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被有些人称之为“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
燕王朱棣将自己的侄子赶下台,自己谋反篡权得到了皇位,在古代礼法之下可谓是一个“乱臣贼子”,不过朱棣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功勋卓著,也是一代明君的楷模,为此也成为了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帝王之一。同时明成祖朱棣也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帝王之一,在民间也是家喻户晓的一位皇帝。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明朝是一番盛世,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也被一些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可见是对朱棣给予了更高的肯定,这个称号并不是一般的称号,世界历史上能被称为大帝的古代君主,但是符合世界性大帝的君主并不多,并且说到的最后一位更是将朱棣之后还有将近30位帝王排除在外。
朱棣并非明朝的开国皇帝,何德何能称为“世界性大帝”呢?朱棣只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并且是“名不正言不顺”坐上的皇位,不满侄子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发动“靖难之变”举兵谋反,谋的是自家的皇权,最终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皇位拿下,自己做了皇帝,这样的做法可谓是“不忠不义”,为人不齿。
不过自古以来就有“成王败寇”的说法,朱棣最终凭借的自己的能力坐上了皇帝,最后赢了,也是其能力的一种肯定。那么朱棣之后明朝还有十三位皇帝,明朝之后还有几个明末的起义类政权,后还有清朝的十二位皇帝,其中不乏一些佼佼者,如清朝的奠基者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奠定清朝兴盛根基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
明成祖朱棣这个“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的称号,几乎可以说是,将其之后的帝王都否决了,那么朱棣能否胜任这个称号呢?所谓“无风不起浪”,如果没有一定的依据,朱棣也不会有这样一个高规格的称号。首先明成祖朱棣是可以担得起“大帝”这个称号的,就朱棣统治时期开创的明初三大盛世之一的“永乐盛世”,就足以当得起“大帝”称号。
明朝在朱棣的统治下,国家以一番兴兴向荣的局面,国泰民安,修书、迁都、远航这些事情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此时的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说是之一是比较谦虚的说法,此时欧洲的罗马帝国已经是夕阳之态,英法还在进行百年战争,德意志帝国四分五裂,而美洲在朱棣去世近一百年,哥伦布才达到了美洲。
明朝此时在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制造业(冶铁、造船)、商业都有极大的发展的,尤其是朱棣时期的造船技术,政治上:改革吏治,完善了文官制度,对藩王也进行了削弱,文化上:朱棣主持编纂了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永乐大典》,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全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
在军事上,朱棣曾多次御驾亲征蒙古,每次都是几十万大军,这还只是明朝长江以北的军力,南方还有针对越南地区的军事驻扎。在外交上:明朝以厚往薄来怀柔远人,热衷于政治上万国臣服的独尊,明朝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地国家都有外交。朱棣开创的“永乐盛世”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前文中没说到朱棣的重要政治举措郑和下西洋,是因为这是朱棣被称为世界性大帝的关键。世界性质起码要和当时的世界的其它国家进行往来和沟通,朱棣统治时期的明朝就和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国有来往,并且朱棣力图把他的影响远远扩大到南海、印度洋和极东地方的国家和王国中去。
郑和下西洋下西洋的目的虽然有一定的争议,但是下西洋的过程,无外乎也是将明朝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向其它国家展示,即使怎么低调也是秀出了“明朝的肌肉”,其中船队人数高达27000多人,成为了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郑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因明朝主导的朝贡体系规模在朱棣时期大为扩展,确立了以明朝为主导的政治体系,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局面。下西洋的活动中还使得海外贸易得到了拓展,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郑和下西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上明朝和四周国家的外交,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接触其它国家最多的时期之一。
明朝时期的航海技术是当时的世界第一,也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巅峰。朱棣进行的海航活动是中国历史上的帝王都没有做过的。可能航海技术在现今我们看来比较简单,但是在古代较为落后的科技水平下,航海是很难的事业,坐过船的朋友可能深有感想,如果在海上迷失了方向,那么很可能意味的就是死亡,而明朝并没有导航、雷达等现今的高科技。
明朝的航海成功归结于明朝的发达的航海技术。当时的中国的海禁并不是太过于严格,不像清朝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导致清朝仿佛“与世隔绝”一样。当时沿海的老百姓经常进行海外贸易,久而久之就总结了航海时辨认方向的方法,形成了“海道针经”和“过洋牵星术”这两种技术。海道针经用航海罗盘圆周来准确指示方向,过洋牵星术以天象来确定航位。
郑和下西洋已知最远到达东非、抵达红海,海航活动对世界其它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朱棣政治上改革的文官制度,设置内阁,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而内阁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效仿,一直延续到21世纪。朱棣统治时期的明朝已经影响到世界其它国家,朱棣称得起“世界性大帝”称号。
