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为什么老年背叛曹操?

大家好,我是小天。对于题主问题“荀彧为什么老年背叛曹操呢?” 荀彧反对称王. 其实曹操只是汉朝的一个当权派和实力派,荀彧希望通过曹操来中兴汉室,当他发现曹操的野心就反目了。

笔者认为这个还牵涉到个忍受程度的问题了.事实上荀彧反曹操都是有争议的,但就事论事,你按中国士人一贯的思维来考虑,一开始他必然也是犹豫痛苦过,但他在曹操手下办事也不可能不知道曹操的才华.一但曹操的所作所为超出荀彧所能接受的底线他就背叛了.而荀彧的底线就是曹操不能称王,在汉朝是有明文制度的,异姓不得王。

荀彧的简介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

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

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反对曹操主要原因

联系到之前荀彧反对曹操称王,实际上是为了能够维护汉室所做的努力。虽然荀彧帮助曹操献计献策,做出相当大的努力。

不过从内心上来讲荀彧是效忠于汉王朝,尤其是整个汉王朝当中没有出现过一个异姓王,曹操称王是在公然的践踏朝廷的这一规定,作为儒生的荀彧是接受不了的。在当时的时候曹操是没有任何的表示。

荀彧尽心辅佐曹操的主要目的是匡扶汉室,而当曹操真实面目彻底暴露并将其边缘化时,荀彧也已经认识到,自己已经无力阻止曹操,汉室之倾颓以成定局。正是自己极力辅佐之人,毁了自己匡扶汉室的奋斗目标。最终导致了荀彧与曹操的反目。

结尾:题主所说背叛,小天不认可。不能说是背叛 ,荀彧一开始就是为了匡扶汉室而作为己任。只是最终曹操想自立。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荀彧与曹操最终渐行渐远。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朋友可以留个关注,您的点赞与关注就是小天最大的助力。

荀彧为什么老年背叛曹操?

荀彧为什么老年背叛曹操?曹操为何要杀荀彧?其实是同一个问题,我来一并回答。

荀彧的下场

公元212年,荀彧因病在家修养。曹操派人送来一个盒子,荀彧打开一看,竟是空无一物。荀彧摇了摇头,早已明白主公的意思,于是服药自尽了。

荀彧和曹操的蜜月期

公元191年,荀彧来投曹操,曹操大喜过望,见人便说:吾之子房来了。荀彧年纪轻轻便有“王佐之才”,他的理想就是匡扶汉室,天下太平。此时为了天下太平,必须选择和曹操并肩作战,曹操有勇有谋,有领导魄力,值得辅佐。荀彧为曹操举荐人才,稳定后方,制定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妙计,最终三足鼎立。荀彧也因此一步步升迁,先后加封为侍中,尚书令,荣耀无数。曹操还将女儿嫁给荀彧的儿子,两人互相联姻,儿女亲家,此时的曹操和荀彧关系亲密无间。

荀彧和曹操的矛盾

曹操集团权势一天天增大,曹操内心的“取汉而代之”的野心也日益膨胀起来。这些心思被曹操集团的下属看出来了,军师祭酒董昭向曹操劝进,提出“五等爵制”,只有先恢复了爵位制后,曹操后面的称王称帝才顺理成章。这一建议被中书令荀彧强烈反对,曹操因此对荀彧十分失望,关系破裂。

荀彧为什么要背叛曹操呢?关键有两点:

第一,信仰不同。早起荀彧和曹操的目的一致,都是平定天下。等到天下三足鼎立了,曹操集团开始了篡汉谋逆了,这和荀彧的匡扶汉室的理想相违背。

第二,阶级利益不同。曹操集团分两大阵营,一个是颍川阵营,以荀彧、荀攸、陈群、钟繇为代表,把控着朝政;另一个就是谯沛阵营曹氏家族为代表,他们掌握着军队,是曹操的嫡系。荀彧跳出来反对谯沛集团提出的“五等爵制”,在曹操看来,这是以荀彧为首的颍川阵营公开反对谯沛的开端,必须制止。

因此,曹操为了集团利益,原则上荀彧必须死,所以才有了曹操空盒杀荀彧的那一幕了。

荀彧为什么老年背叛曹操?

