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三国中诸葛亮和关羽的关系?

在刘备阵营中,最被他重用的两个人就是诸葛亮和关羽。这两人一文一武,分别是刘备的丞相之选和武将之首。诸葛亮分管刘备的治国理政,关羽是刘备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员。可以说,他们肩负着刘备政权兴亡的重任。那么,他们在刘备阵营中地位不相上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

一、义薄云天的关羽和风流倜傥的诸葛亮。

关羽是刘备起家的班底,他是最早投入刘备阵营的人。在刘备还没有出名的时候,他和张飞就成为刘备得力助手,为刘备征战沙场。他和张飞跟随刘备在大庭广众之中,侍立在刘备身后,终日毫无倦色。刘关张三人寝则同席,恩若兄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正是这种情谊,使得关羽终生追随刘备,毫不动摇。他在羁留曹营的时候,回答张辽的询问时,就明确地说,我非常知道曹操对自己恩厚,但是我受刘备的厚恩,发誓要和他同生共死,不可背叛。因此,关羽在白马坡斩颜良报答曹操之后,千里走单骑回到了刘备的麾下。

关羽不接受曹操的笼络,对刘备忠心耿耿,不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得到了刘备的信任。在刘备阵营中,关羽是位置仅次于刘备的人。刘备在出兵征战的时候,一般就将后方交给关羽镇守。在夺取益州前后,关羽留守荆州,实际上已经成为刘备的代言人。

关羽受到刘备的重用,不仅仅因为他的忠心,还因为他的才能。关羽不但武艺出众,能够冲锋陷阵,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他也有着出众的军事指挥才能,能够指挥包括步兵、骑兵、水军在内的所有兵种,在襄樊之战中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而且关羽还熟读《春秋》,是刘备起兵早期难得的文武全才的将领。因此,关羽是刘备手下首个担任太守的人。他在刘备和诸葛亮进入益州后,成为了荆州的最高统帅,这正体现了刘备对他的文武才能认可。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他封关羽为前将军,并成为唯一拥有假节钺权力的将领。

诸葛亮则是刘备阵营中丞相的当然人选。这是因为诸葛亮的治国理政才能,得到了当时人们的公认。刘备在北方征战失利,被迫南下投靠刘表,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阵营中缺乏长于治国理政的人才。这使得刘备虽然得到了徐州,可是终究难以守住。

在来到荆州后,诸葛亮千方百计地搜寻人才,在三顾茅庐后,终于请出了诸葛亮来辅佐自己。而诸葛亮也不负众望,首先向刘备进献了《隆中对》的战略方针,然后在刘备的手下为他壮大实力而努力。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集团很快就从兵不满千的状态,发展成为兵力过万,拥有水陆军种的强大势力。

在刘备阵营的外交方面,诸葛亮也大显身手。在曹操南下,荆州失守,刘备在长坂坡大败的时候,诸葛亮挺身而出,和鲁肃前往东吴。在他的斡旋下,双方结成联盟。赤壁一战,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在进入益州后,诸葛亮已经成为文官之首,总揽治国的重任。在刘备称帝后,诸葛亮终身担任了蜀汉政权的丞相职务。

从关羽和诸葛亮的生平,我们就可以看到,关羽和诸葛亮分别是刘备阵营武将文官之首,而且双方的地位不相上下。可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他们之间的关系相处得如何呢?

二、关羽和诸葛亮最初的抵触关系。

关羽和诸葛亮的出身不同,经历不同,自然思想理念也有所不同。关羽出身平民,凭借自己的能力出人头地。在本能上,他对于那些咬文嚼字,没有真才实学的士大夫十分反感。再加上关羽的性格又十分高傲,在刘备阵营中他凭借着老资格目中无人。在史书中对他的评价就是“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

而诸葛亮恰恰就是出身世家大族的士大夫。诸葛亮的祖上担任过汉朝的高官司隶校尉,而诸葛氏又是琅邪的世家大族。晋朝时曾经有过“王葛”和“葛王”的争论。诸葛亮随叔父来到荆州,在荆州有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可以说,诸葛亮是荆州士族的代表,在他出仕刘备后,为刘备推荐任用了大批的当地人才。

