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建立西汉以后,东方六国的旧贵族为何不像反抗项羽一样反抗刘邦?

六国真正的贵族已经在秦始皇吞并六国,一扫八荒六合的时候成为了刀下之鬼,或者是阶下之囚。六国王宫的女眷也被秦始皇一并接纳,收容到了咸阳,剩下的一些主要族人也被秦军押送咸阳,一些贵族也为奴为婢,一举一动都在秦朝的监视之下,而在秦末即将倾覆之时,和农民起义混杂在一起的六国旧贵族大多只是一些六国的后人,算不上真正的贵族。

六国的贵族大多在秦统一六国的时候被消灭,而六国的后人数量是众多的,要是大量的屠杀,出现的局面只会是负面的,所以秦始皇只将六国主要贵族消灭。自秦国结束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分裂局面,统一各国建立了秦朝,六国的后人也成为秦朝之人,但在先秦时期、战国时代,每个诸侯国大多是各自为敌,秦朝建立的短短十几年,基本上是不可能将让六国后人对秦朝有归属感。

春秋战国时期每个诸侯国分得很清楚,诸侯国秦国的人就是秦人,诸侯国楚国的人就是楚人,诸侯国齐国的人就是齐人,在周天子无法对诸侯国有实际控制力的时候,诸侯王已经几乎是完成了独立,形成了单独的国家,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时候,每个诸侯国都基本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也不在听从周天子的号召。

在战国之前时,在春秋时期已经诞生了春秋五霸,开始了诸侯争霸战争。在经历了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后,到了战国初期,此时诸侯国的数量也开始缩减,主要的诸侯国就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称为“战国七雄”。在公元前256年,秦国灭西周公国,西周灭亡。前249年,秦灭东周公国,享国近800年的周朝覆灭,秦国之后也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继承王位,在其亲政后开启了征战天下,吞并六国,建立千秋霸业,为之开始。嬴政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快了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在经过多年的征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被秦吞并,秦始皇建立起了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并没有将六国贵族全部诛杀,只是将六国国君及主要贵族诛除,剩下的一些六国之人诶秦始皇大度地放过了,比如张良,张良的父亲是韩国的丞相,虽然秦始皇放过一些六国贵族,但是并没有完全置之不管,而是对原六国的贵族、官员进行了安排,如果将六国之人留在原来六国故地显然是不安全。

《史记》中记载: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意思就是说,秦始皇将分散在天下各地的六国贵族、官员、富户都迁徙到咸阳,虽然看起来秦始皇并没有将六国贵族全部诛杀,反而迁移到咸阳,但这并不是为六国之人考虑,也非单纯的慈悲。咸阳是秦朝的都城,是秦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将六国之人至于此地之为了方便朝廷监视、控制,如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秦王朝可以即使处理。

六国的富户也能为秦王朝都城咸阳刺激经济,营造帝国中心的繁华。六国的贵族在咸阳也出不了什么乱子,毕竟他们的威望只在于之前的故地,在咸阳城中只能低调做人,秦始皇将六国贵族和六国遗民的联系斩断,避免六国之后作乱,此时六国后人面对强大的秦王朝,只能低调藏拙,避其锋芒。

六国之人也想反秦,但是面对强大的秦王朝只能“低头”,并且在秦王朝吞并六国之后,六国的实力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和削弱,六国的实力已经大大减弱,之后就是六国之人在秦末倾覆之际,参加了秦末起义,六国之人在起义中受到了第二次的削弱。在秦始皇死后,秦朝因大量滥用民力,修建 阿房宫、骊山陵、驰道等工程,秦朝服役者达到200万,秦朝十分之一的都在被秦朝征用。

“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严酷的刑律“赭衣塞路,囹圄成市”。

人们在秦朝的苛政之下,不仅承担徭役、兵役,还承担起沉重的赋税,生活是苦不堪言。导致百姓民不聊生,有的甚至自己上吊在道路旁边的树上,加上秦朝的严厉的刑法,百姓最终开始了反抗,最终一队被征发戍守的贫苦农民,因在行进到大泽乡时,遇到大雨,导致道路不通,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但是按照秦律是误期当斩。

队伍中的陈胜、吴广商议,反正逃亡、造反都是死,横竖都是一死,就发动戍卒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开启了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初步胜利让六国贵族看到了机会,于是四处活动,纷纷响应,之后六国开始了复国行动,先是魏国复国,之后齐国、赵国、楚国、韩国燕国先后复国,参加起义。

