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小麦其实并非中国原产,与玉米辣椒等一样也是一种外来农作物,最早被人工驯化种植出现在西亚,四千多年前传入我国西北,而中原地区小麦的种植,则从商朝中晚期开始。
小麦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来源,小麦无论产量还是种植面积,都位居世界粮食作物的首位,在国内,也占据着极高的地位。小麦传入之前,作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的中国,粮食主要以长江流域的水稻,黄河流域的粟、菽、黍等为主。
早在先秦时代,甚至上古三朝之前,小麦就已传入西北地区,商周时期在中原扎根,但是小麦在古代的中国,历经了相当长的一段沉寂岁月,直到唐宋时期才真正在北方取代粟,成为了北方饮食的主流。
大约一万年前,西亚新月沃地一带的人类开始采集野生的小麦作为食物,随后随着文明的进步而对其进行选择与驯化,最终培育出了现代小麦的祖先,而早期人类种植小麦之后又过了数千年,小麦才传入中国。
小麦原产于西亚与北非西亚地区,发现了距今大约1万年的人工驯化种植的小麦种子碳化颗粒,世界公认,西亚的两河流域与新月沃地,是世界小麦的最早源头。
直到今天,西南亚洲地区,仍旧广泛分布着野生的一粒麦、二粒小麦,还有普通小麦粗山羊草。我国的黄河流域虽然也发现了小麦的亲缘植物小麦草,但是迄今都没有发现过野生的二粒小麦,中原所有的新石器时期的遗志,也从未发现过麦作遗址。
大约距今七千年前后,小麦传入了中亚地区,并且停滞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后又向东传播,继而越过天山与阿尔泰山,进入新疆,也就是说,我国的小麦直接来源其实是中亚地区。
而考古发现也证明,在距今5600年到3400年之间,欧亚大陆腹地的草原东部,广泛分布着多个早期的青铜文化,而且彼此之间有密切交流联系,这就成为了搭建在欧亚草原上进行文化传播的桥梁通道,而欧亚草原通道,也是最可能最主要的小麦传入我国的通道。
小麦在中国的历史相当久远之前,日本一位叫做筱田统的学者认为,小麦是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才从西域带回的中原,在此之前中国只有大麦并没有小麦。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那么实际上,小麦在中国的种植历史,就会硬生生砍掉了一大半。
在上世纪80年代前,国内发现像样的先秦时代的小麦遗存比较少,在1955年,在安徽亳州钓鱼台遗址的一处西周时代的大墓中,发现了一个陶罐,其中有大量碳化的小麦,也就是说至少在西周时期,中原就已经有了小麦种植。
80年代后,随着国内考古事业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可靠的中原地区的上古时代的小麦遗存被发现,而这些遗址,东起山东,西至甘肃,尤其是黄河流域中下游非常多,所谓“小麦在汉朝传入中国”的假说自然也就不攻自破。
目前,国内发现的迄今最远的麦作遗址发现于新疆孔雀河河畔的古墓沟地区,距今约4000年,而孔雀河谷除了出土了大量的小麦之外,还出土了众多大型与小型的磨麦器。
成书于战国的《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巡时,沿途部落大多种植麦子作为贡献,被周穆王带回了中原进行种植。
《诗经》: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菲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
这里的“来”,就是先秦时期小麦最早的称呼,而“牟”,指的是大麦。
到了汉朝,有了统一的称呼“麦”,而汉朝关于麦子栽培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汜胜之书》中。
现在的主流观点是,小麦距今大约5000年前后,从西亚经过中亚草原传入我国,由于小麦开始不太适应黄河流域的温带季风气候,春天的干旱最为致命,所以直到秦朝,小麦在中原只能种植在灌溉便利的河岸地区,栽培的面积与产量都很低,也正因如此,小麦虽然传入我国的时间很早,但早期也没成为主流。
小麦在中国尴尬了上千年虽然我国栽培小麦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是在古代很长时间内,人们都并不喜欢小麦,而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小麦太难吃了。
早期,小麦的食用方法通常就是直接蒸熟,即“粒食”,做成的麦饭非常粗糙,先秦时代的小麦其实都是“野人农夫之食”,古人也将吃麦饭作为艰苦朴素的一种象征,甚至后来,将“食麦而已”当做清廉的一种象征,古时还有媳妇给婆婆吃麦饭被斥责是不孝的事情。
不过话虽如此,春秋战国时代,麦子已成为中原之地司空见惯的一种作物,当时的小麦产地遍布几乎整个华北平原与黄河流域。
当然,古人很早就发现小麦可以用来做面食,做成面粉之后再加工的话,口感味道要好很多,只不过因为条件限制,在石磨等出现与普及之前,古代要将小麦加工成面粉依旧困难,效率非常低,所以直到汉朝时期,石磨等工具的普及,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麦的处境。
