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是仁慈之人吗?
三国中这段历史相信大家都有点熟悉,再不济也是听过的。而刘备大家自然也都听说过,他是仁慈的人吗!应该反问一下,有哪个君主是仁慈的!相信大家明白意思了。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刘备的事迹。
首先,刘备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这也和他名义上的老祖宗刘邦非常相似,就是他们非常的会利用人才。
对于人才资源的利用可以说是很有心得,以及他们知道如何才能收服人心。所以纵观历史,我们才发现这爷俩是多么的相似。刘备在人们眼中一直以仁义著称,但是很多野史上都比较黑化刘邦,说刘邦在三国当中一直都是假仁义,而也在一些历史资料中查看了一些与这些事件相关的资料。
确实有一些历史资料记录了这一点。所以呀,比较正规的历史资料上都记录了这一点,而野史对刘邦的黑化,那就不得不考虑了,而且刘邦还有一个非常非常特别的喜好,那就是他非常容易哭。身为一个堂堂的七尺男儿,经常流眼泪,是不是很没面子?
但是人家刘备不在乎。他只在乎的是他能否拉拢他想要拉拢的人心。这才是刘备所注重的。只有成功的拉拢了人心,才能让下面的人对他百分百的忠诚。那么至于留不留眼泪丢不丢脸,这哥们才不在乎。所说的这些内容都是一些野史上所讲述的,但是呢,而相关历史资料所给出的解释是刘备这哥们有性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刘备的性格是非常仁善的,当然,这是在《相关历史资料》当中所阐述的。因为刘备的仁善,刘备的心软,所以说当他看到手下的一些大将在为他赴汤蹈火,才会情到深处泪始然。
而比较正规的历史材料中对刘备经常哭的这一特点的解说是非常合理的。那么问题来了,刘备这样喜欢哭,是为了收服人心,还是他的性格问题呢?认为刘备有这个喜好是为了收服人心。因为在人之常情的交往中,只有哭才能表达最真实的感情。并且刘备的手下,这些五大三粗的将军都是堂堂的七尺男人。谁又能受得了刘备这样的眼泪攻势呢?所以他们才会更加的为刘备卖命,所以呀,才这样认为刘备的哭是为了收服人心。说完刘备的这个喜好。但是刘备喜欢哭,是为了收服人心,并不是说刘备就是个心机高手啊。刘备手下的大将有很多,有张飞,有关羽,有赵子龙。
但是说到赵子龙,这位常山的常胜将军,他的武艺其实并不在张飞,关羽之下。而且他对刘备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就从长坂坡单骑救那个烂泥扶不上的刘禅就可以看出来。
赵子龙单枪匹马万军之中救出了少主刘禅。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赵子龙是非常忠诚的。但是剧情可不是这么写的,这个故事的高潮还没有来,当赵子龙拖着已经疲惫不堪的身体,上手奉上刘禅时,你猜这个时候刘备做了什么?这哥们直接将刘禅扔在了地上。然后转身将赵子龙扶了起来。看到这样的一幕,当时赵子龙那是一个感动,那是一个热泪盈眶,恨不得在向刘备来一场西方骑士效忠主人的仪式。而刘备的这一举动,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以及后来的学者还有历史学家,都非常的吐槽刘备这一做法。因为刘备的这个做法太过于假。这就是赤裸裸的收服人心。
因为当时他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扔在了地上,反而转过身去,将身为臣子的赵子龙扶了起来。那么很多网友看到这一幕都会吐槽一句,这也太假了吧?其实啊,如果当时就赵子龙或者是赵子龙如果是一个正常人的话,那么他肯定就会看出刘备是在赤裸裸的拉拢他。
后来关羽在麦城被吴国大军团团围住,并被吕蒙亲手杀害。刘备怒发冲冠,尽起全国之兵甲,号称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向东吴杀奔而来。这一事件在许多人眼中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因为自己的结拜兄弟被人杀了,那么作为结拜大哥当然要为自己的小弟报仇啦。但是有一些史书上记载。当刘备得知自己的结义兄弟被杀害时。他当时召集谋士商量的并不是讲述自己是如何的愤怒。而是感激东吴终于给了他一个借口。给了他一个攻打东吴的借口,因为大家要知道在三国鼎立的局势形成后,刘备所在的蜀国隐隐成为了三方面当中势力最大的一股。
而作为三方面势力最弱的东吴则是刘备早就想吃下的一口肥肉,当然,所说的这些都是一些史上所记载的。其实史书上这样的记载是有真实根据。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重点。重点则是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卧龙先生诸葛亮。而且在当时的情况当中,蜀国悍然对东吴开战,其实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是刘备却这么做了,其实刘备并不具备多么长远的战略目光。而作为三国顶级谋士的诸葛亮,他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那么在刘备集结军队,准备攻打东吴的时候,他为什么没有出言劝阻呢?