魏咎为魏国之王(西魏王魏豹之兄);田儋自立齐王;武臣为赵国之王;楚国是项梁和项羽号召楚国遗民起兵反秦,之后项梁战死,项羽接管楚国军队;韩国的熊心为楚怀王,韩广在在当地民众支持下恢复燕国。此时六国后人都在秦末的农民起义中复国。其中属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支军力最强,刘邦属于六国贵族,刘邦是农民起义代表。

最终刘邦攻破咸阳推翻秦王朝。项羽得知刘邦攻破了咸阳之后,就率兵从巨鹿前往咸阳,进入咸阳后杀死了秦王子婴,并火烧咸阳。项羽等人依靠着这祖辈留下的势力,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再次重建了战国时候的格局。不过,这时候的格局和战国时期显然又有点不同了,那就是平民势力的崛起。英布、刘邦等人就是这一势力的代表。之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在这一时期,六国贵族进行的复国也开始开始消亡。

魏国的魏咎在和秦军约定投降后自焚自杀,之后其弟魏豹自立为魏王,最终被韩信攻破魏国,兵败受俘;齐王田儋被章邯大败齐、魏援军后杀死,之后原战国末代齐王田建之弟田假为新齐王,后田荣控制了齐国政权,并任命自己的弟弟田横为大将,被项羽立为胶东王,齐将田都因救赵被项羽封为齐王,原战国末代齐王田建之孙田安因随从项羽救赵有功,被项羽封为济北王,最终不是因造反被杀,就是下落不明。

自立为赵王的武臣被部下李良杀害,张耳陈余因耳目较多而逃出。秦亡后,项羽改封赵王赵歇为代王,张耳被封常山王,张耳之后归顺刘邦,随从韩信平定赵国,受封赵王。韩国的张良也跟随了刘邦,张良扶立为韩王韩成被项羽在彭城杀害,燕王韩广被项羽封辽东王,后被臧荼击败杀害,燕王臧荼归顺韩信,投降刘邦。复国后的六国贵族不是被杀就是投降了刘邦。

在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中,刘邦最终获得了胜利,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刘邦部队将楚军包围于垓下,最终刘邦全歼楚军,获得最后胜利。在楚汉之中的,六国也在战争中选择了立场,不是被刘邦和项羽所灭,就是和刘邦合作,或投降刘邦,六国残留势力被消灭殆尽,基本上差不多没了,有些被转为汉初的异姓诸侯王势力。

汉初的8个异姓诸侯王也被刘邦杀得只剩一个长沙王吴芮。在汉朝建立之后,此时的六国贵族已经被削弱几次,不成什么气候。之后刘邦更是采用谋士娄敬的计策,对待六国贵族采用“强干弱枝”的策略。和秦始皇当时对待六国的贵族方法差不多,将六国贵族全部迁移到关中居住。国内平安无事,防备匈奴,若有变故,就让这些人打前阵。

《史记刘敬传》记载;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彊,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原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後,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

六国的贵族基本上已经没有能力反抗刘邦,并且刘邦建立西汉后,认识到秦朝的不足,进行了一些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开始减轻徭役,让老百姓们不再有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压力,百姓可以生活下去。百姓没有重压,没有秦朝的苛政和严格的秦律,可以生存下去,也就没必要冒着风险去起义造反。一定程度消除了西汉王朝初期一定的威胁,而六国贵族没有百姓的支持,还谈何反抗刘邦呢?

参考文献:《史记》、《剑桥中国秦汉史》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刘邦建立西汉以后,东方六国的旧贵族为何不像反抗项羽一样反抗刘邦?

刘邦建立西汉时,东方六国的旧贵族势力如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有点想法和具备一定势力的,要么被清洗除掉了,要么归顺刘邦。

01

楚国贵族首先响应起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面对强大的秦王朝,原有东方六国的贵族势力,只好玩潜伏,暂时保持低调。

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所有有点实力和想法的贵族遗老遗少,如雨后春笋,一股脑儿全部冒了出来,开始了复辟的征程。胆大点的自立为王,胆小的攀龙附骥。剩下的只是那些陶醉在“祖上也曾经阔过”的满足之中。没有了想法,也就没有了对抗。

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秦末起义首先在楚国爆发,最为活跃的也是在楚国。起义不久,陈胜就在占领的陈郡称王,号为“张楚”。史记没有更详细的记载陈胜的身份,只说替人耕种,但能够说出“苟富贵,勿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人,不太像一般人。是否是贵族后裔不好说,起码是代表了不甘寂寞的草莽英雄势力。

