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直观地说明汉朝到底有多强大?

汉朝的地位可是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帝国)。

汉朝一位名叫陈汤的将军喊出了一句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要是没有雄厚的国力,此话就是无稽之谈,可见汉朝的实力。

当时世界上有四大强国。分别是大汉王朝、贵霜帝国、安息帝国、罗马帝国。大汉王朝在当时世界地位视为最强。

在公元90年,同为世界四大强国的邻居贵霜帝国想求汉朝,迎娶汉公主结亲。被西域都护班超拒绝,之后贵霜遣副王谢率军七万进攻汉朝,班超率领2000边防兵就打败了贵霜。最终贵霜帝国纳礼求和。然而班超一直都不知道贵霜君主的名字,因贵霜是也和当时月氏有些渊源,就以“月氏王”称呼。

班超的妹妹班昭还是中国历史上十大才女之一。班超战胜贵霜仅仅只是显示汉朝强大的一点。

当时的汉朝比另一个公认强国罗马帝国的人口更多,版图更大。

汉朝当时人口有超过6000万,西汉时期大约6300万,东汉时期大约6500万,占比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罗马帝国人口峰值也在6000万左右,但是数据存在质疑。

因为汉朝比罗马大了将近200百万平方公里(汉朝当时峰值最高680多万平方公里,接近700万。罗马帝国只有接近500万平方公里)。

当时罗马帝国对外还有人口1亿的数据,但是这个绝对时错误的,现今埃及人口都没有一亿人口(9000多万),粮食都做不到自给(自给率低于75%)。

现今的埃及发展比前2000年左右的罗马强的不是一点半点吧,粮食生产力比之前只会只强不弱,现今尚且无法满足自给。当时罗马怎么能养活那么多的人口。就算当时的罗马和现今埃及的粮食生产力一样也无法做到养活一亿人口,6000万也不行。可以推算出当时罗马人口不会超过5000万。

从军队人数也可以印证出一些,罗马军队峰值人数为40万左右,就秦朝人口还没有汉朝人口多的时候,军队就有百万,汉朝时期军队峰值人数也有超过百万。

当时汉朝的实力可谓时四大帝国之中最强,也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还能从一件事中看出汉朝的强大。而汉朝的丝绸之路更是连通了亚欧大陆的商贸。

当时西域有一个国家叫楼兰,后来被汉朝而被改名为鄯善。

楼兰当时有一位新上位的一位国王非常的亲近匈奴人, 以为有匈奴作为靠山就无视大汉的威严,然后就杀害汉朝使者,偷袭汉朝的军队。

汉朝当时是汉昭帝时期,发生此事后有位名叫傅介子官员自荐去楼兰问罪,这一问,问出了汉朝的威武。

傅介子去了楼兰以赏赐楼兰国王为由把楼兰的国王单独骗出来,然后把国王捅死了。并说:

“楼兰王负罪于朝廷,天子遣我来诛杀他”

楼兰的其他的人知道国王被杀,想要杀傅介子为国王报仇,之后傅介子说了一句非常霸气的话:

“汉军将至。谁敢动,灭国!”

此话一出,楼兰国上下没有一人敢动。于是傅介子便斩下楼兰王的首级归汉复命汉朝也为楼兰立了新国王,改名为鄯善。傅介子之后被封为义阳侯。

此事可以反映出汉朝的强大。这个傅介子的汉臣的胆量勇气不得不说是没毛病的。而汉朝使者也是因为有大汉王朝有着雄厚的实力作为基础而做出此霸气之举。

使者屠王,并更国名。更是印证了那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如何直观地说明汉朝到底有多强大?

答:比起煌煌史册里的大书特书,或是各类“大件”的出土文物来,下面这几件“汉代小文物”,却也带来了关于汉代“强大程度”的震撼信息。

首先一样,就是“小物件”里的一个“大件”:河南巩县铁生沟炒钢炉。

瓦房庄19号炒钢炉面平、剖面

自从春秋战国年间,中国人首先炼出了生铁后,中国的钢铁冶炼技术就突飞猛进。汉代更成了中国冶炼业的“高潮”时期。同时代的罗马帝国,直到公元3世纪时,也只有32座冶炼工厂,最大的冶铁高炉高一米六。汉代已发现的冶铁工场,就已有一百六十处之多,三米以上的高炉一座座。高四米五容积50平米的“荥阳大铁炉”更是震惊世人。但比起这类大家伙来,相对“袖珍”的河南巩县铁生沟炒钢炉,更证明了汉代冶铁的“高精尖”。