有人说“曹操好人妻,刘备爱搞基。”

其实,曹操与荀彧那个腻歪关系,不亚于刘备与关羽。

荀彧背弃袁绍转投曹操之后,曹操兴奋地拉着荀彧的手称为“吾之子房”。

此情此景,是否与关羽所言“吾兄在,不忍背弃”一样哦。

虽说是戏言,但他们彼此之间的情义及合作的精神,有得一拼,而且其结局及其相像。

豹眼一向认为,荀彧与关羽才是真正要匡扶汉室的人。只不过他们所选择的斗争方式,有所不同罢了。

01

荀彧力主曹操奉迎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曲线救国的策略。

曹操爱惜关羽的才能,恩宠有加,想感化他收为己用。但关羽认为曹操就是一个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得是图王称霸,并非匡扶汉室。

而此时,刘备一直高举“匡扶汉室”的大旗,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关羽认为刘大哥是真心要恢复汉室的,所以一心追随刘备。

荀彧素有“王佐之才”,举家投奔袁绍之后,本欲要协助他成就大业,但发觉袁绍格局不够,成不了大事,于是转而投奔曹操。

恰巧献帝东归,号令天下勤王。曹操部将都不主张勤王,曹操犹豫不决。此时,荀彧力陈利弊,劝说曹操“奉迎天子,号令天下。”

荀彧应该比关羽更清楚,真正打动曹操的是利益,而非道义。曹操图王称霸的野心,荀彧更加清楚。

那为何荀彧还要辅佐曹操呢?

因为荀彧更清楚,自从董卓专权擅政以后,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匡扶汉室已经成为一句空话。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所有的诸侯势力,不管以何种名义起事,但都是在图谋自己的霸业,没有人再为汉室考虑了。

在这种情况下,荀彧要实现自己维持汉室的理想,就只能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恢复汉室已经是不可能了,只能依靠曹操的力量,延缓汉室灭亡的时间,为献帝和汉室寻求一个相对完满的结局。

这是荀彧辅佐曹操的原因所在,这跟关羽一心追随刘备的意愿差不多。或许关羽也认为刘备匡扶汉室的理想非常渺茫,但为了理想必须努力去拼搏,只求过程不求结果。

02

道不同,最终必然会分道扬镳。

汉中之战后,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已经违背了匡扶汉室的初心,暴露了与曹操一样的野心。关羽已经不能再跟随刘备,去完成匡扶汉室的使命。于是,一意孤行,发动了襄樊之战,不成功,便成仁,为了忠义为殉道。

荀彧的情况也差不多,当曹操要准备称王的时候,荀彧已经不能再阻止曹操的行为。

此时,荀彧为了自己的信仰,只能选择与曹操分道扬镳。

如果荀彧再坚持曲线救国的方针,不仅不能够救国,自己忠于汉室的信仰,再也没有机会证明了。荀彧就会成为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帮凶。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魏公、加九锡。

荀彧认为:

"(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而且在朝廷中持有荀彧一样意见的大臣,大有人在。

荀彧的意见,彻底惹怒了曹操。如果不除掉荀彧,曹操就没法上位。

在此之前,曹操为了取得荀彧的支持,可谓大费心机,极力拉拢。不仅把女儿嫁给荀彧的儿子,而且坚持要让荀彧进位三公,但荀彧不为所动。

无奈之下,曹操就令荀彧自尽。荀彧为了自己的信仰,也就接受了这个结果。

豹眼之所以把荀彧这事,跟关羽一起来说,是因为只有这样才更好的理解,为何荀彧一直辅佐曹操,到了最后才背叛曹操;又为何关羽一直追随刘备,却在最后莫名其妙的发动了襄樊之战,把刘备拖入了绝境。

看一下他们做出最后决定的时间节点,就会很清楚了。

荀彧是在曹操要进爵魏公之前,关羽是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之后。

刘邦在临终前,与大臣们白马盟誓:非刘氏子孙不得为王,否则天下共诛之。

曹操要称王,天下共诛之;刘备要称王,天下也要共诛之。

刘备虽然姓刘,但与姓曹一样,不是刘邦所说的可以封王的那些刘氏子孙。

刘备称王,与曹操一样,都是汉贼,都是谋反。

但这是献帝刘协的理念,是荀彧、关羽的理念,此时的天下人,已经没有几人认同了。可以称作愚忠,也可以称作不识时务。

豹眼很钦佩他们的人品和信仰,但看到他们的故事,总想起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的事来。

虽然年代久远,不可同日而语,但总感觉有相似之处。

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但荀彧、关羽他们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也值得后世敬仰。

荀彧为什么老年背叛曹操?