陈胜派部将葛婴进攻东城,遇到楚国后裔襄强,为求得正统,就立他为楚王。等听说陈胜已经自立为王,就把襄强给杀了。葛婴回来,就被陈胜杀掉。

另一位首义的发动者吴广,尽管也是个屯长,但从他给陈胜出的主意,以及对秦朝政治信息掌握和对时局的判断来看,在信息闭塞、传播很慢的秦末,这样的人物,绝不是简单的基层百姓,一定也是有背景的。他被陈胜封为假王,也就是代理王。在攻打荥阳时,被将军田臧假托陈胜的名义杀死。

田臧因为荥阳久攻不下就杀了吴广,陈胜反而提升他为上将。不久在敖仓与秦军交战时,田臧战败身亡。

陈胜自立为王六个月后,因为战败,被其车夫庄贾杀死。将领秦嘉就立楚国贵族景驹为楚王。

鄱阳湖盗贼当阳君黥布(英布)得知陈胜已死,就率兵攻占了陈郡,恢复陈为楚都。此时,楚国贵族项梁、项羽起兵,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

项梁就以秦嘉背叛陈胜的名义率军攻打他,将秦嘉、景驹杀死,控制了他的军队。

秦朝还没有消灭,自己人先干上了。

项梁死后,项羽就把上将宋义给杀了,自己掌管了叔父项梁的军队,义帝熊心也只得接受这个现实。楚国这档子事,基本就差不多了,该出头的都出来了。

02

赵、燕、魏贵族起兵反秦

陈胜称王后不久,就派武臣、张耳、陈馀率领三千人进攻赵地。沿途不断有人加入,不甘寂寞,也想分一杯羹的人都采取行动了,很快就发展到了数万人。攻下邯郸,武臣就自立为赵王,命陈馀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

武臣派遣赵国上谷小吏韩广进攻燕国。一到燕国,燕国的贵族豪杰就劝他自立为燕王,韩广也就勉强从了。

陈胜派遣将领周市向北进攻,到达魏地,想立魏国贵族宁陵君咎为王。咎当时正在陈胜处,不能去魏。陈胜就想立周市为魏王。周市不肯接受,反复五次,最终以咎为魏王。

这样,赵、燕、魏三国也都有了自己的国王,各种势力也相继起事,寻找各自的靠山,刷一下存在感。

03

齐国王族混战

陈胜派遣周市向北进攻,到了狄县。狄县人田儋杀死县令,就自立为齐王。田儋本是齐国王族,秦灭齐之后,田儋就同他的堂弟田荣、田横迁徙到了狄县,在当地很有威望,此时,趁机起事,参与反秦的战争。

后来,田儋与秦朝大将章邯在临济城下交战,与周市一起被打败战死。

田荣初为齐王田儋的相国,田儋死后成为齐王,后来起兵反抗项羽,被杀死。

田横就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与项羽对抗。由于刘邦趁机进攻项羽都城彭城,项羽撤兵。

楚汉战争爆发后,刘邦派遣郦食其游说田广、田横。因为韩信乘机进攻齐国,田横大怒,就把郦食其烹杀。田广及将军田既、田吸等都被韩信杀死,后来田横自杀,韩信求刘邦封为假齐王。刘邦不得已,很不情愿的封韩信为齐王。

项羽分封诸侯王时,由于田广的对抗,就没有把他封为齐王。就把田市封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田氏诸王同时还相互残杀,最后被项羽、韩信分别消灭。

04

韩国贵族

其他各国都有了新国王,就剩下韩国一家。

张良看不下去了,就建议项梁立衡阳君韩成为韩王。张良为韩申徒,带领一千多人,攻打秦军占据的韩地。夺得了几座城池,但没有守住。

刘邦到达韩地,张良就投靠了刘邦。在攻打阳城时遇到韩襄王庶孙信,这就是后来的韩王信,被封为将军。

项梁死后,韩王成投奔楚怀王。项羽分封诸侯王后,诸侯各自回国。项羽以“韩王成无军功”“张良投奔刘邦”为由,不让韩王成归国,带到彭城,将其废为侯,之后又将其杀死。

05

项羽分封的其他诸侯王

不仅原来六国都恢复了诸侯王,在消灭秦朝之后,项羽经过楚怀王同意,自立为西楚霸王,又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