比起“大体魄”的荥阳大铁炉来,河南巩县铁生沟的炒钢炉,炉体要小得多。而且其炉门的残高只有0.15米,炉壁上还有残存的生铁块。乍一看去,跟汉代冶铁遗址上“高炉”“铁范”等震撼发现比,这“炒钢炉”很不起眼,却生动证明了汉代冶炼业的一个独家技术:炒钢。

在那个时代,炼钢是冶铁业里公认的高门槛。比如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说是冶铁业起步早于中国,但直到汉代时,也只能冶炼“不纯的固态金属块”。但早早突破了生铁冶炼门槛的中国,又在汉代更进一步:炒钢,即把生铁加热到一千二百度后,再撒上矿石粉不断搅拌,这样就能把打造兵器所需的优质钢材“炒”出来。比起之前需要反复锻打的“炼钢”技术,“炒钢”可以用更高的效率,得到大量的钢铁。

而看似“不起眼”的河南巩县生铁炒钢炉,就是这先前记载于典籍的汉代“硬核技术”,无比实锤的见证。也正是随着“炒钢”技术的推广,汉代军队也开始了“装备升级”:炒钢技术出现前,西汉早期的诸侯王墓葬,陪葬兵器还多为青铜制造。炒钢技术普及后,西汉中期的长安武库,出土兵器已几乎是清一色铁器。钢铁包裹的汉军,也从此霸气亮剑,向宿敌匈奴发起一次次降维打击,杀出大汉王朝“一汉当五胡”的铁血辉煌!

而比起这见证“科技革命”的“炒钢炉”来,另一幅低调的图画,却也缩影了汉王朝另一个伟大的产业变革——1981年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西汉画像石“牛耕图”。

在已出土的各类汉代壁画图像里,“牛耕图”的内容看上去平淡无奇:三个人操纵着两头牛,拉着犁进行耕地。但就是这一幅也许在汉代农村常见的景象,却是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桩大事:“二牛三犁”的耦犁法。

说起汉代的农业,后人常津津乐道各类技术突破的新型农具。但最重要的突破,却是以“耦犁”法为代表的耕作技术的突破。西汉中期时,农学家赵过最早推广了“耦犁”法,以“两牛抬杠”的方式,通过三个人的操作,完成耕作任务。这样的好处也立竿见影:耕作更深,耕田效率更高,“两头牛”的耕作成本也更低,放在同时期的世界上,这更是个高门槛:由于农具等技术的限制,欧洲人直到中世纪时,耕一亩地都需要六至八头牛。

产量更是天壤之别:学者周国林做过最保守估算,汉代一亩农田,小麦可产120斤,稻谷可产129斤,小米可产116斤。而在一千多年后,即13世纪的英国,小麦的最高亩产量也只有84斤。简单一比就知道,看似平凡的“牛耕图”背后,是人类农业史何等重大的突破。这样的突破,带来了汉朝傲人的农业数据。追亡逐北的辉煌,丝绸之路的繁华,正来自于这样的底气。

而比起这两样“小玩意”来,下面的这个文物,更是不折不扣的“小物件”:广州东郊东汉墓陶船模型。

和那些汉代“大件文物”相比,这件1955年出土于广州郊外的文物,真是特别袖珍:这么一件近两千年前的“陶质小模型”,长54厘米宽11.5厘米,做工却十分精细:整个模型前窄后宽,还有甲板与小房,典型汉代船舶的模样。而且这么袖珍的船舶,船上的不同位置,还有六个栩栩如生的陶俑。如此可爱的物件,也生动印证了汉代制陶业的强大工艺。但比这更重要的,却是它带来的汉代造船业的历史信息。

说起汉代的历史,后人常津津乐道汉朝骑兵横扫大漠的辉煌,或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往来热闹。但在杜普伊等国外学者眼中,汉代同样是人类造船业发展的重要时期,甚至“世界造船业的领先位置”,也是在汉代时“落入到中国人手里”。而这件汉代的陶船模型,就是对汉朝造船技术的完整还原。

