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被灭了,为什么没人想复秦?
秦被灭了,为何没人想要复秦呢?秦朝灭亡已经是大势所趋,我们也知道秦朝是在农民起义中被推翻的,农民为什么要起义呢?因为秦朝滥用民力,天下苦秦久也,秦朝的百姓已经被逼得快活不下去了,百姓要是能吃饱喝足,生活美满,谁愿意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起义。
秦二世即位后,进一步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不仅滥用民心,且赋税负担也日益加重,秦朝的百姓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秦二世残暴的统治下,秦朝已经到了“大厦将倾”的地步,此时的秦朝已经失去了民心了。秦朝“这座即将倾覆的大厦”,只需要一个契机,而大泽乡起义便是秦朝的覆灭的一个关键点。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各地吩咐相应,原六国贵族也开始复国运动,一场席卷全国的起义浪潮就此拉开了序幕,以此足见,秦朝失去了天下的民心,而秦朝最终也在农民起义浪潮中推翻,秦朝的灭亡是百姓希望看到的,这个结果付出了血的代价,大家好不容易看见秦朝灭亡,怎么还会去想复秦呢!
老秦人会不会想复秦先不说,原六国人只肯定不会想复秦的,秦朝是踩在六国的尸骨上建立的,六国百姓内心对秦朝并不认可,即便秦人想要复国,六国百姓也不会答应。而之所以没人想要复秦,主要还有几点原因:秦国宗室死伤殆尽,缺乏号召复国的人选;老秦人也不想复秦;秦朝建立时间短暂,百姓缺乏归属感;缺少复国力量。
秦朝灭亡后,为何没人想复国?秦国宗室死伤殆尽,缺乏有声望的复国领袖
秦如果想要复国,就需要一个领袖人物来号召,发起人的最佳人选自然是前宗室之人为最好,而秦宗室之人在秦朝灭亡后已经死伤殆尽,即便有的老秦人想要复国,但是缺乏一个拥有秦王室血脉的宗室之人。那么秦宗室之人为何死伤殆尽呢?原因在于秦国之前发了发展,实行商鞅变法,对旧贵族进行了有力打击,加上之后又经历了多次残害。
首先秦国的宗室势力并不像当时诸侯列国的宗室一般,在各自国内根深蒂固,原因在于秦国一直以来比较注重外来人才,如秦穆公时期的五羖大夫百里奚、上卿由余、右庶长蹇叔、大夫丕豹、公孙支,都是外来人士,后被秦穆公重用。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后,秦国重要外来人才之风更深,如: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蒙骜(蒙恬祖父)、吕不韦、李斯等人。
《史记》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其次秦国在战国时期,为了发展图强或是加强集权,便对秦国的宗室、贵族势力进行压制。如商鞅变法中为了加强集权,秦国废除了旧制“世卿世禄制”,并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将秦国内的宗族世家势力分化。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更是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其中规定,秦国的宗室之人要是没有军功,就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册,相当于从宗室除名了。
因为秦国实行的变法改革,对宗室势力进行了压制,为此导致秦国的部分秦王宗室被开除宗籍,逐渐没落成了普通百姓。加上秦国重用外来士子,有时甚至秦国的宗室势力都没有外来士子在朝堂上的势力大(如秦昭襄王时期,范雎建议秦昭襄王收回宣太后的干政权,并驱逐四贵,之后范雎拜相,威风一时无两),而这种现象在当时其他诸侯国几乎是不存在的。
《史记》记载:“二世然高之言,乃更为法律。于是群臣诸公子有罪,辄下高,令鞠治之。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
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国朝堂上的官员,外来士子更是占了大半,如李斯、尉缭等人。之后秦国宗室之人又遭到秦二世的残杀,秦始皇去世后,赵高胁迫丞相李斯密谋“沙丘之变”,篡改始皇遗诏,拥立始皇幼子胡亥为新帝,是为秦二世,而胡亥深知自己的帝位来的不正,便将自己30多个兄弟姐妹全部残杀,并逐一打击有威胁的宗室之人以及心怀不满的大臣。
