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为什么要留下赵高这个祸害?

秦王朝的迅速灭亡和赵高有着直接关系,这也是可以通过史料得到印证的,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赵高的密谋下遇害,之后赵高掌握秦朝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导致官逼民反,使秦王朝在短短三年内便被农民起义推翻。可以说秦王朝的迅速灭亡就是赵高一手造成的,那么秦始皇为何还要留下赵高这个祸害呢?

事实上,这也不能全怪秦始皇,实在是赵高此人太善于伪装,赵高在秦始皇在位时,和在秦始皇病逝后完全是判若两人。赵高有自知之明,明白胡亥和秦始皇之间的差距,赵高可以对胡亥阳奉阴违,耍小手段,但他绝不敢在秦始皇面前耍小聪明,不仅不敢,还要尽心尽力的做好本职工作。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赵高本人的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此人不仅精通秦朝律法,还是一位书法大家,这也是赵高能成为秦始皇身边的近侍之臣,被任命为中车府令的原因。并且赵高还善于察言观色、逢迎献媚,从而进一步得到秦始皇的喜欢和信任。

有一次,赵高犯下了重罪,按照秦律应处以死刑,但秦始皇最终还是赦免了赵高,并恢复其原本的职位,可见秦始皇对赵高还是很宠信的。赵高在秦始皇在位时的一切表现,秦始皇是看在眼里的,秦始皇使唤赵高也比较顺手,也就不会换掉赵高。

可能赵高在秦始皇面前所表现的一切都是刻意而为,为的就是讨好秦始皇,但赵高确实做到了,获得了秦始皇的宠信。在秦始皇面前的赵高,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臣子,一个善于讨秦始皇喜欢的奴仆,即便赵高有二心,也不会在秦始皇面前表现出来。

赵高能顺利侍奉秦始皇二十余年没有被换掉,说明赵高确实有一定的能力,或者可以说在待人处事方面足够谨小慎微。如果赵高胆敢有异心,相信在秦始皇生前就将赵高处以车裂之刑了,秦始皇要是知道赵高在其病逝后的所作所为,相信秦始皇也断然不会留下这个祸害。

紫陌认为:秦始皇之所以留下赵高,是因为赵高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并且赵高确实具有一定的才能,不然秦始皇也不会让赵高做自己儿子的老师。在秦始皇眼中,赵高只是一个尽责尽职、讨主子欢心的臣子,赵高的官职也不具备影响朝政的能力,秦始皇根本就没想过赵高会是个祸害。

秦始皇眼中的赵高

赵高在未侍奉于秦始皇之前,只是秦朝宫廷中的一介小吏。根据史料记载“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赵高因母亲犯罪的原因导致地位卑贱,加上秦朝的官僚制度严密完整,所以赵高的上升之路要比其他人更为不易,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参加考核,才能升迁。

《蒙恬列传》记载:“秦王闻高彊力,通於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

根据以上史料中记载,嬴政是听说赵高的办事能力很强,还精通刑狱法令,才提拔其为中车府令,掌控皇帝出行的御用车辆。以此可以看出,嬴政对赵高的第一印象是很不错的。毕竟中车府令是掌管皇帝御用车辆的总管,是皇帝身边的近侍之臣,只有嬴政看对眼了才行。

从嬴政直接任用赵高为中车府令一职来看,赵高在此前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我们试想,秦朝宫廷中的官吏何其之多,嬴政为何就相中了赵高,还直接让其做身边的近侍之臣,说明赵高确实有其可取之处,原因上面也说了,秦始皇听说赵高能力强,有才能。

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是听说,这就表明秦始皇是从身边近侍之臣的口中所得知,那么便说明赵高在待人处事方面确实做得可以,不然秦始皇听到的就是他人而不是赵高。赵高本身因为身份的问题就不易向上爬,还能做到让别人为他在秦始皇跟前说好话,说明赵高确实有手段。

