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为什么会灭亡?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中国,这四个国家无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代表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巅峰。而这些文明古国的发展离不开这几条河流的孕育,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
也正因为这几个文明在河流旁,在古代才得以延续下来。但是至今也只有中国这个古国文明还在延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这文明古国也在历史之中消亡,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几个古国的消亡呢?
古埃及为什么灭亡了?埃及这个国家还在,但是古埃及作为一个文明已经灭亡了。文明的灭亡意味着古代的语言和文字无人知晓,宗教被人遗忘,古代埃及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也都不复存在了。文明的灭亡本质上是知识和文化的灭亡。
对古埃及文明影响较深的是托勒密王朝的统治。当时世俗埃及语已经成为古埃及语的主要书写方式,圣书体和僧侣体只有高级知识分子才懂得,大概就像今天能看懂竹简的学者。
在宗教方面,托勒密王朝并没有限制埃及本土宗教的发展。经过了后期漫长的政治动荡和经济衰落,古埃及宗教也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国王的作用被极大的削弱了。此时的古埃及宗教更像是一种个人信仰。
真正使古埃及宗教覆灭的,还是基督教的诞生和传播。随着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埃及的神庙都被关闭,祭司也被解散,作为古埃及知识保存地的神庙不复存在了,古埃及文明也就失去了传承。
在前1000年到前30年,古埃及人用了整整十个世纪,逐渐地放弃了自己的原始信仰。直到罗马推行基督教,他们的神没了。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失去了自己的文明。
古印度为什么灭亡了?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为印度河流域文化和恒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铜时代的文化,存在于公元前3200年~前1750年间,成熟于公元前2200~前2000年。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印度著名的吠陀时代。
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他经过多年征战,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推翻。此后,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
之后哈拉巴文明(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750年因环境而消失,印度最后一个王国—莫卧尔帝国(1526-1857年),之后进入殖民地时期。
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人就发明了印章文字,但后来失传了。阿育王铭文,虽然来自于北方民族的入侵活动,诞生也比较晚,但也都失传了。阿育王铭文的一个分支,后来成了梵文,现在是印度的拼音文字。
直白的说,古印度的消亡是印度河文明的消失,到现今为止没有一个肯定的说法。目前最有说服力的,是来自伊朗的雅利安人入侵。雅利安人来自西北方向,越过印度河流域,一直到恒河流域。
第二种有说服力的说法,是河水泛滥,淤泥掩埋了文明,同时带来了瘟疫。古印度文明中存在的不解之谜数量之多也是世所罕有的。
古巴比伦为什么灭亡了?古巴比伦诞生于公元前三千五百多年。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人类留下了灿烂的史前文明。也是两河流域的先驱者。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那可是个美轮美奂的地方,但古巴比伦已经消失不见了。
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统治时期达到极盛,但是汉谟拉比死后,帝国就瓦解了。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加喜特人的入侵。直到公元前729年终于被亚述帝国吞并。20年后亚述为迦勒底人所灭,迦勒底人在巴比伦建立了短短的80多年的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王国为波斯人所灭。
赫梯人退去后,喀西特人开始统治美索不达米亚。此后,赫梯人、亚述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先后成为两河流域和中东地区的统治者。古巴比伦王国从此便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古巴比伦由于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导致对耕地和木材的需求增大。于是开荒伐林,改森林为农田。没有森林作固定水土作用,故以开始出现沙化、水土流失等。而农田也逐渐变为沙漠。农田不足自然造成粮食不足。粮食不足便又造成了国家的内乱。国家内乱自然使国力衰退。予周边蛮族以可乘之机。
总结:根据科学家们的推断,这些文明古国的覆灭大致分为以下几方面,大多是因为自然气候原因,或者是因为社会国家的动荡导致一个文明的消失,古埃及和古印度就是这么消失的。
虽然现代世界中还有这两个国家,但是这和古时候的国家完全是两个概念了。真正的古印度、古埃及文明只能在史书中才能找到了,古巴比伦更是因为波斯王国的入侵,彻底灭国了,只留下了这个文明一些璀璨国力的资料。
结语:中国的发源时期较其它三个古国晚一些,中国的历史中也是经历了多次战乱,无数的王朝被覆灭,但是中国的儒家文化一直都在,炎黄子孙的概念深入我们的骨髓中。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明一直保存着,我们数千年一直延续至今,从来都没有灭亡。
我们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犹如波澜壮阔的史诗大戏,徐徐展开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叹中国的伟大,无数的文人墨客、将领将军、帝王名臣都在历史上留下浓厚的一笔。
我们坚信,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中国会变得更好,更加强大,我们的中国文化一定会一直延续下去,让这千年的文化在我们的手中发出灿烂的光芒!