封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等十八个诸侯王。

在这十八位诸侯王中,除了刘邦、韩信等一些草莽英雄及章邯等关中三秦王之外,基本都是原来东方六国的贵族势力。势力较大的被封为王,实力较小的,就依附各诸侯混饭吃了。

总之,六国的贵族势力,基本都登场露面了。

经过四年的秦末起义和随后进行的四年楚汉战争,原来东方六国贵族,最终留下来的,都成为了汉朝刘邦所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其余有想法、有点势力的,都基本被消灭掉了。

当然了,这些贵族势力,并非完全是刘邦集团所消灭,但最终受益的无疑是刘邦。

前202年,韩信等异姓诸侯王,共同推举刘邦为皇帝,汉朝建立。

06

异姓诸侯王的崛起取代了六国贵族势力

六国贵族是借秦末起义趁势反弹,要么自立为王,要么依附大腿寻找存在感。在推翻秦朝统治之后,形成了十八诸侯王割据的基本格局,各自占据了自己的地盘,拥有了势力范围。

项羽分封以后,各诸侯回到了自己的封地。项羽自以为势力最大,对各诸侯发号施令。但各诸侯并没有把项羽作为天下的公主,很快就开始反叛。首先是齐、赵的叛乱。项羽前往征讨,还没有摆平齐国,刘邦就攻占了项羽的老巢彭城。

在刘邦得意忘形之时,项羽率领骑兵杀了刘邦一个措手不及。刘邦抛下老婆孩子逃跑,楚汉战争彻底爆发。

在刘邦、项羽对抗的同时,各诸侯王趁机浑水摸鱼,抢占地盘,相互攻伐。经过这场混战,刘邦不仅消灭了项羽,而且消灭了不归附的诸侯势力,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期间,常山王张耳(后为赵王)、燕王臧荼(后更立卢绾)、衡山王吴芮(后改为长沙王)、九江王英布(后为淮南王)等四位项羽所封的诸侯王归附刘邦,其余都战死或被消灭。

刘邦为了换取各路重要将领的支持,又封了齐王韩信(后为楚王)、梁王彭越,韩王信、闽越王亡诸四人为王。

除了韩信出身平民之外,彭越更像一个隐士,韩王信是韩国贵族,亡诸是越王勾践的后人。

这八位异姓诸侯王的崛起,基本上代表了原有六国贵族的主要势力。其他贵族势力已经非常微弱,在汉朝建立之初,就没有足够的实力,像对抗项羽那样来对抗刘邦。

再就是,在刘邦铲除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原有的六国贵族势力,多是依附这些诸侯王起事,其影响力大多被这些异姓诸侯王所掩盖,感觉似乎不是那么强烈,存在感较低。

总而言之,六国贵族势力多在秦末起义和楚汉战争中被消灭和分化瓦解,剩余的势力,在汉朝建立之后,多是依附异姓诸侯王叛乱。因此,他们就不像对抗项羽那样来对抗刘邦。

刘邦建立西汉以后,东方六国的旧贵族为何不像反抗项羽一样反抗刘邦?

大局已定,六国贵族已经折腾不起来了。

秦朝灭亡时,六国贵族实力还是很强的,不强项羽也不会行分封之法,一次性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包括他自己)

项羽分封后,他就变成了关东六国旧贵族的代理人。而刘邦则是屌丝代言人,没多少贵族搭理他。不过项羽这个代理人做的很不合格,也很不得人心。就在分封不久后,他就跟六国旧贵族闹掰了。