当然前提是赵高要有才能,毕竟秦始皇不是胡亥,说明最初的赵高是尽职尽责,有能力、会办事,才被嬴政看中,任命为中车府令。之后嬴政又让赵高教导自己的幼子胡亥,学习判案断狱,这也就表明赵高得到了嬴政的认可,还得到嬴政的宠信,毕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教导王室公子的。

嬴政眼中的赵高是一位尽忠职守,有能力的臣子,和秦始皇病逝后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样子,秦始皇对赵高自然是信任有加。而此时的赵高也是勤勤恳恳地做事,加上赵高善于察言观色,又很会讨胡亥欢心,在教导胡亥不久便得到了胡亥的赏识和信任。

到此时为止,赵高就先后得到了上司、嬴政、胡亥的信任,充分说明赵高是一位有能力、会办事的官吏,还懂得上司的心思,讨其欢心。赵高也在中车府令一职上尽职尽责,加上办事能力强,精通律令等优点,嬴政用得也很顺心,因此还救了自己一命。

《蒙恬列传》记载:“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原因是赵高犯下了重罪,嬴政便让亲信大臣蒙毅依法处置赵高,如果按照当时的律令,赵高应被剥夺官职,并处以死刑,但嬴政最终还是赦免了赵高,并且还恢复原职。原因是赵高办事勤勉,尽心尽力。虽说其中有嬴政舍不得的关系,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赵高尽职尽责,赢得了嬴政的认可。

如果赵高侍奉于嬴政期间,没有尽职尽责,即便赵高再怎么受宠,就算秦始皇能免其死罪,也不会再让赵高担任中车府令一职,赵高也就无法在秦始皇病逝后,招致祸害,加速秦朝灭亡。但此时的赵高,在秦始皇眼中,完全就是一个尽忠职守的忠臣,这也是秦始皇继续留下赵高的原因。

赵高经过此事后,变得更加小心谨慎,在中车府令的位置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再也没有犯过什么大错。直到秦始皇巡游途中身染重病后,秦始皇也没有免去赵高的职位。说明赵高在侍奉秦始皇二十余年的时间中,一直是安分守己、尽职尽责。

《秦始皇本纪》记载:“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

在秦始皇到了病危之际时,赵高仍然掌管着秦始皇的符玺令事,秦始皇发给长子扶苏的遗诏也交给赵高发出。以此可见,即便在秦始皇临终前,赵高在秦始皇眼中依然还是一个忠臣形象,秦始皇对于一个办事勤勉可靠的臣子,还怎么会下手除去呢?

想必秦始皇也难以想到,这样一个忠臣会在自己病逝后祸乱秦朝吧!

秦始皇留下赵高的其他原因

赵高的职位是中车府令,虽说是秦始皇身边的近侍之臣,但职位并不高,只是太仆下的一个属官。中车府令的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乘坐的御用车辆,在朝堂政治上并没有什么实权,有皇帝、丞相百官在,赵高的职位并不能对朝政构成影响。

秦朝没了皇帝不行,没了丞相和百官也不行,但没了赵高这个中车府令,对秦朝一点影响也没有。宫廷中那么多官吏,没了赵高还有很多人顶替,对于秦始皇来说,接替的人可能只是没有向赵高那般用的顺手,但一个掌管马车的官吏又不需要参与朝政决策。

如果赵高在朝中担任要职,会影响到秦朝的决策问题,秦始皇才可能会考虑是否留下。对秦始皇来说,影响到秦庭朝政的人是断然不会留下的,嫪毐和吕不韦便是前车之鉴,都没有落得好下场,即便是牵连之人也不会放过。

赵高胆敢表现出秦始皇病逝后那一套所做所为,欺上瞒下,就是十个赵高也得被秦始皇车裂灭族。但赵高侍奉秦始皇二十多年,深知秦始皇的为人和性格,在秦始皇面前,赵高只会是一副毕恭毕敬、勤恳敬业的好下属样子。