因为以诸葛亮的智商,他已经猜到了刘备的用意。他就是要借自己的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这个借口趁机将东吴吞并。所以诸葛亮才默许了这个做法。以上种种观点和事件说明刘备并不是三国中所讲述的那么仁善,但是并不影响什么,因为作为一名上位者,深不可测的城府以及心狠手辣的性格是必不可少的。
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是仁慈之人吗?
刘备的确有仁慈的一面,但他的仁慈是政治家的仁慈,不能以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待他。
不可否认,《三国演义》的确是拔高了刘备仁德之君的形象,但真实的刘备虽然有些虚伪,但豹眼认为他确实是有仁慈的一面。
政治家的仁慈,不是不杀人而毫无原则地纵容,只要不是嗜杀成性,只要杀人有个合理的理由,不枉杀无辜,也就算是仁慈啦。
第一,中平元年(184年),刘备参加了镇压黄巾军起义,因功被封为安喜县尉。后来,朝廷诏令,要淘汰精选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由于刘备没钱给督邮送礼,就受到其歧视。怀恨在心的刘备就鞭打督邮,弃官而去。
像这个情况,再仁慈的人,也受不了这个憋屈,这事做得爽快。
第二,刘备投奔公孙瓒,一心拉拢赵云,挖其墙角。这事也无大错,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招纳人才。像赵子龙这样的小伙,谁又不眼热呢?
第三,刘备辞让徐州,并非多么谦让。谁能不惦记这块大肥肉呢?再好的肥肉,也得掂量一下,看看自己有没有好胃口。谨慎一些没毛病,守不住也没毛病,不去尝试,咋能知道守不住呢?
第四,依附袁绍、刘表,但他们都不是顶尖的豪杰,没法让刘备死心塌地。即便是曹操也不能让刘备心悦诚服,刘备要做自己的事,不得不四海为家。
第五,携民渡江、不忍心抢夺刘琮的襄阳、刘璋的益州,尽管虚伪了一些,但毕竟面上还是说得过去,比强取豪夺体面一些。
第六,除掉刘封等人,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也是一般的套路,并不说明刘备嗜杀成性。为了政权谁不杀人?孔子还杀了少正卯呢?
第七,为了生存,在益州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虽然对百姓残酷了一些,但也是出于无奈。
总之,如果从道德的高度,去看待刘备的所作所为,的确够不上圣人的标准。但在汉末三国时期,像孔融这样的道德之士,又能走得多远呢?
刘备究竟算不算仁慈之人,并不好说,但相比于董卓、李傕、郭祀之徒要好的很多。按照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刘备,的确也差得很多。但他没有不择手段的残害百姓,能够有所顾忌的行事,在那个时期也算是仁慈之人,难能可贵的。
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是仁慈之人吗?