首先,他废了韩王成,吞并韩国。跟整个韩国全闹掰了。

后来,他又杀了义帝,得罪了不少楚国的旧贵族。

再后来,他挑动各地贵族内斗,妄图坐收渔翁之利。比如他挑动齐国内战。

然而,项羽这一系列动作闹得太大,他本想落网捕鱼,可渔网还没准备好,齐国的田荣就跟他闹掰了。

齐楚闹掰之后,刘邦趁势进吞三秦,天下诸侯蜂动。大批六国贵族投了刘邦。项羽此时手忙脚乱,才明白自己的分封布局原来如此不堪一击。

不过,项羽就是项羽。一个彭城之战就打得刘邦丢盔弃甲,再度挽回了颓势。

再之后,楚汉之争开始拉锯战,跟项羽不合的六国旧贵族,比如张良的人就死心塌地跟了刘邦;而瞧不起刘邦的,比如魏国、赵国后裔就继续跟着项羽对付刘邦。

最后,楚汉战争结束,跟着项羽混的六国旧贵族死的死,逃的逃,不再成规模。

取他们而代之的则是屌丝出身的七个西汉异姓王:韩信、英布、彭越、臧荼、吴芮、张耳和卢绾。以及一个旧贵族出身的韩王信。

刘邦取代项羽当了盟主,他自然就要重复项羽的政策,开始削藩。

经过七年的削藩,最后除了长沙王吴芮因势小不构成威胁而得以保存外,其余七个异姓王全部被削灭。

刘邦削灭异姓王后,包括后来的吕后,都是实施了双管齐下的策略:即一方面将六国贵族迁移到关中,既为充实关中人口,也为了将六国旧贵族在关东的势力连根拔除;另一方面往关东分封刘姓诸侯王,让刘姓诸侯王取代六国旧贵族统治关东民众。

这两招具体落实后,天下的大势基本就定下来了,六国贵族在关东再无影响力,取他们代之的变成了一群刘姓诸侯王。而他们则在关中落户生根。比如东汉初年名将马援就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后,他祖籍三晋。但因为刘邦的移民政策,他的祖先就搬到了关中的扶风郡,成了关中大族。

汉文帝继位后,政策基本不变,统治关东的依然是刘姓诸侯王。最后到了景帝时期,关东地区就彻底改姓刘了。

当然了,刘姓诸侯王取代六国旧贵族和异姓诸侯王在本质上也没什么变化。当关东本地势力与刘姓诸侯王逐渐同化后,就形成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的局面。

总的来说,秦汉之际的混战,如同一场政治大洗牌。关东贵族由于站错了队,在混战当中死伤惨重,最后被主要以平民出身的西汉异姓诸侯王所取代。当刘邦剿灭了异姓诸侯王后,刘姓诸侯王又取而代之,成为关东新的统治者。

最后,刘姓诸侯王与关东本地势力同化,反叛朝廷,被汉廷以武力加推恩令的策略逐一的被消灭。取他们而代之的,则是一群后来影响中国几百年的豪族(士族)群体。

刘邦建立西汉以后,东方六国的旧贵族为何不像反抗项羽一样反抗刘邦?

项羽进入关中之后,分封十八路诸侯,结果不到一年,天下大乱,群雄再次陷入纷争。刘邦垓下之战击败项羽之后,依然先后分封了八位异姓诸侯王,虽然也有叛乱,但是这些诸侯王和东方旧贵族却没有掀起多大的浪花,刘邦开创并稳固了延续数百年的汉室江山。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而一直拥有较大影响力的东方六国旧贵族又为何如此安静呢?

形似而神不似

虽然看起来,项羽和刘邦都是一战而定天下随后开始分封。项羽是巨鹿之战后进入关中,随后分封十八路诸侯;而刘邦则是垓下一战消灭西楚霸王项羽,随后称帝建汉。但是在称帝的同时他仍然先后分封了八位异姓诸侯王。但是仔细分析他们称霸或者称帝的前后状况,其实两者还是有较大的不同。

  • 项羽是霸主,而刘邦是帝王:这不是单纯的称呼不同,而是他们实力的真实体现。项羽在巨鹿之战后率领诸侯联军进入关中,虽然实力雄厚,主持天下分封,号称西楚霸王。但是本质上,我们可以把他看做楚国主力率领诸侯联军合纵攻秦成功。项羽手中的军队虽然号称精锐,但是无论军队数量、实力和控制地盘等等都不能说占据绝对优势。他的主导权更多的是靠巨鹿之战带来的“威”和山东六国旧贵族的支持罢了。而刘邦在垓下之战后,我们可以把他看做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弱化版,因为刘邦的迅速崛起与他占据关中并成功继承了秦国或者秦朝的“遗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有人把刘邦的汉军称之为“复活的秦军”。所以刘邦在垓下之后我们可以把他看作是秦国率领部分诸侯联军对其余山东六国进行的征服。因此刘邦能够称帝并主持分封就因为他完全是凭手中已经掌握的实力称帝,或者至少是秦国统一前面对山东六国立于不败之地。