《史记》记载:“诸侯兵至,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
之后秦宗室又被项羽屠戮殆尽,在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各地纷纷相应起义号召,至此,一场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拉开序幕,起义队伍种以项羽和刘邦两支队伍实力最强,刘邦先攻入关中,后项羽进入咸阳,项羽进城后,杀死秦王子婴,以及诸公子和秦宗室,并引兵屠戮咸阳,火烧秦王宫。至此,秦国宗室在经过多次打击后荡然无存,即便有漏网之鱼,也没什么名望。
秦朝建立时间短暂,百姓缺乏归属感
秦朝从建立到灭亡,仅仅十余年,昙花一现的秦王朝难以让原六国百姓有归属感。而秦朝是踩着六国军民的尸骨与血泪建立的,活下来的六国贵族、百姓,他们很多人的父母亲人、兄弟姐妹已经死在秦军的铁蹄之下,他们对秦王朝有的只是血海深仇,而这种仇恨并不是短时间能够消除的,只能随着秦朝的惠民政策和时间推移才能慢慢淡忘。
原六国百姓还没有接纳这个大一统的王朝,然而秦王朝仅仅建立十几年后便迅速灭亡,加上秦二世残暴的统治,百姓对于秦王朝只有厌恶、痛恨。秦二世即位后,不仅没有与民休养生息,反而滥用民力,继续大量征伐全国民夫修造各种大型工事,而且农民们需要自带粮食,常年无偿劳役。在此种情况下,农民的赋税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在日益加重。
最终爆发的农民起义,不是农民想反,是秦王朝逼的百姓不得不反,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秦王朝在秦二世残暴的统治下,已经失去了天下民心,这样的王朝,其结果注定会灭亡。天下苦秦久也,秦王朝的灭亡对百姓来说是一件喜事,六国百姓指定是不会去复辟秦王朝的。即便有秦人想要复国,六国百姓也不会答应,复国之路也只能是“心有余而路不足”。
缺少复国力量
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也就数百万人口,秦朝建立后,虽然有了2000多万人口,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原六国百姓,秦朝灭亡后,六国百姓是不想复辟秦王朝的,而剩余的老秦人,除了老所病残幼外,还能有多少,并且秦朝覆灭之际,秦朝的军队基本上不是被兼并就是消灭,自刘邦进入关中时,大破秦军,关中十万秦军投降刘邦后,秦朝仅有的抵抗力量也消失殆尽。
老秦人也不想复秦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军队到达咸阳城外的霸上,秦王子婴出城投降,刘邦进入关中后,第一件事便是将各县父老,以及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召集在一起,与他们并约法三章,并将秦朝的苛虐法令全部废除,将百姓安居乐业,老秦人听到这一切后非常喜悦,争先抢后的将牛羊酒食送来给刘邦,唯恐刘邦不在做关中王。
刘邦这么做的目的也是想要得到老秦人的支持,从而削弱了老秦人恢复国家的愿望,而结果也是相当完美,老秦人都想让刘邦做关中王,可见刘邦时多么受老秦人的喜欢,反观,老秦人对秦王朝也是心存不满的,还何谈复国呢!之后西汉建立,刘邦又采取了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策略,与老秦人更加有益,而而老秦人在秦王朝灭亡后也没有再想恢复秦朝。
结语:因此种种原因,秦朝灭亡后,没有人想复辟秦朝。而原因在于,在秦二世残暴的统治下,秦王朝已经被百姓所厌恶、痛恨,秦朝迟早走向灭亡无非只是时间问题,秦朝灭亡是民心所望的结果。不过秦始皇、秦二世的暴政虽然让百姓痛苦不堪,但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秦朝虽然昙花一现,但却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秦始皇的功绩也是无法磨灭的。
大家对此有何看法,认为秦灭亡后,无人复国的原因还有哪些?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秦被灭了,为什么没人想复秦?