事实上,荀彧之所以会背叛曹操,并不是因为他忠于汉室!当时的天下,只要是个聪明人,都知道汉室不可复兴了,如果仅仅将荀彧视作一个忠于汉室的“傻瓜”,未免太小看荀彧了!荀彧真正背叛曹操,主要是因为下面两个原因!

荀彧并非忠于汉室

不知从何时起,荀彧忠于汉室的这个论调大行其道,许多人都认为荀彧是一个真正忠于汉室之人,然而我们就荀彧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哪里忠于汉室了?汉献帝被曹操如此欺负,连皇后都被曹操干掉了,荀彧要是真的忠于汉室,他就不会无动于衷了!总的来说,本文认为,从以下这三个方面来看,足以证明,荀彧这个人并非忠于汉室!

1、 荀彧对汉献帝的遭遇视而不见

这一点我们之前就曾经说过,随着曹操权势的变大,汉献帝手中的实力越发削弱,多次遭到曹操的欺负,在这种情况下,荀彧若是忠臣,不管怎么说也应该去劝谏一下曹操,让曹操收敛一点吧?然而史书上并没有相关记载,直到曹操要加九锡了,荀彧才出言反对,那么之前的荀彧在干嘛,为啥坐视曹操做大!明明他就坐镇曹操后方,为啥不帮助汉献帝提升皇权、实力?说白了,荀彧就没打算忠心于汉献帝,没打算忠于汉室!

2、 汉室不可复兴

其实我们从三国各种人物的作态可以发现,普天之下,除了那些黎民百姓还对汉室有点怀念,哪一个英雄豪杰会怀念汉室?哪一个聪明人会说汉室还可以复兴的?在这些聪明人、上层人看来,汉室衰亡,是一个改变不了的事实,没人愿意去为汉室陪葬!

事实上,只要是看过正史的人都知道,东汉这个朝廷,比西汉可差远了!东汉除了前面两代皇帝比较英明,后面的皇帝都是些什么玩意儿!一大堆的小皇帝掌控天下,天下如何不乱?稍微来个成年的皇帝,又没有先祖的英明,只知道贪图享乐,这种王朝还有救?明眼人都知道,自东汉中期以来,其实整个汉室已经没啥希望了!到了桓灵二帝时期,黄巾军起义,彻底敲响了东汉的丧命钟,到了此时,已经没有几个人还心系汉室了,大家都只是在争夺权力而已!

典型的例子就好比是袁绍挑动大将军何进与宦官争斗,为了逼迫太后,袁绍竟然提议让董卓入京,这简直就是狼子野心,有意搞乱东汉天下!

董卓入洛阳,天下彻底崩坏,再也没有复兴的可能!这种情况,其实天下的聪明人都看到了,鲁肃见孙权,直接明言汉室不可复兴,劝孙权以统一天下为目标,而当时的孙权,其实骨子里还只是偏安一隅的思想;诸葛亮见刘备,策划的是三分天下,之后待天下生变,北伐中原,一统天下,可见在诸葛亮看来,原来的汉室已经不可复兴了,只能重建天下。可以看到,诸葛亮、鲁肃这种聪明人,都没想过原来的汉室还能复兴,因为他们知道东汉的腐朽!荀彧的聪明程度也不亚于诸葛亮和鲁肃,他能看不到汉室的最终结局?他会去逆天改命?笑话!

3、荀攸的表现

很多人对荀攸并不是非常熟悉,事实上,荀攸乃是荀彧的侄儿,也是曹操的谋主!对了,你没看错,曹操的谋主乃是荀攸,而并非是郭嘉!郭嘉是被后世吹出来的,地位远远不能跟荀攸相比!这么说吧,郭嘉可以说是曹操的参谋,然而荀攸是曹操的参谋长,这样解释后,估计大家都理解荀攸和郭嘉的区别了吧?别再信网上那些“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话语的,都是骗流量的!

荀攸原本并非曹操手下,他真正想投靠的人是刘焉,他想去做蜀郡太守,是荀彧将他拉进了曹营,得到了曹操的优待!而投靠曹操后,荀攸也表现得非常好,成为了曹操手下一等一的谋士,当时荀彧主内,为曹操打理内部事宜,荀攸主外,为曹操出谋划策,可以说,颍川荀氏算是曹操这边最大的士族了!