即便秦始皇觉得赵高有点问题,也不会认为赵高会影响到朝政,更不会加速秦王的灭亡。对秦始皇而言,赵高无足轻重,就算自己病逝后,还有长子扶苏继位,自己的儿子用不用赵高就看扶苏自己的意思了,秦始皇可能从来就没有想过赵高会影响到秦王朝的命运。

结语:

赵高在秦始皇面前一向唯唯诺诺,尽职尽责,秦始皇如何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忠臣”,会违抗自己的命令,私自扣押自己的给扶苏的遗诏,还胆敢害死自己的长子,残害自己所有的儿女,以及忠于自己的大臣,最终断送秦王朝的江山社稷。

赵高在秦始皇病逝后对秦王朝所做的一切,想必秦始皇始终都没有预料到吧!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秦始皇嬴政为什么要留下赵高这个祸害?

原因很简单,就是秦始皇帝从来没有认为赵高是个“祸害”。

先要说明一下的是:赵国不是阉人,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太监”。赵高的身世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说的很明白:

“赵高者,诸赵疏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寥寥数语,但信息量极大。第一“诸赵疏属”。也就是说赵高是秦国宗室。有人认为赵高的祖上是赵国的王族,由赵入质于秦,娶秦人为妻。赵高出生于秦都咸阳,后来毁灭了秦国。但这是不确切的,因为在《史记》中“诸”加上某个姓氏,一般都是指的本国宗室子弟。比如《史记·田单列传》中的: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

就指田单为田齐宗室。所以说,赵高的第一个身份是秦国的宗室子弟,虽然疏远,但却是货真价实,属于“天子三门草鞋亲”——这个对日后赵高个人经历和秦国的历史行程都是很重要的。

第二个信息是“生皆隐宫”。之前有人胡说八道,说“隐宫”是天阉,但这是不可能的。据《云梦秦简》中记载隐宫为国营的手工作坊,主要役使刑徒,赵高的母亲有罪“被刑僇”,沦为刑徒,于是便在在“隐宫”打工,而赵高及其兄弟数人,便出生于这里。又根据《张家山汉简•户律》,隐宫一词到了汉代又被指称在隐宫中服役的人。

京剧《宇宙锋》中赵高的扮相,完全不是阉宦。

赵高的人生经验本来是很寻常的,按他在秦始皇帝驾崩后的自述,就是:

“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

依照《秦律》,刀笔吏,也就是“史”,是可以世袭的,考虑到赵高的身世,不排除他的父亲也是一位出身于“诸赵疏属”的史,而赵高接班顶替后凭可能凭着自己的业务干练,成为了“宦者”,注意秦汉之际宦者是指的君王身边的侍从,而不是后世意义上的“阉宦”。“沙丘之变”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七(210B.C.),此时拒赵高进入宫为宦,已有二十余年。据此前推二十一到二十九年计算,赵高进入秦宫当在秦王政八年到十六年之间。此期间赵高抓住了一个机遇,那就是秦王政九年的“嫪毐之乱”,当时秦王政下令“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估计是在此期间赵高立了功,得到了秦始皇帝的抬举,随后平步青云做了中车府令。

好了,下面就是特别有意思的内容了。据《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

“秦王闻高彊力,通於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中车府令就是后世的大清朝銮仪使,之前和珅就是从这儿发迹起来的。而赵高诸“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也就是说此时的秦始皇帝极为信任赵高,把自己最疼爱的小儿子交给他当学生,而赵高和胡亥此时皆无野心,师徒两个人成天在一起研究法学。因为自古君子不器,师徒俩在专业课上尽心,这就表示没有权力欲。但是不久,赵高出事了“有大罪”,至于什么罪过司马迁没有说,但是却透露了三点:

第一,是秦始皇帝“令”蒙毅“法治”之。而蒙毅和秦始皇帝的关系是十分的“亲近”,《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的是:

