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能称帝,运气成分占了几成?

朱元璋能称帝,运气成分占了几成呢

朱元璋,史称明太祖。

生于公元1328年,卒与1398年。朱元璋的出身可以算是历代开国帝王中最为卑微的一个。朱元璋小名叫朱重八,原因是朱元璋落生时其双亲年龄总和正好是88岁。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的百姓正在遭受着天灾人祸,不仅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至,而且元朝内部长久不歇的内斗亦波及到了下层百姓。朱元璋家里受到瘟疫的摧残,其父母与长兄在几天之内相继去世。虽然靠邻居帮忙草草掩埋了亲人尸骨,但是朱元璋却无家可归了。年幼的朱元璋不得已到了皇觉寺出家,以求得到一碗饱饭。但是随着灾情的不断蔓延,皇觉寺亦到了难以维持的境地。最后,寺内和尚包括朱元璋在内的大多数人都被打发出去做了游方和尚。

作为游方和尚的朱元璋先后到过合肥,固始,潢川,息县,罗山,信阳,临汝,淮阳,鹿邑,亳州,阜阳,最后转道回到了凤阳皇觉寺。正是出去乞讨的这一段时间,让朱元璋开拓了眼界。虽然野史中也留下有关于朱元璋窘迫至极喝下“珍珠翡翠白玉汤”的传说,但是不可否认这一段时间的云游经历,大大增加了朱元璋的人生阅历。从以上朱元璋走过的路途不难看出,朱元璋能在乱世中完整地回归皇觉寺,其间定会经历了一番辛苦和磨难。也许,正是这一番辛苦打造了朱元璋坚强不折的毅力,但是同样也养成了他猜忌多疑的性格。

虽然回归了皇觉寺,但是朱元璋念经念的并不踏实。因为此时红巾起义已经爆发,郭子兴等人攻占了濠州城,并直接造成元军进剿。在此期间,皇觉寺亦被乱兵烧毁。朱元璋无路可去,遂投军效力。因为作战勇猛过人,朱元璋很快被提拔为九夫长,并迎娶了元帅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从此朱元璋一跃进入军中高层,先后参与军中征伐谋划,郭子兴颇得其力。随着朱元璋对战争理解的进一步加深,他不满足于受人指派,打算自建军队。公元1352年,朱元璋带领属下二十四人南下,先后收编附近义军二万余人,随即挥军南下攻克了滁州。在南下南京的途中,朱元璋亦严厉禁止军中士卒随意杀戮抢掠百姓。此时刘福通已经拥立韩林儿继位称帝,朱元璋不愿受制于人,但是还需要刘福通的庇护,所以只能暂时接受龙凤政权的领导。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破南京城,建立以南京为基地的统治机构。

占领南京城的朱元璋此时正面临强敌环伺的大环境,其中东边的张士诚,西边的陈友谅最为强大。对势力弱小的朱元璋来说,在两强夹缝中生存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要生存首先必须在武力上取得优势,如果使武力增强,那么第一靠的就是延揽人才,这一点从朱元璋采纳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就可以看出。另一个就是粮草,这一点亦可从朱元璋大力支持农民开荒,士兵屯田看出。得到这两个先决条件的支持,朱元璋开始在军事上发力,首先朱元璋采取先对付实力强大的陈友谅再处理实力稍弱的张士诚。而且在对付陈友谅之前,朱元璋扫除了元军残留在南京周边的大小据点。按照此种规划,朱元璋最终在军事上赢得了主动地位。当然,初期的朱元璋能够崛起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和韩林儿的龙凤集团保持友好以借其庇护发展。

朱元璋能称帝,运气成分占了几成?

引言:毛泽东评价朱元璋:“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这是毛泽东对朱元璋的评价,可以说是很高的,朱元璋从草根出身,建立大明朝,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完全可以用在他身上,历史总有偶然性,有些事在不经意中,就在历史长河里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红巾军起义,消耗了元朝统治势力,也为朱明王朝奠定了崛起基础,这也算是朱元璋的三分运气。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是至正十年(1350年)普遍流行于黄河灾区的一个民谣。元末时,天下纷乱,元顺帝至正十一年,韩山童等为了制造舆论,在黄河底埋下一石人,当民工们挖黄河施工之时,把石人给挖出来了,这给造反提供了有利依据,在民不聊生之时,这个创造出来的“天意”让大家兴奋异常,果然从黄河起,起义的烽火摧枯拉朽的席卷了整个天下。红巾起义爆发以后,黄河长江两淮之间,到处揭竿而起,以造反的时尚造型登上历史舞台。

元末爆发的红巾军大起义,主要分为两支,一支起于颍州,领导人是韩山童,刘福通;一支起于蕲、黄,领导人是徐寿辉、彭莹玉(即彭和尚)。

韩山童,刘福通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反元斗争持续了十三年之久,大小数百次战役,还是给了元朝统治者沉重的打击,从根本上摧毁了蒙元王朝的统治。因为有些先头部队的消耗,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才有足够的实力打击北元残余势力,为大明王朝的最终崛起奠定了基础,这算是朱元璋的三分运气。