曹操进魏公,加九锡,荀彧不同意,许多人都认为荀彧是忠于汉室,但是大家没有看到,劝谏曹操进魏公,加九锡之人乃是荀攸!而荀彧荀攸叔侄的关系非常好,都是互通有无的,既然荀攸愿意力劝曹操进魏公,那就说明,在荀彧的内心深处,他其实并不反感曹操更进一步,他并非忠于汉室!

也有人说了,荀攸有可能是被逼迫的!这个说法其实也是有问题的,如果荀攸是被迫劝谏曹操进魏公,加九锡的,那么曹操当上魏公之后,应该只给荀攸一个闲职吧,不可能再让他掌握实权吧,毕竟一个对自己并非完全忠心的人,谁敢给他权力?可事实上,当曹操当上魏公后,荀攸直接当上了魏国的尚书令,可见曹操对荀攸是多么的信任与重视!这样来看的话,荀攸当初劝谏曹操进魏公进魏公乃是真心实意,并非被胁迫,也就是说,荀攸荀彧二人,其实都并非忠于汉室!

那么既然荀彧并非忠于汉室,且一直在帮着曹操出谋划策夺取天下,为何他要反对曹操进魏公、加九锡呢?为何他到老了却要背叛曹操呢?关于这个问题,本文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家族利益考量

荀彧之所以投靠曹操,且一直对曹操忠心耿耿,帮助曹操夺取天下,很大一个原因都是为了家族利益!

天下大乱后,荀彧最开始选择的人,乃是袁绍。当时袁绍对他也非常敬重,于是荀彧便同他弟弟荀谌一起在袁绍手下效力!袁绍乃是四世三公,家室非常好,而且袁绍这人,雄才大略,俨然有一副明主之相。关于这一点,大家一定不要相信演义类的小说,在小说中,袁绍被描绘成为了一个志大才疏之人,远远比不上曹操,可大家试想一下,一个志大才疏的袁绍,身边怎么会团聚这么多英雄豪杰?一个志大才疏的袁绍,怎么可能统一北方四州?一个志大才疏的袁绍,又怎么可能深得民心?

本质上来说,正史中的袁绍,是真的非常厉害的,只不过他最终战败了,曹操胜利了,而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袁绍被描绘成一个能力一般之人!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袁绍如此厉害,且礼敬荀彧,为啥荀彧还会离开袁绍,转投曹操?难不成曹操真的是个大帅哥,令荀彧心生向往?事实上,正史中的曹操,长相根本算不上漂亮,甚至可以说丑!荀彧之所以弃袁绍而投曹操,主要是为了家族利益!

当时的袁绍阵营,人才非常多,而且人家比荀彧去得早,老早就把位置站稳了,也就是说荀彧要是想更进一步,想要在袁绍处有更高的地位,是非常困难的!而没有更高的地位,荀氏家族的利益肯定是无法最大化的,有可能最终沦为二三流的家族,于是为了家族利益,荀彧选择了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一方面曹操这边军事能力比较强,有做大做强的希望,另一方面,曹操这边缺少文臣谋士,全都是些武将,荀彧他们来投曹操,必将受到更大的重用,随着曹操势力的扩大,荀彧等人在曹操阵营的地位将会更高,荀氏家族的利益将会更大!

所以说,荀彧之所以投靠曹操,且一直全心全意帮曹操争夺天下,其实就是为了保障家族利益。可这无法解释荀彧最后的倔强啊,按理说荀彧和曹操是绑定在一起的,曹操进魏公、加九锡,实力更加强大,这是好事啊,这意味着荀彧家族将会更上一层楼啊,为啥荀彧会反对呢?

二、荀彧有诸葛亮一样的抱负

荀彧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一等一的战略家,能力非常强,这等厉害的人,其实都有远大的抱负!诸葛亮的抱负是帮着刘备一统天下,即便刘备去世,他仍然矢志不渝。同样的,荀彧其实也有这样的抱负,他也想辅佐明君,一统天下!

事实上,在古时候,文人的终极梦想,就是辅佐明君一统河山,这才是显示他们能力的最好方式!荀彧有心一统天下,所以他一直在帮着曹操稳定内部,出谋划策。在荀彧的帮助下,曹操的战功也确实达到了非常高的地步,他成功地击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接下来只要剿灭南方势力,曹操就真的可以统一天下了,可关键时候,赤壁之战发生了,曹操大败!至此,曹操再也没有发动如此大战,刘备和孙权势力稳固,开始和曹操争雄!