汉朝时期,小麦在北方超越了传统的菽与黍两种农作物,开始与粟并称,不过当时粟依旧是北方的主食,小麦虽然不断兴起,却依旧位居其次,直到唐朝时期,按照各地缴粮情况来看,小麦的产量仍旧要低于粟,也就是说,粟到了唐朝还是北方的主食。
小麦真正在国内占据北方主食主流,还是到宋朝,两宋时期,北方的小麦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传统的菽、黍甚至是粟的种植剧减,历经了数千年的岁月,小麦这种原产于西亚的粮食作物最终才在中国彻底站稳了脚跟,并且成为了极其重要的主食。
小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小麦是当今世界播种面积最大、分布面积最广的粮食作物,中国则是生产小麦最多的国家,2020年中国的小麦产量高达13168万吨,种植面积3.31亿亩,其中有亩产轻松过千斤。小麦已经成为中国餐桌上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的作物。
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小麦其起源地竟然会在万里之外的中东“肥沃新月”地带。这个地带大体包括现今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叙利亚、伊拉克东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因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沿岸形成适合于农耕的肥沃土壤。这块土地正好《圣经》中描述的“流淌着奶和蜜”一般,见证了人类最初农业诞生。
假如我们真的有穿越功能,回到3000多年的中国大地,你会发现饮食如此的简单,家常的西红柿炒鸡蛋都没有,因为番茄到明朝后才传到中国,那就吃简单的,下个面条吧,你太奢侈了,面条到了魏晋时,贵族才吃到的东西。那时候殷商人的主食是小米。
小麦何时被培育出来的。在土耳其的东部卡拉卡山区,科学家考证至今当地还有68种野生植物与小麦有关,大约新石器时代,小麦大卡拉止山区培育出来,时间距今10500年之前。也就是说,小麦的培育史上万年。自从小麦在“肥沃新月”地区被人类培育出来后,小麦不断向周边邻近地区传播。在西方的地中第,公元前200年,小麦已经成为亚平宁半岛的重要粮食。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已经把小麦写入文献。伊朗等地小麦的栽培史有9000多年,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也有7000年的历史。距今7000年的中亚地区,小麦已经成主要农作物,在靠近中国的哈萨克斯坦境内东部遗址,出土的小麦,距今有4600年。由此看来,小麦的传播历史西向东在缓慢的在欧亚大陆传播。
那小麦何时传入中国的。一,考古发现。
在新疆南部的小河墓地和古墓沟墓地均发现小麦的遗存,探测年代为距今3800年——3600年。小麦到达新疆后,大概出现两条传播路线,一是通过阿尔泰、天山地区到达蒙古高原地区,进而通过多条路线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二是径直穿过河西走廊,进入到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中原地区。
二,文献记录。
在甲骨文中发现有“麦”、“来”等字的卜辞,“来”和“麦”这两个字都被诠释为麦类作物,前者被释为小麦,后者被释为大麦。麦子为何称为“来”字,意思是小麦自西方来,说明小麦是从外地来的作物。成书于春秋的《周礼》最早记录五谷的书之一,在“谷宜五种”就列出了“黍、稷、菽、麦、稻”五种农作物,在《论语》里也出现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词语。这说明麦子已经上升到主食当中,并掺与到祭祀祖先之用。
小麦如何能取代中国的原产粮小米成为中国人的主食的。一,产量。
虽然小麦虽然属于旱地作物,但比起来粟还差些,因为小麦的种植都是要河谷周围。小麦有一优势,那就是产量高,譬如清朝末年在关中地区,同一块地,小麦的亩产量可以达180斤到200斤,而粟的产量仅为100斤。产量高意味着能养活更多的人。
二,技术。
在小麦来到中国的最初的吃法叫“粒食”,就是整粒小麦放到炊器中蒸煮后食用。口感非常差,几乎难以下咽,很长时间,小麦都被“恶食”,下等人吃的食物。而上等人的食物是粟,蒸煮后口感非常好,“膏梁”(品质极好的小米),只能高端人食用,所以“膏梁子弟”成为有钱人的象征。一旦小麦磨成面粉后,小麦摇身一变立马高、富、帅了,到了战国时出现了专门用于磨粉的工具“转磨”,终于可以将小麦进一步加工成为较精细的粉末状态。东汉时,已经出现名目繁多的面食,此时主要以饼为主,东汉皇帝汉灵帝就喜食胡饼。
