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和黄忠在战场单挑的时候颇有英雄相惜之感,为什么封五虎上将时关羽得知黄忠在列时很不高兴?
现今说到关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历史人物。关羽因义气为我们熟知,不仅重情重义,在三国时期武力值更是惊人,过五关、斩六将等等事迹,都是人们脍炙人口的桥段。但是我们也知道关羽的性格是三国中最傲慢的第一人。眼中无人是他的致命弱点。
关羽和黄忠在战场单挑的时候颇有英雄相惜之感,为什么封五虎上将时关羽得知黄忠在列时很不高兴?是因为关羽在与黄忠在长沙对战时,在心里就埋下了对黄忠的蔑视与不满,加上一些其它原因(后文叙述),导致关羽得知黄忠同列时而不高兴。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战长沙这个桥段十分脍炙人口。关羽见其他武将都在建功立业,而关羽身在后方不甘寂寞,之后便主动请缨去取长沙,而且只带了五百校刀手。虽然当时的长沙太守韩玄庸碌无为,但是韩玄手下的一员武将确实极为了得,这个人就是黄忠黄老将军。
之后关羽到了城外,然而韩玄却不以为意。没有在意关羽的威名和势盛,没有将关羽放在心上,便将一个并不了解关羽实力的杨龄前去对阵关羽。
结果就是惨痛的教训,杨龄和和关羽对战的过程中不到三个回合就被关羽斩于马下。之后黄忠老将军便出场了。老当益壮的黄忠在战场上的表现一点不输与关羽。
《三国演义》记载:忠曰:“既知我名,焉敢犯我境!”云长曰:“特来取汝首级!”言罢,两马交锋。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
就是两人聊了一句,便拉开了阵势开打,关羽和黄忠打了一百多个回合
(两将交锋(单战)时:一方用兵器攻击一次,另一方招架一次,一来一回的一次交锋为一“回合”。)
结果两人不分胜负。之后便收兵了,我们也知道人的体力是有限的,就比如我们现今的拳击赛一场也就几分钟,就算古人体力比较好(关羽的身高为九尺,按当时的单位换算现今的身高约为2.2米,也可以说明关羽比起普通人甚至大部分武将都是很有优势的。黄忠约为1.85米的个头,即使在现今也是大个子了)。
即使这样的情况,百个回合也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并且还拿着冷兵器。就算人的体力好,但是马的体力在高强度运动也是无法长期保持绝对的巅峰。而这样的结果也表明了黄忠老将军的武力值是非凡的。关羽也认为老将黄忠是名不虚传。
第二天两人又战,但是因为黄忠的坐下的马不给力给摔倒了。关羽不想趁人之危,便没有下手,让黄忠换马在战。
又到了第三天,在三战中,黄忠故意败走,关羽追近之际,黄忠翻身一箭射中关羽盔缨根部,可见黄忠也是有能力击杀关羽的,但是黄忠没有,以报昨日不杀之恩,为此关羽也是很惆怅。
后来韩玄怀疑黄忠和关羽有猫腻,要杀黄忠。被魏延领着被激起民愤的军民所杀,救下了黄忠,最终投降了关羽。但是过程却不顺利。
之后黄忠到了刘备麾下。在取西川的时候,黄忠多次立下战功。在汉中战役中。黄忠更是斩了曹操的大将夏侯渊。夏侯渊我们也是熟悉的一个三国名将,更是曹操的心腹大将。最终导致汉中大战曹操不得已而退出了汉中。可以说黄忠对蜀汉政权的建立有着“开国之功”。
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封黄忠为后将军,与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同列,为五虎大将。此时关羽不乐意了。
关羽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意思就是说赵云、张飞、马超,关羽都认可,但是对黄忠却是不认可。当时关羽、黄忠两人之前交手的时候,是有着英雄相惜的感情,为何此时对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如此抵触呢?