前文我们说过,荀彧这个人,本身并非忠于汉室,且曹操加九锡对荀氏家族更有利,所以他本来是没必要去反对曹操进魏公,加九锡的!所以说,我们只能从荀彧自身来解释,为啥他会反对曹操在此时加九锡?而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荀彧想让曹操继续打下去,要先一统天下再去篡夺汉室,但是曹操不想打了,他想先夺汉室,再慢慢一统天下,于是两个人的矛盾激化、爆发,最终荀彧身死!

结语

本文认为,荀彧这个人,根本就没有完全忠于汉室,因为明眼人都知道当时的汉室已经不可复兴了,且从荀彧叔侄的表现来看,他俩对汉室也确实没啥忠心表现!荀彧之所以要反对曹操进魏公,加九锡,其实主要是因为他心中有更大的抱负,他想让曹操先一统天下·,再篡夺汉室,但是曹操不愿意,于是两人矛盾激化!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荀彧为什么老年背叛曹操?

建安十七年(212年),权倾朝野的曹操欲更进一步,董昭等人便建议他进爵魏公、加九锡。当他们询问曹操的老战友荀彧时,却得到了反对的意见。

此事惹得曹操大为不悦。不久之后,荀彧突然死的不明不白!《魏氏春秋》称曹操赐荀彧食盒,荀彧打开发现是空盒,被迫服毒自尽。

作为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为什么会突然和曹操唱起反调呢?

荀彧出身大名鼎鼎的颍川荀氏,属于典型的世家大族。东汉末年,素有“汝颍多奇士”的美名,荀家更是其中佼佼者。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荀彧早早便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才学,被南阳名士何颙称为“王佐之才”。

后荀彧举孝廉入仕,在宫中担任守宫令。董卓专权,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弃官回乡,为躲避战乱带领宗族投奔冀州,和弟弟荀谌,同郡辛评、郭图等称为袁绍麾下谋士。

但唯独荀彧看出袁绍徒有虚名,改投曹操。二人一见如故,曹操欣喜地称其为“吾之子房”。

荀彧也不负美誉,在军事上为曹操设定了统一北方的战略部署,并曾于吕布叛乱时为曹操力保兖州三城,官渡之战前后为曹操击败袁绍坚定信心、巧妙布局;政治上,荀彧向曹操推荐了荀攸、钟繇、戏志才、郭嘉、等人,曹操的军事智囊和政治辅臣,大半都出自荀彧的举荐。

二十余年间,荀彧为曹操居中调度,是名副其实的大管家。而曹操也待之不薄,封荀彧万岁亭侯,食邑两千户,还多次表示要授予其三公官职。

这样的一份履历,任谁都会认为荀彧是曹操的死党,自然应该在所有问题上都无条件为曹操服务。但是,正史《三国志》旗帜鲜明地提出,荀彧与曹操麾下的大多数文武官员不同,他帮助曹操只是手段,保全汉室才是目标。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评价:“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意思是荀彧这个人什么都好,但是这么聪明,却不能完成自己的志向。什么志向呢?复兴汉室!

荀彧面对风雨飘摇的时局,匡扶汉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但他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又哪来的力量扭转乾坤呢?这个时候,荀彧唯一能做的,就是借助强有力的诸侯的力量,挽狂澜于既倒。

荀彧于191年投奔曹操,仅仅五年后,他就为“兴复汉室”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迎奉天子!

汉献帝先后被董卓、王允、李傕、郭汜等权臣裹挟,从洛阳到长安,从长安再返回洛阳,风餐露宿、四处飘零。曹操有心迎奉天子,但阵营中大多将领并不赞同。

唯独荀彧力排众议,用晋文公迎奉周襄王而后称霸,和汉高祖为义帝发丧从而击败项羽的例子,劝谏曹操要竖起正义的大旗,今后必能无往而不利!