二、元末的农民起义为朱元璋提供了造反契机

乱世总会出英雄,随着起义的轰轰烈烈,元朝的统治开始趋向没落。

红巾军起义的同时,泰州张士诚起义,张士诚以操舟运盐为业,本来一个买卖人就是为了赚钱的,可是“富家不给值”,也许张士诚经常被富贵人家欺负,实在是忍无可忍了,遂率众起兵。张士诚的起义队伍牵制了元朝的军力,壮大了红巾军的声势。

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天下大乱时脱颖而出的,当红巾军正在和元军主力进行艰苦斗争时,朱元璋逐渐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在天下大乱世,英雄豪杰辈出,在群雄逐鹿时,也给朱元璋提供了造反的契机,他的崛起也是一场必然之势。

朱元璋初为和尚,实在没有办法生活了,只好走上造反道路,他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队伍,他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在一个农民队伍里,一个有知识文化的人,还是很容易得到赏识的,所以知识到什么时候都可以改变命运。

因为朱元璋的不同凡响,郭子兴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如果没有这天下大势,朱元璋可能还在庙里念经,不可能走上造反的道路。朱元璋在打工时,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什么都往前面冲,有了战利品也是先给老大,然后论功行赏,有功劳都是大家一起分享。

人在初始之时,总有纯真年代,这应该就是朱元璋最本真的时候,他珍视友谊,名声极好,连郭子兴都把他当做心腹知己,有什么事情都先和他商量,于是朱元璋在此时取得了老大郭子兴的信任。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他好朋友马公的女儿,在马公去世后,他最小的女儿就交给了郭子兴抚养。

在郭子兴的信任下,朱元璋改头换面,娶了郭子兴养女,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马皇后,年轻的朱元璋意气风发,从此在军中大家都称他为朱公子,从一个乞丐、和尚,一下逆袭成朱公子,身份改换之后,他也不再叫朱重八了,而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朱元璋,一个诛灭元朝暴政的璞玉,横空出世。

三、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在休养生息中扩大了势力

当时红巾军也有内部矛盾,濠州城五支队伍各有算盘,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濠州城派系之间矛盾重重。

朱元璋为人精明,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于是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这几位伙伴最后成为他的左膀右臂,打起仗来英勇无畏。

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郭子兴因为朱元璋在滁州,立刻到滁州来,朱元璋见郭子兴来,把三万人的军队交给郭子兴,军队纪律严明,军容肃整,俨然一派正规军的架势。

朱元璋能在群雄中脱颖而出,其自身的人格魅力还是有极大帮助的,他严明军纪,整肃队伍,不做有损百姓利益的事情,军队纪律严明,和朱元璋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他在称帝之前,在浙西驻扎6年,借助明教力量,采纳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在休养生息中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他的这个策略为他以后的道路铺平了道路,所以朱元璋能称帝,也绝对有他不一样的地方。

四、经受多大磨难,才能享受多大成功,朱元璋也一样,不经历千锤百炼,哪里来的煌煌基业。

朱元璋以应天为中心建立了根据地,陈友谅在长江上游建立了政权,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张士诚不足为惧,但是陈友谅却成为朱元璋最大的敌人。

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把船只连接在一起,结果被朱元璋大败,历史总有重复的地方,《三国演义》里也有这个桥段,火烧赤壁连营。如果陈友谅多看书,也许就不会犯这个错误了,所以此处敲黑板,要多读书。

元末的割据势力分布图

当然陈友谅兵败不仅仅是策略问题,他本人也多疑善变,陈有谅由于名不正言不顺,军中将领的叛变,上下互相猜忌,面对严重的叛离,与军中矛盾的突出,陈有谅是无法与朱元璋抗衡。他这个错误的军事策略,军中难道就没有人看出破绽吗?肯定不是,陈友谅为人狠辣,得不到人心拥护,这也是他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朱元璋能建立大明王朝,和他知人善任、谋略过人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不得不说,成功的人,都有三分运气,然后再是七分打拼。《孟子》里有这样一段叙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朱元璋是经历过千锤百炼才坐上帝位,每一份成功都没有偶然,朱元璋也一样。

朱元璋能称帝,运气成分占了几成?