为什么可以说最后一位,是因为明朝实行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导致,明朝的海禁导致了明朝减少了对外界的交流,在明朝初期的海禁制度是很严厉的,原因是倭寇、走私盛行,明太祖朱元璋就严厉禁止。直到朱棣的永乐年间才有一定的松弛,之后海禁政策又再次强化,中间也有松弛,但直到明末才废弛,明朝的海禁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发展。
明朝覆灭,清朝建立,清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洋人和人民百姓会结合起来反对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导致清朝和外交的接触变少,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没有帝王可以比拟明成祖。
朱棣打造的“永乐盛世”,将中国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一个重心。朱棣开创的永乐盛世和后来仁宣之治合称永宣盛世,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明成祖朱棣担得起“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的称号。
大家对明成祖朱棣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怎么看?认为朱棣是否能担得起这个称号?下方留言交流。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被有些人称之为“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一手打造了明朝的巅峰永乐盛世。甚至被很多人称之为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
至于为何这样说呢,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我们先来说说朱棣所处的明清时代。
明朝之后是清朝,因为清朝在很多地方清承明制,两个朝代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并且两个朝代同为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所以很多人都习惯称呼这段时间为明清。
明清两个朝代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明朝的海禁与清朝的闭关锁国。
当然明朝的海禁并不严重,最初是指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为了防止倭寇侵袭沿海从而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的政策。但明朝与外界的交流还有完整的朝贡体系,而且随着年代的不同海禁的力度也不同,在明晚明倭寇之患消除以后还主动进行了隆庆开关。
清朝的闭关锁国也可以说是清承明制的一种体现之一,可以说是明朝海禁的全面加强升级版。具体来说明朝海禁主要是在于限制对外贸易,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限制了对外贸易,还在文化思想上乃至政治上都严加管控,彻底自封自闭。
笼统来说闭关锁国包括海禁,但海禁不包括闭关锁国。(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也就是说明清的自闭状态是俞演俞烈,一步步加深,晚明的隆庆开关本是转机,却因为明亡清兴而昙花一现。
明清可以说是越来越封闭的时代,而明成祖朱棣的所作所为在那种封闭的时代中却是格格不入,不仅没有自封自闭,反而前所未有的加强了中国对外交流,因此被人称之为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因为一位合格的皇帝不只是要局限于中国及其周边一地,还要放眼世界。
朱棣的放眼世界表现具体如下。
一、郑和下西洋,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远航活动,最远到达过非洲。极大的加强了明朝与世界各国的交流。甚至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过程中还发现过美洲存在。
二、明朝曾经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亚设旧港缅甸宣慰司,有着极其明显的军事用途,及其为郑和下西洋做补充后勤的作用。
三、在武器装备上朱棣特别积极,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支成建制的火器部队神机营。
四、朱棣还收回了自宋初就独立出中国几百年的安南,有人认为朱棣收安南的用意之一就是与当时的旧港缅甸宣慰司遥相呼应,来达到更大的战略意图。
结合朱棣的一生对外作为还有国内的文治武功来说,在明清越来越封闭的社会中,他的作为的确有资格称的上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
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被有些人称之为“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
明成祖,也被后世尊称为永乐大帝,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厌恶他的人将他描述成恶魔,而仰慕他的人却指出,无论如何,今天的东亚仍旧在这个男子的影响之下。
长陵,明成祖铜像。
明成祖一生最大的功业可以说是按照《尚书•禹贡》和《荀子•正论篇》的构想建立了延续了五百年的朝贡体系,并成就了今天的东亚。
其实早在大唐,东亚就出现了以唐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也就是华夷秩序,可以说大唐是东亚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帝国。唐朝灭亡之后,由于大一统的超级帝国不复存在,政治上呈现多极化状态,而以契丹、女真、蒙古为代表的“夷狄”却越来越强势,并在最后灭亡了宋朝,建立了大元。自此,中华与夷狄地位完全逆转,这在历史上是影响空前的大事件。 而大明王朝作为汉唐宋等中原王朝的继承者,就有义务重建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华夷秩序,这些工作最终由明成祖完成,并升级为朝贡体系。 经过明成祖一朝的努力,整个中亚政治格局就像“五服图”中所展现的一样完美。
五服图,古代理想的国家组织形式。