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亲率大军前往洛阳,迎奉献帝迁都许昌。而荀彧的官职,也变成了汉侍中守尚书令,正式成为大汉朝堂的一员。从此刻开始,荀彧不再是曹操的属官,而是汉朝的栋梁。

诚然,为曹操谋划迎奉天子,客观上确实让曹操不断做大,所以世人常嘲讽荀彧“协规魏氏,以倾汉祚;君臣易位,实彧之由”,说他是汉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但荀彧为曹操提出的,可不是《三国演义》里那句“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原话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就是说,荀彧的本意,是用强有力的曹操,来保护危如累卵的汉室。

民间常说曹操是“汉贼”,殊不知这个所谓的“窃国大盗”,早年间曾一身正气地严惩权宦蹇硕的叔父,丝毫没有徇私枉法。而后天下大乱,曹操起兵,其志向也是能在墓碑上刻下“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可以说,起兵之初的曹操,并没有要谋朝篡位的样子。这时候,荀彧依靠曹操帮助汉献帝,无疑是最优的选择。

但是,等到北方基本统一,曹操地位不断提高,当初的治世能臣蜕变为乱世奸雄,终于有了开头说的“进魏公、加九锡”。

这个时候,或许之前还在隐忍、还在自欺欺人的荀彧,再也不能忍下去了,原本可能选择委婉劝说的他,难得一次犯颜直谏。

要知道,西汉初年刘邦设立的汉朝爵位制度,其中根本没有公爵,王爵之下最高只是列侯。况且有刘邦与群臣的“白马之盟”作为汉朝基本国策,“非刘氏不得封王”。

虽然魏公并非王爵,却也已经超越了侯爵的异姓功臣爵位顶点。整个两汉时期,也只有王莽曾经做过安汉公,如今曹操是第二个公爵,这岂非步王莽后尘?而加九锡也是王莽篡位前的重要一步。

曹操的种种行为已经在彰显,离改朝换代不远了!所以,明知劝谏无用,明知可能会死,荀彧也只能义无反顾,舍身取义。

这点,裴松之可以说是荀彧的知音,他在批注陈寿对荀彧“未能充其志”的评语时,认为荀彧是借助曹操的力量,让百姓得以平安,汉室得以残存。而一旦曹操野心膨胀无法控制,荀彧却也做到了不肯苟活于人间,当真是为汉室忍辱负重的一代贤臣!

荀彧为什么老年背叛曹操?

荀彧为什么老年背判曹操?

这题主的几个字还真有缺陷,荀彧背判曹操了吗?

三国过去了千年之多,为什么读者还在津津有味的评读,一来是名著的魅力,二来是要用现代人的眼光思维去看当时的背景,加上个人的分析,无论是深是浅,是对是错才有实际意义,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阅历。

且不讲荀彧出生年月,家庭背景史书上清楚的有记载,单讲荀彧从条件优越袁绍之处再投靠势力较弱的曹操,就能看出荀彧的眼光独到,他认为曹操是能做大事的人,深得曹操专宠,称《吾之子房》,事实证明荀彧判断正确,官渡一战成名,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这主要的是要师出有名,曹操的举措得到荀彧的大力支持,也就是讲英雄所见略同,不用解释荀彧已成曹操的首席幕僚,政治上如同政治部主任,军事上相当于参谋总长,地位显赫。曹操至所以势如破竹得大半天下荀彧功不可没。

话说荀彧曹操这么好的搭挡从艰苦走向辉煌又怎么会离心离德呢?

荀彧虽文才过人,还是没有摸清曹操的心理动态,曹操虽有雄大略,难道他会一心去扶持一病入膏肓的汉朝吗?曹操可以说是治世之能臣,从荀彧跟随曹操打天下,二十几年,时局一直在不断变化,曹操也是一个野心勃勃之人,历史上一个朝代推翻另一朝代的局势一直在变换着,曹操在实行自己的梦想,并没有什么不可,也没有什么错,称之为《曹贼》之类的语句出来,曹操仅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一分子,否则: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又从何而来,谁又是《贼》呢?

且说荀彧跟曹操时是有匡扶汉室的忠心,他的思想是一心向汉,那说句题外话,刘备,诸葛亮也自称一心匡扶汉室,汉献帝活着还没死,刘备到自己做起皇帝来了,又怎么解释呢?

结束语:荀彧于曹操从蜜月期到分道扬镳,是政治上不统一,要知道历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荀彧没支持曹操的政治倾向反而挡道是必死无疑的,一点都不奇怪,但曹操仅管权倾朝野,并没有自己称帝,曹操还是有底线的,还有荀彧是一个极有自尊心之人他的理想发生变化觉得活着也没多大意了,必竟曹操是主,曹操是荀彧的主公,荀彧算不上背判曹操,最多算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闲聊,欢迎留评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