从这一点来看,关羽和诸葛亮之间关系是不会融洽的。在历史记载中,也表现出了这一点。在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后,刘备对诸葛亮十分看重。他们日夜探讨天下大事,食则同桌,寝则同榻,两人的关系“情好日密”。这引起了关羽和张飞的不满。刘备为此专门对关羽和张飞进行解劝,说自己得到诸葛亮,如同鱼有了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多说了。关羽、张飞这才停止自己的言行。

我们从这段历史记载可以看出,关羽和张飞对诸葛亮的不满,主要是在于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上。我们知道刘关张的关系如同兄弟一般,如今又增加了诸葛亮进来。而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不同于对关羽、张飞的态度,对他是亦师亦友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差别,关羽和张飞感觉到后,心里自然会有一定的落差。

其实,关羽、张飞的这种抵触情绪,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刘关张三人的情谊是从多年的战争中培养起来的,这中间经历了生死的考验。而诸葛亮则是在和平时期加入的,他没有为刘备立下尺寸之功,便后来者居上,这当然引起了关羽和张飞的不满。我们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关羽和张飞在刘备面前多次发牢骚,这才引起了刘备的重视,专门向他们解劝。

当然,经过刘备的解劝,关羽和张飞知道了刘备的态度,也就不发诸葛亮的牢骚。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对诸葛亮的态度会有一百八十度的改变。尤其是关羽,他对诸葛亮的态度更是不会很快就会转变的。

三、关羽和诸葛亮的相知关系。

不过,关羽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了变化。在刘备夺取益州后,诸葛亮和关羽之间的关系达到了顶点。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已经成为关羽在事业上的帮手。在夺取益州后,发生的一件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夺取成都的时候,西凉的名将马超投奔了刘备。在他的帮助下,成都的刘璋开城投降。马超作为名门之后,再加上拥有的爵位,在刘备阵营中排名靠前。在荆州的关羽得知这个情况后,他就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的情况。

诸葛亮在给关羽的回信中答道,说马超虽然十分出色,他的才能跟汉初的猛将英布、彭越一样,不过他也就只能和张飞一样并驾齐驱,根本比不上关羽那样的绝伦逸群也。关羽得到这封信后大悦,还把这封信给宾客进行展示。

我们看这件事,就能够看出关羽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已经达到了十分融洽地步。马超在加入刘备阵营中,由于他的能力和资格,已经能够和关羽分庭抗礼,关羽对此当然十分关注。可是他又不能为此去询问刘备的态度,只能去向诸葛亮写信,寻求诸葛亮的帮助。

诸葛亮给关羽的回信,就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在信中贬低马超,抬举关羽,说明了自己是与关羽站在一起的。这当然让关羽十分高兴,才会将诸葛亮的信件向宾客展示。而诸葛亮的一些行为,也得到了关羽在千里之外的支持。

比如在刘备封赏部下的时候,在封赏到后将军这个职位时,有着两个人选,一为黄忠,一为赵云。刘备在经过考虑后,决定让黄忠担任后将军。诸葛亮为此说,如果关羽知道此事,是不会满意的。刘备说自己会去劝解关羽。果然,在向关羽传达封赏的命令时,关羽对封赏黄忠十分不满,拒不接受封赏,还说什么大丈夫不与老兵为伍。经过使者的劝说,关羽才接受了封赏。

其实,对此事稍加思考,我们就会明白,诸葛亮和关羽其实是为赵云打抱不平,想要让赵云担任后将军。按照赵云的能力、武艺和贡献,他担任后将军是当之无愧的。可是刘备经过通盘考虑,选择了黄忠担任后将军。诸葛亮虽然不同意,但是也只能以关羽的态度为借口来劝说刘备。

当刘备没有接受诸葛亮的建议,依然封赏了黄忠为后将军后,关羽为了和诸葛亮配合,上演了一场拒绝封赏的喜剧。关羽和黄忠本无仇怨,再加上封赏已经决定,他就算是再闹也无法改变现实。关羽熟读《春秋》,当然明白这些道理。因此,他拒绝封赏,也是为了配合诸葛亮,为加重诸葛亮以后建议的分量而做的努力。从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关羽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已经达到了相知的程度。

四、诸葛亮和关羽关系转变的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诸葛亮和关羽的关系,从最初的抵触关系,变成了后来的相知关系呢?这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诸葛亮和关羽有着相似的经历,具备相知的基础。关羽是出身草莽的将领,他和刘备、张飞一样,都来自平民。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在乱世打出自己的一片江山。他们在社会底层的时候,备受当权者的冷眼,这使得他们对那些腐朽没落的世家子弟不屑一顾。