秦朝被推翻后,天下群雄并起,但是没有一支力量打着恢复秦朝统治的旗号,这里面有三个深层次的原因:
宗室原因秦朝二世而亡,从建立到覆灭只有短短的十五年时间。实际上,秦朝经历了三代国君,秦始皇死后,李斯和赵高篡改遗诏,拥立了二世胡亥为帝,胡亥几乎就是个摆设,秦王朝的政权掌握在权臣赵高手中。
胡亥当皇帝这几年,正事没做几件,缺德事干得不少,比如他把自己的兄弟姐妹杀个精光,目的很简单,就担心这些具有王室血统的宗亲对他的皇帝位置有威胁。
杀了这么多的兄弟姐妹,自己又太年轻,没有子嗣,以至于后来他死后,赵高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接班人来继承皇位,无奈之下只好把子婴推了出来。子婴是秦始皇同父异母兄弟成蛟的儿子,血统其实就相当的远了。
秦王室宗族势力几乎被胡亥铲个干净,秦灭亡后,最想复国的人全死光了,即使是有政治势力想光复秦国,连个旗号都没有,秦王室赢氏正统全死了,没有号召力,只能作罢。
群众基础每个王朝覆灭后,都会有人眷念故国,唯独秦朝是个例外,主要原因就在于秦朝缺乏足够的民众基础。
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统天下,横扫六合的秦朝虽然灭了战国其他六国,建立了郡县制,却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消化六国民众的诸侯国地域意识。直接点说,虽然他们在行政管理,税收,劳役方面都属于秦国人,但是他们从骨子里只认同自己是故国人,齐地民众依然自称齐国人,赵地民众自称赵国人,即使是他们到了咸阳,他们依然会被秦国人称之为齐人、赵人。
这种地域认可不是可以通过行政手段纠正和融合的,必须需要长时间的接纳和融合,但是很遗憾,秦朝只存在了15年,这么短的时间难以让天下人共认自己是秦国人,他们并没有对秦朝的归属感,更加没有对秦朝的忠诚度。
那么关中地区的老秦人呢?他们难道不愿意恢复秦国,重建帝国吗?他们就更加不想了,对关中老秦人来说,秦朝的确是暴虐王朝,常年征战,民劳财伤,加上秦始皇后期和胡亥时代日益阶层固化,老秦人从底层上升阶层的通道逐渐被堵死,他们对秦王朝的认同感逐渐降低,再也无法恢复商鞅时代同仇敌忾的士气、民风。
要指望底层的老秦人复国,既不现实,更没有理想基础。即使是秦朝末期的章邯、、董翳、司马欣等人,他们拥兵几十万,甚至占有关中之地,他们都从未想过要恢复秦王朝。
时间短暂秦朝存在的时间很短,只有十五年,而秦朝灭亡的时间更短暂,从陈胜吴广起义到刘邦攻入咸阳,子婴投降,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这两年时间让一个庞大的帝国轰然倒塌,快得让秦王朝上上下下的人都还没来得及回味,秦朝就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秦国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又打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大汉王朝。也就是说,秦朝从发生危机到新王朝建立,总共才不到6年时间,这段时间中,天下又冒出了多支政治势力,这些军事、政治势力莫不是打着复国的旗号,都想恢复自己的故国,有赵,有齐,有楚,有燕国等等,可是他们有一个唯一的,统一的目标——推翻暴秦。
也是就是说,这6年来,天下所有的武装力量都把打击秦朝作为统一目标,这样的情况下,哪个又敢提出来恢复秦王朝呢。
综上来看,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覆灭的秦朝也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秦被灭了,为什么没人想复秦?