如同习总书记讲的那样,中国经历帝国主义的侵略,血与火的战争中建立起来,我们努力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的国力日渐强大,科技水平正在不断进步,我们不光要变成一个科技强国,还要成为一个文化强国,把中国的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地。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为什么会灭亡?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武力征服和外族统治,并不会必然导致一个文明的灭亡。就像中华文明,虽数多次被少数民族所征服,却没有导致中华文明的中断。
那么,怎么确定一个文明灭亡了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是哪些因素赋予了一个文明的独特性,即哪些因素决定一个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本质区别。就古埃及来看,我们认为这些决定因素为:以象形文字为代表的语言文字、以神庙为代表的宗教信仰、圣神的王权观念和独特的丧葬习俗。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古埃及文明是古埃及文明,而不是其他文明。也正是这些因素的根本转变,宣告了古埃及文明的灭亡。学界一般认为,古埃及上述因素的根本转变,发生于公元6世纪,所以古埃及文明灭亡的时间应当在公元6世纪。
一. 古埃及文明灭亡的表现
1.语言文字的消亡及其原因
一直以来,文字的出现被视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学界一般认为,古埃及文字起源于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时,埃及已经开始出现大篇幅的文本。古埃及文字的发展经历了圣书体(包括古埃及语、中埃及语和新埃及语三个阶段)、世俗体和科普特语三个发展阶段。
蝎子王坟墓出土的雕刻有文字的标签
从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开始,到罗马人统治早期,埃及的本土语言开始逐渐衰落,在此期间,古埃及的官方语言不再是世俗体,而是变成了希腊语,而埃及的世俗体文字则主要在被统治阶层的埃及土著中使用;从公元3世纪末期罗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us)统治时期开始,古埃及的官方语言则逐步由希腊语过渡为拉丁语;拜占庭统治时期,统治者开始在古埃及强力推行拉丁语,并对使用希腊语的埃及人进行打压;公元529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关闭了古埃及所有宣传多神教和世俗文化的中心,正是在这一时期,亚历山大图书馆被付之一炬。到公元6世纪,古埃及人使用的主要语言,成为拉丁语和科普特语,希腊语的使用率大大降低,而埃及本土语言几乎消亡。
需要强调的是,在罗马人统治时期,由于受希腊语的长期影响,古埃及人在希腊语中加入6个埃及世俗体符号,创造了科普特语,这一语言在埃及一直使用到公元1000年。但是科普特语却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埃及本土语言,也不能算作本土埃及语存活下来的证据。因为无论从语言结构,还是从语法体系来看,它都是希腊语的一个变体。
科普特语字母
古埃及传统文字的消亡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这一文字的构词符号繁多,语法结构复杂,不易于书写和记忆。据统计,古埃及圣书体中包含超过1000个构词符号。这就造成在古埃及文化最发达的新王国时期(前1550年-1069年),埃及人的识字率也只有2%-5%之间,其中大多为王室成员、神庙祭司和书吏;其二,古埃及新王国之后,开始不断受到外族的统治,先是利比亚人和努比亚人,后是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由于古埃及语的复杂性,使得这一文字很少被外族统治者所接受。相反,拉丁语和希腊语等字母文字易于记录和传播的特点,又对埃及土著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很快被他们所接受。
2.宗教信仰的变更及其原因
随着外来宗教进入埃及,埃及本土宗教也开始受到挑战,随后逐渐被埃及土著所放弃。罗马统治时期的公元1世纪,基督教开始在埃及得到传播;公元2世纪初的7份纸草,向我们提供了基督教在埃及传播的确凿证据;公元180年左右,亚历山大城出现了教理学校、主教和12位长老掌管的教堂,这说明基督教在埃及的受众越来越多;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开始承认基督教,并成为基督徒;公元4世纪末期,基督徒在埃及总人口中已经占据50%以上(更大胆的估计为90%),这说明基督教已经成为埃及的主要宗教;同一时期,基督教开始把埃及传统宗教视为异端,罗马皇帝提奥多西乌斯采取激烈的反异教政策,关闭埃及传统神庙,销毁传统宗教的物品,传统的宗教节日被取消,甚至禁止祭司使用世俗体文字。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埃及传统神庙遭到严重破坏,很多神庙要么被拆解,要么被改造成修道院,很多神庙内部的浮雕和铭文也被擦除;到公元6世纪末期,绝大多数的埃及人已经皈依基督教,少量传统宗教的信仰活动也转入地下。至此,基督教全面征服埃及传统宗教。
科普特教会
