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说到魏忠贤,大家可能一下就想到了影视剧中的“九千岁”,魏忠贤可谓是我国历史最为出名的几个太监了,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也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还是一个奸臣,其实魏忠贤对明朝的作用是挺大的,如果魏忠贤不死,明朝起码不会在十几年后覆灭。

看官眼中的魏忠贤

可能大多数读者,一提到魏忠贤不仅知道他是一个太监,还认为魏忠贤是个坏人,做过很多坏事。比如:残害不服自己的官员士子、为自己修建建生祠等。

魏忠贤,原名李进忠,随继父姓李,后来又恢复原姓魏。魏忠贤年轻的时候,家里没有钱,非常穷。之后便做了太监,不过魏忠贤是自己自宫进宫做的太监,这一点上还是可以看出魏忠贤是有点意思。

但是魏忠贤进宫时年龄已经比较大了,这样的太监在宫中是并不怎么受欢迎的。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巴结到了当时的掌权太监魏朝和王安,自身处境才得以提升。

之后魏忠贤有一份更好的工作,在舒妃的宫殿,负责舒妃的饮食。在舒妃的宫殿里有一个乳娘,这个乳娘被称为客氏。也就是明朝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

之后客氏和魏忠贤一起了,和天启皇帝的乳母客氏结成了对食。之后两人为天启皇帝“扫平障碍”最终成为了皇帝,而天启皇帝也没有忘了魏忠贤,之后开始“飞黄腾达”。

天启皇帝即位后,不识字的魏忠贤被提拔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成了权倾一时的大太监,之后做出了很多令人发指的坏事。

比如:迫害东林党,天启五年,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等六人遭到魏忠贤的残酷迫害,最终死于非命,史称“东林六君子”。

迫害朝中正直人士,如孙慎行、邹元标、黄尊素等人。还有任人唯亲,给自己和身边亲近之人大肆封爵。

修建生祠,耗费民财数千万。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等坏事。

让人认为魏忠贤就是只鼹鼠,魏忠贤在天启朝的所作所为,让朝廷上下一片浑浊。可见这就是记载之中魏忠贤的所作所为。

之后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最后魏忠贤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彻底肃清。

实际中魏忠贤真的是大奸臣吗?

读《魏忠贤传》,演义之中是各种对魏忠贤的摸黑,各种帽子。而了解明朝历史的都知道明朝崩溃是在崇祯上台掌权的十六年,国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满清多次入寇,朝野动荡不安,到最后国家灭亡,朱由检上吊。

那么为何魏忠贤作为奸臣都死了之后,明朝开始了各地起义,魏忠贤这个所谓的大奸臣在活的时候,不是明朝更应该乱吗?

魏忠贤做了那么多坏事,国家为何还算平稳?几乎是没有起义造反的现象,辽东局势还可维持,还打了几次胜仗,国库还有剩余(魏忠贤死后国库基本慢慢为空)。这不奇怪吗?

我们来看魏忠贤掌权的时间有多久,魏忠贤在天启三年执掌锦衣卫,天启四年才成首领大太监。而天启皇帝在位只有七年,说明魏忠贤掌权的时间只有两年多。

在两年多的时间,就能把明朝官场整的人仰马翻吗?大明文官阶层的庞大和恐怖是这么弱小吗?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自然是有这些文官维持着朝堂,可见文官的能力不低。

说的到底魏忠贤是个太监,还不识字,这就有了一定的不足。为什么还可以这么嚣张跋扈呢?很可能就是得到的朱由校的支持和认可。天启皇帝朱由校临死还对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可见朱由校是看好魏忠贤的。

朱由校继续玩他的木工活,而魏忠贤就是天启皇帝的一把刀锋,魏忠贤代表着皇权,是皇帝的“天子家奴”。这自然与代表着南方商人利益的东林党水火不容。开始便清洗朝廷,杀反对骨干,以图政治抱负。