首先黄忠之前投降关羽的时候,就不顺利,忠虽然投降,但对关羽依然不屑一顾,关羽入城请黄忠相见,竟装病不出。做出降刘备不降关羽的姿态给关羽,以至关羽奉命劝降黄忠遭拒。这件事在一向自高自大的关羽心中埋下不快。直至后来刘备封五虎上将时终于忍不住喷出心中不快。
再者关羽真正生气的,不是谁当后将军,而是以他为代表的旧团体的沦落。这才是关羽生气的根源。
刘备在称汉中王以前,关羽可谓是一直是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始终为刘备独当一面。官职也是出了刘备外几乎是最高的。就连好兄弟张飞也要略逊半筹。
刘备称汉中王后,开始大力提拔新人,重用魏延,提拔黄忠做后将军。让降将马超做了左将军,而这些人我们也知道是属于后来归附的人。
虽然以前的旧部也有封赏,但是这属于应得的。而新加入的马超、黄忠和关羽齐位。就像是拉低了关羽、张飞的地位。而久伴刘备的赵云,甚至没有得到任何嘉奖!关羽这样的做法也是为赵云出气。刘备重用新人,压制旧人的想法昭然若揭。加上关羽的性格,不为此生气才是怪哉!
还有黄忠的名望问题。《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的评价:“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而令便令同列。”
意思就是说黄忠的名望一直没能和关羽、马超等相提并论。加之关羽一向亲下而骄上,傲视同侪的脾气秉性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在正史之中是没有关羽、黄忠战长沙的故事,只有封五虎将的相关记载。关羽战长沙收复黄忠的一役,在《三国演义》中有很精彩的描写,但是不为史料所载。
在演义中,为了突出五虎将友善团结,特意编了一个战长沙的故事。让关羽和黄忠互相欣赏。在封五虎将的时候,又高度尊重历史,几乎原封不动照搬三国志的相关记载。最终导致前后矛盾。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羽和黄忠在战场单挑的时候颇有英雄相惜之感,为什么封五虎上将时关羽得知黄忠在列时很不高兴?
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战长沙时,关羽在心里就埋下了对黄忠的蔑视与不满。当对阵黄忠时,关羽並没有占多大便宜。首先两人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二战关羽欲使拖刀计,黄忠偏又马失前蹄,关羽不忍心乘人之危,让黄忠换马再战,三战黄忠故意败走,关羽追近之际,黄忠翻身一箭射中关羽盔缨根部以报昨日不杀之恩,关羽很是惆怅。若非长沙太守韩玄疑心太重,逼反黄忠献关,关羽长沙之战的功劳则会大打折扣。黄忠虽然投降,但对关羽依然不屑一顾,关羽入城请黄忠相见,竟装病不出。做出降刘备不降关羽的姿态来看给关羽,关羽能不憋闷吗?
所以当刘备封五虎大将时,关羽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算是吐了一口怨气。
关羽在屡次战胜对手的同时,也养成了他目空一切骄横傲慢的性格,最终也因此而丧命。
关羽和黄忠在战场单挑的时候颇有英雄相惜之感,为什么封五虎上将时关羽得知黄忠在列时很不高兴?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战长沙这个桥段十分脍炙人口。关羽见其他人都建立功劳,身在后方的他不甘寂寞,主动请缨只带五百校刀手去取长沙。谁知道长沙太守韩玄虽然庸碌,可他手下却有一员大将黄忠表现了得。
在关羽和黄忠的交手中,第一天,双方打了一百回合,不分胜负。第二天,双方斗了五六十回合,关羽诈败,想以拖刀计取胜。谁知道黄忠马失前蹄,摔倒在地。关羽英雄义气,不乘人之危,放了黄忠一马。
第三天,黄忠和关羽斗不到三十合,诈败以自己的百步穿杨的弓箭绝技对付关羽。可是有感于关羽义气,黄忠两次虚拽弓弦,第三才箭射关羽盔缨根上,报了昨日之情。后来韩玄怀疑黄忠和关羽有私心,要杀黄忠。被魏延领着被激起民愤的军民所杀,救下黄忠,投降了关羽。
我们看到这一章节,就感觉到黄忠和关羽的英雄相惜的气息。两人做事光明磊落,不愧都是大丈夫。后黄忠在刘备麾下为官,得到刘备的赏识重用。在刘备初次入川时,刘备只带了黄忠和魏延两员大将,可见对黄忠的倚重之深。
黄忠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在默默无闻的埋没多年后,已经年纪老迈的黄忠,再次焕发出了超人的战斗力。他在取西川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多次为刘备立下奇功。
而黄忠取得的最大战果,则是在汉中战役中。在这次战役里,黄忠亲自上阵,在战斗中斩了曹操派在汉中的大将夏侯渊。夏侯渊是曹操最信赖的亲族大将之一,他的死让曹操遭受了不可挽回的打击。这一胜利,使得曹操在汉中的战局大坏,最后不得不退出了汉中。
夺取汉中之后,刘备方才有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他在西蜀方才进可攻,退可守。由于黄忠对蜀汉政权的建立居功甚伟,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特意加封黄忠为后将军。
但是,黄忠晋封为后将军却引来了关羽的不满。在史书中记载:
先主为汉中王,遣(费)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那么,既然关羽和黄忠交过手,对黄忠的武艺、人品都很了解。而且在战斗中。两人都被对方的大丈夫气概所吸引,有着英雄相惜的感情。更何况黄忠在战场上还为蜀汉立下了斩杀对方主将夏侯渊的功劳。遍观蜀军上下,也就黄忠取得了这种战果。那么,关羽为什么还对黄忠被封赏为后将军如此抵触,还口出怨言呢?