古埃及人之所以放弃他们传统的宗教,改信基督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古埃及宗教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满足埃及普通人的精神需求。在古埃及的传统宗教信仰中,正常情况下,埃及的普通人是禁止进入神庙的。且古埃及传统宗教为多神教,这一信仰体系下的神并非全知全能,每个神只有一项或者几项责任,古埃及自始至终没能形成一个唯一至高无上的神;其二,基督教满足了古埃及普通人的宗教需求,基督教宣扬普渡众生的教义,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救赎;其三,基督教和古埃及传统宗教具有相通之处,基督教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古埃及宗教的内容。比如,基督教的天堂和地狱观念,与埃及的天和冥界相对应,且两个宗教都强调来世。
古埃及的天空之神和地神
3.神圣王权观念的消失及其原因
根据古埃及神话,赛特神和荷鲁斯神的斗争最后得到和平解决。奥西里斯神成为冥界的国王,荷鲁斯神则成为人间的统治者。作为荷鲁斯神在人间的化身,国王肩负着维持宇宙秩序和世界有序运转的神圣使命。这就赋予了国王神圣的身份,使得王权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这就是所谓的古埃及神圣王权观念。
影视剧中的赛特神
在上述神圣王权观念的基础之上,埃及民众认为,国王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也是他们在来世的保护者。因此,国王理应成为所有埃及人的统治者,他可以建筑豪华的陵墓,死后被制作成木乃伊。没有人可以对这一观念存在丝毫的怀疑。
古埃及新王国以后,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和外族统治,特别是基督教在埃及统治地位的确立,否定了国王作为宇宙秩序和社会稳定维护者的角色。成为基督徒的埃及人认为,他们无论是在现世,还是在来世,均不再需要国王的庇护,他们现在需要的是全能上帝的庇护。如此,埃及王权的根基便不复存在,埃及的王权也不再神圣。
上帝
4.丧葬习俗的改变及其原因
古埃及群众宗教信仰的改变,带来了丧葬习俗的改变。在法尤姆地区,考古学家发现,在属于公元4世纪的坟墓中,占主体地位的装饰场景,仍然属于古埃及传统宗教元素;而在公元4世纪之后的坟墓中,基督徒的丧葬习惯开始占据主体地位,代表古埃及传统宗教的奥西里斯崇拜场景几乎完全消失。
这一时期,古埃及人丧葬习俗改变的直接原因,是其宗教信仰的根本改变。
基督徒坟墓
二. 古埃及文明消亡的原因
- 根本原因(内因):生产力的落后
古埃及文明之所以不断被外族所统治,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公元前2千纪末期,其生产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周围地区。在公元前3千纪到公元前2千纪末期,古埃及人较早地使用了青铜工具,使得其生产力获得快速发展,并一度称霸整个东地中海世界。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直到新王国时期,古埃及仍然是铜石并用时代。古埃及人的生产工具,仍然包括大量的石质和木质工具,且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公元前7世纪。迄今已知古埃及最早的铁器,是出土于图坦卡蒙坟墓的剑鞘,学者认为该剑鞘很可能来自赫梯,并非埃及本土所产。相较于古埃及,其周围的各文明却相继进入了铁器时代。公元前2千纪下半期,赫梯人率先进入铁器时代,建立起强大的赫梯帝国;公元前1千纪前叶,亚述、新巴比伦和波斯等文明也相继进入铁器时代。而在古埃及,直到第26王朝(前664-前332),铁器才开始流行起来。但是为时已晚,古埃及周边国家早已势不可挡,迅速征服埃及。
波斯帝国
2. 外因:外来文化的冲击
生产力的落后,导致古埃及不断被外来文明所征服,继而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外族统治者推行本民族的文化,并对古埃及本土文化进行打压的措施,加速了古埃及文明的灭亡。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虽然很多的外来文明吸收了部分古埃及文化的成分,但是这些外来文明的主体部分和占统治地位的并不是古埃及文化,因此,这一现象的存在,不能作为古埃及文化仍然存活的证据。
参考文献:郭子林,《公元6世纪埃及本土文化的转变》,《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3月,第二期。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为什么会灭亡?
谢邀。
〇古埃及人丶古印度人丶古巴比伦人信仰的文明都属于神本文明(原始宗教文明)。他们崇拜各自的神灵,一旦被外来入侵者打败,即认为原来信奉的神灵不灵,不在庇佑他们,原来的信仰破灭。他们会皈依胜利者的宗教,抛弃原有的信仰丶文化丶习俗丶传统。改信仰了新的神灵。若干世纪过后,他们及他们后代就融化(同化)进胜利者的队伍(族群)里。原有的种族踪迹皆无。最惨的南亚次大陆的原居民,他们改信了雅利安人创立的婆罗门教(印度教),成了种姓制度的最底层首陀罗和贱民,被压榨了几千年。
〇中华文明是人本文明。中华民族崇尚的是自己祖先的原根文化。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外族入侵,中国人的祖先文化不可丢。无论走到那里,都是炎黄子孙丶龙的传人。国有连贯的国史,县有县志,家有家谱家规。使中华文化代代相袭,传承数千年:中国不断地反复地崛起,成为世界级大国强国。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光大,成为世界上民族之林中的最大的族群。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为什么会灭亡?
物极而衰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为什么会灭亡?
没有文字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为什么会灭亡?
文明冲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