我是喜欢历史的一杯清茶饮江湖。
“惟贤惟德,能服於人。”的刘备刘备是一个以仁慈著称的人。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的品德一直跟随着他直到去世。
刘备年轻的时候,不太喜欢读书,喜欢狗马、喜欢音乐、喜欢漂亮的衣裳,喜欢结交朋友,尽管这样,他能做到善待下人,不多说话、并且喜怒不形于色,尽显领袖气质和人格魅力,所以很多年轻人都争着跟着他。不但如此,同学的父亲还看到了他是一个不凡之人,不顾他老婆的反对经常资助刘备。刘备和他的同学公孙瓒相处的更好,一直把后来成为一方豪杰的公孙瓒当做自己亲哥哥一样对待。
刘备长大后,贩马的巨商张世平、苏双等人,也看到了刘备的不同之处,给了刘备大笔钱财来组织军队,这是刘备获得的第一笔投资,而且是不计回报的天使投资,投资人看到了刘备的品德,就毫不犹豫的投了进来。甚至刘备用自己的品德救了自己的命,同郡人刘平本来就看不起刘备,而刘备又做了平原县令管着他,更咽不下这口气了,所以找了一个刺客杀刘备,但刺客见到刘备后不忍下手,走了,走之前告诉了刘备为什么杀他,刘备用自己的品德救了自己一命,看看刘备得人心到了什么程度啊。
建安十三年(208年),收留刘备的荆州刘表去世了,他的儿子刘琮投降了曹操,此时的刘备只能再次逃跑了,诸葛亮劝刘备夺取荆州,刘备表示不忍心下手。走的时候,很多荆州人都跟着刘备,走到当阳的时候,已经有十万余人跟着刘备一起了,有人对刘备说咱们得赶紧去保护江陵啊,现在人虽然多,但能打仗的少,让曹操追上了,我们怎么抵抗啊。刘备说出了那句掷地有声的话: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
其结果可想而知,刘备败得很惨,妻子和孩子都没有时间救出,只带了几十个人跑了出来,吃了败仗,丢了妻儿,但刘备赢得了民心。
公元223年,刘备称帝的第三年,刘备在白帝城病危,经历了兄弟关羽的被害,在加上夷陵之战的失败,刘备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找来儿子们,告诉他们不要因为是坏事很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要以德服人,我的德行不高,不要学我,要多读书,我死了之后,你们兄弟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诸葛亮。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比曹丕厉害十倍,如果我的孩子可以,你就辅佐他,要是不行你就自己干吧。此刻的刘备就像一个善良的老人,对孩子、对朋友不藏任何心机的交代着自己的后事。
“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这样评价着刘备,刘备确实做到了古往今来的典范。如沐春风,刘备周围的人们一定有这种感觉,贤德让刘备身边聚集了大批的人才。有这样一个以德服人、德高望重、仁慈的领导,还有什么理由不拼命干呢。不但自己人感受到了刘备贤德的光芒,就连对手也被刘备的贤德征服,从刘表到袁绍再到曹操,无一不善待尊敬刘备。
“惟贤惟德,能服於人。”刘备一生的写照。
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是仁慈之人吗?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说实话,如何定义“仁慈”,我认为很难。在那种人吃人的乱世之中,每个人都有坚持的东西,有坚持的人,才能够在乱世之中存活下去并且建立起自己的一番基业。曹操坚持了自己的腹黑,孙权坚持了兄长父亲的遗志,刘备坚持的则是仁义。
我们都听过柏拉图甩手的故事吧。一件事情,坚持一天、一个周、一个月或许很容易,但是能坚持一辈子的人,很难。我想刘备是有自己的坚持的,他坚守的正是仁义之道。仁义和仁慈还不太一样,仁义应该更偏向于孔子说的“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说白了就是对人要好,但是不是一味的好,不是无原则的好。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析。
一、有怨报怨,有仇报仇,有恩报恩刘备虽然仁义,但是并不迂腐,对他好的人他会记得,对他不好的人,他会报复。例如说《三国演义》中著名的“鞭笞督邮”事件就是刘备干的而并非张飞干的。据记载,刘备打了督邮一百多下,然后还要杀了督邮。最后因为督邮苦苦求饶,刘备才放过了督邮。
我认为这个才是我心目中的刘备啊!这样的刘备虽然不是个仁慈的人,但是颇有枭雄风度,只有这样才能在乱世之中存活下去啊!
虽然有着痛打督邮一事,但是丝毫不影响刘备是一个仁义之人。刘备对待别人都非常好,例如说曾经有刺客来刺杀刘备,但是刘备却以礼相待,最后刺客都被刘备所感化,道出了所有的实情。你说就这样的刘备,换了你你喜不喜欢?