谁说没人复秦,苻坚的前秦,姚苌的后秦,不是秦吗?项羽进入关中后大开杀戒,腰斩子婴,屠尽秦国宗室,大批秦人都向西逃到陇西、陇南去了。后来刘邦从汉中杀回到关中后,一部分秦人又回到关中跟随刘邦出关杀项羽。而另一部分秦人则留在陇西陇南,融合到当地的戎族中去了。当时陇西主要为羌族生活区域,陇南则为氐族生活区域,所以秦人大部分是融合到氐族、羌族中了。
秦人坚韧,在周朝就有句话叫“周人灭商、嬴人不服”,说的就是嬴姓的祖先“恶来”是商纣王的一员猛将,在商朝灭亡时“恶来”没有投降,被周武王斩杀,恶来的哥哥飞廉,当时在北方为纣王筑坛,闻讯后撞棺而死。周武王将恶来的族人西迁到陇西养马,嬴人忍辱负重,终于建立秦国,灭掉周朝,报了祖先的仇。
而秦人融合到戎族后,就有一部分人变成氐族,一部人变成羌族。因此说后来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和羌族人建立的后秦,就有很多秦人的血液在里面,那么前秦和后秦就有为秦朝复国的意思。
西晋灭亡后氐族人纷纷进入关中,氐族首领苻洪在五胡乱华中崛起,先附于前赵、后赵,后附于东晋,自称“三秦王”。苻洪死后,苻健在关中建立“秦国”,称“大秦天王”。苻健死后其子苻生继位,苻生淫荡,被他叔叔的儿子苻坚杀子。苻坚是一位志向很大的君主,任用贤臣王猛为相,统一了北方,这是五胡乱华之后第一次北方统一。
但是,前秦统一的时候完全靠的是武力,灭掉了鲜卑、匈奴、羌、羯等各个胡人建立的政权,各民族还没有进行有效的融合,这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情况差不多。苻坚统一北方后便一心想南下灭掉东晋,梦想成为又一个秦始皇。但是丞相王猛不同意,认为前秦还没有很好的消化北方统一,所灭各国的反对势还很大,归附的各民族心中都还不服,要等到各族融合的差不多了再南下灭晋,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
可是王猛死了以后苻坚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了,把王猛的劝告丢到脑后,自持武力强大,不顾众臣反对,亲率百万大军南下,开始攻打东晋。结果因为苻坚大帝的骄傲大意,被谢安、谢石击败在肥水。苻坚逃回到关中后,果然各族旧势力反叛,大秦帝国迅速崩溃。苻坚被羌族降将姚苌俘杀,很快前秦灭亡,前后建立了四十四年。
姚苌是羌族人,羌族也是五胡之一,首领姚戈仲为西晋的羌将,由陇西迁到榆林。西晋灭亡后率部进入关中,因力量小依附于前赵、后赵,后赵灭又归顺东晋。姚戈仲死其子姚襄继承了部族首领,姚襄善战,但在于前秦争夺关中时被苻坚击败杀掉。姚襄死后其弟姚苌成羌族盟主,投降前秦后成苻坚的大将。
姚苌俘杀苻坚后建立后秦,自称万年秦王。但是后秦远没有前秦力量强大,这时各族都已反叛自立,后秦只据守于关中一地。当时前秦的苻登还没灭亡,继续打着前秦的旗号为苻坚复仇,与姚苌后秦斗了近十年。姚苌死其子姚兴继位,苻登大举进攻灭后秦,姚兴最后击溃苻登,反败为胜。姚兴在位十几年,将领土扩大到整个陕西、陇东、洛阳一带。后来匈奴人赫连勃勃反叛建大夏,占领了陕北黄土高原,又将后秦压在了关中平原,最后后秦被东晋大将刘裕所灭,存在三十四年。刘裕撤走后,关中被赫连勃勃的大夏国占领,最后北魏灭掉大夏国。
除了前秦、后秦,还有一个西秦,西秦是鲜卑人乞伏国人所建,在甘肃西南、青海一带,都城在兰州西固。西秦弱小,曾被后秦姚兴所败,归附后秦,后又复国,最后被大夏国灭掉,存在三十七年。
现在关中人自称秦人,其实也是对秦朝的思念。按说周人最早在关中兴起,关中人应该称周人才对,可是后世对周的纪念太多,还有北周、后周、武周,所以关中人只能舍弃周人这个概念。
秦被灭了,为什么没人想复秦?