  • 再看两人在决定天下的关键一战的实力对比:巨鹿之战我们或许只记住了项羽的破釜沉舟和盖世武勇,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其实项羽当时的兵力并不多,而且我们可以从史书中看到当时诸侯各国的援军却非常多,这些军队后来加入项羽的部队才使项羽组织起庞大的诸侯联军,但是这些人后来要么回归各自的母国,要么就成为了一方诸侯。项羽的真正实力其实没有绝对优势,这从后来他与齐国的战争中就可以看出,而且当时反秦的另一支较强军队——刘邦的汉军,根本不是项羽能够直接控制的。反观刘邦在垓下之战中虽然也有英布、彭越这样的实力派诸侯助战,但是最关键的助力还是当时的齐王韩信(后来的楚王和淮阴侯),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韩信率领不是齐军也不是楚军,而是货真价实的汉军。也就是说这支部队真正的背后老板是刘邦本人,所以战后刘邦马上就解除了韩信的兵权,重新控制了这支军队,而韩信根本没有能力反抗。由此可知,刘邦本人率领的汉军加上韩信率领的汉军足以碾压其他诸侯。

实力已大不如前

山东六国旧贵族势力虽然历经战国数百年经营根深蒂固,但是架不住在短短几十年时间了里历经多次打击和洗牌,实质上已经实力大不如前。

  • 第一次打击:从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这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山东六国的旧贵族势力遭遇了一次巨大打击,他们不得不臣服与强大的秦国和秦军。

  • 第二次洗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除了著名的书同文、车同轨和焚书坑儒等政策外,还有一个强迫迁移六国旧贵族势力十二万户到咸阳居住。这就是秦始皇为打击盘踞山东六国多年的旧贵族势力的一次洗牌。

  • 第二次打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山东六国旧贵族势力开始蠢蠢欲动。第二年,陈胜吴广起义为这些旧贵族势力提供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于是各地豪强纷纷开始举起反秦大旗,但是秦朝在灭亡之前,曾经一度有希望扑灭这些旧贵族势力的起义,因为在巨鹿之战前,秦朝的局势已经开始好转,秦军在章邯的率领下又一次对山东六国的旧贵族势力进行了一番打击,只不过后来楚国的旧贵族中出了个项羽,秦朝才土崩瓦解。

  • 第二次洗牌:这一次的洗牌就是项羽进行的分封。虽然项羽出身楚国旧贵族,但是他的分封中缺乏战略眼光,他根据个人好恶对山东六国旧贵族实力又进行了一次洗牌,其中一部分旧贵族势力又在此次洗牌中被削弱。

  • 第三次打击:楚汉战争中的焦点虽然是项羽和刘邦的交锋。但是不要忘记了,十八路诸侯和山东旧贵族势力几乎都卷入了这场决定天下归属的战争,而且刘邦还派遣韩信作为偏师开辟第二战场,将魏、赵、齐等国都打击了一遍,韩信的这支军队也再一次沉重打击了山东旧贵族势力。

到刘邦建立汉朝的公元前202年,山东旧贵族势力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历经多次打击和清洗,实际上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再加上他们要面对的是继承了秦国“遗产”而且绝对实力要强大许多的刘邦的汉军。

刘邦的策略更为灵活有效

因为刘邦已经拥有了较强的实力,而山东六国旧贵族的实力也已大不如前,因此这些旧贵族们当然要消停不少。但是刘邦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人物,他并没有掉以轻心,相反他和他继承者们一直高度重视如何控制山东六国以及打压和控制山东六国旧贵族势力。

  • 稳步推进“削藩”:虽然刘邦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已经不少是出生草莽了,但是不可否认他们背后依然有山东六国旧贵族的影子。而且这些异姓诸侯王的存在也的确让刘邦寝食难安,所以刘邦登基不久就开始逐步开展“削藩”。这些消灭异姓诸侯王的行动实质上又对山东六国的旧贵族势力进行了一番打击。

  • 分封同姓诸侯王加强控制:出身草莽的刘邦,尽管没有多少出色的亲属能够作为独当一面的诸侯王,但是刘邦依旧把兄弟、儿子甚至同宗的兄弟都分封出去,镇守山东六国,防止旧贵族势力死灰复燃。这可以从当初他分封庶长子刘肥为齐王的历史记载中就看出。因此在汉朝初期这些同姓诸侯王也的确起到了压制旧贵族势力,稳定汉室江山的作用。

  • 继承人执政政策稳定有延续性:虽然汉初仍然有一些内部动乱,但是自从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之后,西汉内部大的战事基本没有,直到汉景帝初年的七国之乱,但也很快平定。刘邦之后的继承人基本都延续“黄老无为”和“休养生息”的国策,因此国内局势开始趋于稳定,而安定和平的生活对于当时饱受战乱的人们来说诱惑力要大的多,因此山东六国旧贵族更加难以发动群众,这对山东六国的旧贵族势力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 而且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到汉武帝的迁徙豪强到茂陵,西汉王朝一直非常重视利用强迫迁徙豪强的方式来抑制和打击豪强势力,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山东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遗存,在稳定的社会大局下,这些旧贵族势力被逐步分化瓦解,最终失去与中央政权抗衡的实力。

刘邦建立西汉以后,东方六国的旧贵族为何不像反抗项羽一样反抗刘邦?