无论魏忠贤有多贪,搜刮民脂民膏也好,打压士大夫阶层也罢,还是等一些血腥手段排除异己,这些无一不是在当时的天启皇帝的默许下实施的。

魏忠贤本身也是一个农民出身,深知农民的辛劳,魏忠贤是专门搜刮大小商人,剥削士绅集团,基本没给农民增加负担。所以魏忠贤在的时期,基本是没有农民起义。

在贪污腐败方面,魏忠贤还算是比较有原则的,基本不拿国家的钱中饱私囊,就是贪污一点也是搜刮大财主的钱。

也许有人会有天启皇帝是受到了魏忠贤的蒙蔽才重用魏忠贤的,其实不是,魏忠贤只会一个不识字的太监,而皇帝可谓是从小就各方面的培养,岂是一个太监可以蒙蔽的吗?还是会因为客氏的美言就能入天启法眼?

但是魏忠贤的举动,受害最大是东林党羽,严重触犯了东林士绅集团的利益。东林党也不傻,也能看出来。但魏忠贤有依靠,有优势,东林党只能忍气吞声,暗地想办法。

但最终天启(23岁)死得早,魏忠贤没了依靠,被文官弹劾,最终自尽而亡。

魏忠贤的功劳

魏忠贤在控制了朝政之后其实就发现了关于后金、女真的隐患。之后便派出袁崇焕等将领,在边境布下了重兵,在魏忠贤还在的时候,后金就一直没有办法下官,一直被按在了锦州以北的地方。

始终都把战场控制在关外,不让那些人有打进来的机会。把吴三桂也放在山海关,那边的战场始终都没有出现很大的问题。这不得不说就是魏忠贤的功劳。

在经济方面魏忠贤上奏实施税收的政策,让明朝的财政增加了很多的收入,国库里面也有了多余的银子,让军队的粮草有了一个保障,而对于西北那边那些比较贫穷的地方呢,他就实行减免税收的政策,稳定了当时不是很安分的西北地区。

而这些政策使得东林党羽受到了损失,从而埋下了打击魏忠贤的起因。而魏忠贤死后,东林党羽继续做大,把没有利益的政策都给废除。

但这样的情况下,百姓的负担就变得越来越重了,军队的粮饷也被他们吃掉了,最后把怒火都发泄到国家的身上,也不会在好好打仗,此时整个明朝也就到了一种很危险的境地了。因为农民过的越发的艰苦,最终开始各地起义。

如果东林党羽等文官集体可以稍微放弃一下自己的利益,给农民一条活路,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起义了。而要是魏忠贤还在,东林党羽也必定会有很大的制约,才能压得住东林党。明朝也可能不会灭亡的这么快。

结语:

也许魏忠贤不是好人,不是好太监,但并没有史书记载的那样不堪和罪大恶极。魏忠贤的死于国是无益的,他若不死,崇祯皇帝能压得住文官集团,国家财政也不会崩溃。

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也有一定的根据,但是魏忠贤还没有那么大的才华、能力和魄力。魏忠贤是一把尖刀,要看他背后的人如何使用,天启会用,明朝还算可以,而崇祯不会用,浪费了这把“刀子”。

参考资料:《明史》《明季北略》

大家觉的呢?说说你的见解和看法,下方留言探讨。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探讨更多的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人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1368年,朱元璋正式创立大明帝国。和历史上哪家皇帝都一样,朱元璋也希望着自己的大明王朝能够千秋万代,永不凋零。平时朱元璋除了每天处理政务之外,基本上就是想着怎么能够使大明王朝,延续万年不断。因此他让刘伯温去斩了各地的龙脉,尽管最终还是放没能斩断长白山的龙脉。

话说斩了龙脉之后,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于是,有一次朱元璋,就委婉的请教足智多谋的刘伯温,想让他算一算自己的大明公司到底能延续多少年?