随着石磨技术的逐步改进和普及,小麦制成的面粉已经进入到寻常百姓家,小麦被广大老百姓认可。唐代开始对征夏税,麦子主是夏季收,说明种植麦子已经成了征收对象。到了宋代,开封城里花样繁多的面类饮食,小麦已经成为华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到了明清,以麦作为农作物,获得大面积推广,完全取代了小米的位置,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食。
小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小麦并非中国原产。引进麦者,则西域民族也,我国古代的麦主要指小麦,并非中国原产,而是由西部民族传入的。西部民族养牛羊、种*7麦,形成了不同于中原的农业文化。他们引入的小麦,经过长期的发展,终于取代了黄河流域固有的黍粟的地位,成了我国广大居民的主粮。目前,我国小麦种植面积达四亿亩,成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
植物遗传学和考古学研究表明栽培小麦起源于西亚。黄河流域虽有小麦的亲缘植物小麦草的分布,但迄今未发现野生的二粒小麦。中原数以千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未发现麦作遗存。中国禾本科作物,唯“麦”字从“来”;禾麦并称,禾类不包括麦。这些都表明麦是引进的外来作物。
我国迄今最早的麦作遗存发现于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沟墓地中,距今约3800年。墓主头侧的草编小篓中往往有小麦随葬,头戴毡帽,身裹毛布或毛毯,脚穿羊皮靴,木质葬具上覆盖牛皮,并且牛羊角随葬。这表明当地居民是以经营畜牧业为主,已开始种植小麦。孔雀河谷发现了麦物遗址,并同时出土了大型磨麦器。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记述周穆王西巡时,沿途部落大都以麦为献,带回中原种植。
羌人自古活跃在中国西部,在商代即与中原有密切的联系,周代这种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汉书赵充国传》中谈到麦是羌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他“有麦无谷”。悠久的麦作文化是西部民族文化的特色之一。
小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至少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已有小麦。
有考古为证。
属于马家窑文化遗存的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出土了碳化小麦颗粒。经测定,距今5000年,±159年。
要说的是,小麦是否经西域传入,学者们意见并不一致。
距今4000年前后,小麦种植已扩展至黄河下游。
如属于龙山文化遗存的山东茌平教场铺、日照两城镇、胶州赵家庄等遗址,均出土比较多的碳化小麦标本,且均属栽培型。
(甲骨文“麦”字)
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小麦已经成为主要农作物。
甲骨文中有“麦”字,为“农作物”和“地名”两种含义。
为“农作物”的卜辞,有“《后下》1.5”,其载:“月一正,曰食麦”。
另如“《合集》9620”“《合集》9621”“《合集》9622”“《屯南》3678”,等等。
怎知此“麦”即指“小麦”?
因为从殷商早期都城河南偃师商城,一直到晚期都城安阳殷墟,都发现了小麦遗存。
或者说,甲骨文“麦”字,包括“小麦”。对此,郭沫若的考证最为详尽,且普遍为学界所认同。
“麦”字用于地名,其卜辞都比较晚,应当指该地以产麦著称。不遑多论。
(甲骨文“来”字)
下面这件事很有意思。
甲骨文中有“来”字,亦主要是两个含义。
早年,罗振玉释出此字指“麦”,而作为“往来”之“来”则是假借之义。
如,“《合集》3326”卜辞:“乙亥卜,受来禾(年)。”;“《合集》9565”:“辛亥卜,贞咸刈来。”
卜辞中记载,有求“来”丰收的;有收割“来”的;有向王室进贡“来”的;有食“来”的,等等。
总之,此“来”,皆指农作物无疑。
个别卜辞,“来”也作为地名使用,这与“麦”一样。
学界,几乎皆赞成,甲骨文中的“麦”、“来”,都指今日所说的麦子。
关于“来”亦为“麦”,一派学者认为,这恰好证明小麦是“外来”作物,非中国原产。
此派学者,以著名的何炳棣先生为代表。
考古界学者,从考古发现和中国野生小麦资料方面,亦多认为中国小麦为外部传入。
但是,农业科学家李璠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
他曾任中科院遗传研究所植物遗传室主任,先后于1985和1986年,两次在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中,发现小麦碳化遗存。他认为,中国也是普通小麦的原产地和重要起源中心之一。
学者陈恩志,著有《中国六倍体普通小麦独立起源说》一文,指出在黄河流域两岸的三门峡、洛阳、卢氏及西安、宝鸡等地,大量存在“植物学特征与普通小麦栽培亲缘最接近的小麦草”,这种小麦草很可能早已为我们的先民采集和栽培。
这从考古学和植物学结合角度,提出了一个立论坚实,且较难证伪的观点。