“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

可知君臣二人的关系是师友;

第二,蒙毅不敢“阿法”,于是把赵高依法判了,判决结果根据秦朝“以爵赎罪”的规矩,赵高恐怕要丢了饭碗。据《商君书·境内篇》记载:

“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罪则贬爵。 自一级以下,有刑罪则已”。

爵位在二级以上的人, 犯了罪就降低爵的等级,爵位在一级以下的人,犯了 罪就取消爵位。前者属于“降爵赎罪”,后者属于“以爵赎罪”。但是秦始皇帝认为赵高这次犯罪“敦之于事也”也就是说赵高这次“有大罪”,是办事过于负责,矫枉过正。于是赦免了赵高的一切罪过。

所以说,在秦始皇帝的眼中,蒙毅是亲信、自己人;而赵高是“敦之于事”的忠臣。所以秦始皇帝对赵高即使不亲密,也是十分的信任——说白了,赵高在秦始皇帝这里的表现就是“拼人品”,而不是“拼关系”。

所以在秦始皇帝那里,赵高就是一个正直、无私、有才干的穷亲戚,这种人,在任何一个领导人那里都会被当做“宝贝”,怎么可能被视为“祸害”?

輼辌车,秦始皇帝出行的居辇。

在秦代,中车府令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皇帝驾车。赵高长期负责这个工作。顺便说一句,赵高可是货真价实的“老秦人”——如果真的存在的话。

秦始皇嬴政为什么要留下赵高这个祸害?

赵高矫诏违逆“沙丘政变”逼死扶苏,扶持胡亥上位,他铲除忠良蒙恬、蒙毅等,他屠戮宗室杀秦始皇12子、10女,他“指鹿为马”排除异己臭名昭著,他迫害李斯独揽大权,他望夷宫之变杀害秦二世,是个货真价实的祸害,那么秦始皇嬴政为什么要留下赵高这个祸害?

秦始皇吞并六国,抗击匈奴,平定南越,成就霸业,英明神武,实乃千古一帝,难道他就真没识透天下第一侫臣赵高,有书君认为秦始皇识得祸害却没除去祸害,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赵高奸侫骄横,人神共愤,秦始皇想让儿子处置他,用以赢得民心。

天下人皆知赵高奸佞,跟随秦始皇左右二十多年,精明的秦始皇不可能没看出一点破绽,只是他完全有能力驾驭得住赵高,他不想这么早就让赵高死,他不想在自己手中就除掉他,有意进一步捧杀赵高,让他欲望进一步膨胀,搜刮的民脂民膏更丰,达到人神共愤。

把这样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赵高留下给将来登基的儿子去处置,一平了民愤,二俘获了民心,这无疑会给儿子带来威望,让儿子顺利接班,可以说始皇帝替后世子孙考虑得十分周全。

秦始皇没有除掉赵高这个祸害,是想把赵高当作一份遗产留给儿孙去收拾,既让儿孙赢得明君的称号,又让天下民心归附,信服新君,一举两得。

二、秦始皇想利用赵高来平衡权臣之间的关系。

秦始皇驭权驭臣有术,内廷赵高官虽不大,但十分得宠,可与朝堂之上李斯相抗衡。

赵高心思缜密,聪慧勤奋,又精通秦律,与前朝的丞相互相制衡,才不至于一党独大,才不会?一人大权独揽,这样秦始皇才能心安。

秦始皇留下只听命于自己的赵高,目的在让他做自己的马前卒,与朝堂上的大臣形成互相牵制的两股势力,足见秦始皇的驭权驭人之术的高明之处。

三、秦始皇依赖赵高成惯性,他已离不开赵高,他舍不得除掉赵高。

秦始皇能成为千古一帝,其中有一点便是求得天下英才尽为他所用,不为他所用者不择手段尽除之。

赵高虽是奸佞之人,但他文学、书法、律法样样精通,又善于迎逢讨好秦始皇,秦始皇用他灭嫪毐除孽弟除相邦吕不韦可谓出生入死。

秦始皇大多数旨意都是由他去实施,赵高于秦国社稷无功,却对秦始皇个人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赵高陪伴秦始皇二十年之久,两人年龄相仿,秦始皇已习惯了赵高侍奉的日子,已形成了一种依赖性,许多事情离不开赵高了。