刘伯温大家都知道,正史上他称是著名的政治军事家,也是一个文学家。朱元璋把他尊称为刘邦手下谋臣张良一般。而民间多把刘伯温与三国演义中半人半神的诸葛亮相提并论,都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更神奇的是刘伯温还被传言为一个著名的预言家。

刘伯温掐指一算,就知道千秋万代肯定是做梦,所以刘伯温对朱元璋说:“大明王朝的将会到万子万孙之后。”朱元璋一听非常高兴。他欺负朱元璋是一个文盲,还就出了一个谜语,而这个谜语就是刘伯温所著的《烧饼歌》。烧饼歌中关于明朝有这么几句话:“谁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忠臣贤士尽沉沦,天启其衷乩更纷。纵有胸怀光坦白,乾坤不属旧明君。”

这些诗句看起来是大明会千秋万代,实际上却暗藏奥秘。

如今我们再来看刘伯温的预言,发现居然神奇的符合了历史,万子万孙只的便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万历皇帝的年号。而那“八千女鬼乱朝纲”讲的便一个字“魏”,而“忠臣贤士尽沉沦”讲得便就是这魏忠贤了。

当然预言归预言,只不过是一场历史的牵强附会罢了。我们还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魏忠贤。

那么按理说魏忠贤应该是乱臣贼子,为什么又说“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呢?”,这句话又是来自哪里呢?

魏忠贤的确在历史上被骂的很惨。他也做过许多残害忠良的事情,作为一个宦官,他勾结上皇乳母客氏,扰乱朝纲,曾经一度成为大明朝真正的掌权人。也就是在他掌权之时,排除异己,不断的残害朝中士大夫一族,稳定自己的政权。因此受到了朝中东林党的猛烈抨击,东林党人非常期盼着能够灭掉魏忠贤。在崇祯皇帝上位后,东林党人不断上书启奏魏忠贤的死罪,崇祯也明白魏忠贤是自己掌控权力的最大阻碍,于是崇祯皇帝就这样将魏忠贤送上了死刑架。

然而崇祯13年3月份的一天,李自成带领着自己的起义军攻到北京,崇祯皇帝在这一霎那终于明白了,父亲对自己说的:“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崇祯皇帝在这一刻才明白对于大明朝来说,谁才是蛀虫,谁才是奸臣?崇祯皇帝的贴身太监曹化淳发出了“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感慨,也正是以为这句话让崇祯皇帝明白了是被谁玩死的。

为什么那些官商贵族非要弄死魏忠贤,魏忠贤当权之时,为什么农民出身的李自成并没有造反?

其实魏忠贤当权之时,大力打压的就是那些官商贵族,但实际上他对老百姓非常好。他他自己是农民出身,所以对那些贵族大夫大肆压榨,而使得他受到了来自这些官员的抵抗。

我们还应该明白一个问题,大明并非亡在了金人的入侵,而是死在了自身的农民起义。魏忠贤一死之后,大明国库慢慢空虚。而当时,西北地区接连大旱,朝廷又没有钱来资助。如果魏忠贤还在世的话,那些官员商家迫于他的压力,无奈就只能出钱镇压,所以民变的可能性会变得很小。

其次魏忠贤对明朝以文制武的弊端进行了修正,这其实也是歪打正着。明朝武将在外征战,说不定哪天就被朝中的文臣所陷害,抢了功。而魏忠贤是怎么做的呢?他就对武将说你只管打仗,给我钱就好了,我罩着你,保证你不会出事。魏忠贤这样做,虽然不是什么正当手段,但他的确保护了武将的性命,也让那些拿笔杆子的文官没有漏洞可钻。

而魏忠贤一死,那些士大夫阶层又崛起,文官不断加强对百姓的压榨,增加税收,而武将也受到了文官的压制,导致后期,那些名将卢象升,孙传庭都被冤枉而死,大明的军事实力大大削弱。

虽然说魏忠贤并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他对明朝还算忠心耿耿。说他不死能够拯救大明朝,还是夸张了一点。但那些真正希望他死的人才是大明朝的蛀虫,崇祯杀掉的是一只忠心耿耿的恶犬,而他留下的却是一群见风使舵的老鼠罢了。

为什么有人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上吊前才明白自己被谁玩死了!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这是天启帝朱由校临终对朱由检的嘱托!可惜他没当回事!东林党借崇祯之手诛灭了魏忠贤!