事实上真正的原东方六国的旧贵族,早就被消灭干净了,刘邦时期存在的东方六国,早就不是战国时期的东方六国了。

从战国晚期,到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历经四次大的政治变革,逐渐消灭了东方六国的贵族与异姓王,分封了刘氏的同姓王,到刘邦去世前,东方六国还在,但已经都是刘氏同姓王存在了。

第一次重大政治变革是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自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差不多十年的时间里,依次灭亡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六国王族或被杀死,或被流放,六国卿大夫贵族大部被强行迁到咸阳居住。

比如韩王安被秦国俘虏后杀死,赵王迁被秦始皇流放到房陵郡,也就是今天湖北省的房县, 楚王负刍被秦始皇废为庶人,齐王建被活活饿死,燕王喜和魏王假应该是被投入监狱而死。

秦始皇统一后,建立了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指派,原六国贵族都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要不被迁到咸阳监视居住,要不流落民间,像西汉三杰之一的张良就是原韩国的贵族,流落在民间。

第二次重大政治变革是反秦战争。

秦始皇去世后,陈胜吴广揭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然后如星星之火般燎原了整个大秦帝国,在起义的过程中,六国不断复僻,但此时复僻的六国与战国时期的六国,除了国名一样,其他的有很大的不一样了。

陈胜本就是一农民,但建立政权后,自称张楚王,后来楚国的贵族景驹被拥立为楚王,但景驹被同样是楚国贵族的项梁所杀,项羽又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这是楚国的情况。

而赵国复僻称王的人是武臣,原来就是陈胜手下的一个将军,出身不详,估计连贵族都不是,农民也有可能,只是因为他攻打赵地并拿下了赵地,就自立为王,武臣的自立,标志着只要是有势力的将军都可以称王,而武臣与六国贵族没有丝毫的关系。

接下来复僻的燕国也是如此,燕王韩广是武臣手下的将军,被武臣派出到燕地,韩广平定了燕地之后,依葫芦画瓢,自立为燕王,这个韩广原来是战国晚期赵国的一个小官吏,与原六国贵族也是没有关系。

六国中只有齐国的田荣,魏国的魏咎和韩国的韩王成是原六国王室后裔。

第三次重大政治变革是楚汉战争。

秦国灭亡后,项羽为天下第一功臣,自恃功劳巨大,分封了天下十八路诸侯王,这些被项羽分封的诸侯王中,大多不是原六国贵族,而是反秦义军的首领。

项羽本人是原楚国贵族出身,原六国王室或贵族出身的诸侯王也有,比如魏王豹、韩王成、赵王歇再加齐地的三个诸侯王田市、田都、田安是原六国王室后裔。

再比如汉王刘邦是农民和小官吏出身,三秦王章邯、司马欣、董翳是秦国将领出身,秦将都是靠军功打出来的,常山王张耳是平民出身,九江王英布是囚徒出身,燕王臧荼估计也是农民出身,是原来韩广的部下。

接下来在楚汉战争中,大部分诸侯王被刘邦邦消灭,刘邦出汉中时,消灭了三秦王章邯、司马欣、董翳,光是韩信一个人就灭掉了代国、魏国、赵国、齐国,原来项羽分封的诸侯王大多被忘掉,或被杀,或被俘虏,权力重新进行分配。

刘邦在楚汉战争期间,迫于形势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分别是: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齐王韩信、梁王彭越、韩王信、长沙王吴芮。这七个异姓王已经没有一个王是原六国贵族了,原来六国贵族在反秦战争和楚汉战国中都被消灭殆尽了。

第四次重大政治变革是刘邦消灭异姓王。

刘邦在建立西汉王朝后,原来的六国贵族及王族基本上在历次战争中被消灭了,取而代之是新的七个异姓王,这些异姓王都是靠跟着刘邦打天下,才得到的王位,与六国贵族早已没有关系。

但刘邦也没闲着,以各种借口,先后消灭了六个异姓王,仅长沙王吴芮因为低调幸免于难,真到了刘邦称帝之后,早就没有东方六国的旧贵族了,又谈何反抗呢?