谢谢邀请,朱元璋建立大明,主要是靠一步步打拼创建来的,运气只是占了三分,充分的利用了红巾军起义,慢慢壮大自己的实力。

一个人能够在部队中脱颖而出,主要靠个人魅力和他执行的策略分不开,起初采用以退为进为自己创造实力,等到部队壮大后制定一套完善的制度规范部队,形成一定的规模后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有计划的策略。从而为自己打定天下奠定了基础。

突出自已从零做起提升身价

在历朝历代君王创建自己的王朝,必须要把握几分运气,也就是天机。朱重八就在这时遇到了良机,几个地域的连续起义已经使元朝政权实力牵制很大,逐渐消弱走向衰退迹象。

(1350年)韩山童在黄河边率众起义,这边刚爆发起义,黄河长江两淮之地到处揭竿而起,元未的造反起义迅速的走上了历史舞台。元末爆发的起义军比较大的队伍有两支,一支是韩山童,刘福通,另一支是徐寿辉,彭莹玉领导。韩山童坚持了十三年的战争,最后以失败告终,给元朝统治者给予沉痛的打击,摧毁了元朝的部分实力,为大明王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这也给朱元璋带来一定的良机。

泰州的张士诚扩展领地,也牵制了一定的元朝实力,乱世英雄辈出,郭子兴也拉起一支起义部队,这时的朱重八正在当和尚,他看到招募士兵,就加入到郭子仪的队伍,他作战勇猛机智灵敏,有精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欣的欣赏,任命为亲兵九夫长。

在刚开始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每次打战时就冲在最前面,把战利品先供给老大,得到的功劳和大家一起分享,获得了很大的声誉,郭子义把养女嫁给朱重八,地位提升,身份也有了转变,改名朱元璋。

采纳策略为朱元璋养精蓄锐壮大实力

多支红巾军部队内部都有矛盾,各自分派为政,相互之间争权夺利,朱元璋看到这个情形就改变策略,发展自己的实力到家乡去招募部队,这时候就有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同乡来投靠,这几位后来为朱元璋建立不少功绩。

朱元璋注重部队的建设军纪严明、军容整齐,不做有损百姓利益的事情 。朱元璋在浙江西部一驻扎就是六年,一边借助明教力量,一边采纳朱八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粒、缓称王”。有意隐藏自己的势力秘密扩张范围,让元朝统治者先扫平一些出头鸟先称王的部队,为朱元璋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制定策略方针,收复民心扩展实力

应天作为朱元璋的中心,采取的是先歼灭了强敌陈友谅,陈友谅的领地在长江上游,大战在鄱阳湖展开,这时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把船只连接起来,只要用火攻就造成致命性的损伤,陈友谅最终失败。

朱元璋采取另一个策略获得民心,一民族大义统一战线打出口号,宣传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通过宣传吸引多支起义军来投靠,民众也是积极的支持,为恢复汉治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种动力下,朱元璋凭借实力统一南方,为北下铺平道路。

结语

朱元璋靠自身的努力,深谋远虑、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从自身提升开始,先具备谋、仁、勇为模范,建立了一支勇猛向前的部队。平定了南方以后,创建了一支骑兵精锐,通过几年抗争很顺利的平定了北方,统一了疆土。朱元璋的成功运气只占到二三分,主要还是靠的自身的努力,才最终平定天下,创建大明王朝。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通知必删。

朱元璋能称帝,运气成分占了几成?

运气占一成,主要是靠自己的军队,和军师,刘伯温,李善长,朱升等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明朝,特别是在和陈友谅,张士诚的三方争斗中采取刘伯温的“联吴抗曹”之策,逐一灭之,采用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能称帝,运气成分占了几成?

机遇永远给有准备的人。朱元璋能称帝,除了雄才大略,也有运气的垂青。

首先,选对了老板。元未农民起义峰起云涌,1351年,郭子兴在濠州(今安徽凤阳)起义,第二年,朱元璋便脱去僧衣,投奔义军,由于朱元璋的长相和经历,很快受到重用,并且不久把义女嫁给他,基于这一身份,朱元璋在义军中确立了地位,当然除了其突出的军事才能,郭子兴无疑是他起步的贵人。

第二,缺什么,来什么。南下滁州时,李善长来投,朱元璋从此有了文人集团,为以后发展指明了方向。南下集庆时,苦于没有水军,巢湖水寨廖永安兄弟来投,从此朱家军有了水军。鄱阳湖大战,当朱元璋和陈友谅激战不下时,陈友谅却突中流矢而亡,致群龙无首,胜负即分。所以,在朱元璋奋斗过程中,真是缺什么来什么,这不是运气么?

第三,朱元璋占领应天后,建立了根据地,可谓得天独厚的条件,四边都是义军,阻挡了元军,有利于朱元璋的壮大。北面刘福通尊小明王称帝,所以元军和刘福通厮杀,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上游有陈友谅,所以朱元璋被义军包围,元军想打也打不着,也有助于自身壮大。

所以,七分靠打拼,三分靠运气,朱元璋都占了,当上皇帝也就水到渠成了。

个人见解,欢迎雅正!

朱元璋能称帝,运气成分占了几成?

乱世出英雄!

朱元璋在有运气的同时,靠的是勇气和霸气!

朱元璋推翻元朝,开启明朝,并且最终全国统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