满清历时百余年编纂的《明史》把明朝多位皇帝写的不理朝政,耽于玩乐。明朝皇帝虽然不“勤政”,但是国家机器却能够有效运作,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明朝皇帝的大智如愚;说明他们能够有效掌控平衡朝中各派实力,深谙驭人之术。伧促继位的小皇帝朱由检根本不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老话说!不怕愚者惰!就怕愚者勤!崇祯若学哥哥少管些事可能不至于玩完得那么快!

魏忠贤是草根出生,做事还是比较为百姓考虑。河南等地发旱灾,魏忠贤积极展开赈灾措施,免除灾区赋税。同时筹钱修缮水利。辽东明军虽然屡战屡败,但军需却从来没有缺过,每次魏忠贤都是能够提供足够的军需让辽军恢复实力再战,所以虽然明军屡败,但其实还是压着后金在打,主动权仍在明朝手里。而且魏忠贤主要是加征海贸税商税矿税盐税来筹集资金,农税则能免就免,也就是征富人的税补贴穷人,结果就是文官士人阶层对魏忠贤恨之入骨。魏忠贤此举大大触动了以东林党人为代言人的江南工商地主们的利益。魏忠贤在司礼监期间,明朝没有发生过大的变乱,对后金的战事也处于不断转好的状态,因此说起来魏忠贤功大于过的。在当时,以他为首的一个阉党小集团 制衡了外戚宗室跟文臣两大集团。 崇祯诛杀魏忠贤后,帝国 的财政状态如何?一年不如一年啊,最后明朝是穷死的,知道不? 明朝最大的蛀虫根本不是太监集团,而是外戚宗室文臣,这两条大蛀虫在帝国的身上不断的吸血,最后把明朝吸死了。国家打仗需要钱粮 ,要钱粮必须加征赋税。没有了魏忠贤阉党集团的制衡,无法加税于江南的工商地主,只能加征农业税,这只能逼反吃了上顿儿没下顿的农民们;因为明末几十年正赶上全球性小冰河气候,黄河以北地区农业都歉收;果腹都成问题,你还要加税,能不反吗?

江南税收是大明的血管!魏忠贤当政时每年有数百万进帐!东林党掌权后连几十万也收不到了!

我们知道的魏忠贤是东林党口中的黑山老妖!真实的魏公公若真是那么可恶他能束手就擒吗?自古太监再横也是皇帝的看家狗!太监只忠于皇帝!而朝臣可是都有自己的小九九的!明朝的帝王在这一点上都很明白!唯崇祯被迷了心窍!志大才疏!急功近利是崇祯的死穴!

为什么有人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在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在煤山上的那棵老歪脖子树上上吊的前几天,大太监曹化淳见大明灭亡之势已无力回天说到:“忠贤若在,此事不至此”。

其实万历皇帝和魏忠贤也并不是平常我们想象的那么混暗。主要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和魏忠贤把东林党那群文人得罪了,那些文人自然而然的要把这两位黑的连妈都不认识的地步。

历史上明熹宗在临终时对弟弟信王朱由说:“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可崇祯帝一登基就把魏忠贤给干掉了。恐怕十七年后在煤山上准备上吊的崇祯帝才明白哥哥的嘱托,不知道内心有多少只草尼玛在奔腾。要知道在魏忠贤权倾朝野时的东北,虽然萨尔浒之战大败,但是魏忠贤任用熊廷弼把努尔哈赤打的叫爸爸,亲自跑到后金的势力范围内巡视,袁崇焕宁远大捷一炮把努尔哈赤打成重伤,不久就“挂了电话”。

在魏忠贤延续明神宗征收商业税、出版税、矿税、盐税,还允许老百姓穿丝绸,说白了只要你交钱。这也就解释了明末神宗、熹宗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而且在灾年对灾区减轻傜役,对江南商贾富贵之地给以重税,种种政策也就自然的得罪了那些文人。那些东林党的文人道德口号喊得整天响,又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喂草。就容不下相对于他们干实事的阉党,借崇祯帝的手干掉了魏忠贤。

最后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崇祯帝叫群臣们捐钱,要搜刮几百万的国丈捐钱,可这国丈才捐一万。被太监一通狂揍!