而诸葛亮与他们有着相同的经历,他虽然出身世家,也有着自己的社会关系网,但是他却躬耕陇亩。这是因为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遭到了当权者的疑忌。虽然诸葛亮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他却遭受了当权者的打压,连他结婚都遭到他人的嘲笑。

正是这种共同的经历,才会使得诸葛亮和刘备一拍即合,决心共同创建自己的江山。自然,诸葛亮和关羽和张飞也有着共同语言。在刘备劝解后,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他们的关系自然也慢慢变得融洽起来。

其次,诸葛亮的才能折服了关羽。关羽虽然自傲,但是他傲慢的对象是那些不如他的,没有真才实学的士大夫。当他和诸葛亮相处久了,诸葛亮的才能就慢慢显现了出来。这些才能让关羽自愧不如,当然对他另眼相看。

在治国理政方面,虽然关羽也当过太守,从事过类似的工作。可是像诸葛亮那样,在短期内就让刘备达到足食足兵的程度,关羽是做不到的。而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前往东吴联络孙权,结成孙刘联盟。这种大智大勇的行为,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因为当时东吴上下大部分人要求孙权迎降曹操,如果孙权答应了这个要求,诸葛亮到东吴无异于自投罗网。但是为了刘备阵营的前途,诸葛亮义无反顾地去了东吴。并且凭借着他卓越的外交才能,双方达成联盟,取得了赤壁大捷。可以说,诸葛亮的这些才能和为刘备阵营立下的功劳,彻底折服了关羽,让他对诸葛亮刮目相看。

第三,诸葛亮的忍让大度感化了关羽。我们看到历史上记载关羽、张飞向刘备说诸葛亮不是,却没有看到诸葛亮对他们的反击。这里面说明了诸葛亮的大度,这种胸怀难能可贵,感化了关羽等人。

诸葛亮在策划《隆中对》的时候,就专门为关羽留出了位置。他将镇守荆州,并且率领荆州人马北伐宛洛的重任留给了关羽。这既为关羽留下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也确立了关羽在刘备阵营中的位置。

关羽对此自然清楚,他对于诸葛亮的善意当然也能领会。诸葛亮用这种姿态表明了自己无意与关羽争夺地位,关羽在明白这一点后,自然也会投桃报李,支持诸葛亮的工作。正是在诸葛亮的努力下,刘备的阵营才会文武和谐,共创辉煌。

结语:

诸葛亮和关羽两人在最初时的关系并不好,关羽、张飞向刘备抱怨,在史书上写明的事情。为此刘备还专门对关羽和张飞进行调解,不过虽然关羽和张飞不再明说,也不可能马上能够转变态度。不过,在此后,关羽和诸葛亮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他们一起共同镇守荆州,抵御曹军的进犯。在诸葛亮入川后,双方的关系达到了顶峰。

在很多事情上,诸葛亮和关羽虽然远隔千里,他们的意见还是能够达成一致。正是这种和谐的关系,才让刘备阵营上下团结,打下了一片江山。这主要是由于诸葛亮和关羽有着相似的经历,共同的理念,再加上诸葛亮用才能折服了关羽,用大度的态度感化了关羽,双方才有了这种相知的关系。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何评价三国中诸葛亮和关羽的关系?

三国中关羽和军师徐庶、庞统的关系均很融洽,唯独和军师诸葛亮一直不和。这是蜀汉最先灭亡的最重要的诱因。

无论是军师徐庶,还是后来的副军师庞统,才能未必及得上诸葛亮,且服务刘备的时间很短,功劳也不多不大。天生不肯服人的关羽为什么偏偏服了他们俩,却唯独不服才能更胜一筹,服务刘备时间更长,对刘备贡献更大的诸葛亮呢?