周叔昆和洛阳文物工作队等,在洛阳偃师皂角树属于殷商之前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有栽培小麦,且占粮食作物第四位,证明此地区,在距今4000年前后栽培小麦已相当普及,这也为前述观点提供了证据。
总之,小麦是否外来作物,以及甲骨文“来”何以为“麦”,还不能说是完全解决了的课题。
小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农作物的驯化和种植在从狩猎和采集向农业和畜牧业的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有几个地区率先独立发展出了驯化。如中东新月沃土(the fertile crescent,包括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下图)的小麦、大麦、燕麦和黑麦;长江流域的水稻和中国北方的小米(粟;稷)和黍,中美洲的玉米,南美洲的马铃薯和木薯。
小麦至少在12000年前就被驯化了,由一种叫做二粒小麦(T. turgidum ssp. dicoccoides)的祖先植物培育而成(下图上排为驯化后,下排为驯化前)。野生二粒小麦现在也仍然存在,分布在新月沃土东部,包括以色列、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土耳其东部、伊朗西部和伊拉克北部,在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而且降雨量波动较大的地区生长最好。
小麦在我国境内最早的证据来自中国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的民乐县境内东灰山,为四坝文化的古遗址。C14年代测定显示大约在4300-4500年前左右,比境内所有其它发现的小麦种植证据的年代要早,说明河西走廊在小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东灰山遗迹沉淀物样本发现的小麦和大麦
小麦通过河西走廊路线传入我国
小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小麦与其它农作物一样,最开始都是野生植物,最终被原始人类所驯化。
小麦的栽培历史有上万年,是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驯化的作物。小麦原产于西亚一带,从考古遗址来看,伊朗等地的小麦栽培有9000多年历史。
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等地,也有7000多年历史。而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要晚一些,大约在5000多年前。通常认为,中国的小麦首先是传入黄河流域。
小麦传入中国后,逐步取代了粟(小米)和黍(糜子),成为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我国考古发现的小麦遗存大概存在于以下三个地区。
一个是西北地区,如东灰山小麦遗存等,这一带的小麦遗存年代较晚,大约距今有3500多年历史,至今在西北还没有发现超过4000年的小麦遗存处。
第二个是中原地区,这一区域的小麦遗存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大约距今有3900多年的历史。如二里头等遗址,还有一些商代遗址都发现小麦遗存。
第三个就是东部的海岱地区,发现了较早的小麦遗存。如胶州赵家庄、日照两城镇等地都发现了龙山时代的小麦遗存,大约距今有4600多年的历史。
东部地区的考古发现,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遗存。可能大家会发现东部的小麦遗存年代要早于西部地区,这与小麦传入次序稍微有些不同。
这说明小麦传入我国的路径可能有多条,并非只有古丝路,也就是跨越新疆北部,穿过河西走廊这条线。但传入时间可以确定为4500多年前及以后。
专家分析认为,小麦除了通过丝路传入外,还有欧亚草原这个通道。这条通道从中西亚穿过蒙古高原,向南沿河谷地带,最终直达黄河中下游地区。
大约在4500多年前,北方长城一带分布着一个古代文化区。这一文化区成为蒙古高原与黄河流域交流的媒介。小麦可能也通过此通道进入东部地区。
历史上,我国小麦的栽培主要分布于黄淮流域,汉代时得到迅猛发展。南方地区虽然早有麦作,但没有普及。汉末时,战乱促使了南方小麦的发展。
宋元以后,南方麦作技术得到发展,小麦与稻子交叉种植。在各种农作物中,小麦的重要性仅次于水稻。世界上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为食。
从目前的小麦遗存来看,麦子是中国人在种植稻、粟四千至六千年之后才出现的。就黄河流域而言,麦子传入甚至比稻子还晚。
总之,小麦传入我国的时间不超过5000年,进入中原地区则要到500年之后。对于小麦传入的路径,从考古遗存来看,可能不只是古丝路一条道。
但这一说法还没有得到证实,目前较成熟的小麦传入路径是:中亚→新疆→河西走廊→长安→中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