二、对百姓是真的好刘备对百姓是真的好。曹操对百姓基本上都是抱着剥削的态度,虽然曹操经常会为百姓写首诗,流几滴泪,但是我认为曹操对百姓更多的是一种利用的态度。其实一想也颇能理解,曹操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就和各种贵族子弟一起吃喝玩乐,他自然不会懂得哀民生之多艰的道理。
反观刘备,因为从小就过着苦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织履贩席”为生,因此刘备更加明白民间疾苦,也因此更加体恤百姓。刘备在担任平原相之前,老百姓基本上都是过着饥一顿饱一顿,四处抢劫掠夺的生活。在刘备来了之后,刘备抵御外来侵略,安抚百姓,老百姓们的生活也安顿了很多,因此刘备“得人心如此”。
后面刘备凡到一个地方执政,往往都颇受当地百姓、士族的喜爱,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刘备确实是颇有仁义之名而且颇行仁义之事的。
三、看身边人判断一个人是真仁义还是假仁义,看看他身边人就知道了。
刘备身边的关羽张飞赵云都是万人敌的猛将,而且这些人跟随刘备的时间都非常长,少说都有10年以上。这些人每个人都曾经有机会去投奔更好的主公的。
例如说关羽,曹操十分喜爱关羽,并且关羽也短暂地在曹操手下效力,我们可以说如果关羽想留在曹操手下办事并且加官进爵,那就是一句话的事,非常简单。但是关羽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自己大哥身边。
例如说张飞,张飞的老婆是夏侯渊的侄女,可以说张飞也和曹家、夏侯家沾亲带故的。曹操这个人最为重视亲族关系和裙带关系。就凭这一层关系和张飞的本事,张飞在曹操军中混出个名堂来不难吧。但是张飞一辈子都效忠于自己的大哥。
如果说刘备是作秀的话,他怎么能骗过跟随自己这么久的关羽张飞赵云,他怎么能骗过“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即便刘备作秀,那么他也作秀了一辈子,装了一辈子仁义之人,那么这个人也是仁义之人了。可见刘备确实是仁义。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是仁慈之人吗?
《三国志》中的刘备在黄巾军作乱時起家的。刘备受到富商张世平,苏双的资助下组织义军投靠校尉邹睛讨贼立功。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军英雄首立功,‘’便是描写此次事件。当中黄巾军将领程志远,邓茂,裴元绍,髙升等人皆属虚构。
。后来的三国逐鹿中原中刘备三顾茅芦,初出茅芦三把火;曹操南征,刘备逃难,长坑坡,张飞喝断霸陵桥,蜗居江夏,诸葛出使江东,孙刘联盟战赤壁,荆襄之争,得隆望蜀,北伐汉中(这時刘备鼎盛時期),到关羽北伐襄樊,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就义,张飞为报二兄仇被害,到刘备东征,兵败夷陵,白帝城托孤。以上在《志》中都有,不过文言简洁。
。以后刘禅称帝系后三国。平南蛮,只有二出祁山,诸葛古世,北魏邓艾,钟会灭蜀汉。刘禅投降,司马昭问刘弹:‘’思蜀否‘’刘禅说‘’这里好不思蜀‘’,蜀汉二世就此结果。
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是仁慈之人吗?
答:关于刘备是不是仁慈的人,孙权、张鲁、刘璋都有答案。
孙权认为:“猾虏乃敢挟诈!”狡猾的东西竟敢耍弄诈术!(孙权)
张鲁认为:“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
刘璋认为:“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没有给百姓施加恩德,却打了三年,许多人死在草莽野外,只是因为我的缘故。我怎么能够安心!”言外之意非常明显,来打我的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陈群)
还有陈群:兴平元年(194年),刘备时为豫州刺史,以陈群为别驾。其时陶谦病死,徐州以举州迎刘备继领,刘备正欲前往,陈群便跟刘备说:“袁术的力量还很强大,如果现在就东取徐州,一定会与袁术发生争斗。要是吕布乘机袭击我军的后方,那时即使将军得了徐州,事情也一定不会有圆满的结局。”刘备不听,还是东去徐州,与袁术争战。结果吕布果然兵袭下邳,又遣兵往助袁术,最终大破刘备军,刘备这时候才悔恨当初没听陈群的劝告。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为曹操所破,陈群父子亦在吕布军中,见曹操皆出拜。陈群跑到吕布军中了!都不肯再为刘备出谋划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