关羽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特殊的人。在后世,诸葛亮和刘伯温是中国古代智慧之士的代表人物,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让后世传颂缅怀,又胜于刘伯温。

然而关羽则由候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儒释道三界封到了顶,红与黑两道均参拜成俗,直至今日,成为古今忠义勇的化身。为何?缘其身前忠义,且至义薄云天。

关羽生前的一个标志性动作就是手捧春秋,长年累月,夜读不倦。熟读春秋的关羽,最知道臣子如何乱国。同理,他自己熟读春秋,就是要知道如何不乱国,知道如何辅国。因此,他极其注重个人品行。

诸葛亮高卧隆中,自比管仲乐毅,关羽第一次听了就疑问很大:到底有没有管仲之才?会不会和管仲一样的品行?春秋的作者是孔子,他对管仲的品行是有评论的:世间不乏管仲之才者,而少鲍叔牙这样荐人之人。因此,关羽一直就是冷眼观诸葛。

华容道,诸葛亮明明有意让关羽去放了曹操,却又激关羽立军令状,借故演戏要杀关羽,以为可以灭一灭关羽的傲气,和对自己的不恭不敬不服。这件事,关羽事后是心知肚明的,刘备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这件事的效果,诸葛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刘备和关羽乃至于张飞均不信诸葛亮的人品了。

关羽服刘备,主要服其兴复汉室的大义大志,以及对兄弟的关爱恩情。也就是说服的是刘备的人品,是刘备的徳(如名字的玄德),不是刘备的条件和才能。虽诸葛亮有才,但关羽不服才,只服德。关羽认为诸葛亮的徳不足以令其信服,甚至乎认为诸葛亮无徳。至少在对待他自己的那件事情上的处理方法让关羽接受不了,也担心诸葛亮不忠致命影响蜀汉大业。

文武不和,治乱之道,古今铁律。诸葛亮和关羽均为蜀汉集团仅次于刘备的人物,如此不和,如此演戏,如此提防,就是蜀汉不能强起,和首先败亡的主要祸根。

如何评价三国中诸葛亮和关羽的关系?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如何评价三国中诸葛亮和关羽的关系?

从《三国志》的角度看,关羽对诸葛亮很冷淡;诸葛亮对关羽敬而远之!

为什么这样说呢?

山野老人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回答这个问题:

一,关羽瞧不上诸葛亮。

关羽傲慢,他与张飞相反。

张飞敬重士人,虐待士兵。

关羽与之相反,是爱惜士兵,瞧不起士大夫。

诸葛亮被刘备请下山,通过交谈,“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対之很有意见。

关羽对刘备说:“诸葛亮年纪很年轻,又没有看到他有什么本事!”

关羽一直都盯着诸葛亮的本事,但是诸葛亮却一直没有让关羽瞧得上的本事。

从《三国演义》看,诸葛亮似乎很有本事。

赤壁之战,诸葛亮祭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

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演义,祭东风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草船借箭,没有的事情。

火烧赤壁不关诸葛亮的事情。

之后还有“新官上任三把火”。

火烧博望坡是刘备指挥的,那时诸葛亮还没有下山。

火烧新野,《三国志》根本没有写这件事情。

火烧赤壁,是黄盖与周瑜之间的事情。

华容道上关羽释放曹,也是《三国演义》编纂的故事。

关羽由于一直没有见过诸葛亮的真本事,出于对刘备的尊敬,对诸葛亮并不排斥,但是很冷淡。

二,诸葛亮对关羽敬而远之。

赤壁之战后,刘备带着庞统、黄忠、魏延等进益州,留着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等守荆州。

当刘备在益州遇到麻烦的时候,让诸葛亮带人进益州增援时,诸葛亮立即留下关羽守荆州,带着张飞、赵云等进了益州。

诸葛亮进了益州,与关羽间接发生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关羽写信问诸葛亮,咨询马超到底有什么本事?

诸葛亮连忙回信说:“马超与张飞有一比,和您美髯公相比还是有差距。”

诸葛亮知道关羽非常喜欢别人夸他胡须,于是借机拍关羽的马屁。

第二件事情,黄忠被刘备封为后将军,与关羽同列。

诸葛亮推测关羽知道了黄忠与他同列会不服气,提醒刘备注意。

这样一件事情,说明诸葛亮对关羽有些敬畏。

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关羽是敬而远之。

三,诸葛亮进入益州后,他俩就没有了交集。

诸葛亮跟着刘备进入益州后,关羽一直驻守荆州,从此两人就没有见过面。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震惊天下,诸葛亮却是充耳不闻。

后来曹魏与孙吴联手,对付关羽,诸葛亮也是不闻不问。

最后襄樊之战惨败,关羽也被孙吴处死。

这说明什么呢?