“陶船”代表的汉代造船技术,究竟是怎样的水平?首先是船舶上有甲板和上层建筑,在这座“陶船”上,上层建筑甚至占到了四分之三。对于当时的世界造船业来说,这都是一个难度极高的门槛。

更重要的是,这“陶船”上不但有甲板,还有“瞰板”,即作为通道的“舷伸甲板”,更可以在航行时稳固船体。另外甲板下面,还有八道横梁,保证船底可以形成稳固的环形环境,增强抗风浪的能力。这个构造,也是造船史上“水密隔舱”技术的前身,放在当时的世界,更是中国“独一号”。

仅仅看这一个“袖珍”模型,就足以看到汉代船舶不停的技术突破,以及技术突破背后,那曾经被后人忽略的,汉代同样繁荣强大的航海事业:出土这款模型的广东,汉代时就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汉代时的大船,往往从广东徐闻县和广西合浦县扬帆远航,一路劈波斩浪,最远可以到达印度马德拉斯和斯里兰卡地区。甚至东汉末年,罗马的使节也是通过这条海路来到洛阳,实现了两个“神交”已久的大国,历史性的对接。

一件小小的“船模”背后,见证的何止是汉朝强大的造船技术,更是中国人生生不息传承的,劈波斩浪的拓展精神。比起汉代金戈铁马的厮杀,这样的开放襟怀,才是后世国人,最值得珍藏的历史财富!

参考资料:《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周国林《关于汉代亩产的估算》、张维慎《从文物看赵过耦犁的推广及其影响》、河南省博物馆《河南汉代冶铁技术初探》、曾国富《汉代钢铁冶铸业的辉煌成就》、席龙飞《中国造船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如何直观地说明汉朝到底有多强大?

大家都知道,中国汉朝是一非常辉煌的朝代,也是让后人自豪感满满的一个朝代。它是秦朝后又一个统一中国的王朝,汉朝整个朝代是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部分。统治过程是非常强悍的。无论国力和政治文化都是开创新的辉煌篇章。人称“强汉盛唐”不是虚设。

汉朝又分东汉和西汉,在西汉的时候,它的兵器库可以说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就拿首都长安来说,整个兵器库的面积就相当于三十二个足球场的面积。先不说这个有多少,因为你根本数不过来,拿小一点的东海郡武库来说吧,乘舆兵车器的军械就分了五十八种,总共加起来话有大约10万多件,而库兵车有120种兵器,加起来有2000多万种……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若是全部的话,就算是你走上几天几夜你也数不完。

汉武帝亲征匈奴,从雁门出塞,北登单于台,很多文人士子自带武器干粮跟随,一战降服南匈奴。卫太子刘据政变,苦于手中无兵,于是在皇后的支持下,打开长安武库,发放兵器,动员长安市民与前来平叛的禁卫军作战,大战五天五夜才被平息。长安是大汉都城,京城首善之地,尚且如此悍不畏死,更不论说在边塞长期与匈奴人作战的边民了。

汉朝的皇帝经常会让使者却了解世界各地的情况时,带一些奇珍异宝回来。所以有一位使者发现了大宛国的汗血宝马,就回来告诉武帝。武帝知道后就让人黄金去换,但谁知大宛国的人不换,于是咱们的武帝大大便直接出兵攻打大宛国。

在汉朝的有一场战役中,只剩下几十个人了,有些人选择不救,有些人选择救,但最后还是派了汉朝大军去将剩余的人和那些士兵的亡魂带了回来!

军事力量,软实力同样必不可少,正是兵强马壮、科技昌明、社会稳定,正是软硬兼备,汉朝才能屹立中华大地四百余年之久。

如何直观地说明汉朝到底有多强大?

我觉着吧,大部分人身份证上的民族就说明了一切——直接命名了一个民族。

如何直观地说明汉朝到底有多强大?

虽远必诛!

如何直观地说明汉朝到底有多强大?

封狼居胥,燕然勒石出现之后,就是中国古代军功最高成就的代名词。而这两个都是在汉朝。一个是霍去病,一个是窦宪。

还有中国远征军军哥:《知识青年从军哥》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封狼居胥的霍去病,燕然勒石的窦宪。弃笔从戎的班超。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还有十三将士归玉门。这些都发生在汉朝。至今为国人津津乐道,说起来都是激情澎湃。

足以直观说明汉朝的强大了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