老秦人不复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多年的征战和人口引进已经让老秦人的意识单薄了,秦人更多的是天下情怀。统一天下后,秦人作为统治者又分散于各地,无法集中,也无法形成有意识的群体。
2..秦人的根基在咸阳,后来刘邦入住关中就已经成了老秦人的代言人了,汉軍的主力就是老秦人。
3.秦国贵族一直比较弱势,不像别的国家贵族树大根深,因为弱势和平民化,也就没有了强烈的复国愿望和动力。
秦被灭了,为什么没人想复秦?
因为秦国对待老百姓都太坏了,谁想要复秦啊?说真的,我还看到过一些老年人怀念日据时期生活水平的资料,但是我真没有看到过秦朝灭亡后关中老百姓怀念秦朝的资料。
都恨不得让秦朝赶紧完蛋。
首先我们来看项羽“破釜沉舟”打败了章邯之后,跟着章邯投降的20万秦军是怎么看待秦朝与关东诸侯的战争的:
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从上面秦军俘虏的对话可以看出,这20万秦军战俘都是关中“老秦人”,结果这些关中“老秦人”担心的不是关东诸侯打进关中关中秦国怎么办,而是担心关东诸侯没有能力一战消灭秦国。
然后我们再来看刘邦进入关中之后,就因为宣布了一个“约法三章”,就把关中老百姓高兴坏了,纷纷牵羊宰牛犒劳刘邦的军队,唯恐刘邦不能做秦王: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最夸张的是项羽进入关中后一路烧杀抢掠,但是关中,尤其是咸阳老百姓最盼望的还是项羽能不能定都咸阳。
最后项羽决定离开咸阳回彭城,咸阳老百姓还觉得特别失望:
后数日,羽乃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宝货,略妇女而东。秦民失望。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秦朝把关中老百姓祸害成什么样子了,才会让关中人宁愿拥戴项羽这样的屠夫在关中称王,也没有想过要复辟秦国。
秦被灭了,为什么没人想复秦?
一、民族认同
首先要明白:某个朝代之所以会被后人“复兴”,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曾经的强大和繁盛,让世人为之认同,并愿意付出很大代价助其重立。说白了,这源于他们心中的民族认同感。
在这个方面上,汉代最为出色。它是最受欢迎的“国号”,自东西两汉之后,还出现了蜀汉、成汉、汉赵、南汉、北汉等十几个政权。何至于此?
首先,汉朝的强大、富饶,留在了每个人的心中。汉武帝在位期间,大胆启用卫青、霍去病等人进攻匈奴,并多次取得大胜,让“强汉”之名流传千古。一句“虽远必诛”,更是令无数士子为之心潮澎湃,争相为国建功立业。
其次,汉代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随着它的建立,中国社会正式跨入封建时代,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传统的儒家伦理观也自上而下地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中。
这是构建汉文化、汉族、汉人概念的重要步骤,统一的民族认同观逐渐形成,世人逐渐对汉朝形成了寄托心理。
正因如此,一穷二白的刘备,才会打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旗号,四处招兵买马。彼时,社会上早已形成了以“汉文化”为核心的“汉室认同观”,所以很多人都愿意加入到刘备麾下。
而刘备称帝后,也仍然采取“汉”为国号,而非陈寿所说的“蜀”。明白了“民族认同”的概念,便不难得知:为何极少有人想复秦了。
二、秦之暴政秦朝未能成功构建统一的民族认同感,是它失败的根源,所以没有人傻到以“复兴秦室”的名义去起兵,因为这很难得到世人认可。
正如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为了推翻秦政府,陈胜聪明地抛出了两个人。一个是扶苏,一个是项燕。
扶苏是秦始皇嬴政的长子,素有贤能之名,深受秦人爱戴;项燕是楚国名将,代表了六国贵族。所以陈胜、吴广起兵后,原属六国贵族的各地军阀纷纷“云集相应”揭竿而起;反观一些老秦人,则被秦二世的残忍狠毒伤透了心,选择了冷眼旁观。
那么,秦朝为何没有构建起世人对它的民族认同感呢?