从轻处说,诸葛亮对关羽漠不关心;从重处说,诸葛亮是借刀杀人。

综上所述,诸葛亮与关羽之间谈不上什么关系,要一定说说他们两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只能说,关羽对诸葛亮很冷淡,诸葛亮对关羽很疏远,甚至很忌讳!

如何评价三国中诸葛亮和关羽的关系?

正史上,虽然没有明文记载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是结拜兄弟,但从事实来看,三人同床而眠,形影不离,再加上关羽曾经对张辽说过“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的话,摆明了是发过誓、共生死的关系,所以他们的关系甚至强于结拜兄弟的关系。

早年刘关张三人携手共打天下,一直颠沛流离,到处投靠,关羽和张飞从来也没有抱怨过,一直跟随,等到刘备到荆州投靠刘表时,算是刘备一生最安逸的日子,从公元201年到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前,刘备在荆州过了七年舒服日子,也做了很多事,比如生了个儿子叫刘禅,还有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刘备、关羽、张飞情同手足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应该是请了诸葛亮三次,也在隆中跟诸葛亮谈了三次,诸葛亮为刘备详细地提出了战略规划,清楚地指出了谁是刘备的敌人,谁是刘备的盟友,解决了刘备几十年来最大迷惑,原来夺取天下是需要政治谋略的,这让刘备非常高兴,刘备甚至以鱼水之情来形容自己与诸葛亮两人的关系。

这让关羽和张飞非常不满意,要知道刘关张三人情同手足,关系非常好,现在刘备跟诸葛亮好起来了,这让关羽和张飞感到从来没有的嫉妒感,要知道这个时候关羽和张飞跟随刘备超过23年,而刘备跟诸葛亮相识不过三次,为何23年的感情比不上相识三次的感情,关羽和张飞非常不理解,于是对刘备有所抱怨,对诸葛亮有所怨恨。

为此,刘备还专门跟关羽、张飞两人有过解释,刘备说道:我现在有了孔明,犹如鱼儿有了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

刘备与诸葛亮

实际上刘备并没有真正解释为什么和诸葛亮是鱼水之情,我们得从隆中对中找答案,隆中对是一个为刘备量身定做的一个中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这正是刘备创业23年来最缺乏的,关羽和张飞两人是三国唯二的万人敌,武力及军事谋略数一数二,所以刘备在常年的战争中,尽管势力非常弱小,但是战斗力超强,而且生命力顽强,经历无数磨难,仍然屹立不倒的原因。

但是,刘备也有缺点,他有雄心壮志,却没有具体战略,他想兴复汉室,却没有详细规划,刘备非常缺乏的就是诸葛亮这类的战略谋士和治国顶级人才,刘备是一个政治家,他明白诸葛亮对自己的意义,而关羽张飞就不明白,虽然刘备告诉关张二人不要再说什么,但以二人的理解能力,虽然不再说什么,也难免对诸葛亮心怀不满,这也就是关张二人与诸葛亮关系最初的样子。

高傲的关羽

张飞还没什么,主要是关羽,诸葛亮对关羽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因为关羽的性格比较高傲,从官职上看,关羽都督荆州,手握荆州三郡军政大权,又与刘备有特殊的关系,而诸葛亮则是刘备的军师,为刘备镇守后方,提供足兵足粮,并且诸葛亮的年龄比关羽至少要小20岁。

因此,无论是资历还是地位,关羽超过了诸葛亮,而且关羽对诸葛亮本身又有一丝不满意,再加上关羽对谁都不服,所以诸葛亮对关羽有些敏感,同时诸葛亮对关羽的行为处处忍让,处处纵容

比如关羽曾经写信问诸葛亮:马超的才能与谁可以相比?诸葛亮回信给关羽,是这样说的:

马超文武兼备,勇猛超群,不愧是一代人杰,是英布、彭越一类的人物,可与张飞并驾齐驱,但不及美髯公超凡出众、卓尔不群。

美髯公指的就是关羽,诸葛亮说马超跟英布、彭越和张飞一样,比不起关羽,这话既夸奖了马超,也把关羽给大大地夸奖了一番,不仅夸奖了关羽的胡子,还夸奖了关羽的才能,关羽收到这封信非常高兴,还把封传给宾客一起看。