一、关羽对黄忠越位晋封的不满。关羽这个人受《春秋》熏陶很深,他的思想里,君臣次序十分严格。在投入刘备阵营后,既然和刘备有了君臣的名分,就不离不弃,恪守到底。即便是后来曹操对他百般拉拢,他也矢志不渝。
在封赏这件事上,关羽的意见也是一致的。他认为应该不但把功勋算在内,还应该把资历、名望也作为考虑的对象。虽然说这样做有论资排辈的嫌疑,但是他作为和刘备一起起兵的老部下,有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
论资历,黄忠只是一个在赤壁之战后才加入的将领。论名望,黄忠的名望不高,在投入刘备阵营前一直默默无闻。这样,把他越过大多数老部下进行封赏,这让关羽产生了不满情绪。在封赏黄忠的时候,诸葛亮也预料到了这一点,在史书记载中,他曾经提醒过刘备,注意关羽的态度。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我们从诸葛亮的劝说中,看出关羽不满的原因。那就是黄忠的名望问题。关羽认为以黄忠的资历、名望等方面来看,他都属于越级晋封,因此不满。
二、关羽对赵云没有晋封的不满。如果从诸葛亮和关羽的态度一致上看,两个人还是有相当的默契的。那就是两人都不认为黄忠该担任这个重号将军,这个后将军的职位应该由更适合的人来担任。
这个人是谁呢?如果我们从诸葛亮和关羽的话语中,从《三国志》的传记中去寻味,就可以略知一二。
诸葛亮反对黄忠担任后将军的理由是名望不够。但是从名望来说,在蜀军中,能够和关羽、马超名望相当的人又有几人?那么,能够在名望上超过黄忠的武将就只有赵云了。
在资历上,赵云早早就跟随了刘备。在名望上,赵云文武全才,既能战场杀敌,有管理刘备的内务,还担任过桂阳太守。赵云除了在战功上比黄忠稍微逊色,在其他方面都要超过黄忠。
而关羽的话说的更直截了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既然黄忠是老兵,那么谁又是年轻人呢?在当时,除了黄忠,最应该担任这个重号将军的就是赵云了。关羽发脾气,实际上就是为了给赵云打抱不平,对他多年的辛劳鸣不平。
在《三国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合传。这也就是后人说的五虎上将的由来。可是,其实历史上没有五虎上将,只有关羽、马超、张飞、黄忠四个重号将军和赵云一个杂号将军而已。作者把赵云和四位重号将军合传,并且在评传中将黄忠和赵云并列,就是给赵云一个公正的评价。
这一次,刘备为了团结荆州加入了部众,也为了激发这些人的斗志,在考虑再三后,还是决定提拔晋封黄忠。这样,赵云顾全大局,只得屈居杂号将军了。虽然赵云高风亮节,不去计较什么,但是诸葛亮和关羽为他鸣不平也无可厚非。
三、关羽对刘备进位汉中王的不满。除了上述的两个方面原因外,可能关羽还有第三个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关羽对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的不满。在关羽的心目中,他和刘备的奋斗目标就是匡扶汉室,可是,当刘备一旦有了稳固的根据地,马上就变了。刘备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自立为汉中王了。
从法统上来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是完全错误的。当时汉献帝还在,汉朝还没有灭亡。刘备要进位汉中王必须要有汉献帝的同意。而刘备根本不理睬这一套,自作主张的自立为王。纵观三国历史,只有他和袁术这样做过。
关羽这个满脑子正统思想的人,肯定是不同意这个做法的。他的汉寿亭侯和官职都是汉献帝封的。现在,要他抛弃这一切,去接受刘备封赏的官职,这是他不愿意的。
可是,他身在刘备集团之中,又不能明确反对。因此,他只好鸡蛋里挑骨头,拿黄忠说事,拒不接受封赏。可这种吵闹只是一种姿态,实际上也无济于事。最后他在费诗的劝说下接受了既成事实,担任了蜀汉政权的前将军。
不过,我们从费诗当年劝说关羽的话里,感到一种细思极恐的意味。他劝关羽的话里,有一句话露出了狰狞的獠牙,“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这话里话外透露着,如果关羽不接受封赏,会遭到何等的下场。