赵高掌管皇宫车马和出行随驾,可以亲自为皇帝驾御撵,他的行踪大多是他预定的。

皇上的身家性命都系在这赵高身上,这不能不说赵高取得了秦始皇的绝对信任,而要与臣子建立这种信任关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可见秦始皇与赵高之间已达成了默契,赵高不但知道秦始皇喜好巡游,喜丹药,想长生不老,便用尽心机为秦始皇达成所愿,秦始皇叫赵高干什么都得心应手,这样一个随从秦始皇还真舍不得除掉他。

看来,秦始皇留下赵高这个祸害一方面给儿子铺路赢民心,一方面是自己朝堂的平衡之术,当然还有几分依赖与不舍!

然而世事难料,秦始皇活着有神威能驾驭赵高,死后却被赵高驾驭了他的儿女,秦始皇泉下有知,大概也该悔不当初吧!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秦始皇嬴政为什么要留下赵高这个祸害?

秦始皇时期的赵高,还真是一个不可不得的人才,深得秦始皇信赖。

而且,大秦有一套制衡体系,正常情况下,包括赵高在内的所有人,都成不了“祸害”。

赵高之才

赵高有两项卓越才能,为秦始皇所器重。

1、书法才能。

今天,书法是一项陶冶情操的艺术。

不过,在那个致力于“书同文,车同轨”的秦始皇时代,书法是“刚需”。

你规定大家用统一的文字,那你总要把规范用的字展示出来,供大家学习呀!

于是,大秦几位书法大师就作出了范本,由朝廷颁发,以为官方识字课本。

李斯作《仓颉篇》七篇,赵高作《爱历篇》六篇,太史胡毋敬作《博学篇》七篇。

显然,作为顶级书法大师,赵高对秦始皇“书同文”至关重要。

2、律法大才。

赵高因精通狱法,为秦始皇作器重,并让赵高教胡亥“法”。

胡亥毕竟是皇子,其所学之法,当然不是“打输住院,打赢坐牢”之类的“普法宣传”,而是要从立法者的角度,学习律法的精髓、本质。

秦始皇下诏令赵高教胡亥以法,正说明:赵高对法的透彻理解,已是大师级别。

始皇的信任

秦始皇对赵高是信任、欣赏的。

《史记.蒙恬传》记载:赵高这个中车府令,是秦始皇钦点的。

中车府令,是太仆的属官,级别说高也不高,但是,这个职务掌乘舆,相当于天子的侍卫车马队长。

这个职务,万一选错人了,哪天天子在车上睡觉的时候可能就被刺杀了!