刘备、关羽、诸葛亮、张飞等人

诸葛亮处理这事的做法非常绝了,简直把关羽夸上了天,虽然关羽确实有才能,也是三国第一名将,但人都是有毛病的,经常这么夸奖,那关羽能不骄傲吗?有时候想想关羽为什么这么骄傲,很有可能是诸葛亮这样的人夸出来的毛病,夸得多了,关羽谁都看不上,谁都看不起。

比如关羽对黄忠也是如此,黄忠在汉中之战斩杀夏侯渊,当刘备准备封黄忠为后将军时,诸葛亮还劝谏刘备说道:黄忠的名望不如关羽、马超等人,现在封黄忠让他们平起平坐,会让关羽不高兴的,能否取消这种任命。

关羽

诸葛亮这样劝谏刘备就显得太过在意关羽的感受了,作为刘备来说,如果不能封有功之臣,如何让人为自己卖命,刘备的做法没有错,错的是诸葛亮,太过在意关羽的感受,担心关羽不高兴,难道诸葛亮就不用担心黄忠不高兴吗?所以,诸葛亮对关羽非常敏感,如果因为在乎关羽的感觉,而让正常的程序或者法律改变,那岂不是一种纵容吗

从后来诸葛亮对待魏延的处理方法也能看出诸葛亮对待关羽的影子,魏延就是缩小版本的关羽,魏延但凡犯了什么事,诸葛亮都会帮他顶着,魏延与刘琰争吵,诸葛亮让刘琰向魏延道歉,要知道刘琰的官职还高于魏延呢,魏延与杨仪争吵,甚至拿把在杨仪脸上比划,诸葛亮并没有处罚魏延,这就是一种纵容,所以你看魏延非常任性,诸葛亮去世之后 ,不听从命令,还攻击自己人 ,最终死在杨仪之手。

诸葛亮、刘备等人

所以,关羽也是如此,由于诸葛亮非常在意关羽的感受,所以处处受到牵制,诸葛亮对待关羽有一种刻意讨好的嫌疑,当然往大了说,叫团结内部各阶层,毕竟没有人能像诸葛亮一样,可以把关羽这样骄傲的人团结起来的,这就叫丞相之才。

反过来,诸葛亮如此厚待,关羽对诸葛亮也改变了之前不满的看法,开始对诸葛亮有所尊重,但由于两人各处一方,诸葛亮在益州,关羽在荆州,交往也比较少,两人之间的关系总体来说是融洽的,并不像三国演义和影视作品那样敌对。

如何评价三国中诸葛亮和关羽的关系?

诣葛亮一生很谦虚,很谨慎,关羽一生最骄傲,最大义,以至于丢了荆州。尤其是诸葛亮刚服侍刘备时关羽就没正眼看过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军令始终不情愿接受,要不是刘备压着甚至敢违抗。后来经过博望坡和夏候惇一仗,蜀军获得自刘备起兵后的第一个大胜仗,关羽才算勉强服了诸葛亮的气。后又在赤壁大战时诸葛亮有意让关羽截守华容道放走曹操,背上了放跑仇敌的实据,关羽才彻底服了诸葛亮。

如何评价三国中诸葛亮和关羽的关系?

诸葛亮和关羽的关系是很有趣的。

首先绝对不是朋友。朋友和夫妻不同,夫妻还有可能是性格互补这么一种情况,朋友却是建立在性情相近、志趣相投之上。很显然,诸葛亮和关羽在性格、为人处事等方面南辕北辙。

诸葛亮谨慎小心、温和圆润,谋定而后动,能不得罪人就尽量不得罪人;关羽却冲动勇武,还有点自负,等闲之辈不被他放在眼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吕布死后,关羽看谁都是插标卖首之徒。

换言之,没有大致相同的三观,诸葛亮和关羽无法成为真正的朋友。

其次也不是敌人。虽然诸葛亮和关羽有很大不同,但两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为刘备效力,忠心可昭日月。立场一致,也就不是敌人。

那两人是什么关系呢?是相互之间存在感比较高的同事。并且,认可对方在团队里的重要性,哪怕相处起来别扭,也会压制自己的脾性,尽力和睦共处。

对于诸葛亮来说,关羽是主公刘备的结义兄弟,也是刘备最为重要的武将之一,若让他敌视自己,不利于在刘备阵营的发展,须得交好;对于关羽来说,诸葛亮是兄长兼主公刘备极为看重的谋臣,最好不要得罪。