这显然是因为秦之暴政,其源自于大名鼎鼎的“商鞅变法”。客观来说,商鞅推行的变法,的确让秦朝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翻开《商君书》不难发现:其核心本质在于“国强而民弱”。
秦朝的综合国力虽然上升了,但百姓的幸福指数却下降了。秦朝统一后,奴役繁重、政令也依旧苛刻,导致无数百姓怨声载道。这便为其日后的“二世而亡”埋下了深重隐患。更何况,秦朝统一六国也不过短短数十年,国仇家恨加上秦朝暴政,让他们心中无比怨恨。
在此情形之下,若有人选择复秦,那么他大概率会沦为众矢之的,遭到六国贵族的群起而攻之。既然如此,秦汉以后的朝代,为何也没有人选择复秦呢?
三、都城选择其实是有的,如氐族苻健建立的前秦,羌族姚苌建立的后秦,皆是以“秦”为国号。但不难发现,这些朝代的建立者,几乎都是游牧民族,并不太在意汉人提倡的“民族认同”。
而他们选择以“秦”为国号,则是因为都城定在长安。古人在选择国号时,还有其他原则:有的以都城所在地命名,以示地理之正统;有的以祖先的发迹之地、封地为国号,以示其血统之正统,如蜀汉、南朝宋等政权。
还有一些王朝,采取“禅让制”,以自己的爵号为国号。如曹操先为魏公、后为魏王;他去世后,曹丕承袭魏王,后僭越称帝,故曹氏建立的政权为魏国。
因此观之,前秦、后秦之所以选择以“秦”为国号,便是因为他们定都长安。长安原为秦朝都城,故以“秦”为名,倒也十分合理。奇怪的是,隋唐二朝也是以长安为都城,那他们为何不选择复秦呢?
这完全没有必要。杨坚之所以建立隋朝,是因为他在称帝之前为“隋国公”,在接受北周禅让后,他自然而然建立了隋朝;唐朝亦是如此,唐国公李渊建立的政权也应该是唐朝。
当然,隋、唐两代的实力其实都很强悍。作为大一统王朝,他们在建国之前,便掌握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因此,他们完全不需要借用前朝的名义来招揽四方之士。
更何况,就算要“借尸还魂”,已形成“民族认同感”且更得人心的“汉”,难道不比秦时更加合适吗?毕竟,长安曾经也是西汉首都。
四、其他原因自隋唐以后,便再也见不到“秦”的复兴了,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长安的战略地位不复从前。在先秦时期,战场上的主流兵种为车兵,但车兵只适合在开阔的地域上作战。秦朝之所以选择以长安为首都,是因为有函谷关这道天堑,车兵很难西行进入关内。到了隋唐时期,潼关的地位取代函谷关,同样确保了长安的战略地位。
但宋代以后,长安接连失去函谷关与潼关两大天险,无法再据险而守,故已不再适合作为都城。既然“秦”无法作为都城,自然也没人以“秦”为国号了。
另一方面,秦朝二世而亡,强盛的大一统王朝顿时四分五裂,这难免会让后世军阀感到颇为忌讳。正如隋朝二世而亡后,后世不少学者纷纷把国家速亡归咎于国号的选取,认为“隋”与“秦”一样,都不是很吉利。
这种说法固然是一面之词,不可相信,但在天命、谶纬学说流行的古代社会,它却有一定“市场”。许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在选择国号时,也往往会避开短命王朝曾使用过的“年号”。可见,这同样是没人愿意“复秦”的一个主要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