所以,只有天子引为心腹的人才能担当此职。对于一天到晚遭遇刺杀的秦始皇来说,尤其如此。

而秦始皇亲自选定赵高担任此职,足见始皇对他的信任。

同时,为了“偏袒”赵高,秦始皇甚至不惜“破法”。

赵高曾犯死罪,蒙毅不阿,定其罪当死,除其宦籍。

秦始皇认为赵高敦于事,赦免了他,连官爵都恢复了。

可以说,在始皇眼中,赵高可谓是“心腹+能臣”。

相互制衡的系统:赵高的威胁不大

而且,以常理而言,赵高的级别也不够,还真成不了祸害。

当时,对稳定最为重要的人物有三个。

1、郎中令:蒙毅。

郎中令掌宫廷侍卫,掌控宫廷武装力量,既宿卫天子安全,又保证朝廷的稳定。

后来,赵高帮助胡亥夺权后,正是迫不及待地担任此职。

此事,蒙毅担任郎中令。

2、丞相:李斯。

丞相不必说了,百官之首。

赵高、胡亥在秘议时就指出: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

此时,丞相李斯,正是秦始皇心腹。

3、将军:蒙恬

将军蒙恬与公子扶苏,领兵数十万驻扎于北境,是外军主要力量。

郎中令掌握宫禁武装,丞相领百官,将军蒙恬领数十万大军,内外相制,赵高一个中车府令是不值得忧虑的。

而且,大秦作为统一王朝时间固然不长,但作为一个政权已存在了数百年,其权力传承方法早已成熟,当初嬴政13岁即位尚且能完成平稳过渡,何况今日呢?

系统漏洞

系统再完美,也有“漏洞”。

权力上的漏洞,往往出现在权力过渡的时候。

如果秦始皇能以正常方式宣布储君,安排身后事。那么,依靠相互制衡的体系,可以确保帝国稳定过渡。

不过,秦始皇从自己亲身经历出发,有感于此前秦王遇到的太后权重问题,决定不立皇后。

既然不立皇后,自然也不能早早立太子,否则,就算太子的娘没有皇后的名号,也有皇后之实。

不早立储君,意味着一旦出现天子突然驾崩的情况,那么,各公子都有可能“共逐之”。

这样的土壤,正是阴谋家最喜欢的。

加之秦始皇本人求长生之术,讳言“死”,因此,对身后事,君臣之间没有明确的安排。

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那么,不论这种可能性不小,他总会发生。——《墨菲定律》

可以说:即便秦始皇-二世的交接时能顺利完成,大秦这个系统性漏洞,早晚会发生在后世。

事发突然

秦始皇临死前的举措,把漏洞放大,给了赵高机会。

秦始皇最后一次出行的路线来看,目的地似乎是到九原,召集内外大臣,内军外军,一起确立皇储。

可是,到山东荣成时,始皇就突然病重。

此时,始皇仍然没有安排身后事,而是让郎中令蒙毅回咸阳祭祀山川,以求健康,随后···继续北上。(看来,始皇帝还是相信自己能“长生”)

如此,掌乘舆的赵高成了级别最高的近臣之一。

在始皇去世时,身边只有胡亥、赵高、李斯等人。

掌管宫廷侍卫的蒙毅,在外拥重兵的蒙恬,都不在身边,这几乎注定了政权交接将会出现动荡。

由于始皇死在外地,为防止公子作乱,丞相李斯同意:暂秘不发丧。

这就给了赵高进行权力交易的宝贵时间窗口。

而李斯的痛点也十分明显:一朝天子一朝臣,很长时间以来,秦的丞相功臣,在易主后,往往都会遭到打击。而从当时情况看,扶苏、蒙恬等人关系紧密,扶苏上位,李斯的命运几乎是不难预测的。

赵高以此为痛点,完成了与李斯的谈判,结成同盟。

最后,李斯、赵高合作,除掉了他们共同担忧的蒙恬、扶苏,完成了“沙丘之变”全过程。

可以说,正是秦始皇死得仓促,蒙毅外出,造成秦始皇去世时中枢短暂失衡,才给了赵高等人活跃的空间。

总的来说,赵高的才能是比较突出的,深得秦始皇信任。

而大秦的制度,原本也是可以预防任何野心家从中作乱的。

可是,秦始皇未早立储君,又相信“长生”,未妥善安排身后事,最后造成制衡体系出现漏洞,这才给了赵高“舞台”。

秦始皇嬴政为什么要留下赵高这个祸害?