他们一文一武,堪称刘备的左膀右臂,彼此间的交集还挺多。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情节,说的是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后,露出真面目,欲抢益州,命令本来镇守荆州的诸葛亮带人前来相助,还暗示他将荆州交给关羽。

诸葛亮那么聪明的人,在刘备阵营待了那么久,对关羽可能已经了解得比较透彻了。不太放心,临行前特意设宴款待关羽,明为交接印绶,实为寻机教导。

两人的对话是这样的。诸葛亮举着印说“这干系都在将军身上”,关羽说“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

诸葛亮听到他说“死”字,心中不悦。为啥?一来,古人本就迷信,像诸葛亮这样学过道术的人更信预兆之说,开言说死,这是凶兆;二来,关羽的死在诸葛亮这里没有太大意义,他要的是关羽守住荆州,假如荆州丢失,关羽是生是死都不重要。

然后诸葛亮问“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关羽说“以力拒之。”诸葛亮又问“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关羽说“分兵拒之。”

关羽的这两个答案,中规中矩,都是应有之义,说了等于没说。诸葛亮很不满意,叹息道如果你真这么做,荆州就危险了。接着说我给你八个字,你要牢记。

什么字呢?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其实从这里就能看出关羽和诸葛亮没站在同一层次,格局天差地别。关羽看的是战术,诸葛亮看的是战略。关羽考虑的是敌人来了怎么办,很具体;诸葛亮考虑的是怎样才能让荆州处于优势,是大方向。

正史中也许没有这场交谈,但蜀汉一直以来的政治方针,都是联合孙权共抗曹操,为人谨慎的诸葛亮,有可能真的提醒过关羽,而关羽却不在意。

硬要和东吴搭伙,并非因为孙权人格魅力高,而是蜀汉和东吴都是较为弱势的政权,只有合在一起抱团取暖,才有可能对抗强大的曹魏。

荆州这个地方错综复杂,曹、刘、孙三方势力都有,也是蜀汉最靠近东吴的地方。某种程度上,蜀汉和东吴关系如何,得看荆州守将关羽和孙权关系如何。

遗憾的是,关羽搞砸了,和孙权关系恶劣,孙权心里忌恨他,才会有后来襄樊之战中背弃盟约之举。

值得一提的是,孙权虽然斩首关羽得了荆州,政治层面上却从原来与曹魏平等相交,变成了曹魏的臣属,孙权多年不敢称帝,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而他当初若是作壁上观,看刘备和曹操斗,得的利益说不定更大。

说得直接点,襄樊之战没有大赢家。蜀汉固然损失惨重,曹魏也实力大损,东吴表面上是最大获利方,却打破了和蜀汉的同盟关系,多了个大敌,又要防备曹魏南下,并不轻松。

但在当时,最气恼的除了刘备,大概要数诸葛亮。他的“隆中对”里,荆州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东面北伐的大基地。荆州一失,意图延续汉室的蜀汉就真成蜀地之汉了。

后续带来的连锁反应,比如丢失上庸之地、刘备发起的夷陵之战,更是让蜀汉雪上加霜。那个时候,诸葛亮估计是埋怨关羽的。他一死不要紧,却是害苦了蜀汉。

不过,诸葛亮和关羽也并非没有半点私交。

马超投效刘备时,关羽因对马超不太熟悉,写信问诸葛亮马超可以和谁相比。诸葛亮知道关羽自负,回信说,马超是世间难得的人才,如同汉时的彭越、黥布,可以和张飞并驾齐驱,跟你比还差了点。

诸葛亮这算是小小拍关羽一记马屁,让双方关系更为融洽。但诸葛亮万万想不到,拿到回信的关羽极为开心,竟把信给府上所有宾客观看。

这等于是同时得罪了三个人,马超、张飞、诸葛亮。由此可见,人情世故上,关羽真的不太通。

后来诸葛亮和关羽的来往就少了,只在刘备准备封黄忠为后将军时,提醒刘备,关羽可能会不高兴。果然,关羽认为黄忠不配和自己名列一起,刘备派费诗化解了他的不满。

为什么派的是费诗而不是诸葛亮?大家细品。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