鹿苑院太上天皇&日本国恭献王足利义满,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艺术家,但被当做朝贡体系的始作俑者之一而被左翼历史学家“永远的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而这实现一切的基础就是“海禁-朝贡”制度。 这种制度的特点就是以周边国家对中原的物资需求作为筹码,将以大明为中心的推广遍及整个东亚。周边的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想和中原进行贸易往来,那就必须将自身纳入大明王朝制定的华夷秩序框架之中,受其规范。 大明王朝向十五个外国颁发了“堪合”,也就是贸易许可证,这说明即使是要在政治上接受明朝的影响,但以此换取贸易利益的国家仍旧很多。这其中就包括当时统治着日本的室町幕府。
以明成祖为首的永乐君臣在五百多年前的东亚世界建立起一个以明朝为中心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的高效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华与夷狄的关系被秩序化,并以朝贡的利润为媒介维持着华夷秩序的稳定。正是凭借着明朝的绝对政治经济实力,一个以中华独尊的开放性国际组织才得以成为现实。 所以后人完善于永乐朝的东亚国际秩序成为中华“世界体系”。
明成祖赐足利义满诗,认为日本是个非常文明的邦国。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被有些人称之为“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具有远见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制定了一系列比较明智的对外政策,发展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相对于之后帝王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国家愈来愈封闭保守,很多人称赞朱棣统治的时代,称其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朱棣为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
朱棣
明成祖在位期间,主要采取两种对外政策,一是怀柔各国,创造出“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具体有如下表现:首先积极向外国派遣使团,通过礼尚往来的方式招徕外国的使节,其中最著名的举措莫过于派遣郑和等人七下西洋,郑和一行人载着丝绸、陶瓷等物品远航至爪哇、苏门答腊、真腊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络诸国进行朝贡贸易,将中国封建政府的外交事业推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度,此后很多国家派使节来中国朝贡。
其次,致力于恢复和健全涉外机构,相继设立了市舶提举司、会同馆等接待机构,对于外国留学生更是给予厚待,免其食宿费用,返乡还有补贴。总之就是采取种种优待外国人的措施,以使他们感受到天朝上国的浩荡恩情,从而乖乖臣服。这些措施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永乐时期,明朝的交往范围已遍及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东非等地区,明成祖的威望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提升。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郑和下西洋
除了怀柔政策,朱棣还从明朝的安全利益出发,通过军事征剿的方式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在北部,北征蒙古,从公元1410年开始,朱棣亲自率明军进行北伐,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鞑靼、瓦剌等部向明朝称臣纳贡。在南部,对咄咄逼人的安南也进行了征讨,扫除黎氏父子,并设立交趾布政司直接管辖安南,通过这一系列的军事征剿,彻底消除了元朝的残余势力,为明朝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和谐的周边环境。明成祖把“怀柔”与“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构筑明朝的华夷关系网。在增强自己权威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扩充了中国的版图。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成祖被称为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有一定合理性。
参考文献:
陈尚胜:《试论明成祖的对外政策》 《安徽史学》,1994年第1期。
朱亚非:《明初中越关系与成祖征安南之役》,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王冬青:《论郑和下西洋与明成祖的威慑外交战略》 《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回答者:宋佳,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被有些人称之为“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
大明啊!
乘机挥师西进击败帖木儿,或者趁帖木儿病故西进拿下西域和中亚后培养训练明朝哥萨克。
从奴儿干都司大迂回西进至乌拉尔山脉;既把蒙古包了饺子,又得到北亚地区;必须把毛子挡死在乌拉尔山脉以西。
大明啊!
开海疆吧!再不开,以后没机会了;衰败没落之时,往哪里逃?不能指望清朝。
培养训练海上哥萨克开启海疆,海陆并进先拿下南岛语系(东南亚群岛,西、南、东太平洋诸岛,大洋洲)。
屯其兵、移其民、陪以秦法,如滚雪球一般、或如奥斯曼一般,再向东进入美洲或向西进入马达加斯加岛、非洲、美洲。
后人思之,感慨万千!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被有些人称之为“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
因为朱棣重新建立了中华帝国的朝贡体系:
1、永乐年间向明朝纳贡的国家有60多个,数量上是相当可以啦!不仅数量很多质量上也是相当可以,比如日本,日本早就在汉代就被册封为“倭奴国王”,但是后来随着中国的统一,日本就不在中国的朝贡体系之内,即使是盛唐日本也没有接受过唐朝的册封,所谓的遣唐使本质上还是平等交流,并没有表示对中国的臣服。永乐二年朱棣正式册封“日本国王”,标志着日本重新被纳入到中华朝贡体系当中。
故宫
2、朱棣时代所建立中华朝贡体系,代表着东亚政治一体化的潮流,并且影响深远。朱棣建立的确立的东亚国际秩序,深刻的影响了后世的东亚地缘政治。
永乐皇帝
3、中华朝贡体系虽然自古就有,但是确实是在朱棣的手中达到巅峰的,所以明成祖朱棣被称之为“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也就不难理解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