赵高是秦始皇的一家子,勤奋好学精通法律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秦始皇爱才提拨赵高为中车府令掌管皇帝车舆,让他教小儿子胡亥判案断狱的知识。至于赵高的个人野心是随着地位的上升才逐渐膨胀的。公元前210年在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路上死在望沙宫,在秦始皇病重期间丞相李斯和御史大夫去疾极力举荐胡亥为秦二世得到始皇认可。赵高的身份还没有说话的资格。近水楼台先得月,二世登基后,赵高凭借老师的身份才有话语权。秦二世上台后穷奢极欲的生活,认为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一样快,应在有生之年享尽世上荣华富贵。搜罗天下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养活着,"咸阳三百里內不得食其谷。”留下地方种花草养兽。秦二世怕兄弟们夺自己的皇位,矮诏赐死公子扶苏,还把其他几十个兄弟姊妹在杜邮用碾子碾死,赵高趁机处死自己的仇人蒙毅和蒙恰兄弟。原来赵高犯过死罪,蒙毅案着秦律要把赵高处死。赵高凭借出色的囗才打动秦始皇才捡条小命,所以才找到机会报复。赵高结党营私培植自己势力让自己的女婿阎乐为咸阳令。为堵塞群臣议沦,防止二世与他人接触控制朝政,赵高对二世说:天子之所以尊贵,就在于要随时保持自己的威仪使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形。陛下年纪轻,如果在群臣面前不经意地暴露了弱点,恐为天下人耻笑。所以陛下不如居内朝处理政事,由微臣等人在一旁辅佐,这样群臣会称颂皇上的圣明。这样胡亥把朝野大事小情托付给赵昏代理。后来赵高看上丞相的位子设计处死丞相李斯取而代之。赵高想试探一下群臣对自己专权的态度。有一天献给二世一只梅花鹿说献给陛下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它分明是一匹马,怎么说是鹿呢?”赵高转身问群臣,有的大臣比较耿直说是一只鹿,有的大臣比较原滑说是一匹马。后来赵高说说是一只鹿的大臣找个借囗都杀了。这就是指鹿为马的典故。赵高大权独揽,结党营私,征调徭役,统治更加残暴。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六国贵族趁机复国,他们利益不同但反秦目标是一致的,逐渐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公元前206年刘邦大军打到家们口了二世胡亥才知道悔之晚矣。赵高让他的女婿阎乐把二世逼死在望夷宫与取而代之,他见群臣设人响应转而立秦王子婴。五日后举行登基大典,子婴称病不出,赵高亲自去请秦王子婴被杀死,夷三族。一切黄梁美梦,化作东流水。秦王子婴作了四十六天秦王以后投降刘邦。强大一时的秦朝葬送在二世胡亥和赵高手里,秦始皇在陵下得知作何感想呢?

秦始皇嬴政为什么要留下赵高这个祸害?

不是秦始皇为什么要留下赵高这个祸害,而是佞臣一定是专制的副产品,只要有秦始皇存在,没有赵高,一定会有李高,杨高等应运而生。

秦始皇和赵高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塑造,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秦王好专制,朝中多佞臣。这是专制的宿命,怨不得别人。

在秦始皇的眼里只有低眉顺眼的臣服者,恭顺者,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就是最大的法则,他想听到的都是山呼万岁,万寿无疆,最终他能听到的也就是他想听到的,这就是赵高们能献上的祝福,实际上他已经被屏蔽了真实的信息,周围充满了海量的曲意逢迎者和献媚者,此时的秦始皇视自己如上帝般的存在,可以让乾坤倒转,可以让河水倒流,无所不能,就是毒蛇编成的项链他也会当成胜利的花环戴在项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专制就是专制者的终结者,专制者最后也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

秦始皇绝不会想到,除了他们内部自己在争权夺利中的自相残杀,高贵的不可一世的赢氏一族因为是众矢之的,最终在农民起义中被斩尽杀绝,这一姓氏直接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一个幻想传之后世千万代的大帝国,十五年以后就烟消云散,子孙想蝼蚁般都苟活都不可能。

所以史家终结到:秦人无暇自哀,后人哀之,后人哀而不鉴之,后人复哀后人是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