居然在崇祯自缢后的南明政权还是保持这这种习气,当清兵快打到南京时,他们还在争皇位!笔者真是纳闷南明还能坚持十八年之久,奇迹!

为什么有人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这个说法怎么样,姑且不论,不过这里既然提到这个问题,我想原因无非就是魏忠贤的作用。

历史上记载的魏忠贤未必是真的

明末由于商人的发展,可是古代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他们的财富和他们的地位严重不对等,所以他们就培养一批文人去朝中做官,这就是后来说的东林党人,东林党人敢和皇帝叫板,让皇权很多时候受制于大臣,明末帝王普遍有这个情况。

天启皇帝的做法是随便你们怎么闹,反正你们手里没权,我没钱了就让魏忠贤去砍头抄家,所以魏忠贤是用来制衡东林党势力的。而清朝之后修明史很多都是东林党人修的,所以魏忠贤的记载有偏差也是难免的。

崇祯继位,重用东林

天启去世以后,崇祯继位,上来就把魏忠贤杀了,然后重用东林党,可是崇祯这个人用人无度,前后换了五个大学士,自己足够节俭,却依然没钱,要是有魏忠贤,让他去抄家不就完了,所以他就有钱,有钱就都好办了,全国兵马随便调动,再不济也不会让李自成把都城占领了。

而崇祯让大臣捐钱大臣纷纷没钱,可是李自成过来直接搜刮带走7000万两。

所以有了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大概就是指崇祯的用人问题吧!

为什么有人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魏忠贤是一条恶犬,但是他可以看家护院

东林党人是一只乖巧的小猫,但却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悄悄的离开

政治军事制度的千疮百孔,让明朝这艘大船千疮百孔,修补已经无济于事了,最多是趁着船没沉的时候,号召所有船工奋力划桨前行方可苟延残喘

而魏忠贤,则恰巧扮演了这样一个霸道监工的角色

快刀斩乱麻之后,崇祯后悔了吗?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广为流传,在明朝即将灭亡前夕,已经因国事操劳而过早衰老的的崇祯,看着镜子中憔悴的自己,询问身边的太监,意思是哥都干成这样了,为何国家还是这样?

小太监哭哭啼啼的说到,如果魏公公还在的话,不会这样的!崇祯听罢默然无语,随后下令厚葬死去多年的魏忠贤

这件事,不论是否可信,我们倒可以考虑一下,魏忠贤是否有这么大的作用?还是说,因为杀掉魏忠贤,导致出现了更大的问题

时间回溯到十几年前,刚刚继位的崇祯,干掉了权倾天下的九千岁,将阉党一网打尽,几乎杀光了所有阉党的核心人物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留下的东林党就是忠臣吗?

答案是否定的!根据后来的表现情况,我们也看的出来,东林党就是一帮嘴炮MAX,除了满嘴大道理以外,啥都不会啥也不干

结果就是,崇祯年间换过多任首辅,却没有一个拿上台面的,诸如温体仁、周延儒之流都可以称得上是秦桧式的人物,更有甚者,如曾深得崇祯喜爱的首辅魏藻德,在北京城破之后,二话不说就投了闯王

更别说其他的大臣了,比如在国难之时一毛不拔的大学士陈寅,面对刘宗敏,分分钟从家里就掏出了四万两现银!

这帮满口仁义道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士大夫,投降时的谄媚之态,真是令人作呕

所以,临死之际喊出诸臣误我的崇祯,应该是真后悔了!

天灾人祸下的大明,崇祯为何续不上这口气!