东方六国旧贵族,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战争中、反秦起义的战争中、楚汉战争中已经被消灭殆尽了,到了刘邦统一后,他所消灭的异姓王已经是新六国贵族了。

刘邦在消灭了异姓王之后,分封了同姓王,天下再无六国贵族之说。

刘邦建立西汉以后,东方六国的旧贵族为何不像反抗项羽一样反抗刘邦?

感谢悟空邀请!

刘邦建立西汉以后,东方六国的旧贵州之所以不像反抗项羽一样反抗刘邦,其主要原因不仅仅在于其自身原因,也与刘邦汉初的政策有关,且听水一白细细道来。

秦末的六国旧贵族

说是六国旧贵族,实际上燕国已经几乎被消灭光了。因为荆轲刺秦王,秦王对燕太子太的愤恨,以至于最后在击杀燕国之时,对燕国贵族屠杀最为惨烈,所以在六国起兵反秦之时,唯一没有旧贵族势力的便是燕国。前期的燕王韩广不过是赵国上谷的一个小吏,而后来的燕王臧荼则仅仅是韩广手下的一个部将。

其余五国的旧贵族势力,即在张耳、陈馀辅助下的赵王歇、张良辅助下的韩王成、魏国贵族魏王豹、齐国诸田以及在项羽、刘邦辅助下的楚怀王熊心。

东方六国旧贵族对项羽的反抗

之所以六国旧贵族会对项羽反抗比较强烈,主要源于项羽进驻咸阳以后分封的十八路诸侯,并没能使六国旧贵族感受到公平。

1、赵王歇被封为了代王,而张耳则封为了常山王,直接导致赵国内战;

2、韩王成则因为张良辅佐刘邦的关系,而没有获得分封;

3、魏王豹则处于左右摇摆,忽而向项,忽而向刘;

4、齐国诸田中实力最强的田荣没有获得分封,所以项羽虽然将齐国分为三块分封给三个齐国贵族后裔,却依然没能挡住田荣;

5、而楚国楚怀王熊心不甘一直作傀儡,对项羽一直有所堤防,但依然没有挡住项羽的崛起,熊心后来也因此被项羽授意杀死,不过楚国贵族却多倾向于项羽。

可见,六国贵族反抗项羽最强烈的只是齐王田荣而已;赵王歇与陈馀则是将内战的枪口对准了张耳,而张耳最后求助的也是刘邦,而不是项羽;魏王豹最后也是败在刘邦势力之下,死于刘邦手下大将周苛之手,楚国贵族中项羽手下的势力则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所灭。

当时的六国贵族而言,与其说是他们反抗项羽,不如说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你死我活的互相争斗。

西汉建立后的六国贵族

西汉建立以后,赵国势力已尽归张耳之手,而韩国贵族韩襄王姬仓庶孙韩王信则被封在了太原郡,魏王豹已死,其土地归属于庶人彭越,齐国田氏也已死亡殆尽。可见,六国皇族后裔仅剩韩王信而已,不过,很快,韩王信也投降了匈奴。

六国贵族势力至此已经历了三次大幅度削弱:

1、秦国统一六国时的杀戮,六国贵族损失惨重;

2、秦朝建立后迁徙十万以上六国贵族、重臣家属等至咸阳;

3、因秦末、楚汉战争也死去了不少六国贵族。

经此三次大规模的削弱,六国贵族势力早已不复当年的风彩,不过,并不意味着六国贵族已经消失了。实际上很多大户依然存在,正因为此,西汉建立后,又采取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行动。

公元前200年,在建信侯刘敬的建议下,刘邦下令迁徙齐国田氏各族,楚国的昭、屈、景三大宗族,以及燕、赵、韩、魏等国的后裔和豪门名家十余万人至关中居住。

此次移民之后,六国贵族已经无法再形成有效的反抗力量,来对抗大汉朝了。此外,大汉朝民心所向,天下一统的思想已经在民众之中达成了共识,反抗已不再具有实际意义了。

这些六国贵族的后人,后来也为汉朝的发展建设做出了不少贡献,比如田氏后人之中就有田千秋、田延年等人,田千秋曾经做过武帝、昭帝两朝的丞相,而田延年则是昭帝、宣帝两朝的大司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