我们如果在结合后来关羽北伐荆襄的时候,没有得到刘备方面一丝一毫的援助。关羽死后,刘备对他没有任何追谥,就能够感觉到,这一次封赏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肯定发生了裂痕。
结语:关羽和黄忠两人在战斗中接下了战斗的友谊,他们两个人都被对方的英雄气概所吸引,为对方大丈夫的行为所折服。他们一起在刘备的带领下,为蜀汉政权而奋战。
但是,在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关羽却对黄忠晋封后将军表示了不满。这里有关羽主观的原因,也有外界客观的原因。但是,在刘备的努力下,关羽还是平息了自己的不满,并接受了封赏。刘备大力提拔黄忠,也激励了荆州跟随的这些人员的斗志。
在黄忠死后,以魏延为首的一大批荆州将士,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依然战斗在伐魏的最前线,为蜀汉的存亡而战斗到底。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关羽和黄忠在战场单挑的时候颇有英雄相惜之感,为什么封五虎上将时关羽得知黄忠在列时很不高兴?
关羽忠于汉室,刘备称王不满,只能“指桑骂槐”!
关羽在“襄樊之战”仍以“汉寿亭侯”自居,而非刘备所封“前将军”,说明刘备的蜀汉政权既不得民心,连关羽都为之唾弃不愿接受,关羽骂黄忠,实则“指桑骂槐”愤骂刘备,忘却起兵匡扶社稷的初衷,“老兵”暗指刘备而非黄忠。
长沙之战关羽和黄忠交战三次,壮年关羽却没能取得绝对优势,黄忠被长沙太守韩玄猜忌而献城,并非主观上背信弃义,因此关于对黄忠的能力与品行颇为赞赏,关羽和黄忠都为刘备稳定荆南做出贡献,彼此的关系也相当密切才对。
黄忠最著名的“定军山之战”,阵斩曹魏统帅夏侯渊,使刘备巩固汉中战略优势,依托山势阻拦曹军增援,奠定蜀汉政权的稳定,刘备才能高枕无忧称帝,五虎上将唯有关羽驻守荆州,间接领受黄忠打下的功劳,关羽心高气傲“无功受禄寝食不安”,加之刘备称王才会恼怒。
关羽突然北伐襄樊,并未收到刘备的旨意,其实也是对分封这件事的回应,关羽想要替刘备北伐,偿还多年的恩情,但又不愿使用蜀汉前将军的名头,这是关羽的倔强,正史称关羽“素爱士卒”,绝不会因为黄忠出身底层士兵会年老而排斥。
推荐相关阅读:《三国演义》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绝对是赤壁之战完美的落幕!
公元219年,汉中之战与襄樊之战,奠定三国疆域
关羽和黄忠在战场单挑的时候颇有英雄相惜之感,为什么封五虎上将时关羽得知黄忠在列时很不高兴?
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回溯一下当时的情景,便可释然。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差前部司马费诗为使,赍奉诰命前往荆州。关羽接着后问汉中王封我何爵?费诗答:“五虎大将之首,关、张、赵、马、黄是也”。关羽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从从当时的情形来看,一是关羽是在使小性,是在不明实情的情况下,孤傲的禀性在作怪。大概他还不知道黄忠在夺取汉中立下了大功,只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一战便可标秉青史。二是关羽自负的很,自认刘备以下便是自己,且又是结义兄弟,封赏这样的大事事先也不与自己通个气,心里有些憋屈。三是关羽对张、赵二人有感情成份,对马超有门第观念。所以才称呼三人的表字,不直呼其名。对黄忠则缺少了情份,直呼其名。四是黄忠年龄大于关羽,即同列也是兄弟,日后相见,关羽免不了要喊大哥,这叫关羽很不舒。后来费诗以韩信后来位在萧何、曹参之上,未闻二人怨气。虽是有五虎将之封,但汉中王与你还有更重要的一层兄弟之情,本是一体,岂与诸人等哉?怎能计较官位的高低?关羽大悟,当即释然。
关羽和黄忠在战场单挑的时候颇有英雄相惜之感,为什么封五虎上将时关羽得知黄忠在列时很不高兴?