明朝并非是亡于后金之手,而是亡于民变。接连大旱导致西北地区民怨沸腾,因为大家要活命啊,如果有饭吃有酒喝,谁会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呢?但崇祯没办法,因为没钱!

是的,崇祯年间国库空虚,给辽东抵御后金的军饷都拿不出来,何谈赈济灾民。于是,崇祯以身作则,吃穿跟乞丐没什么两样。据传,崇祯走路很慢,不是因为闲的,而是说他的衣服很破,除了外面一层,里面都打了补丁,包括自己的妃子老婆们,也不能化妆买衣服,要省钱!

但是,他对国家大事却很重视,绝非是道光作秀一样,只是表面节俭,崇祯给钱可真的都是从自己的费用里省出来的,而且真金白银说给就给,从不打白条

当初袁崇焕要军饷,穷的叮当响的崇祯毫不含糊的就给了20万两!所以有人说明朝灭亡时还有大量库银基本可以说是假的,但是大臣们是真的有钱啊!可是他们却务必抠门

穷的叮当响的崇祯,向众臣募集资金救国,结果捐款最多的竟然是太监。而诸如他岳父周奎这样的巨富,也只是将自己女儿给的钱拿出来作了作秀,还打了折扣!(自己扣下一半多)

这就是明末灭亡的原因,最大的

崇祯没想到,杀了一个奸诈但真性情的魏忠贤,却来了一堆奸诈有过之而无不及且更为老奸巨猾的一群人

人妖九千岁,为何能挽救大明?

魏忠贤当权期间,可谓是明朝党争最弱的时候,因为天下之官皆阉党,五彪五虎、十狗十孩儿等左膀右臂全部围绕在魏忠贤的周围

而且,老魏真的是干实事的人,固然迫害了忠良如杨涟、左光斗等忠臣,但他却歪打正着的完成了一件大事——权力制衡,在魏忠贤当权的时代,士大夫阶层及富商阶层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魏忠贤大力打压官商阶级,却对老百姓不错,那些富商巨贾、文臣大夫们面对魏忠贤的压榨无计可施,只能乖乖交钱,交权。这也就导致了天启年间的税收是相当不错的,如果持续下去到了崇祯年间,想必不会出现国库空虚,无钱赈灾的情景。那么西北民变是否存在也未可知

除了对政治格局的改变,魏忠贤还对明朝以文制武的弊端进行了修正,武将在外不再受朝中文臣制衡,以往武将在外带兵,说不定哪天就给人陷害了,不是抄家就是砍头。甚至说打了败仗或许不会死,而打了胜仗很有可能就给人抢功灭口

而在魏公公这里,事情就比较简单了。给钱!给足了钱,你在外打仗没人敢动你!有了功劳是我魏忠贤的,当然了也不会亏待你!

然而魏公公倒台了,随后阉党一扫而,明朝变成了这样

士大夫阶层重新崛起,加强了对百姓的压榨,但是税收不增反减。武将在外受朝中文官制裁,如后期的卢象升、孙传庭等猛人,全部死的冤枉

可以这么说,魏忠贤的倒台,标志着明朝权力自此彻底失衡

有人会说,魏忠贤没那么大的本事,崇祯说收拾他就收拾他了!

但是,我们应当考虑一点,在魏忠贤掌权期间,为何那些仁人志士都不曾异动,甚至说在崇祯有意要动魏忠贤之时,也少有人回应

但在魏忠贤表示告老还乡之后,才有了大规模的倒戈

因为在放下权力的前夕,魏忠贤依然有翻云覆雨的本事,无论朝中阉党还是边关武将,魏忠贤是一呼百应般的存在

只是,伴随着崇祯的后悔和自缢景山,一切都结束了

因为历史不可以重来,也无法再重演。魏忠贤未必可以延续大明国祚的水平,但在他立下的政治格局下,应该能达到支撑一段时间的水平

崇祯杀掉的是一只忠心耿耿的恶犬,留下的是一群见异思迁、奸诈自私的乖猫!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