冉,然后亲政,秦昭襄王在驱逐魏冉后就任命范雎为相。
实际上范雎的政策纵横虽然看不上,但是总结起来也为秦国的统一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李斯评价: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然而范雎的下场也并不太好,秦昭襄王后来就不信任他了,最终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秦昭襄王死后,秦国再次经历了一点小小的混乱,吕不韦以政治投资的方式使得子楚继位,子楚死后嬴政继位,吕不韦早子楚执政时期就贵为相国,到嬴政时期更是被尊称为仲父,权倾天下。
吕不韦执政期间对秦国兼并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最后因为嫪毐叛乱事件的牵连,被秦始皇驱逐到封地去,担心秦始皇杀害他,饮鸩而死。
吕不韦被罢相后,他的舍人李斯得到秦始皇的信任,李斯建议嬴政离间各国,最终完成逐渐吞并各国的目的,可以说李斯对秦国作出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尤其是秦朝建立之初,李斯还主持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货币等事情。
秦始皇死后,李斯最终被赵高陷害而死。
秦国能够最终完成统一,离不开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这几位相对贤明的国君,更离不开商鞅、张仪、魏冉、范雎、吕不韦、李斯这六位宰相,然而这六位对秦国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终却都未能善终。
纵横认为,还是那句话,他们都知道“功成”,而不知道“身退”,也都知道兔死狗烹的历史规律,却都不认为自己是那条狗。
南北朝时期吴军在《与朱元思书》中写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以展示自己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实际上鸢飞戾天者,从来不会“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也从来不会“窥谷忘反”。
李斯在腰斩之前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人都是,看着别人像狗,而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条狗。
(我是一只码文狗)
秦国3大名相商鞅、吕不韦、李斯,为何都不得善终?
商鞅,吕不韦,李斯,三人都是秦国历史上名臣,而他们的结局也都是不得善终。商鞅车裂,吕不韦服毒自尽,李斯父子腰斩于市。三位名相功高盖世,位极人臣,为何下场如此凄惨?
翻阅史籍,可以看出三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狂热的投机分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从而在关键时刻铤而走险,触犯了不该触犯的禁忌,一旦自己失去了掌控局势的力量,只能任人宰割。
(商鞅,图片来自网络)
比如,商鞅变法,触犯了以太子为首的守旧势力,当时因为有秦孝公支持,商鞅有恃无恐,孝公去世后,太子即位,商鞅又丝毫不加收敛,成了全民公敌,其死期也就到了。
(吕不韦,图片来自网络)
吕不韦骨子里是一个胆大包天的商人。他眼里只有利益,毫无道德伦理可言。他最大的错误就在与太后有染,后又将嫪毐介绍入宫,致使人伦丧尽,使得嬴政背负着极大的伦理压力和政治风险,触动了帝王的逆鳞,不死何待?
(李斯,图片来自网络)
李斯,被赵高所蛊惑,参与了胡亥篡政夺权的阴谋,事后又被当做弃子处死,并被夷三族。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悲剧人物,如果当时他面对赵高的蛊惑能够坚定立场,当机立断,控制局面,也许历史就会改写。
三人当中,商鞅死的可叹,吕不韦死的可怜,李斯死的可惜。
犹记得李斯被处死时,对旁边跪着一同处决的儿子说:“记得当年带着你,牵着黄犬,驰出咸阳东门,追逐着原野上野兔,此情此景,恐难再现啊!”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李斯临终之言,大概商鞅吕不韦当时也作此想吧!
秦国3大名相商鞅、吕不韦、李斯,为何都不得善终?
因为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都是以“法家权术统治”为主导的,而“法家权术”所“出品”的可以讲全都是“阴损狠毒”之“招”,所以即便是“法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结局都是死得很惨,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