这不过是一句牢骚话罢了。
关羽与黄忠在长沙惺惺相惜,可是后来关羽又骂黄忠是老兵,不愿与他同列。给人感觉前后矛盾。
其实,这是文艺作品与历史史实相拼合的结果所谓关公战长沙,与黄忠单挑,二人相互佩服惺惺相惜,都是后世文人杜撰。
刘备收荆州江南四郡时,关羽还在江北作战,没有机会参战,更不可能与黄忠单挑。也就不存在所谓英雄惜英雄的问题。
其实一想就明白。关羽此时是皇帝亲封的汉寿亭侯,刘备又表奏他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刘备集团名副其实的二把手。
而黄忠半生落魄,此时还只是个不入流的杂牌中郎将,荆州投降曹操以后,被临时封为裨将军。
黄忠与关羽两人此时地位相差悬殊。关羽本来就心高气傲,又怎么会把黄忠放在眼里。更别说什么惺惺相惜了。很可能黄忠都没有见过几次关羽。
后来黄忠追随刘备攻打蜀中,夺取汉中,勇毅冠三军!因此屡获封赏,职位也是一路飙升。
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基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同年,刘备称汉中王。想要封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规劝到,怕关羽不高兴。刘备说,没关系,我亲自解劝就是了。最后还是晋升黄忠为后将军,与关羽齐位。(关羽是前将军,张飞是右将军,马超是左将军,黄忠是后将军。赵云是为翊军将军)
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不得不说,诸葛亮果然算无遗策。刘备特意派出费诗作为使者给关羽送去官职。关羽得知黄忠为后将军,当即大怒。
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诗谓羽曰:‘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至,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王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体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羽大感悟,遂即受拜。”费诗能言善辩,他对关羽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刘备要建立王业,必然要广揽人才,各种各样的人才都要用。但是汉王真正亲近的,还是君候你啊。你和汉王是一体的!汉王就是你,你就是汉王!天下都是你们哥俩的,还计较什么官爵高低?第二层意思是说,你不接受就算了,但是就怕你会后悔。这就是赤裸裸的威胁了。
费诗这段话,先是哄,再威胁。关羽想了想,总不能因为这么个事就和刘备翻脸吧。再想起哥几个同甘共苦的患难真情。哥哥大概也有难处。关羽长叹一声,哎,算了吧。就这样吧。
为什么黄忠当后将军,关羽这么生气?关羽真正生气的,不是谁当后将军,而是以他为代表的勋旧团体的沦落。这才是关羽生气的根源。
在刘备称汉中王以前,关羽一直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地位超然。始终为刘备独当一面。他的官职也是仅次于刘备,始终明显高于其他人。没有任何武将与他齐位,就连张飞也要略逊半筹。
刘备称汉中王以后,大力提拔新人,超规格重用魏延镇守汉中,超规格提拔黄忠做后将军。让降将马超做了左将军,这些人都是新归附的人。
而从前的旧部呢,关羽、张飞自然是也封赏了,但却与新加入的马超、黄忠齐位。其实就是拉低了关羽、张飞的地位。更是直接剥夺了关羽蜀汉第一战将的超然地位。更有甚者,久伴刘备的赵云,甚至没有得到任何嘉奖!考虑到他在汉中之战中的卓越表现,简直不可思议。
刘备重用新人,压制旧人的想法昭然若揭。
关羽能不生气吗?
可能关羽正是因此感到受了极大的侮辱。他憋了一肚子气,一门心思要打个打胜仗、取得辉煌的战绩来证明自己。
于是,他发动了襄樊之战。
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五虎将友善团结,特意编了一个战长沙的故事。让关羽和黄忠互相欣赏。在封五虎将的时候,又高度尊重历史,几乎原封不动照搬三国志的相关记载。这才导致前后矛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